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榕寺(六榕寺求什么最灵验)

旅游攻略 (11) 2周前

六榕寺,位于我国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是一座具有千年历史的著名古刹。它不仅是岭南佛教文化的代表,更是我国佛教文化的重要遗产。本文将带您走进六榕寺,感受其独特的魅力。

一、六榕寺的历史渊源

六榕寺始建于南朝梁大同二年(536年),初名“宝庄严寺”。后因寺内有一棵六枝榕树而得名“六榕寺”。经过多次扩建和修缮,六榕寺逐渐成为岭南地区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佛教圣地。

二、六榕寺的建筑特色

1. 山门

六榕寺的山门古朴典雅,两侧分别雕刻着龙凤图案,象征着吉祥如意。山门上方悬挂着一块“六榕寺”匾额,为清代书法家郑燮所题。

2. 天王殿

天王殿是六榕寺的主体建筑,殿内供奉着弥勒佛、韦陀菩萨等佛像。殿内壁画精美,形象生动,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3. 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是六榕寺最重要的殿堂,供奉着释迦牟尼佛、药师佛、阿弥陀佛等佛像。殿内金碧辉煌,气势恢宏,令人肃然起敬。

4. 六榕塔

六榕塔是六榕寺的标志性建筑,塔高57.6米,共17层。塔身呈八角形,每层皆有佛像和壁画。六榕塔不仅是佛教文化的象征,也是广州的著名景点。

三、六榕寺的文化内涵

1. 佛教文化

六榕寺作为岭南佛教文化的代表,传承了佛教教义和禅宗思想。寺内僧人弘扬佛法,吸引了众多信徒前来朝拜。

2. 岭南文化

六榕寺地处岭南地区,深受岭南文化的影响。寺内建筑、壁画、雕刻等均具有浓郁的岭南风格,是岭南文化的瑰宝。

3. 人文历史

六榕寺历经千年,见证了我国历史的变迁。许多历史名人曾在此留下足迹,如唐代诗人杜甫、宋代文学家苏轼等。

六榕寺,这座千年古刹,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无数游客。在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岭南文化的独特韵味,以及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让我们走进六榕寺,感受禅意盎然的岭南文化瑰宝。

广州六榕寺在哪里

地址:广州市越秀区六榕路87号

六榕寺位于广州市的六榕路,是广州市一座历史悠久、海内外闻名的古刹。寺中宝塔巍峨,树木葱茂,文物荟萃,历史上留下不少名人的足迹。六榕寺因苏东坡当年为寺庙题字而得名。它与光孝、华林、海幢寺并称广州佛教四大丛林。六榕寺和寺中的花塔一样,历来为人们所称颂,加之历史地位与光孝寺齐名素有“光孝以树传,净慧(六榕寺的别称)以塔显”之称。

六榕寺的历史沿革

公元420一479年(南朝宋代)建寺,名为“广州宝庄严寺”。

公元537年(梁大同三年),沙门昙裕法师从扶南(柬埔寨)请得佛陀舍利回广州,得到梁武帝诏许后,于宝庄严寺大殿前修建舍利塔。此佛塔为一座四角形的六层木塔,下瘗佛舍利,木塔内外绘画着佛典图解,称“敕赐宝庄严寺舍利塔”。

公元650年(唐永徽元年),历经一百余年的风雨侵蚀,寺塔梁柱已出现破损。某日,舍利塔祥光涌现,震惊羊城百姓,信众蜂拥来观。时广、韶都督李燧,邀集朝散大夫广州太守史某、明威将军行番禺知府折冲都尉李公等,专门到寺拜竭宝轮和尚,共商募修舍利塔事宜。经过精心组织施工,舍利塔修葺一新,再现巍峨雄姿。

公元675年(唐高宗上元二年)春,王勃离开家乡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南赴交趾(今越南)探父(其父王福畴任交趾令已多年),于十一月到达广州。适逢宝庄严寺开设法会,因受寺僧托请,写下三千余字碑记《广州宝庄严寺舍利塔碑》。

公元917年,南海王刘龚称帝,国号大越,定都广州,次年改国号汉(史称南汉),年号乾亨,升广州为兴王府。南汉历代君主虔信佛教,宝庄严寺易名长寿寺,作为刘氏宗室女修道之所,塔仍称舍利塔,每于上元、中秋佳节登塔燃烛悬灯(号曰“赛月灯”)以兆丰年。

