清远,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孕育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清远博物馆作为这座城市的文化名片,承载着历史与现实的交融,传承与创新的精神。本文将带您走进清远博物馆,领略其独特的魅力。
一、清远博物馆的概况
清远博物馆位于清远市新城新区,占地面积约2.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2万平方米。博物馆分为地上三层、地下两层,设有展厅、学术报告厅、多功能厅、藏品库房等设施。馆内藏品丰富,包括陶瓷、铜器、玉器、书画、古籍等,共计2万余件。
二、清远博物馆的历史
清远博物馆的前身是清远市博物馆,成立于1982年。2007年,清远市博物馆迁至新馆,更名为清远博物馆。新馆落成后,博物馆以更高的标准、更丰富的内容,向世人展示清远的历史文化。
三、清远博物馆的特色
1. 丰富的藏品
清远博物馆的藏品涵盖了陶瓷、铜器、玉器、书画、古籍等多个领域,其中不乏国家一级文物。这些藏品见证了清远地区的历史变迁,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2. 独特的展览
清远博物馆的展览以地域特色为主题,分为“清远历史文化”、“陶瓷艺术”、“铜器艺术”、“玉器艺术”等系列展览。这些展览不仅展示了清远地区的历史文化,还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艺术魅力。
3. 深厚的学术底蕴
清远博物馆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学术团队,致力于清远地区的历史文化研究。博物馆定期举办学术讲座、研讨会等活动,为公众提供学术交流的平台。
四、清远博物馆的社会价值
1. 传承历史文化
清远博物馆作为一座历史文化瑰宝,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展览、讲座等活动,博物馆将历史文化传承给下一代,激发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2. 促进文化交流
清远博物馆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与国内外多家博物馆建立了合作关系。通过举办展览、交流学术成果,博物馆为推动文化交流、增进国际友谊做出了贡献。
3. 提升城市形象
清远博物馆作为清远市的文化名片,展示了清远的历史文化底蕴。博物馆的建设和运营,提升了清远的城市形象,为清远的发展注入了文化动力。
清远博物馆作为一座历史文化的瑰宝,传承与创新的精神家园,以其丰富的藏品、独特的展览、深厚的学术底蕴,为公众提供了了解清远历史文化、感受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平台。在新时代背景下,清远博物馆将继续发挥其社会价值,为传承历史文化、促进文化交流、提升城市形象贡献力量。
今天,我和爸爸妈妈去到了上海博物馆,欣赏种类繁多的文物。
上海博物馆位于上海人民广场南侧,是一座大型的中国古代艺术博物馆,它是与北京、南京、西安齐名的中国四大博物馆之一。
我们先来到一楼的古代青铜馆和古代雕塑馆。进入青铜馆,馆内古色古香,墨绿色的色调,每件青铜展品都散发出青铜时代的文化气息。差不多几百件青铜展品看得我们眼花缭乱。参观完青铜馆之后,我们来到了雕塑馆,馆内有许多类似于佛像的展品,几百件古代的雕塑令我们大饱眼福。
看完一楼的所有展品后我们来到二楼的古代陶瓷馆和暂得楼陶瓷馆,陶瓷馆内陶瓷繁多,大多都是元、明、清三代的展品。接着是暂得楼陶瓷馆,一开始我还很疑问都是陶瓷馆,为什么要分成两个?后来我才知道,原来暂得楼陶瓷馆展出的是胡惠春先生和王华云女士捐赠的瓷器专馆,我们真该感谢这两人,让我们能够更多的看到古代的文化遗产。
紧接着我们来到了三楼,看完那么多的展品,我的眼睛都有些缓不过神来了,但是绘画馆内的一幅画又很快吸引住了我的眼球,这幅画上画了一棵柳树,柳树上站着两只白头鸦,树下还有一只,它们好像在聊天呢。仔细一看,下面的介绍牌写着《柳鸦芦雁图》这大概就是这幅画的名字了,我现在还知道这幅画的作者是宋徽宗,他是宫廷画院的领袖人物。接着我们参观了书法馆和玺印馆,书法馆有着很多古文字展品,玺印馆展出的是一些好像是印章的东西。
我们来到了最后一个楼层,这个楼层的展馆是少数民族工艺馆,中国历代钱币馆,明清家具馆和古代玉器馆,看看时间,已经快到闭馆的时间了!这么多展馆恐怕不能全部参观了,于是我们选择了少数民族工艺馆和明清家具馆来参观,因为时间紧迫,所以我们只是粗略的参观了一下,但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家具馆里的一个古代式的房间,虽然不能走进房间参观,但是站在外面看房间里面,古色古香,仿佛置身于古代。
快到闭馆时间了,我们依依不舍的离开了博物馆,但是还有两个展馆没有参观呢,我下次一定还要去,把那两个展馆参观一下。
清远博物馆旅游攻略?
