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海幢寺,位于广州市海珠区,始建于南汉乾和二年(公元968年),距今已有千年历史。作为中国佛教禅宗的重要寺庙之一,海幢寺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佛教底蕴,吸引了无数游客和信众前来参观、朝拜。本文将带您走进这座千年古刹,感受其智慧之光。
一、历史渊源
海幢寺始建于南汉时期,初名“海幢寺”,后历经宋、元、明、清各代,逐渐发展壮大。据《广州通志》记载,海幢寺在明代已成为岭南地区佛教禅宗的重要寺庙之一。清代,海幢寺更是成为全国佛教禅宗的四大名刹之一。如今,海幢寺已成为广州市的文化地标,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二、建筑特色
海幢寺的建筑风格独特,融合了岭南建筑、佛教建筑和宫廷建筑的特点。寺内主要建筑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阁等。其中,大雄宝殿是海幢寺的标志性建筑,其规模宏大、气势磅礴,被誉为“岭南第一殿”。
1. 山门:山门是进入寺庙的第一道门,也是寺庙的象征。海幢寺的山门高大雄伟,上面刻有“海幢寺”三个大字,字体苍劲有力。
2. 天王殿:天王殿位于山门之后,供奉着弥勒佛、韦驮菩萨等佛像。天王殿的建筑风格古朴典雅,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
3. 大雄宝殿:大雄宝殿是海幢寺的核心建筑,供奉着释迦牟尼佛、药师佛、阿弥陀佛等佛像。大雄宝殿的建筑规模宏大,气势磅礴,是岭南地区佛教建筑的典范。
4. 藏经阁:藏经阁位于大雄宝殿之后,收藏有大量佛教经典和文物。藏经阁的建筑风格古朴典雅,给人一种宁静致远的感受。
三、文化内涵
海幢寺作为千年古刹,其文化内涵丰富,包括佛教文化、岭南文化、宫廷文化等。以下是海幢寺文化内涵的几个方面:
1. 佛教文化:海幢寺是佛教禅宗的重要寺庙之一,寺内供奉的佛像、佛教经典和佛教仪式,都体现了佛教文化的精髓。
2. 岭南文化:海幢寺的建筑风格、园林布局和雕刻艺术,都深受岭南文化的影响。岭南文化强调自然与人文的和谐统一,海幢寺正是这一理念的体现。
3. 宫廷文化:海幢寺在清代曾是皇家寺庙,其建筑风格和布局都带有浓厚的宫廷色彩。这反映了清代皇家对佛教的重视和推崇。
四、智慧之光
海幢寺作为千年古刹,其智慧之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佛教智慧:海幢寺传承了佛教的智慧,教导人们如何修身养性、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和谐。
2. 岭南智慧:海幢寺融合了岭南文化的智慧,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强调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
