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山镇,一个听起来就让人心生向往的名字。它位于我国江南地区,地处太湖之滨,是一座充满历史底蕴和水乡韵味的古镇。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螺山镇,探寻这座古镇的独特魅力。
一、古镇概况
地理位置:螺山镇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东临太湖,西接苏州工业园区,南邻木渎镇,北靠胥口镇。
历史沿革:螺山镇历史悠久,早在春秋时期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唐宋时期,螺山镇逐渐发展成为江南水乡的重要商贸中心。明清时期,古镇更是达到了鼎盛时期。
文化特色:螺山镇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如古建筑、古桥、古井等,是江南水乡文化的代表。
二、古镇风光
1. 古建筑
螺山镇的古建筑保存完好,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以下是一些著名的古建筑:
名称 | 介绍 |
---|---|
螺蛳阁 | 建于明代,是古镇的标志性建筑,也是江南地区唯一的阁楼式建筑。 |
螺蛳庙 | 建于清代,供奉着螺蛳神,是古镇的宗教圣地。 |
江南水乡博物馆 | 展示了江南水乡的历史、文化、民俗等,是了解古镇的重要窗口。 |
2. 古桥
螺山镇的古桥众多,其中最著名的是通济桥。这座桥建于宋代,是古镇的象征。还有永安桥、广济桥等古桥,都是古镇风光的重要组成部分。
3. 古井
螺山镇的古井众多,其中最著名的是古井泉。这口井建于唐代,水质清澈,被誉为“江南第一泉”。
三、古镇风情
1. 水乡民俗
螺山镇的水乡民俗丰富多彩,如端午节赛龙舟、中秋节赏月、春节舞狮舞龙等。这些民俗活动展现了古镇独特的文化魅力。
2. 美食文化
螺山镇的美食文化独具特色,如螺蛳粉、太湖三白、松鼠桂鱼等。这些美食不仅美味可口,而且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
3. 特色手工艺品
螺山镇的特色手工艺品有螺蛳画、刺绣、竹编等。这些手工艺品展现了古镇人民的智慧和技艺。
四、旅游攻略
1. 最佳旅游时间
螺山镇四季皆宜旅游,但最佳旅游时间为春季和秋季。此时,古镇风光秀丽,气候宜人。
2. 交通指南
前往螺山镇,可乘坐高铁、动车或普通火车到达苏州站,再转乘公交车或出租车前往。
3. 住宿推荐
螺山镇周边有众多酒店、民宿供游客选择,游客可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选择。
螺山镇,这座充满江南水乡韵味的古镇,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游览。在这里,你可以领略到悠久的历史、优美的风光、丰富的民俗和美食。走进螺山镇,让我们一起感受江南水乡的独特魅力吧!
1951年成立洪湖县时,将三县划来的6个乡归第一区辖。1953年监利县韩埠乡划入螺山。1956年分属螺山、铁牛2乡……1961年改螺山、铁牛2公社。1975年撤区并社,螺山、铁牛从郊区划出,合并为界牌公社。1984年3月,撤销界牌公社,设立界牌区。1985年11月1日,撤销界牌区,螺山镇升为县辖镇,原界牌区辖域统属螺山镇。
1996年,面积88平方千米,人口3.7万人,辖龙潭、袁家湾、重杨、长江捕捞、螺山、朱家峰、皇堤、颜家咀、界牌、中原、双龙、丁山、复粮洲、铁牛、蔡花园、熊家窑、杨柴湖、蒋庄湖、官墩、伍家窑20个行政村。2004年,镇政府驻螺山,人口36531人,面积140.5平方千米,辖新街、老街2个居委会和龙潭、螺山、界牌、中原、双龙、花园、新联、袁家湾、重阳树、伍家窑、朱家峰、皇堤宫、颜家咀、复粮洲、丁山庙、铁牛塘16个行政村,4个居民小组、113个村民小组。2005年,人口37826人。
【2013年代码及城乡分类】421083100:~001 121新街居委会~002 121老街居委会~200 220龙潭村~201 122螺山村~202 220袁家湾村~203 220重阳树村~204 220伍家窑村~205 220朱家峰村~206 220皇堤宫村~207 220颜家嘴村~208 220界牌村~209 220中原村~210 220双龙村~211 220复粮洲村~212 220丁山庙村~213 220铁牛塘村~214 220花园村~215 220新联村~500 220杨柴湖渔场~501 220蒋桩湖渔场~502 220官墩渔场~503 220长江捕捞渔场~504 220新捕捞渔场
螺山镇作为一个行政区划单位,其内部结构由2个居委会和16个村委会构成。这2个居委会包括新街和老街,而16个村委会则分别由螺山、龙潭、界牌、中原、双龙、花园、新联、袁家湾、重阳树、伍家窑、朱家峰、皇堤宫、颜家咀、复粮洲、丁山庙、铁牛等村庄组成。这个镇的政府驻地位于螺山,具体位置信息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准确度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
螺山镇的行政规划体现了地方政府对于地区管理的细致与高效,其通过将区域划分为2个居委会和16个村委会,实现了对不同社区的精确管理和服务。这种划分有助于更有效地分配资源、实施政策以及提供地方性公共服务。螺山镇的行政中心位于螺山,这一设置有利于中央决策与地方执行之间的沟通与协调。
