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定古猗园,位于上海市嘉定区,是一处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底蕴的古典园林。始建于明嘉靖年间,经过数百年的沧桑变迁,古猗园不仅成为了上海地区著名的旅游景点,更是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
一、古猗园的历史渊源
嘉定古猗园的建造起源于明嘉靖年间,当时为官的陆元大为了纪念其先祖,特地在自己的府邸后建造了一座园林。经过多年的扩建和修缮,古猗园逐渐形成了现在的规模。园林占地约二十余亩,以“水、石、竹、树”为主要景观元素,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观赏性。
二、古猗园的景观特色
1. 水景
古猗园的水景是其最为引人注目的景观之一。园内有大小湖泊、水池、溪流等多处水域,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水系。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古猗湖”,湖面宽阔,碧波荡漾,湖畔建有亭台楼阁,形成了“水乡江南”的意境。
2. 石景
古猗园的石景也是一大亮点。园内石径曲折,奇石林立,其中不乏名石。如“醉石”、“卧石”、“听涛石”等,均为园林中的佳品。这些石景与园林中的其他景观相互映衬,使整个园林显得更加古朴典雅。
3. 竹景
古猗园的竹景也是其独特之处。园内种植了大量的竹林,有“竹林七贤”、“竹林深处”等景观。每当春风拂过,竹林摇曳,给人以清新宁静之感。
4. 树景
古猗园的树景同样别具一格。园内树木繁多,种类丰富,有“古木参天”、“绿荫蔽日”等景观。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古猗园古银杏”,树龄已达千年,被誉为“上海第一银杏”。
三、古猗园的文化内涵
1. 园林建筑
古猗园的建筑风格古朴典雅,既有江南园林的轻盈飘逸,又有北方园林的雄浑大气。园内的亭台楼阁、长廊、桥梁等建筑,均采用传统的木结构,展现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
2. 文人墨客
古猗园自建成后,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前来游览。其中,最著名的当属明代著名文学家杨慎。他曾写下《古猗园记》,赞誉古猗园的美丽景色。
3. 民俗风情
古猗园不仅是一处园林,更是当地民俗文化的代表。园内有“古猗园庙会”、“古猗园龙舟赛”等民俗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赏。
四、古猗园的现代意义
随着时代的发展,古猗园不仅成为了上海地区的重要旅游景点,更具有重要的现代意义。
1. 传承历史文化
古猗园作为一处具有悠久历史的园林,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通过游览古猗园,人们可以了解古代园林艺术、建筑风格以及民俗风情,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2. 生态环保
古猗园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园内植物繁多,空气清新,为游客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休闲度假场所。
3. 促进旅游业发展
古猗园作为上海地区著名的旅游景点,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游览。这不仅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也为地方经济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嘉定古猗园是一处具有悠久历史、丰富文化内涵和独特景观的古典园林。在新时代背景下,古猗园将继续发挥其独特魅力,为人们带来无尽的美好体验。
【拼音】gǔ yī yuán
【解释】
古猗园位于上海市西北郊嘉定区南翔镇,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原名“猗园”,取自《诗经》中“绿竹猗猗”一句。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更名“古猗园”。为上海五大古典园林之一。
古猗园距市中心21公里,内有逸野堂、戏鹅池、松鹤园、青清园、鸳鸯湖、南翔壁6个景区,是上海最古老的揽胜之一。2006年,古猗园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古猗园初名猗园,为明万历年间河南通判闵士籍所建,由明代嘉定竹刻名家朱三松设计布置,以“十亩之园,五亩之宅”的规模,内筑亭、台、楼、阁,立柱、椽子、长廊都刻有千姿百态的竹景图案。
