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岸镇,这个名字听起来就让人遐想连篇,仿佛隐藏着古老而又神秘的传说。位于我国江南地区,这里不仅风景如画,更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今天,就让我带你走进龙岸镇,感受这座千年古镇的风华绝代。
一、龙岸镇的历史沿革
1. 古镇起源
龙岸镇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据史书记载,当时这里名叫龙溪,因附近龙溪河而得名。经过千年的变迁,龙岸镇逐渐发展成为一座繁华的古镇。
2. 历史沿革
龙岸镇历经唐、宋、元、明、清等朝代的统治,古镇风貌逐渐形成。在明清时期,龙岸镇达到了鼎盛时期,成为江南地区的重要商贸中心。
3. 文革时期
在文化大革命时期,龙岸镇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许多古建筑和文物被毁。在改革开放后,龙岸镇开始逐步恢复往日的繁华。
二、龙岸镇的特色景点
1. 古街古巷
龙岸镇的古街古巷是古镇的灵魂,这里的石板路、青砖墙、木结构建筑都充满了历史的沧桑感。漫步在古街古巷,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古代。
2. 古建筑群
龙岸镇的古建筑群包括古庙、古宅、古桥等,其中不乏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这些古建筑不仅体现了古镇的历史底蕴,还展现了我国古代建筑的精湛技艺。
3. 龙溪河
龙溪河是龙岸镇的“母亲河”,河流蜿蜒曲折,两岸风光旖旎。河上古桥横跨,古船摇曳,构成了古镇独特的风景线。
4. 龙岸古镇博物馆
龙岸古镇博物馆位于古镇中心,馆内陈列着大量的历史文物和图片,展示了古镇的历史变迁和文化底蕴。
三、龙岸镇的美食文化
1. 龙岸镇特色小吃
龙岸镇的特色小吃种类繁多,如龙岸豆腐、龙岸酱鸭、龙岸粽子等。这些小吃不仅美味可口,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2. 龙岸镇美食街
龙岸镇的美食街是一条集小吃、烧烤、酒楼于一体的美食街,各种美食琳琅满目,让人目不暇接。
四、龙岸镇的民俗文化
1. 节庆活动
龙岸镇的节庆活动丰富多彩,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在这些节庆活动中,游客可以欣赏到当地的民俗表演,品尝到各种特色美食。
2. 民俗文化传承
龙岸镇有着悠久的民俗文化传承,如舞龙、舞狮、剪纸、木雕等。这些传统文化在古镇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传承。
五、龙岸镇的未来发展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龙岸镇的未来发展前景十分广阔。以下是龙岸镇未来发展的几个方向:
1. 旅游开发
充分利用龙岸镇的历史文化资源,打造具有特色的旅游线路,吸引更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2. 文化传承
加强对古镇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让更多人了解和热爱龙岸镇。
3. 生态保护
保护龙岸镇的生态环境,实现旅游、文化、生态的协调发展。
4. 产业发展
发展龙岸镇的特色产业,如农产品加工、手工艺品制作等,增加居民收入。
总结
龙岸镇,这座千年古镇,承载着我国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历史的沧桑,欣赏到美丽的风景,品尝到地道的美食,体验民俗文化的魅力。走进龙岸镇,让我们一起探寻这座古镇的风华绝代吧!
青山寺也称冲安雷五大庙,坐落在高安村冲安屯村背的一座山岭间,从山脚到庙宇有一里多路程。山寺坐落处酷似一张天然石椅、皇帝殿之位。寺庙先建于唐代懿宗年间,80年代初重新修建。庙内置有10多尊古代神化人物塑像。1口古铁钟。寺边建有2座凉亭,寺边整齐地摆放着30多块古石碑。四周绿树成荫,石径盘绕。一条小小的清泉长年流经寺旁。人称这里的水为灵水。清代道光年间贡生邱代祥就写有《冲安庙灵泉记》诗文。
每年农历八月十六日为庙会期。民间活动的宗旨是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近几年,逢庙会期,青山寺组织机构除举一些传统民俗活动外,还举办诗联比赛、书画展、山歌会、舞狮、文场、侗歌演唱、苗族芦笙踩堂等具有新时代气息的活动。
距青山寺庙200多米处是冲安屯的水源林区,林内生长着各种乔木。山间有三口奇特的岩洞即水源洞、吹风洞、石狮洞。这些洞可供游人坐谈聊天。洞内有水塘、钟乳石等。村后有一水,千百年来,每年都有七八次涨潮,比平时正常水位高10倍多,时间都在两小时左右,涨潮时水不浑。位于龙岸境内的县牧场内。此地有可容纳1500人的飞鼠岩、连通地下河的叮咚岩和清代办学的读书岩。
此外,龙凤土城、下珠安宁寺景区也可作旅游资源开发。