在螺山镇的行政规划中,每个居委会和村委会都承担着不同的职责。居委会通常负责社区日常事务的管理,如居民服务、社区建设、文化活动等。而村委会则更多关注农村地区的事务,包括农业发展、土地管理、乡村建设等。这种分层管理机制使得螺山镇能够更好地满足居民的不同需求,促进地方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螺山镇的行政规划是其发展蓝图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合理规划和有效管理,能够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在这个过程中,地方政府需要不断调整和完善行政规划,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和经济发展趋势。
综上所述,螺山镇的行政区划设计旨在实现高效管理与服务,通过将地区划分为2个居委会和16个村委会,满足不同社区和农村区域的需求。政府驻地螺山作为行政中心,确保了中央决策与地方执行之间的有效沟通。这种精细化的管理机制对于促进地方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居民提供了更好的生活质量与服务保障。
扩展资料
洪湖市螺山镇地处两省(湖北、湖南)四县、市、区(洪湖、监利、临湘、云溪)交界处,是洪湖的南大门,省际口子镇,国土面积83.2平方公里,总人口3.8万人,其中镇区面积3.6平方公里。螺山地理条件十分优越,南倚浩浩长江,北滨百里洪湖,东挽洪湖市区,西接随岳高速公路,省道沙洪公路横贯全镇,螺(山)儒(溪)汽渡沟通大江南北,螺山船闸贯通长江洪湖。
面对农村水利投入萎缩,农田水利建设出现滑坡的局面,湖北省洪湖市螺山镇不等不靠,迎难而上,充分发挥各级组织的作用,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掀起了以沟河疏浚为重点的农田水利建设高潮。洪湖市螺山镇处于长江、洪湖夹缝之中,地形窄长。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地下水位偏高,地势高差大,往往是雨大就需排涝,久晴又需抗旱。加之螺山镇是独立水系,基本得不到国家大型泵站的灌排效益。螺山镇现有的5处骨干泵站都建于20世纪70年代,19台机组中大多数已到规定使用年限,老化失修严重,效益衰减。螺山镇南北贯通的3条大渠,东西而向的40多条主沟从未进行过彻底清淤。尽管每年投入10万元清除主渠杂草,效果却很不理想。少数沟渠已淤塞到几乎与农田一样高,致使水灌不进又排不出。此外,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现在同一地段、同等生产条件下,既有种粮食、种蔬菜、种棉花的,又有养鱼、养鳝、养蟹的,用排水需求各不相同,因此,用排水矛盾时有发生。农水建设的滞后,严重制约着农业生产的发展。
农田水利建设的严峻现实,迫使螺山镇必须有所创新,有所作为。为彻底扭转水利建设的被动局面,螺山镇党委、政府多次召开会议,统一思想,发动群众。镇政府制定出台了水利建设工作规划,并以公告形式印发全镇。在确定河沟疏浚、设备更新的重点和范围时,又广泛征求村干部和农民的意见,让他们参与水利建设的规划与实施决策,营造出人人谋水利、想水利、积极投身搞水利的良好氛围。尤其是农村税费改革后,镇、村两级可支配财力锐减,而有限的“一事一议”筹资又基本用于乡村公路、水改等建设,资金不足成为制约水利建设的主要因素。对此,螺山镇调整思路,广开渠道,初步建立起国家、集体、个人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一是争取政策投入一点。螺山镇通过争取国家小农水建设项目获得资金8万余元。二是集体投入一点。螺山镇镇里统一规划、统一实施的沟渠工程,由相关村根据受益面积从村级集体提留中平摊建设资金。三是受益农民负担一点。如丁山庙村通过召开党员、群众大会,采取受益农户负担30%,村集体负担70%的方式筹资6万元,用4个月的时间,对“三沟”进行了彻底疏浚。四是寻求社会赞助一点。中原村通过向本村在外的老板、成功人士寻求赞助,筹集农建资金10万元。五是干部筹垫一点。如颜嘴村通过召开群众代表大会,由村干部先行垫资,然后从来年村集体发包收入中偿还,支部书记单岳云垫资2万元,其余干部各承担8000元。为确保工程质量,螺山镇还成立了工作专班,明确主要沟渠工程由水利服务中心牵头,从工程设计、项目施工到检查验收一包到底,做到一沟一人,专人负责。对村级工程项目,专门成立了业主委员会负责牵头,并由包村干部与之共同监督,组织实施,从而确保了农建工程的有序进行。
通过大力开展以沟河疏浚为重点的农水建设,螺山镇的水系设计功能得到恢复,实现了“沟河通畅、排灌兼顾、管理有序”的目标,有效增强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促进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铁牛片的6村公路河是一条抗旱河,全长六公里。原来河水从新联村起到最后流入双龙村需两天两夜,通过疏浚和改造河道后,现在只需2小时。在工程施工过程中,洪湖市螺山镇还结合实际情况,对一些地方的节制闸进行了位置调整,使争沟争水矛盾得到有效缓解。同时,一些农村党支部通过兴修水利,为民办实事,受到了群众的好评,树立了威信。如重阳树村前一届班子软弱涣散,无所作为,群众长年上访不断。新班子上任后,从兴修水利入手,搞水改,修公路,不断兴办公益事业,得到了群众的拥护。螺山镇通过鱼池公开发包,增加了近20万元的村级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