3. 宫廷智慧:海幢寺作为皇家寺庙,承载了宫廷文化的智慧,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广州海幢寺,这座千年古刹,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佛教底蕴,成为了岭南地区佛教文化的象征。在这里,我们不仅能感受到佛教的智慧之光,还能领略到岭南文化和宫廷文化的韵味。让我们走进海幢寺,感受这座千年古刹的魅力,汲取其中的智慧,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一份宁静与和谐。
海幢寺千百年来历尽劫难和坎坷,却流传下不少的传说和掌故。
未有海幢寺,先有鹰爪兰
海幢寺坐落于海幢公园的西侧,公园内的百年古树很多,其中有树龄超过300年的菩提古树3株,相传这些树是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天然禅师从光孝寺原株分植出来的。值得一提的是,寺中最古老的名木是明代植下的一株不到丈高的鹰爪兰,有400年的历史记载。这鹰爪兰位于公园南门内西侧,植于一座六角形石围墩子上。据清代文献记载:“海幢寺藏经阁下有树一丛,名鹰爪兰,枝蒂如鹰爪,花六瓣,他处未见,亦异种也。”而到了现代,这株鹰爪兰更是绿叶婆娑,终年花发,清香远溢,闻名遐迩。
鹰爪兰原是明末郭家花园所种植,年代比海幢寺还要久远,因而有“未有海幢,先有鹰爪”之说。原来,这株茂盛的鹰爪兰树下,曾发生一个悲惨的故事。
明朝末年,富人郭龙岳居住在此一带,其花园实际上是南汉时期千秋寺的旧址。郭龙岳生性暴戾,一天,他怀疑婢女兰香偷走了他的玉扣,连续几天对兰香严刑拷打,使兰香身心俱损。为表清白,兰香拜完菩萨,便纵身跳井自尽。两天后人们发现了兰香的尸体。为维护自己的声誉,郭命家人将这口井封了,不许家人再谈及此事。
每天晚上,郭家上下人都梦见兰香:有人说她从井中腾空而起,化作蛟龙飞走了;有人说她每晚都在园中浇花。人们的议论更使郭龙岳极度恐慌起来,索性叫人把水井填平……过了不久,填平的井上长出一株鹰爪兰树,后该树越长越茂盛,很快便出枝散叶开花。郭一看见鹰爪兰就心惊胆战。后来鹰爪兰树越发茁壮成长,郭龙岳的家却一天天地衰落了,最后郭龙岳死于暴病,不得善终。
到了清初,有一和尚云游至此,在这后花园旁边建立起一间佛屋,并在口额写上“海幢”两个字。什么意思呢?原来是依佛经上“海幢比丘潜心修习《般若波罗密多心经》成佛”的典敌,而命名之为“海幢寺”。
广州历史上四大丛林之冠
经历了南汉千秋寺、兰园和海幢寺变迁之后,到了清康熙五年(1666年),僧人池月、今无得到官方资助建成大雄宝殿。该殿宽35米、高7.5米。还在其右角建了地藏阁,并铸幽冥大铁钟。次年又大兴土木建起了藏经阁、天王殿、韦驮殿、伽蓝殿等。而藏经阁比大雄宝殿更加雄伟。阁宽45米,碧瓦朱甍,侵霄烁汉,蔚为壮观。此后这里又相继建成了丛观、西禅、镜空、松雪、悟闲、画禅等堂宇及其他僧舍、亭、宫等23座建筑。并将早期建的佛堂和准提堂改成客堂,环以回廊。
当时的海幢寺规模宏大、殿堂林立,为广州四大佛教丛林之冠,名副其实。这有康熙年间所刻《鼎建碑》中记载的海幢八景为证:花田春晓、古寺参云、珠江破月、飞泉卓锡、海日吹霞、江城夜雨、石磴丛兰、竹馆幽钟。后来出版的《羊城古钞》更将海幢寺称之为宏敞庄严的岭南雄刹。
18世纪是海幢寺的全盛时期,寺院规模超过现寺的三倍。由于寺院北临珠江,南倚万松岭,加之风景秀丽,环境幽雅,因此清嘉庆十一年(1806年)寺院被辟为夷人(外国人)的游览区,开了广州专门为外国人开辟游览区之先河。
