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都镇,一个听起来就让人心生向往的名字。它位于我国四川省广元市,是一座有着千年历史的古镇。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体验民俗的魅力,品尝地道的美食。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充满魅力的古镇,探寻它的韵味与变迁。
一、古镇概览
武都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据史料记载,武都镇始建于唐朝,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古镇地处嘉陵江中游,是古代“蜀道”的重要驿站。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武都镇见证了无数文人墨客的足迹,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1. 地理环境
武都镇位于四川省广元市西部,地处嘉陵江中游。古镇四周群山环抱,风景秀丽。嘉陵江穿镇而过,为古镇带来了丰富的水资源。古镇地势平坦,交通便利,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2. 历史文化
武都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古镇内有众多的古建筑、古街道、古桥梁等,是研究古代蜀道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武都镇还有许多历史名人,如唐代诗人杜甫、宋代文学家苏轼等,都曾在此留下足迹。
3. 民俗风情
武都镇民俗风情独特,有着丰富的民间艺术。古镇的民间舞蹈、戏曲、剪纸、刺绣等技艺传承至今。武都镇的美食也是一大特色,如武都凉粉、武都腊肉等,让人回味无穷。
二、古镇变迁
武都镇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经历了无数的变迁。从古至今,古镇的发展与变迁,离不开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1. 交通变迁
古代,武都镇是“蜀道”的重要驿站,商贾云集,经济繁荣。随着交通的发展,古镇的地位逐渐降低。如今,随着高速公路、铁路的建成,武都镇再次成为交通要道,经济逐渐复苏。
2. 城镇建设
新中国成立后,武都镇开始了大规模的城镇建设。古镇内的古建筑、古街道得到了保护和修复,新的建筑风格与古镇风貌相得益彰。古镇的基础设施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3. 文化传承
武都镇注重文化传承,将古镇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结合。古镇内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如民俗节、美食节等,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
三、古镇特色
武都镇作为一座千年古镇,具有许多独特的特色:
1. 古建筑
武都镇的古建筑保存完好,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价值。如古镇的武都文庙、武都古城墙、武都古戏楼等,都是古镇的标志性建筑。
2. 古街道
武都镇的古街道布局合理,石板路两旁是古色古香的商铺,让人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古代。
3. 古桥梁
武都镇内的古桥梁众多,如嘉陵江上的武都桥、古镇内的古石桥等,都是古镇的瑰宝。
4. 民俗文化
武都镇的民俗文化丰富多彩,如民间舞蹈、戏曲、剪纸、刺绣等,都是古镇的瑰宝。
四、美食探秘
武都镇作为一座千年古镇,美食也是其一大特色。以下是一些武都镇的特色美食:
食物名称 | 简介 |
---|---|
武都凉粉 | 武都凉粉是武都镇的特色小吃,以绿豆粉为主料,口感爽滑,清凉可口。 |
武都腊肉 | 武都腊肉是武都镇的特色菜肴,选用优质猪肉,经过腌制、熏烤等工艺制作而成,肉质鲜美,香气扑鼻。 |
武都豆腐脑 | 武都豆腐脑是武都镇的特色早餐,口感细腻,营养丰富。 |
武都镇,这座千年古镇,承载着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独特的风情。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体验民俗的魅力,品尝地道的美食。武都镇,一个值得一去再去的地方。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武都镇的总人口为34694人。其中,男性人口为17488人,女性人口为17206人。家庭户户数共有11060户,家庭户总人口为34481人。
0-14岁年龄段的总人口为6936人,其中男性为3539人,女性为3397人。15-64岁年龄段的总人口为25145人,其中男性为12700人,女性为12445人。65岁及以上的总人口为2613人,其中男性为1249人,女性为1364人。
在家庭户中,男性人口为17331人,女性人口为17150人。户口本地住在本地的总人口为33144人。
综上所述,武都镇的人口结构相对均衡,男性和女性人口数量接近。各年龄段的人口分布也较为合理,0-14岁和65岁及以上的年龄段人口占比适中,15-64岁的中青年人口占比较大,为该镇的主体人口。
扩展资料
