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猗园,位于上海市嘉定区南翔镇,是江南园林艺术的瑰宝之一。这座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的古典园林,历经数百年风雨,依然保持着古朴典雅的风貌。古猗园以其独特的园林艺术魅力,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观赏。本文将从古猗园的历史渊源、园林艺术特色、文化内涵等方面进行探讨,以展现这座江南园林的无限魅力。
一、古猗园的历史渊源
古猗园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原名“古漪园”,由南翔镇人陆绍珩所建。陆绍珩是明代著名文人,曾任南京国子监祭酒。他酷爱园林艺术,于是耗尽家财,建造了这座私家园林。清乾隆年间,古猗园曾一度荒废,后被当地乡绅重建。如今,古猗园已成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是江南园林艺术的瑰宝。
二、古猗园的园林艺术特色
1. 布局合理,错落有致
古猗园占地约二十亩,布局严谨,错落有致。园内分为东、西两区,东区以山水景观为主,西区以建筑景观为主。园内亭台楼阁、小桥流水、假山叠石,布局合理,相得益彰。
2. 假山叠石,巧夺天工
古猗园的假山叠石技艺堪称一绝。园内假山以太湖石为主,造型各异,气势雄伟。其中,“狮子峰”、“象鼻山”等假山,更是巧夺天工,令人叹为观止。
3. 水景优美,小桥流水
古猗园的水景优美,小桥流水,给人以宁静、淡泊之感。园内大小池塘、溪流交错,与假山、建筑相映成趣。其中,“古漪池”是园内最大的池塘,水面宽阔,波光粼粼,美不胜收。
4. 亭台楼阁,古朴典雅
古猗园内的亭台楼阁,古朴典雅,风格各异。如“听松阁”、“观鱼亭”、“碧波亭”等,均为园内标志性建筑。这些亭台楼阁,不仅为游客提供了休息观赏的场所,也增添了园林的艺术氛围。
三、古猗园的文化内涵
1. 诗情画意,意境深远
古猗园的诗情画意,意境深远。园内众多景点均以诗词为名,如“听松阁”、“观鱼亭”、“碧波亭”等。这些景点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2. 传承文化,弘扬传统
古猗园作为江南园林艺术的瑰宝,承载着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园内建筑、山水、植物等元素,均体现了我国古代园林艺术的精髓。古猗园的传承与发展,对于弘扬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3. 教育意义,启迪人生
古猗园具有很高的教育意义。游客在游览过程中,不仅可以欣赏到美丽的园林风光,还可以了解我国古代园林艺术的发展历程。这有助于启迪人生,提高审美情趣。
古猗园作为江南园林艺术的瑰宝,以其独特的园林艺术魅力,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观赏。在今后的日子里,古猗园将继续传承与发展,为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贡献力量。让我们走进古猗园,感受这座江南园林的无限魅力吧!
【拼音】gǔ yī yuán
【解释】
古猗园位于上海市西北郊嘉定区南翔镇,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原名“猗园”,取自《诗经》中“绿竹猗猗”一句。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更名“古猗园”。为上海五大古典园林之一。
古猗园距市中心21公里,内有逸野堂、戏鹅池、松鹤园、青清园、鸳鸯湖、南翔壁6个景区,是上海最古老的揽胜之一。2006年,古猗园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古猗园初名猗园,为明万历年间河南通判闵士籍所建,由明代嘉定竹刻名家朱三松设计布置,以“十亩之园,五亩之宅”的规模,内筑亭、台、楼、阁,立柱、椽子、长廊都刻有千姿百态的竹景图案。
闵士籍去世后,猗园约在万历末转让给翰林李名芳之子李宜之。明末清初,猗园又先后为陆、李两姓所有。
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冬,洞庭山人叶锦购得猗园。次年春大兴土木重修和改建,乾隆十三年秋落成,因隔了一个朝代,改名古猗园。据清代沈元禄《古猗园记》记载,园坐广福禅院西,门对曹家浜,南临良田万顷。园中有孤山曲廊,香阁翠楼,石舫水榭,怪石假山,全是明代建筑风致。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嘉定地方人士捐款购买了古猗园作为城隍庙的庙园,香客均可入园游览。嘉庆十一年(1806年)又再次募捐整修。