清末海幢寺开始衰落,自民国初年全寺就只剩下天王殿、大雄宝殿和塔殿了。
十六罗汉像
大多佛教寺庙中的罗汉像有十八尊,只供十六尊罗汉像的极为少见。恰巧,内的罗汉像真的只有十六尊。为什么?这里讲述一段奇闻:一夭,济公和尚路过海幢寺,看见寺内的住持以高僧自居,对任何人都看不起。便有心戏弄他一下。济公化作一个疯僧,衣衫褴楼,挑着两个布袋来到寺前投宿。住持见此模样,十分讨厌,只让其住一晚,次日一早便赶他走。济公疯疯癫癫,将两个烂布袋放在大雄宝殿上,说要到韶关南华寺去,请住持帮他挑行李。
众增听了哈哈大笑,骂声和呼喝声震动大堂。住持大怒道:“疯人,不识抬举,你若有本事,叫大殿的罗汉帮你挑行李吧。”济公随即走到堂前大声叫道:“奉本寺住持之命,特请当中两位罗汉现身,替我挑行李到韶关南华寺去。”话音刚落,忽见两位罗汉从堂中跳了下来,拿起两个烂布袋,飘飘然地随济公向北而去了。顿时住持与和尚们吓得心惊胆战,主持俯伏在地叩首不迭。济上即现金身,立定云头,指着住持说:“大和尚你好好修行,放下架子才能成正果。”住持伏在地上不敢抬头。后来他没脸再在寺室里下去,云游他处去了。
那两个罗汉随济公飞走后,便不再回海幢寺了。如今,韶关南华寺原有的五百罗汉像变为五百零二尊,而广州海幢寺内原有的十八尊罗汉则只剩下十六尊了。
现大雄宝殿内供奉的三尊大佛各高10多米,是三世佛。天王殿内跟其它佛教寺庙一样,依然供奉着形态威猛、栩栩如生的东、南、西、北方四大天王像。大雄宝殿前的空地东侧是1997年新建成的叫宝严塔石塔,塔的周围有石栏,为平面六角形,莲花基座,八角葫芦顶,檐角悬挂着铁钟。
今天的海幢寺虽然已失去昔日古寺院那种万籁俱寂、庄严肃穆、神秘超脱的气氛,但园林景观依然如故。这里古木参天,绿树成荫,江风阵阵,令人心旷神怡。除上面介绍的鹰爪兰之外,这里现如今存在的三株菩提古树,一株在寺北门内侧,另一株在天王殿西南侧,还有一株在大雄宝殿后面的东南方。相传这三株菩提树是从光孝寺原株菩提树中分植来的。这里寺庙与公园交相辉映,既保存着古色古香的寺庙风格,又呈现出瑰丽多姿的园林景观。
广州海幢寺的开放时间为早上8点。
广州海幢寺,位于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南华中路和同福中路之间,是广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寺历史悠久,建筑宏伟,是广州重要的佛教活动场所之一。对于游客和信众来说,了解寺庙的开放时间是非常重要的。
广州海幢寺的日常开放时间为早上8点至下午5点。这意味着游客和信众可以在这个时间段内进入寺庙参观或进行宗教活动。早上8点的开放时间对于很多人来说是一个合适的时间,既可以避开早晨的高峰期,又有足够的时间在寺庙内进行参观或祈祷。
此外,广州海幢寺在一些特殊的日子,如佛教节日或重要的宗教活动期间,可能会调整其开放时间。因此,建议游客和信众在计划前往海幢寺之前,最好先确认当天的开放时间,以免错过参观或参与活动的机会。
总的来说,广州海幢寺的开放时间为早上8点,为游客和信众提供了一个宁静和神圣的空间,以感受佛教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宗教氛围的庄严神圣。
咱们中国有好多个寺庙,根本数也数不清,但是出了名的就数的清了。本篇跟大家说的这个可能很多外地的朋友不是很了解,想要去的朋友就来看看吧。
广州海幢寺值得去吗广州海幢寺在哪