闵士籍去世后,猗园约在万历末转让给翰林李名芳之子李宜之。明末清初,猗园又先后为陆、李两姓所有。
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冬,洞庭山人叶锦购得猗园。次年春大兴土木重修和改建,乾隆十三年秋落成,因隔了一个朝代,改名古猗园。据清代沈元禄《古猗园记》记载,园坐广福禅院西,门对曹家浜,南临良田万顷。园中有孤山曲廊,香阁翠楼,石舫水榭,怪石假山,全是明代建筑风致。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嘉定地方人士捐款购买了古猗园作为城隍庙的庙园,香客均可入园游览。嘉庆十一年(1806年)又再次募捐整修。
咸丰十年至同治元年(1860~1862年)间,太平军同清军及“洋枪队”多次在南翔激战,园内部分建筑被毁。同治至光绪年间,南翔各行业公所陆续修复一些可用的建筑,并增建了一些作为行业集议的场所,后来还在园内开设酒楼、茶肆、点心店、照相馆,此时的庙园已名存实亡。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一·二八”事变,日军于3月3日占领南翔,古猗园被侵略军占用两个多月。日军撤退后,园内房屋倒塌,假山崩颓,树木被砍,花草枯败。
1933年5月当地爱国人士朱寿朋、陈少芸等60人署名成立古猗园整修委员会,募集银元6000元进行局部修复,并新建补阙亭,独缺东北一角,以志国耻,取名“缺角亭”。此时全园的面积为1.8万平方米。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八一三”事变,南翔再遭战火,园内除缺角亭、小云兜及五老峰等假山怪石外,大部分建筑被毁,逸野堂成了日军的马厩,花木古物荡然无存。
抗日战争胜利后,镇政府将其作为公园开放。当地人士又集议修复古猗园,先后筹款重修了缺角亭、不系舟(书画舫),新建了微音阁、南厅、白鹤亭,并种植了一批树木花草。
1957年,南翔镇集资5807元修缮古猗园,3月开工,当年10月1日竣工开放。
1958年,上海市园林管理处拨款13万元,对公园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整修和扩建。园界向西、南两面扩展,全园面积增至5.84万平方米。
公园于1959年10月1日重新对外开放。同年,南翔镇政府将当地原云翔寺的一对唐代石经幢和一座宋代石塔迁入园中。此后,又将陈少芸捐赠的战国剑、诸葛鼓等一批文物交给古猗园长期在南厅展览。王鸣一捐赠了一株已逾百年的重瓣大红牡丹给公园,移植于五曲长廊北边。
1962年重建梅花厅。到1963年,公园面积为7.8万平方米。
“文化大革命”中,石经幢和石塔上的佛像被破坏,古建筑的翘角被砸,明万历年间“嘉定四先生”之一的李流芳(李宜之的叔父)手迹的石碑被毁,丰子恺等名家书画和其他文物被毁或被没收,并从1967年1月起将园名改为南翔公园。
1973年以后,陆续进行修复,并重建了鸢飞鱼跃轩、小松岗假山、白鹤亭、南亭、缺角亭和浮筠阁。
1977年恢复古猗园的园名,投资28万元整修。主要是改建公园围墙,重建绘月廊、柳带轩和配置花卉。
1979年又投资78万元进行修建和扩建,公园面积为92亩(6.13万平方米)。重点是在松鹤园内叠假山,造瀑布,挖河池,种松竹,将石塔移入荷花池中,新建鹤寿轩和改建柳荫桥。
1981年整修南大门,并把北大门的一对石狮移置于此,在门内新建仿砖雕照壁一座。同年向东征用土地33亩(2.2万平方米)。
1982年重建逸野堂。1983年,根据清沈元禄在乾隆十一年所作的《古猗园记》,重新改建北大门,筑幽赏亭,种植桂花、丛竹。
1985~1987年,市政府拨款60万元,在园东部扩建2.2万平方米的青清园,使全园面积增至9.19万平方米。扩建工程由市园林设计院谢家芬负责规划及绿化设计,张永来负责建筑设计。青清园以竹造景,并在园中建造了荷风竹露亭、君子堂、翠霭楼、青清园等景点。
1985年熊山改建为龟山。
2006年,古猗园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上海古猗园(门票)全园划分为逸野堂、戏鹅池、松鹤园、青清园、鸳鸯湖、南翔壁6个景区。以绿竹依依、曲水幽静、建筑典雅、韵昧隽永的楹联诗词以及优美的花石小路等五大特色闻名。独到精巧的艺术构思,使古漪园更显出占朴、素雅、清淡、洗练的气韵。下面是详细的路线到达。
上海古猗园地址
地址:嘉定区南翔镇沪宜路218号
上海古猗园怎么去,来园路线
1、自驾车
线路一:中环线-S5沪嘉高速公路(南翔出口下)—沪宜公路—古猗园(近古猗园路)
线路二:外环线—真南路(或丰翔路)—沪宜公路—古猗园(近古猗园路)
2、轻轨11号线至南翔站,下车后向西步行15分钟可达,或自2号口出站后乘坐南翔1路、南翔2路可达;
3、公交:562路、822路
上海古猗园怎么乘车
公交车562路(南京西路美丽园~南翔汽车站);
公交车822路(晋元路海宁路~南翔汽车站)、沪唐专线(上火车站共和路~唐行)、北嘉线(北区汽车站~嘉定客运中心)、翔华线(华漕~南翔汽车站)、翔黄专线(南翔汽车站~黄渡汽车站)、虎南线(虎林路共江路~南翔汽车站)、罗南线(罗店汽车站~南翔汽车站)直达。
更多关于上海古猗园怎么去,进入:查看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