参观清远博物馆的攻略如下:
1,.路线攻略
有的博物馆比较大,有的博物馆比较偏僻,所以我们要提前搜索好路线。确定在什么地方停车,从哪个个门进入等等。
在决定好去那家博物馆以后,我们可以先搜索好位置,找到博物馆的联系电话,以备不时之需。
2,参观攻略。
博物馆的展品非常多,我们尽量设计一个不折返、全参观的路线。
3.知识攻略
在参观之前,要了解一些相关知识,有重点地去看,不要走马观花。
清远博物馆位于广东省清远市清城区广场东路,馆内设有自然,历史和民俗。开放时间为周二和周日,上午9:00-11:30,下午2:30-5:00,周一闭馆,不要踩空咯。门票免费,但需要提前预约。馆内禁止吸烟,没有讲解员,但是附近交通很方便,可以自驾或坐公交车,馆内设有停车场。
从珠海去清远自驾游怎么走好玩呢?
出游看看橙冬冬
旅程省心又轻松
从珠海到清远自驾,确实是一条非常值得去的旅程,我给你规划的四日游路线,尽享旅程快乐。
D1
珠海------清远
路程:200km,约4小时
住宿:清远市
7:30出发,中午到达,可以舒舒服服吃个午饭,午饭可以选择喝午茶,几间老字号可选,或者吃吃清远特色清远鸡、碌鹅、农家菜都不错。饭后休整,下午可以漂流,要刺激选黄腾峡、古龙峡,要平缓选玄真漂流,清泉湾漂流,不漂流可以爬山吸氧,天子山、太和洞均可选,不喜欢爬山,可以坐上游船畅游北江,欣赏“天开清远峡、地转凝碧湾”的美景。游玩结束,晚饭一定是品尝清远特色菜。可以农家就餐:清远鸡、清远碌鹅、鲜笋、清远“鲍鱼”——黄沙蚬、白莲莲藕、青头鸭……(哪里有正宗便宜的?卖个关子,关注,留言)
住宿可以住温泉,远离烦嚣。也可以住市区,晚上逛夜街。
D2
清远——阳山
路程:115km.约2小时
住宿:阳山
清晨自然醒,早餐后出发到阳山,到达后怕贤令山,山上欣赏米芾笔迹,或者到北山寺拜佛,求个平安吉祥。午餐品尝阳山特色锅仔煎,美味诱人(哪里有正宗便宜的?卖个关子,关注,留言)
午餐后,出发神峰关,欣赏巨型瀑布从天而降,与瀑布零距离亲近。结束后回阳山县城,晚餐、青莲清蒸河杂鱼、古法柴火盐焗鸡、黎埠扣肉、雷公岩牛头煲、金汤麦羹浸鸡。
D3
阳山——连山
路程:96km.约1.5小时
住宿:连山
自然醒后,餐后出发连山,到达,可以逛逛连山,到市场购买一些土特产,连山沙田柚不错,饭后,驱车到欧家梯田,欣赏金黄稻穗层层高,漫步在稻田中,呼吸稻花香,观赏人类对自然的改造之美,还可以品尝稻田鱼、清水鸭。
清远北江大堤自驾游攻略?
1.
准备工作:提前查看道路状况、天气预报和景区开放时间,准备好行车证、保险单和驾驶证等必要文件。
2.