(一)
朱温篡唐。
唐天佑二年(905年),某日,枢密使蒋玄晖在西内宫中的九曲池设宴祭祀地神,并邀请诸王前来赴宴,正当宴饮酣畅之际,杀害李裕及其以下的亲王共六人,抛尸首于九曲池中。
受害者李裕,唐朝第二十三任皇帝,策划者朱温,一个曾被唐僖宗赐名“全忠”的降将。
两年后,朱温废昭宣帝,自称帝,改国号大梁,史称后梁,次年,杀昭宣帝。
自此,唐灭,藩镇割据的五代十国兴起。
(二)
海幢前传。
唐末,刘谦任封州(现广东封开)刺史,拥兵过万,战舰百余。
后梁,刘谦死后,长子刘隐继承父职,并逐步统一岭南,包括湖南郴州以及云南一部分。后受封南海王。
刘隐之后,刘_凭借父兄基业,在番禺称帝,改广州为兴王府,国号大越,并在兴王府八方共建二十八座寺庙。其中的千秋寺就在“南七寺”之一,当时的千秋寺只有一座佛堂和菩提堂。
就是这样的一座寺庙,在后来的数百年间,逐渐隐没在一片民居当中,直到明朝,才被重新买下,建成花园。
再往后,两位僧人光牟、池月向花园主人募缘此地,兴建佛堂,并根据佛经里海幢比丘修习《般若波罗蜜》成佛的典故,取名海幢寺。
(三)
海幢繁华。
平南王尚可喜率清军攻陷广州之后,屠城十日,遍地横尸。自此,尚可喜陷入无尽噩梦之中。寺庙道观,内心无处安放的平南王经常流连于这些地方,企图获得心安,直到在海幢寺内遇到了天然和尚。
在天然和尚的点拨下,平南王似有所悟,心有所安,于是想做些事情弥补的他听从了天然和尚的劝导,牵头扩建海幢寺,以超度冤魂。
天然和尚也趁着平南王的支持,广结善缘,发动募捐。一时间,功德像流水一般,从四处源源不断地流进海幢寺。
本来极度朴素的海幢寺,开始用起了绿色琉璃砖盖屋顶了,可谓排场之极。
(四)
海幢传奇
到了晚清时期,广州成为了全国仅有的对外通商口岸,靠近珠江的海幢寺,也逐渐被更多的国外人所知。
于是乎,善男信女,洋人国人,信众僧徒的接触越来越多,久而久之,禅院里竟是不是传出一些“绯闻”。
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这年的“无遮大会”破天荒的在寺院里竖起了一块石碑《禁妇女入寺烧香示》。文章措辞严厉,直指海幢寺,并要连坐。正因为如此严厉的苛责,在加上晚清动荡的时局,海幢寺的香火渐渐淡了,后一蹶不振。
少了香火的海幢寺却因办学为晚清的教育史添了一把薪火。
1903年,两广总督为落实张之洞的”庙产兴学“,鼓动两广择寺而行,海幢寺的部分堂舍就租给了当时的南武学堂,后成为珠江南岸最大的中学。
(五)
十六罗汉
海幢寺没有像别的寺院那样有十八个罗汉像,而是只有十六个罗汉像。这其中也有一段传闻。
话说济公和尚曾经路过海幢寺,他见寺内的住持以高僧自居,便有心戏弄一下。济公化作一个疯僧,衣衫褴褛,挑着两个烂布袋来到海幢寺投宿。那住持见他如此模样,十分讨厌,只让他住一晚,第二天便赶济公走。济公疯疯癫癫,将两个烂布袋放在大雄宝殿上,说他要到韶关南华寺去,请住持帮他挑行李。
住持大怒道:“疯人,不识抬举,你若有本事,叫大殿的罗汉帮你挑行李吧。”济公立即应诺,走到大殿前,大声叫道:“奉本寺住持之命,两位罗汉现出形来,替我挑行李到韶关南华寺。”济公话音刚落,忽见两个罗汉从大殿的座上跳下来,立于济公面前,济公一说“立即启程”,两个罗汉拿起两个烂布袋,随着济公腾空而起,驾之远去。住持与众和尚吓得胆颤心惊,连忙俯在地上不停地叩首。济公立定云头,指着住持说:“大和尚好好修行,放下架子才能成正果。”
