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丹吉林沙漠,位于我国内蒙古自治区西部的阿拉善盟境内,东西长约800公里,南北宽约500公里,总面积约为4.7万平方公里。它被誉为“世界沙漠之最”,是我国最大的流动沙漠之一,也是全球最为神秘的沙漠之一。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巴丹吉林沙漠,探寻这片神秘土地的魅力所在。
一、巴丹吉林沙漠的地理位置与气候特点
地理位置:巴丹吉林沙漠位于我国内蒙古自治区西部的阿拉善盟境内,地处东经100°30′~105°20′,北纬38°10′~42°20′之间。
气候特点:巴丹吉林沙漠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具有干燥、少雨、温差大、风力强等特点。年均降水量仅为150毫米左右,蒸发量却高达3000毫米以上。沙漠地区全年风力较大,最大风力可达12级。
二、巴丹吉林沙漠的自然景观与生态环境
1. 沙漠地貌:巴丹吉林沙漠地貌复杂,以沙丘、沙丘链、沙丘群为主,其中沙丘高度可达50米以上。沙漠内部还分布着众多的湖泊、河流和泉眼,如巴丹吉林湖、巴丹吉林河等。
2. 植物资源:巴丹吉林沙漠植被稀少,主要植物有梭梭、红柳、沙柳等。这些植物在沙漠中顽强生长,为沙漠生物提供了栖息地。
3. 动物资源:巴丹吉林沙漠动物种类繁多,有野骆驼、野兔、狐狸、沙蜥等。沙漠中还栖息着许多鸟类,如沙鸡、野鸭等。
4. 水资源:巴丹吉林沙漠虽然干旱,但仍有丰富的水资源。沙漠内部分布着众多的湖泊、河流和泉眼,为沙漠生物提供了生存条件。
三、巴丹吉林沙漠的文化遗产与探险之旅
1. 文化遗产:巴丹吉林沙漠是我国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历史上留下了许多遗迹,如烽火台、古城遗址、古墓群等。
2. 探险之旅:巴丹吉林沙漠以其独特的地貌、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和神秘的文化底蕴,吸引了众多探险爱好者。以下是一份巴丹吉林沙漠探险之旅的行程安排:
探险阶段 | 行程安排 | 主要景点 |
---|---|---|
第一阶段 | 进入沙漠 | 巴丹吉林湖、巴丹吉林河 |
第二阶段 | 沙漠穿越 | 沙丘、沙丘链、沙丘群 |
第三阶段 | 沙漠露营 | 沙漠营地、星空观赏 |
第四阶段 | 文化遗迹 | 古城遗址、古墓群、烽火台 |
四、巴丹吉林沙漠的旅游发展
近年来,巴丹吉林沙漠旅游业发展迅速,已成为我国西部地区的热门旅游目的地。以下是一些巴丹吉林沙漠旅游项目:
1. 沙漠越野:驾驶越野车穿越沙漠,感受沙漠的狂野与激情。
2. 沙漠露营:在沙漠中搭建帐篷,体验沙漠露营的乐趣。
3. 星空观赏:在沙漠中观赏繁星点点的夜空,感受宇宙的神秘。
4. 摄影创作:巴丹吉林沙漠风光旖旎,是摄影爱好者的天堂。
五、巴丹吉林沙漠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巴丹吉林沙漠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保护这片土地对维护我国西部地区的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以下是一些巴丹吉林沙漠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1. 加强法律法规: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巴丹吉林沙漠的保护。
2. 生态修复:开展沙漠植被恢复、水资源保护等生态修复工程。
3. 旅游可持续发展:合理规划旅游资源,推动巴丹吉林沙漠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4. 科普宣传:加强科普宣传,提高公众对巴丹吉林沙漠保护的意识。
巴丹吉林沙漠是我国最神秘的沙漠之一,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文化遗产和探险资源。走进巴丹吉林沙漠,你将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魅力,体验到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