公元971年(宋开宝四年),南汉灭亡,长寿寺及舍利塔均毁于大火,从此湮没一百多年。

公元988(北宋端拱元年)重修该寺,并以曹溪六祖真身为原型铸铜像供奉,寺于端拱二年重修竣工,遂改名为“净慧寺”。当时寺内有古榕六棵,民间已有“六榕寺”之称,但当时只是“俗称而已、非寺名也”。

公元1086年(宋元佑元年),净慧寺住持德超和尚发心募资重建舍利塔。与前任凤翔郡宝鸡县主簿官、南海人林修居士、本郡信士王衢等,共商重修舍利塔一事。他们依碑记“方井圆泉、参差倒景”的记载和民间所传“环列古井九”之说,寻得旧塔基址重建宝塔,当时发掘出梁代建塔所藏的佛舍利,仍旧瘗藏。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六月三日,宝塔落成,寺僧又邀请常到寺礼佛的宋皇叔、康州(今广东德庆)刺史赵叔盎撰书《重修广州净慧寺塔记》。新塔改用砖木结,八角形,外观九层,内有暗层,实为十七层,各层内外墙壁设置佛龛供奉贤劫千佛像,故称“千佛塔”。

公元1100年(北宋元符三年),大文豪苏东坡由海南贬所北归,路经广州到该寺游玩时,应寺僧道琮之请为寺题字,他见寺内六株榕树绿荫如盖,盘根错节,气势不凡,即欣然书下“六榕”二字。

公元1358年(元至正十八年),重修舍利塔,并铸9.14米高的千佛铜柱,柱身刻有1023尊佛像及祥云天宫宝塔图,连同塔顶的火焰宝珠、三层九霄宝盘、九层宝轮、一层双龙宝盘、八根铁链组成重达5吨的塔刹。

公元1373年(明洪武六年),寺院一半面积被辟为永丰仓,自此之后山门便改为向东,而寺院面积也日渐缩小,而六株古榕,也因寺院被割而处于寺外(原来的净慧寺规模相当宏大,占地甚广,山门朝南,“横直绵亘实逾二里”)。

公元1375年(明洪武八年),寺僧愈坚和尚等重修于元末明初期间被损塔殿,并在塔东辟建觉皇殿(此后六百年都以此殿为大殿,但该殿于“文革”时期被毁)。

公元1395年(洪武二十八年)净慧寺一度归并于西禅寺,六祖铜像也于其后被迁往西禅寺[*]。

公元1411年(明永乐九年),净慧寺重修,寺僧将苏东坡遗墨“六榕”二字,刻造一木匾悬挂于寺门之上,自此,净慧寺又称六榕寺,舍利塔称六榕塔。此后经明正统、嘉靖、万历、天启及清乾隆年间均有重修(六榕塔自清初重修之后,该塔“檐壁榱题,红绿白黄,互相辉映,旭升日落,观美如花”故又称为“花塔”)。

公元1856年(清咸丰六年),受台风侵袭,塔顶坠于地。

公元1874年(同治十三年),清皇室从海防经费中拨出巨款大加修缮。

公元1875年(清光绪元年),继咸同年间修建殿宇之后,重修千佛塔并已竣工,并撰《重修六榕寺佛塔记》。

公元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清廷诏封六榕寺住持铁禅为广东僧纲司。

公元1912年(民国元年),国民政府废除僧官制度成立广东省佛教会(会址六榕寺),铁禅被推为会长。同年5月,孙中山先生辞去临时大总统职位回到广州,铁禅组织广东佛教界人士在六榕寺举行隆重的欢迎大会,支持国民革命,孙中山先生题书“自由平等博爱”贻赠六榕寺。

公元1913年(民国二年),铁禅和尚率四众弟子迎回侨龛西禅寺达数百年之久的六祖惠能铜像,并修建六祖堂以供奉。又补植榕树四株(六株古榕时存二株:一在东坡精舍后、福泉新街后侧;一在寺东旧平南王府。)、建补榕亭、筑东坡精舍、树立“曹溪法乳”牌坊,收归散置在外的太湖奇石“朵云”等。

公元1915年(民国四年),广州地震,塔内壁与千佛铜柱之间被震裂。(1915-1935年,广州一共录得7次地震,其中比较剧烈的是1915年与1918年发生的两次。)