龙岸镇是个古镇,历史悠久,文化积淀丰厚,文物古迹较多,现尚存(包括重修)的有龙凤老土城、物华双降古民居群、清未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李德山故居、冲安青山寺、下珠安宁。
老土城:位于龙岸镇政府东去约1公里处的公路边。建于明代(具体时间不详)。古城墙全用泥土干垒夯实而成,城墙总长约1600米。墙上修竹林茂。1958年古城墙被村民削矮,种植作物。现仅存残墙,高300—400厘米。城墙剖面呈梯形,上宽约2米,下宽约5米。城墙内面积约130多亩,现居住40多户村民。屯名为龙凤村土城屯。县人民政府于1987年月在此处立下石碑标志,将老土城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双降古民居群:在物华村双降屯老村。该屯立村年代为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现尚存下来的古民居有30多座,古群居保持不完好,一些地段已被拆行七零八散。总体上还保留较好的原貌。村中有一条长约50米,宽3米的石板镶成的大街叫“平正街”。村头有一条往东去的石板铺成的古道。并直通融水县永乐乡境内,全长10公里。现这条古道已残缺不全,许多路段已面目全非。分水岭路段保存较为完整。80年代未县文物所在该屯收集到10多块“举人”、“进士”之类的古荣誉牌匾。2003年7月7日县人民政府公布双降屯古群居到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李德山先生故居:清未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李德山先生故居在龙岸街水街,普通民房。2003年7月7日县人民政府公布李德山故居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青山寺:坐落在高安村冲安屯村背的山坳间,当地人习惯将“青山寺”称作“冲安庙”。始建于唐朝懿宗年间,迄今有一千余年历史,是方圆百里修建最早的寺庙。历代重修多次。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中期,青山寺被拆,文物古迹大多被毁。1982年,高安、莲花、三灵、八联一带的民众筹集资金重建青山寺庙。庙宇建筑有一定的仿古艺术。寺庙三间小房连通。正殿、左殿、右殿敬立着周文王、周武王、姜太公等古代人物塑像10余尊。寺正门是13级石条台阶路,门口置放两个供人们祭神用的石头古香火台案。寺旁有条小泉。清道光年间下地栋屯贡生邱代祥便写有“冲安庙灵泉记”诗文(罗城旧县志记载有)。2002年在寺下方建凉亭2座,2003年又在上山路中建凉亭一座,这里保存有清代铁钟一个,古石碑30多块。农历八月十六为庙会期。安宁寺:位于珠江村下珠屯南面村头的河岸旁。始建于明代万历十七年(公元1859年)迄今有416年历史。是古代罗城四大名寺之一,因当时到广西内的其他地方和临近的广东等四省筹资,故称为“江南五省大庙”。清康熙年间当地百姓对该寺进行一次维修和扩建,当时罗城知县于成龙捐资相助(清朝道光年间罗城县志和民国时期罗城县志均有情况介绍)。1958年寺庙被毁。1996年在地方热心之士倡导下,百姓集资开始在原址重建安宁寺。已建有寺舍2座,“魁星楼”1座,初步恢复原貌。现有古代人物塑像20多尊,古石碑3块。农历七月十五和年初六为庙会期。
马蹄既可鲜食,又可熟用,还可加工制作马蹄罐头、马蹄粉,其品质细嫩、清甜可口。龙岸龙凤村是县内唯独的马蹄种植区。马蹄也是这里的传统土特产品。
龙凤一带土质适宜种马蹄。近些年年种马蹄三四百亩,产量近千吨。收完早稻后,留出部分田块种植马蹄,当年种当年收。进入农历十二月可挖马蹄上市卖。此时大批客商纷至沓来收购鲜马蹄。龙岸马蹄远销柳州、贵港、南宁等区内各地和区外,还出口越南。在收获季节,龙岸人不但习惯卖马蹄回来生食和放入热水中炖后来吃,还喜爱将修皮后的马蹄与猪脚炖来吃,这种煮法可作为办酒席的一道菜谱。太和村境内设有县农业局下属单位茶叶场,这里种有300余亩茶叶。据县农业局2005年出版的《农业生产动态简报》第二期介绍:龙岸茶叶场生产的清明茶以其具有白毫显露,色泽翠绿,香气清高、味纯甘爽等特点,连续3年经农业部茶叶质量检验检测中心检测达到无公害质量标准,备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2002至2004年“清明茶”连续三年远销欧美,产品供不应求。
桐子、茶子:产于山区,用桐籽、茶籽榨油。其数量不大,2004年产量共计80吨。
“山湾芋孟”:指八联村山湾屯东边村头那几块田种出的芋孟。芋孟晒干后切成小段放入热水锅煮,特别清甜,口感好。如与猪肉同煮汤,其味道更是鲜美。
“地瑶雨帽”:
龙岸太和村上地瑶、下地瑶两个屯是传统的雨帽编织村。所以人称“地瑶雨帽”。农闲时家家编织雨帽卖。由于地瑶雨帽篾子细白、竹叶质好,做工细且扎实,式样美观,因面受到消费者欢迎,产品远销区外。
“龙凤草席”:产于龙凤村上回龙、中回龙、下回龙、油榨、马道等屯。每年他们留出极少量田块种席草,编草席来卖。龙岸“牛肉条”在县内外享有声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