巴丹吉林沙漠,位于我国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右旗北部,是第三大沙漠,总面积达4.7万平方公里。沙漠海拔高度在1200-1700米之间,沙山相对高度可达500多米,被称为"沙漠珠穆朗玛峰"。沙漠地质构造上属阿拉善地块,地貌形态缓和,主要由剥蚀低山残丘与山间凹地组成,第四纪沉积物普遍覆盖地表,形成戈壁和沙漠。
巴丹吉林沙漠气候干旱,流动沙丘占沙漠面积的83%,移动速度较小。中部有密集的高大沙山,一般高200-300米,最高的可达500米,以复合型沙山为主,为北30°-40°东方向排列。沙漠高大沙山的周围为沙丘链,一般高20-50米。沙漠中长有稀疏植物,西部以沙拐枣、籽蒿、麻黄为主,东部主要为籽蒿和沙竹。高大沙山间的低地有144个内陆小湖,主要分布在沙漠的东南部。
巴丹吉林沙漠平均每10平方公里不到1人,整个沙漠内部仅有巴丹吉林庙和库乃头庙两大居民点。沙漠内部无种植业,全部经营牧业,骆驼为该地主要家畜,数量居中国各旗县之冠;次为山绵羊。沙漠内部无固定道路,横穿腹部异常困难,中部及东北部基本为无水区。东南部的雅布赖盐湖盛产食盐,西部的古鲁乃湖及巴丹吉林庙附近的一些湖泊内有碳酸钠的沉积。
巴丹吉林沙漠奇峰、鸣沙、湖泊、神泉、寺庙堪称“五绝”。受风力作用,沙丘呈现出沧海巨浪、巍巍古塔之奇观。沙漠中的湖泊星罗棋布,有113个之多,其中,常年有水的湖泊达74个,淡水湖12个,总面积4.9万亩,湖泊芦苇丛生,水鸟嬉戏,鱼翔浅底,享有“漠北江南”之美誉。沙漠东部和西南边沿,茫茫戈壁一望无际,形状怪异的风化石林、风蚀蘑菇石、蜂窝石、风蚀石柱、大峡谷等地貌令人叹为观止。
在阿拉善右旗7.3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着2.4万各族儿女。在境内的2.8万多平方公里的巴丹吉林沙漠中,生活着24户100多个牧民,他们世世代代善待沙漠,沙漠也给他们提供了理想的生存环境,创造了人与自然相安如初的大漠生态文化。沙漠中的绿洲(也称为海子)是沙漠中的生命奇迹,一个湖泊、一个沙窝就是一个生物圈,一个创造生命的故事。自1984年以来,先后有法、日、美、奥地利、新加坡等国家及国内许多专家学者前来考察。1993年,中德联合考察队对巴丹吉林沙漠进行了综合考察,发现了鸵鸟蛋和恐龙化石,在沙漠腹地的湖泊周围还发现了大量的新石器和旧石器,经考古分析,这里在3000~5000年前就有人类活动的遗迹。1996年德国探险旅行家包曼出版了《巴丹吉林沙漠》一书,轰动了欧洲探险界。
巴丹吉林沙漠的形成与生命之谜,让全世界的人都为之费解。尽管沙漠因为缺少水而生成,因为缺水而被称为生命的禁区,但在极度干旱的巴丹吉林沙漠却有着沙山和湖泊共存的奇观,展现出生命在极端环境中的顽强与美丽。
扩展资料
巴丹吉林沙漠,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西部,是中国四大沙漠之一,总面积4.7万平方公里。其中的巴彦诺尔、吉诃德沙山是世界上最高的沙丘。巴丹吉林沙漠年降水量不足40毫米,但是沙漠中的湖泊竟然多达100多个。高耸入云的沙山,神秘莫测的鸣沙,静谧的湖泊、湿地,构成了巴丹吉林沙漠独特的迷人景观,每年吸引了上万名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
沙山是如何形成的?这是国内外研究者长期关注的问题。有人认为,巴丹吉林的东南部被群山遮挡,这一地区又常年吹西南风,刮起的沙粒在山前堆积,久而久之聚集成山;也有人说,巴丹吉林一带原本是丘陵地貌,沙化后,沙粒直接覆盖在丘陵上而形成高大沙山。
最新研究指出,地下水维持了沙山。河海大学、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所、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在英国《自然》杂志发表了《地下水维持高大沙山》的论文。文章指出,巴丹吉林沙漠的沙山数千年屹立不移的秘密在于:沙山含有大量水分,就是这些类似黏合剂的水分,帮助它们抗住了强大西北风的吹袭。这一新发现为沙山的形成提供了一个新的解释。
研究者认为,地下水在沙山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在巴丹吉林沙漠,地下水从深层岩石中渗透出来,形成了一个含水量高的沙层。在没有水分的情况下,沙粒之间难以形成稳定的结构,容易被风吹走。但是,当含有水分的沙层形成后,沙粒之间的水分就像黏合剂一样,将沙粒紧密地粘在一起,形成了一座座高大的沙山。