路线规划:从广州出发,可选择广清高速公路或广清松高速公路到达清远市区,再往北开车约30分钟便可到达北江大堤。建议提前在手机地图上预览导航路线,避免迷路。
自驾游or骑行:直接输入石角北江大提跟着GPS走就行了
清远市的石角围(今北江大堤石角段)始建于明代,名为清平围。这些堤围至清初虽是分散未成为完整堤系,但已具一定规模,且其防护范围较广,关系到广州的防洪安全,清朝时由两广水师提督直接管辖。
清远名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榜眼朱汝珍
朱汝珍(1870—1942年),字玉堂,号聘三,又号隘园,清远人,清末民初法学家。
光绪三十年(1904年)末科榜眼,授翰林院编修,是个颇具传奇色彩的历史人物。
老一辈的清远市民在津津有味地回忆清远历史时,总免不了要提到朱汝珍。
原来,朱汝珍本来应该是清代末科的状元,但是由于姓名和籍贯的缘故而与状元无缘——
按照惯例,甲辰恩科的主考官在阅评完所有考生的试卷后,从参加殿试的273名考生的试卷中挑选出10份,并按名次排列好(其中朱汝珍第一,刘春霖第二),呈送给慈禧太后“钦定”。
慈禧太后翻开主考官列为“头名”的试卷,见该卷虽然文词畅顺华丽,但字体却为粗笔楷书,因慈禧性喜疏淡清新字体,故看后不禁连连摇头。
当她看到“朱汝珍”这个名字时,心中更是不由得陡然升起一股厌恶之感:夺魁的举子是广东人朱汝珍,不禁让这位老佛爷想起太平天国的洪秀全,维新派的康有为、梁启超,高举反清大旗的孙中山……这些人都出自广东,在慈禧看来,广东是出叛逆的地方。
加之朱汝珍姓名中有“珍”字,“朱”与“诛”同音。
珍妃支持光绪皇帝变法改良,被推入井中溺死,“朱汝珍”这三个字一下就触动了慈禧那根敏感的神经。
于是她将朱汝珍的试卷扔到一旁,状元之门对他关闭了。
相反,慈禧觉得刘春霖这个名字有吉祥之兆,又是贵州人,便将他提升为状元,朱汝珍只好屈居榜眼了。
据史料记载,在考取榜眼前,朱汝珍发奋读书,曾以县试冠军入读清远县学,22岁时又凭优异成绩考入广雅书院,取列广州府闱第一。
27岁考取拔贡,以朝考一等钦点七品小京官,签分刑部江苏司行走,开始了仕途生涯。
朱汝珍中了榜眼后,授翰林院编修。
他不同于清朝的遗老,安于现状,抱残守缺,而是能跟时代步伐前进,这一点是难能可贵的。
1906年,他决心赴日本东京政法大学深造,回国后任京师法律学堂教授。
第二年,任第一次法官考试贵州省主考。
1930年南归,受聘为香港大学教习;1933年任香港孔教学院院长兼附中校长。
朱汝珍不仅是一个科举生,他还是一个抗日爱国者。
抗日战争爆发时,朱汝珍早已是68岁的老人家,他由于受爱国思想驱使,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
他在香港主持清远公会,组织募捐、义演为抗战筹款。
香港沦陷后,他不惧日本人和汉奸的威逼利诱,拒绝与日本人合作。
这期间,年事已高的朱汝珍还发动组织归乡指导委员会,极力帮助因战乱流离失所的难民疏散回乡。
抗战期间,有3万多清远人在香港谋生。
他们大都是从乡间逃荒走难流落到香港的农民。
1941年12月香港沦陷后,平民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纷纷离港返回内地谋生,一些有实力的社会社团也积极协助乡人回乡。
当时在香港的清远人,要回乡又缺路费,许多人只好流落街头乞食,病倒街头。
朱汝珍主持的清远公会想方设法帮助难民回乡。
1942年,同乡会要组织3万多清远难民疏散回乡,但由于这时日本人已有所察觉,将公会的账号冻结了,一时筹措不到经费,难民的处境异常艰难。
后来幸经朱汝珍斡旋,同乡会才解决了全部疏散经费。
1942年2月、3月间,第一批几百名难民从九龙步行经过深圳到达东莞虎门乘船返回广州,再坐车回清远。
到三月底,最后一批难民也顺利启程了。
三万清远难民得救了!
我还了解到,朱汝珍写得一手好诗文,又擅长书法艺术,行书疏淡和平,娴静爽利,有晋唐遗风。
他知道刘春霖、商衍鎏、张启后也有书画作品,便将四人的作品配成一套,名为“四屏”,成为当时极享盛名的书画作品。
朱汝珍著作颇多,主要有《词林辑略》、《词林姓氏韵编》、《清远县志》、《阳山县志》等。
在清远市阳山县七拱镇大禾岗学发公祠里还保留着多副由朱汝珍所撰并书的石刻对联。
家乡出了这样一个榜眼。
毋用置疑,朱汝珍是清远人的骄傲!
清远市博物馆记载着朱汝珍的史实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