那两个罗汉随济公飞去后,就没再回海幢寺了,韶关南华寺原有的五百个罗汉变为五百零二个,而广州海幢寺原有的十八罗汉,却少了两个。所以,海幢寺只有十六个罗汉。
(六)
古老鹰爪兰
广州古谚有云:“未有海幢寺,先有鹰爪兰。”海幢寺的咨客告诉我们,说鹰爪兰比海幢寺的历史更悠久,或许有些言过其实,不过它确实是棵有故事的树。
明朝末年,当海幢寺还是郭龙岳的私人园林,有一位叫兰香的婢女。有一天,她正在为主人洗衣服,忽然看见郭龙岳匆匆走来,说他衣服上有个翡翠玉扣忘记拿起。兰香找遍了水盆里的衣服,都不见翡翠玉扣的踪影。郭龙岳暴跳如雷,说兰香偷走了他的玉扣,对兰香拳打脚踢。连续几天,郭龙岳不断对兰香加以拷问。兰香身心俱损,万念俱灰,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一天晚上,她拜完菩萨,纵身跳入井中。当时郭龙岳为维护自己的声誉,把那口井封了,不准家里人谈论此事。可郭家上下人等都在晚上梦见兰香,有人梦见她从井中腾空而起,化作一条蛟龙飞走了;也有人说她每天晚上都在花园浇花。郭龙岳恐慌起来,索性叫人把水井填平。过了不久,填平的井上长出了一棵鹰爪兰树,眼看着它越长越茂盛,很快就开枝散叶。至此,郭家一天天衰落起来,郭龙岳后来死于暴病。
到了清初,有一个和尚云游到此,在后花园旁边建立了一间佛屋,并在门额写上“海幢”两个字,这就是最初的海幢寺了。那时,鹰爪兰树长在佛屋旁边,经历了三百多年,仍然枝叶婆娑。
(七)
海幢诗僧
海幢寺规模不大,历史也不长,但却很出名,很大程度上因为这里曾经活跃着一批与众不同的僧人,他们在这里聚众赋诗讲学,吟诗作赋,名噪一时,被后人统称为“海幢诗派”。
1644年,清军入关,很多对新统治者不满的明朝知识分子和前官员心灰意冷,遁入空门。这些特殊的出家人,出家前大都在明朝担任过官职,学问渊博,才识过人。出家后依然诗兴不改,常常诗文传唱。他们写诗赋词往往“敢为天下先”,于是把愤世嫉俗的情怀,带进了与世无争的庙宇。
明末清初广东地区的诗僧活动,主要集中在海幢、海云两寺。以天然和尚(曾任光孝、雷峰、海幢寺住持)为首的诗僧群迅速崛起。主要骨干有函可(天然和尚法弟,清初因为开罪朝廷被流放沈阳)、今无(海幢寺住持)、大汕(长寿寺住持)、光鹫(庆云寺住持,晚年栖于大通古寺)、今释(海幢寺僧人)等,成员近百人。在明清更替、国家从大乱趋于稳定的情况下,如此多的诗僧在海幢寺聚众赋诗,在历史上极为罕见。
清咸丰二年(1852),海幢寺长老聘请南海知名学人颜薰,以诗学教授于僧徒,大家赋诗酬往,广交诗友,被称为“诗教之别于法门韵事。”
当年的讲课之地,设在海幢寺后山松岗(今乌龙岗)。馆外有花田数亩,满目紫藤,故称“紫藤别墅”。其时,黄培芳、张维屏等名士,经常到此与诗僧们吟诗作赋。“海幢多诗僧”之名也越传越远了。
(八)
今天的海幢寺,夹在同福中路和南华中路之间的一条小路上,珠江早已退到了很远的地方。小路的尽头就是海幢寺的庙宇和庭院。与广州其他的寺庙有些不同,置身于海幢寺,你体会到的第一个印象并不是宗教的肃穆感,而是一种尘世生活才有的生机与活力。
庭院里处处都是石凳,神情悠闲的人们坐在那里,享受着午后温暖的阳光。身穿金黄色袈裟的僧人不时地从眼前晃过,步履匆匆。大殿的一隅,两个年轻的小和尚拿着有拍照功能的手机,笑眯眯地在玩自拍。
这是一座让人感觉轻松的庙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