1921年(民国十年),市政府在六榕寺东开辟花塔街(今六榕路),又割寺东建造净慧公园,寺院面积再度缩小。

1931年重修花塔,在内部用钢筋水泥以加固。

1935年(民国24年)4月,举行花塔重修落成典礼,梁致广居士撰《重修六榕寺花塔记》。

1938年(民国27年)10月,日本侵略军侵占广州,铁禅避难于番禺、佛山等地。

1939年(民国28年)6月,日伪政权派人强行将铁禅接回六榕寺,并委以伪政权之佛协会长。

1946年(民国35年),抗战结束后,铁禅欲告老还乡,致函延请乳源云门寺住持虚云接管六榕寺。其后,铁禅因汉奸罪被判处有期徒刑8年。同年秋季,为纪念抗日胜利一周年,举行超荐抗日阵亡将士法会。八月中旬,虚云与弟子宽鉴等来到广州接管六榕寺,并向国民政府呈文保释铁禅。国民政府最高法院湘粤分庭改判为4年徒刑,9月27日,铁禅病死于狱中(1939年,日伪政权派人强行将铁禅接回六榕寺,并委以伪政权之佛协会长,使其最终蒙冤而逝,为世人所不解)。

1946年(民国35年)9月17日,虚云奉玄奘顶骨舍利,于六榕寺设七天七夜的水陆道场法会,以超荐抗日阵亡将士。时蓬六榕寺北堂桃树开花,胡毅生(胡汉民之弟)写下《绯桃瑞应记》一文。

1948年,宽鉴盗取六榕所有重要财产和文物逃往香港,其中有寺内四件珍贵文物:(1)辽代紫铜精铸的药师佛像;(2)玄奘法师顶骨;(3)淡归诗卷;(4)汉玉等,称为“净慧寺镇山四宝”。虚云和尚发觉后马上追还,并免去宽鉴方丈职务,由明观法师继任住持职务,解放前夕明观法师去香港。

1966年“文革”时,六榕寺除六祖铜像外,全部佛像被毁,寺院也全被占作仓库。

1979年3月,中共广州市委批准六榕寺恢复为宗教活动场所。

1983年,在塔之西重建大雄宝殿,供奉清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以黄铜精铸的三尊大佛像。……

广州六榕寺简介,六榕寺修建年代是何时

在广州市六榕路,有一座1400多年历史的佛教古刹——六榕寺。该寺是1983年,被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在寺庙的山门上悬挂着横匾“六榕”两字,山门两侧是“+”的对联。这都是六榕寺与苏东坡的一段因缘。

宋朝元符三年(1100年),苏东坡被贬海南奉诏北归,途经广州,慕名到寺内—游。他被寺内六棵苍劲如钒龙的榕树所吸引,欣然挥笔题“六榕”两字,字迹潇洒道劲,成为苏东坡有名的墨宝,寺僧将它刻于石壁之上。。这座寺庙自此俗称六榕寺。1982年后重修六榕寺,就把苏东坡的“六榕”两字制成匾额,挂在山门之上。

六榕寺是禅宗道场,与海幢寺、光孝寺、华林寺并称为广州“四大丛林”。它始建于南朝梁大同三年(537年)。当时梁武帝萧衍母舅昙俗法师,千里迢迢到柬埔寨求得佛舍利带回广州。广州刺史萧裕特地营造宝严寺迎接供奉。后改名为长寿寺。

唐朝初年,文坛四杰之一王勃曾游历于此,撰写了《广州宝庄严寺舍和塔碑记》,是研究寺塔历史沿革的重要史料。此碑在清代已湮没,现在又重新校勘沙刻,陈列在寺内的碑廊里。

北宋端拱二年(989年)重修时,寺内供奉禅宗六祖慧能,以修净业,因此改名为净慧寺。在现存的六祖堂内,供奉着当年以紫铜铸造的六祖慧能铜像,高1.8米,重约一千公斤。六祖结跏趺坐在太师椅上,闭目坐禅,其容貌和神态与曲江县南华寺慧能肉身像非常一致,神态栩栩如生,超脱高洁,又自然和蔼,象是一位平易近人的长者正在端坐静虑,让人不忍打扰。

这尊铜像铸工精美,雕刻细致入微,是六榕寺保存下来的珍贵文物。六祖堂前椿树苍翠,菩提婆裟,别致的补榕亭和苏东坡书的“证道歌‘’碑刻,掩映在绿荫之中。原六祖堂前有”曹溪法乳“牌坊,刻有近人柳桥金保泰撰书的长联,描述了寺中景胜文物:

胜迹数名山,达摩履,东坡展,王勃碑,当年蛮海寻幽,三百钟声留过客;仔肩担大法,舍利塔,南宗像,太湖石,此时格亭得古,五千弟子有传人。

【结束语】每个地方都会有地方性的寺庙建筑,可能每个地方建筑的风格都不同,但一定会有他们独特性的地方,所以多多了解不是很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