武都镇是四川省江油市的老县城,是四川马列主义先驱、四川党团组织创始人王右木的故乡,距江油城区 15公里。东与永胜镇连界,南与太平镇相交,西与大康镇毗邻,北与平武县接壤。全镇幅员面积 141平方公里,辖 2个社区、14个居委会(攀长钢)和 24个行政村。总人口 6.5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 3.5万人,年流动人口 100万人次以上,建成区面积 3.5平方公里。
武都镇是四川省江油市的老县城,是四川马列主义先驱、四川党团组织创始人王右木的故乡,距江油城区 15公里。东与永胜镇连界,南与太平镇相交,西与大康镇毗邻,北与平武县接壤。全镇幅员面积 141平方公里,辖 2个社区、14个居委会(攀长钢)和 24个行政村。总人口 6.5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 3.5万人,年流动人口 100万人次以上,建成区面积 3.5平方公里。
武都镇的历史沿革可以追溯到东汉光武帝建武元年(25年),当时在今雁门坝设置德阳县。随后,在晋武帝泰始年间(265~274年),汉昌县(即后来的彰明县)从白沙戍(今湖南省湘阴县北)迁置到今青连镇。西晋怀帝永嘉年间(307~313年),北阴平郡和阴平县在今小溪坝镇侨置。东晋安帝隆安年间(397~401年),新巴郡和新巴县在今雁门坝设置。北魏宣武帝正始二年(505年),江油郡和江油县在今平武县南坝设置,同时设置龙州于阴平县治地。江油、彰明两县在建置过程中虽有兴废变迁,但历代沿袭了下来。建国后,仍保留江油、彰明两县。1958年后,两县合并为江彰县,次年5月更名为江油县。1988年2月,国务院“国函29号”文批复,撤销江油县,设立江油市。
江油县名源于三国时蜀汉政权于东汉建安二十四年(219年)设置的“江由戍”。据明人曹学俭《蜀中名胜记》解释,“江由”之意为“江水所由矣”。后因“由”、“油”相通,将“江由”写作“江油”。江油县、郡始建于北魏宣武帝正始二年(505年),即梁武帝天监四年。北魏宣武帝任命梁朝降将夏侯道为平南将军、豫州刺史,率兵入蜀,占据梁州十四郡地,在今平武县南坝设置江油县,同时设置江油郡。北魏宣武帝正始五年(508年),梁复得其地,撤销江油郡、县。西魏废帝二年(553年),西魏占领蜀地复置江油郡、县,江油郡隶龙州。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撤江油郡,江油县隶龙州。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改龙州为平武郡,江油县隶平武郡。隋恭帝义宁二年(618年),改平武郡为龙门郡,后又再改为西龙门郡。
唐高祖武德年间(618—626年),江油县所隶之西龙门郡改名为西龙门州。贞观元年(627年),西龙门州改为龙门州。唐太宗贞观八年(634年),撤平武县并入江油县。武后垂拱年间(685—688年),江油县隶正州。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改正州为江油郡,江油县隶江油郡。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江油郡改称应灵郡;乾元元年(758年),应灵郡改称龙州,江油县隶龙州。北宋徽宗政和五年(1115年),龙州改称政州,江油县隶政州。南宋高宗绍兴元年(1131年),政州复称龙州,江油县隶龙州。南宋宝枯六年(1258年),江油县随龙州迁治雍村(今大康镇旧县坝)。
元世祖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撤江油县入龙州。元顺帝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大夏政权复置江油县于兴教镇,隶龙州宣慰司。明太祖洪武十年(1377年),撤江油县入梓潼县。洪武十三年(1380年),以兴教镇为治地复置江油县,隶剑州。明世宗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江油县改隶龙安府。清顺治十年(1653年),撤江油县并入平武县。康熙元年(1662年),于武都镇复置江油县,隶龙安府。中华民国3年,江油县隶西川道。中华民国24年4月至6月,红四方面军进驻江油、彰明期间,建立济时(驻雁门)、重华(驻重华)、彰明(驻彰明)三个县苏维埃政权和中坝市苏维埃政权。中华民国25年,江油县隶四川省第十四行政督察区(驻今剑阁县)。1949年12月22日,江油县解放,隶剑阁专区。1950年1月,在中坝镇设立中坝市。因建市条件不具备,当月末即改建为江油县第三区。1951年2月在武都镇解放中街(老法庭)建立武都乡人民政府,1951年5月,江油县治由武都镇迁中坝镇。1955年11月改为武都镇人民政府。1958年9月,撤销城塘乡、阳亭乡、北城乡、武都镇建制,合并建立江油县红旗人民公社。1961年3月,红旗公社划分为城塘、阳亭、北城三个公社,城塘人民公社驻武都场镇解放中街(老法庭)。1984年1月,撤销城塘、阳亭公社,建立城塘乡、阳亭乡人民政府。1984年12月21日,撤销城塘、阳亭两乡建立武都镇人民政府。1985年5月与武都区公所合署办公,代行武都区公所职能(原区公所辖武都镇、北城乡、大康乡)。1992年4月,撤销武都区公所,建立武都镇,并代管北城乡,大康乡建镇。2001年12月,据绵编发[2001]49号文件成立江油市武都旅游经济开发区,与武都镇合署办公,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的管理体制。
扩展资料
武都镇是四川省江油市的老县城,是四川马列主义先驱、四川党团组织创始人王右木的故乡,距江油城区 15公里。东与永胜镇连界,南与太平镇相交,西与大康镇毗邻,北与平武县接壤。全镇幅员面积 141平方公里,辖 2个社区、14个居委会(攀长钢)和 24个行政村。总人口 6.5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 3.5万人,年流动人口 100万人次以上,建成区面积 3.5平方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