这个发现不仅对了解沙山的形成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而且对保护沙漠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沙漠地区的地下水是维持生态系统的重要资源,对地下水的过度开发会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因此,保护沙漠地区的地下水,对于维护生态平衡和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总的来说,沙山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在巴丹吉林沙漠,地下水的维持作用是形成高大沙山的关键因素之一。这一发现为理解沙漠地貌的形成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并对保护沙漠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扩展资料
巴丹吉林沙漠,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西部,是中国四大沙漠之一,总面积4.7万平方公里。其中的巴彦诺尔、吉诃德沙山是世界上最高的沙丘。巴丹吉林沙漠年降水量不足40毫米,但是沙漠中的湖泊竟然多达100多个。高耸入云的沙山,神秘莫测的鸣沙,静谧的湖泊、湿地,构成了巴丹吉林沙漠独特的迷人景观,每年吸引了上万名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
巴丹吉林沙漠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西部,内蒙古高原的西南边缘,阿拉善盟阿拉善右旗西部和额济纳旗东部的巨型盆地之中,是世界第四大沙漠,是中国第三大沙漠,是内蒙古第一大沙漠,还是世界最高大沙丘所在地。沙漠东部是阿尔腾山、宗乃山、雅布赖山,西部是额济纳河平原的东部戈壁,南部是合黎山和龙首山,北部是阿拉善中部戈壁。沙漠东西长约270公里,南北宽约220公里,面积约4.7万平方公里,地势南高北低,东部高西部低。在巴丹吉林沙漠内,沙山沙丘、风蚀洼地、剥蚀山丘、湖泊盆地和谷地交错分布,并以流动沙丘为主,约占沙漠总面积的83%,流沙面积仅次于新疆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沙漠中部是高度约为200—300米的复合型沙山,形态复杂,高大密集,最高的巴彦诺尔、吉诃德沙山高度达500米以上,是世界上最高的沙丘。巴丹吉林沙漠属于温带干旱和极干旱气候区,气候极为干旱,降水稀少,且多集中在6—8月份,年降水量仅40—80毫米,而蒸发量却是降水量的40—80倍,光照强烈,是内蒙古自治区光照最充足、太阳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夏季高温酷热,最高温度可达38—43℃,地表温度则更高,冬、春季大风强劲,是内蒙古地区风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一年中大风天数可达60天之多。虽然气候极为干旱,却不是人们的想象的那样没有一滴水,巴丹吉林沙漠内有着许多的湖泊。据统计,在沙漠之中、沙丘之间,分布有面积在1.5平方公里以下的沙漠湖泊140多个,多以咸水湖为主,这些湖泊最深的可达水深6米以上,在沙漠的西部和北部,还有两个较大的湖盆,西部南北走向的古鲁乃湖约180公里长,10公里宽,北部的拐子湖东西走向,约100公里长,6公里宽,湖滨地带水分涵养较好。此外,在沙漠中还有多处泉水涌出,水质清澈,甘甜可口,可供人蓄饮用。在广阔的沙漠之中,除了漫漫的黄沙,星星点点的湖水,还有美丽的绿色,为沙漠凭添了几分生命的痕迹。在沙丘的背风处,在沙丘的底部、湖岸边、泉水旁,生长着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湖岸边的芦苇、芨芨草等植物可供造纸,梭梭、柠条、霸王、籽蒿、胡杨、骆驼刺是优良的防风固沙树种,也是沙漠中动物的食物。沙葱是美味的菜蔬,莎草、莎米的果实可做面粉的替代品,沙枣的果实含有大量淀粉,可供多种用途,沙棘、白刺的果实富含维生素,可提取果汁、酿酒等。在沙漠之中还有多种药用植物,锁阳寄生在白刺身上,是珍贵的中药材,而肉苁蓉更有着“沙漠人参”的美称。在这环境恶劣的沙漠之中,除了绿色的植物生命外,还活跃着许许多多的沙漠动物,它们已经习惯了那里的酷热、严寒与缺水,甚至身体的颜色也变得与沙漠相近,它们是沙漠中另一道流动的风景。丰富的动物、植物资源与大量的硅、铝、铁、钙等矿物资源使巴丹吉林沙漠不是什么“不毛之地”、“死亡之海”,而是富庶的“聚宝盆”,有着巨大的开发价值。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