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三坊七巷,位于福州市中心,是一处具有浓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名胜古迹。这里曾是福州古代士大夫的居住地,被誉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新时代的背景下,三坊七巷正以崭新的姿态,成为展示福州历史文化与现代风貌的窗口。
一、三坊七巷的历史沿革
1. 名字的由来
“三坊”指的是南后街、东街、西街,“七巷”指的是杨桥巷、郎官巷、安民巷、黄巷、塔巷、宫巷、吉庇巷。这三坊七巷在唐宋时期已初具规模,明清时期达到鼎盛。据统计,这里曾居住过林则徐、陈宝琛等众多历史名人。
2. 历史变迁
1949年后,三坊七巷逐渐衰落。20世纪80年代,福州市政府开始对其进行保护和修复。2002年,三坊七巷被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展示福州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
二、三坊七巷的历史文化内涵
1. 建筑风格
三坊七巷的建筑风格具有鲜明的明清时期特色,建筑布局紧凑,注重采光和通风。房屋多为土木结构,砖木瓦顶,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2. 文化传承
三坊七巷是福州传统文化的发源地,这里曾是福州士大夫的聚居地,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如福州戏、福州曲、福州漆器、福州剪纸等。
3. 历史名人
三坊七巷曾居住过许多历史名人,如林则徐、陈宝琛等。他们的生平事迹、思想观念在这里得到了传承和发扬。
三、三坊七巷的现代风貌
1. 保护和修复
为保护和传承三坊七巷的历史文化,福州市政府投入了大量资金进行保护和修复。如今,这里已成为一处集历史、文化、旅游于一体的综合性景区。
2. 文化活动
三坊七巷经常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如福州戏表演、福州曲演唱会、福州漆器展览等。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
3. 旅游发展
近年来,三坊七巷的旅游业发展迅速。这里已成为福州乃至全国重要的旅游目的地之一。
福州三坊七巷,这座蕴含着丰厚历史文化的古镇,正以崭新的姿态迎接新时代的到来。在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历史与现代的交融,体验到传统文化的魅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三坊七巷将成为展示福州乃至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
“三坊”是: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巷”是:杨桥巷、郎官巷、安民巷、黄巷、塔巷、宫巷、吉庇巷。
【衣锦坊】旧名通潮巷。北宋宣和间,以里人陆蕴、陆藻兄弟同知福州而名棣锦坊;南宋淳熙间,王益祥官江东提刑,居其内,改名衣锦坊,沿用至今。
【文儒坊】旧名山阴巷,以在"闽山"之北故称。后改为儒林坊。北宋时,因"海滨四先生"之一国子监祭酒郑穆居此,改名文儒坊。明嘉靖间,兵部尚书张经居此,又署尚书里。
【光禄坊】旧名闽山坊,因坊内有闽山得名。北宋熙宁以后改为光禄坊,沿用至今。其说有二:南宋淳熙《三山志》载:"光禄卿程师孟游法祥寺,置光禄吟台,因以名之。"清乾隆《福建通志》称:"方寘,侯官人……累进少保,金紫光禄大夫。嘉祐七年,赐所居坊名光禄坊。"
【杨桥巷】旧名右通衢。北宋宣和间,改名春风楼;南宋称登俊坊,又作丰盈坊。俗名杨桥巷,因其西接"杨桥"。
【郎官巷】古称延福里,北宋咸平五年,里人刘若虚中进士,改名荣亲里。后又改为郎官巷,《三山志》载:"以刘涛子孙皆为郎官,故名。"
【塔 巷】旧名修文巷。北宋知县陈肃以科举不利,改名兴文巷;南宋称兴文坊。明代又改名文兴坊。俗称塔巷,以五代闽时坊内建有育王塔和塔院得名,后塔虽废圮,但塔巷之名却留传至今。
【黄 巷】唐及其以前,以"永嘉南渡,黄氏居此,旧名黄巷"。宋时,里人崔大夫及第,改名新美坊,又称新美里。明万历以后复称黄巷,沿用至今。