咸丰十年至同治元年(1860~1862年)间,太平军同清军及“洋枪队”多次在南翔激战,园内部分建筑被毁。同治至光绪年间,南翔各行业公所陆续修复一些可用的建筑,并增建了一些作为行业集议的场所,后来还在园内开设酒楼、茶肆、点心店、照相馆,此时的庙园已名存实亡。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一·二八”事变,日军于3月3日占领南翔,古猗园被侵略军占用两个多月。日军撤退后,园内房屋倒塌,假山崩颓,树木被砍,花草枯败。
1933年5月当地爱国人士朱寿朋、陈少芸等60人署名成立古猗园整修委员会,募集银元6000元进行局部修复,并新建补阙亭,独缺东北一角,以志国耻,取名“缺角亭”。此时全园的面积为1.8万平方米。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八一三”事变,南翔再遭战火,园内除缺角亭、小云兜及五老峰等假山怪石外,大部分建筑被毁,逸野堂成了日军的马厩,花木古物荡然无存。
抗日战争胜利后,镇政府将其作为公园开放。当地人士又集议修复古猗园,先后筹款重修了缺角亭、不系舟(书画舫),新建了微音阁、南厅、白鹤亭,并种植了一批树木花草。
1957年,南翔镇集资5807元修缮古猗园,3月开工,当年10月1日竣工开放。
1958年,上海市园林管理处拨款13万元,对公园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整修和扩建。园界向西、南两面扩展,全园面积增至5.84万平方米。
公园于1959年10月1日重新对外开放。同年,南翔镇政府将当地原云翔寺的一对唐代石经幢和一座宋代石塔迁入园中。此后,又将陈少芸捐赠的战国剑、诸葛鼓等一批文物交给古猗园长期在南厅展览。王鸣一捐赠了一株已逾百年的重瓣大红牡丹给公园,移植于五曲长廊北边。
1962年重建梅花厅。到1963年,公园面积为7.8万平方米。
“文化大革命”中,石经幢和石塔上的佛像被破坏,古建筑的翘角被砸,明万历年间“嘉定四先生”之一的李流芳(李宜之的叔父)手迹的石碑被毁,丰子恺等名家书画和其他文物被毁或被没收,并从1967年1月起将园名改为南翔公园。
1973年以后,陆续进行修复,并重建了鸢飞鱼跃轩、小松岗假山、白鹤亭、南亭、缺角亭和浮筠阁。
1977年恢复古猗园的园名,投资28万元整修。主要是改建公园围墙,重建绘月廊、柳带轩和配置花卉。
1979年又投资78万元进行修建和扩建,公园面积为92亩(6.13万平方米)。重点是在松鹤园内叠假山,造瀑布,挖河池,种松竹,将石塔移入荷花池中,新建鹤寿轩和改建柳荫桥。
1981年整修南大门,并把北大门的一对石狮移置于此,在门内新建仿砖雕照壁一座。同年向东征用土地33亩(2.2万平方米)。
1982年重建逸野堂。1983年,根据清沈元禄在乾隆十一年所作的《古猗园记》,重新改建北大门,筑幽赏亭,种植桂花、丛竹。
1985~1987年,市政府拨款60万元,在园东部扩建2.2万平方米的青清园,使全园面积增至9.19万平方米。扩建工程由市园林设计院谢家芬负责规划及绿化设计,张永来负责建筑设计。青清园以竹造景,并在园中建造了荷风竹露亭、君子堂、翠霭楼、青清园等景点。
1985年熊山改建为龟山。
2006年,古猗园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古猗园门票如下:
1、身高1.2米以下儿童免票;身高1.2~1.4米儿童,门票半价优惠。
2、60~69周岁老年人凭有效证件,门票半价优惠;70周岁以上(含70周岁)老年人凭有效证件免票。
3、大、中、小学学生(不含成人教育学生)凭学生证,门票半价优惠。
4、团队30人以上打八折。
5、现役军人凭有效证件,门票半价优惠。
介绍:
古猗园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公元1522—1566年),是一私家宅院,原名“猗园”,取自《诗经》中“绿竹猗猗”一句。清乾隆十一年(公园1746年),更名“古猗园”。古猗园建筑风格同苏州园林,小桥流水间的亭台楼阁,移步换景,古朴雅致。
古猗园有两个大门,南门进去是南翔壁(照壁),北门进去是逸野堂,南门进北门出,或者北门进南门出,不用走回头路。其中逸野堂是园中的主厅,以楠木为柱,四面道路相通,站在堂中你可以看到四周的风景。
逸野堂东边是戏鹅池,鹅池南边有古猗园中较为奇特的建筑——缺角亭,亭子四个角中缺了东北一角。向东走,过鸳鸯湖、松鹤园,到青清园,在这里你可以看到真正“绿竹猗猗”的景色,竹林下飞檐翘角的古建筑显得清新、淡雅。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