【安民巷】旧名安民坊。相传唐末黄巢农民军入闽,兵至巷口,出示安民,故名。北宋初,中奉大夫刘藻以孝闻,诏赐粟帛以旌之,因改钖类坊。宋中叶太宰余深居此,改为原台育德坊。元福建省都事贾讷居此,其母贞节,又改为贞节坊。明万历间恢复名为安民巷,沿用至今。
【宫 巷】因巷内古有紫极宫道观,故旧名仙居里。宋代坊内以崔、李二姓显贵,改称聚英坊;元代又改名英达坊。明成化间,又以巷内的紫极宫,直称宫巷,沿用至今。
【吉庇巷】以宋丞相郑性之故里,旧名耆德魁辅坊,又称魁辅里。明弘治《八闽通志》称:郑性之尝登进士第一人,时呼其巷为"及第",后因其音相近,转为"急避"。明嘉靖间,里人恶其名,改为"吉庇",沿用至今。
三坊七巷(福建省福州市的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简介如下:
三坊七巷座落于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南后街,总占地约45公顷,是从南后街两旁从北至南依次排列的坊巷总称。
三坊七巷自晋代发轫,于唐五代形成,到明清鼎盛,如今古老坊巷风貌基本得以传续。三坊七巷为国内现存规模较大、保护较为完整的历史文化街区,有“中国城市里坊制度活化石”和“中国明清建筑博物馆”的美称。以南后街为中轴线的景区,包括了方圆40公顷的区域,各角落都有导览图可供按图索骥,十分方便。
所谓三坊,指的是南后街左边的巷子,依次是光禄坊、文儒坊、衣锦坊;所谓七巷则是吉庇巷、宫巷、安民巷、黄巷、塔巷、郎官巷、杨桥巷。
其中的特色巷
1、宫巷
宫巷在安民巷之南,东西两端分别跟八一七北路和南后街相接。据清《榕场面考古略》载:“旧名仙居,以中有紫极宫得名。后崔、李二姓贵显,更名聚英达,明得改英达。”
宫巷里的豪门住宅结构精巧,单是室内的木雕石刻构件就今人叹为观止。如漏花窗户采用镂空精雕,榫接而成,而且通过木格骨骼的各种精心编排构成了丰富的图案装饰。在木穿斗、插斗、童柱、月梁等部件上常饰以重点雕刻。各种精巧生动的石刻在柱础、台阶、门框、花座、柱杆上随处可见。可以说是福州古建筑艺术集大成者。
2、吉庇巷
吉庇巷,福州三坊七巷之一,俗称“吉避巷”。宋郑性之中状元衣锦还乡时,巷中居民因凌辱过他而赶紧回避,遂称“急避巷”。
明代以谐音改名为“吉庇巷”,取吉祥如意。改革开放后,吉庇巷成为一条沟通东西方向的主干道,一度改名为“吉庇路”。2009年福州市将其复名为“吉庇巷”,并开始对北侧的破损古建筑进行改造。
3、南后街
福州南后街北起杨桥路口,南至吉庇路达澳门桥,全长1000米左右,是福州城内“三坊七巷”的中轴。它的东侧有七巷,西侧有三坊,是从福州三坊七巷兴起至民国期间主要的商业街,由北到南路面商贾云集。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三坊七巷
1. 福建省福州市保留了许多自唐宋以来形成的坊巷,这些坊巷是历史名城的重要标志之一。其中最著名的是“三坊七巷”街区。
2. “三坊七巷”位于福州市中心,东临八一七北路,西靠通湖路,北接杨桥路,南达吉庇巷、光禄坊,占地约40公顷。现有古民居268幢。
3. “三坊”指的是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巷”指的是杨桥巷、郎官巷、安民巷、黄巷、塔巷、宫巷、吉庇巷。
4. 三坊七巷形成于唐代,当时城市的布局以屏山为屏障,于山、乌山相对峙,以南街(八一七路)为中轴,两侧逐渐形成了坊和巷。
5. 三坊七巷的建筑特色包括马鞍墙、雕饰和建筑门。马鞍墙是曲线形的墙体,墙头和翘角皆泥塑彩绘。雕饰方面,窗棂制作之精致,镶嵌的木雕之华美,是其他省份居民难以企及的。建筑门有多种处理方式,包括石框构成的矩形师门和两侧马鞍墙延伸作飞起的牌堵。
6. 三坊七巷不仅是三条“坊”和七条“巷”,还有一条闻名遐迩的南后街。南后街是福州三坊七巷的中轴,曾是主要的商业街,由北到南路面商贾云集。
7. 三坊七巷的历史文化价值得到了国际认可。2009年7月20日,在福州举办的“老城保护与整治——三坊七巷国际学术研讨会”上通过了《三坊七巷宣言》,强调城市文化遗产的保护。
8. 三坊七巷将建设多个主题展馆和展示区,包括三坊七巷历史人物博物馆、福州当代艺术中心、当代漆艺博物馆、福州民俗展示与演艺中心等。
9. 三坊七巷的保护和利用得到了福州市政府的重视,预计2010年国庆节前全部完工。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