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夯(德夯怎么读?)

旅游攻略 (11) 1周前

德夯,一个充满神奇与魅力的名字,它源自我国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这里山水相依,风景如画,人文底蕴深厚,被誉为“湘西明珠”。德夯,意为“美丽的地方”,它不仅是一片土地,更是一段历史,一种文化,一种精神的象征。

一、德夯的自然景观

德夯景区位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南部,总面积约100平方公里。这里山清水秀,景色宜人,是一处集山、水、林、洞、泉、瀑、峡、湖、岩、花、草、兽、鸟、虫、鱼等自然景观于一体的综合性景区。

1. 山水相依,风景如画

德夯景区的山脉属于武陵山脉,山峦起伏,峰回路转。景区内最高峰为德夯山,海拔约1500米。德夯河贯穿整个景区,蜿蜒曲折,如银带般飘荡。山与水的完美结合,使得德夯景区成为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

2. 森林覆盖,生态宜居

德夯景区森林覆盖率高达80%,空气清新,负氧离子含量丰富。景区内有多种珍稀植物,如楠木、红豆杉、银杏等。德夯景区还有着丰富的动物资源,如金钱豹、云豹、猕猴、野猪等。

3. 溪泉瀑布,千姿百态

德夯景区内溪泉瀑布众多,其中最著名的是德夯大瀑布。德夯大瀑布高约100米,宽约30米,水流湍急,气势磅礴。还有“仙女瀑布”、“龙井瀑布”等形态各异的瀑布,让人目不暇接。

二、德夯的人文景观

德夯不仅自然景观优美,人文景观同样丰富。这里居住着土家族、苗族等多个民族,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创造了独特的民族文化。

1. 傩戏文化

傩戏是一种古老的民间戏剧,源于我国古代祭祀仪式。德夯傩戏历史悠久,独具特色。傩戏表演形式多样,有唱、有舞、有打、有闹,充分展示了土家族、苗族人民的勤劳、勇敢和智慧。

2. 民居建筑

德夯民居建筑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以土家族、苗族建筑为主。这些民居建筑就地取材,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既美观又实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民居建筑是吊脚楼,它体现了土家族人民对大自然的敬畏和热爱。

3. 民俗风情

德夯民俗风情丰富多彩,如苗族跳花节、土家族摆手节等。这些节日既传承了民族文化,又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游客们可以在这里感受到浓厚的民族氛围,体验到别具一格的民俗风情。

三、德夯的未来展望

德夯景区作为我国重要的自然和文化景观,具有极高的旅游开发价值。近年来,当地政府高度重视德夯景区的保护和开发,取得了显著成效。

1. 保护自然景观,实现可持续发展

德夯景区在开发过程中,始终坚持保护优先的原则,力求实现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和谐共生。通过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利用,确保德夯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2. 深化文化传承,弘扬民族精神

德夯景区将加大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力度,通过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弘扬民族精神,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德夯文化。

3. 拓展旅游市场,提升旅游品质

德夯景区将继续优化旅游产品,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吸引更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合作,打造区域性旅游品牌,推动德夯景区的快速发展。

德夯,这片充满神奇与魅力的土地,以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人文底蕴,成为了人们向往的旅游胜地。在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魅力,领略到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让我们携手共进,为德夯的明天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德夯概况

德夯,位于湘西自治州州府吉首市西郊20公里处,乃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山势跌宕起伏,绝壁高耸,峰峦重叠,形成了许多断崖、石壁、瀑布、原始森林,溪河交错其间,四季如春,气候宜人,动植物资源丰富,自然风光秀丽迷人。

自矮寨镇沿溪上行4公里至德夯苗寨,沿岸筒车、水辗、古渡、小舟,伴以苗家吊脚楼,一派田园诗情。九龙溪穿寨而过,四周山色清幽,悬崖如削。过石拱桥可登盘古峰,峰高400余米,山巅有大、小两峰,顶宽约5公顷多,为盘根错节的原始森林,四周绝壁,德夯峰顶站,方圆景色尽收眼底。

德夯,当地语言为Dei Hang。Dei意为小的、幼的、年幼的,Hang从“巷”而来,引申为山沟、狭小之处。德夯,苗语为“美丽的峡谷”。这里的山势跌宕,绝壁高耸,峰林重叠,形成了许多断崖、石壁、峰林、瀑布、原始森林,区内溪河交错,四季如春,动植物资源丰富,自然风光十分秀丽迷人,有“小张家界”之美称。

在非枯水期,可真正领略全国落差最大的瀑布“流纱瀑”的魅力。德夯村居住着一群苗族百姓,民风古老纯朴,以歌为媒,自由恋爱。女人喜戴银饰,穿无领绣花衣;男人爱结绑腿,吹木叶。他们自己种桑养蚕,纺纱织布,手工织品巧夺天工,沿用古老的方法榨油、造纸、碾米、织布,用筒车提水灌田。小溪河旁,成千上万大大小小的筒车,吱吱攸攸地转动,构建了一幅美丽的田园风光。

德夯村现居住有80多户人家,他们的节庆活动主要有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苗年、斗牛节、姊妹节等,其中尤以苗年最为隆重。苗族的文化活动有苗歌、苗舞、抢狮、上刀梯、斗牛、赛牯牛,粗犷豪放,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有苗家做客、拦门对歌、敬酒、苗家跳歌晚会、歌舞会、苗族鼓舞、灯火送客等30多种节目。

在德夯旅游,您还可以亲手榨油、造纸、织布、碾米等,充分体验古老民俗风情和大自然美的享受。

扩展资料

德夯距湘西自治州州府吉首市西郊20公里处,2005年12月被国务院评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这里山势跌宕,绝壁高耸,峰林重叠,形成了许多断崖、石壁、瀑布、原始森林。区内溪河交错,四季如春,气候宜人,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自然风光秀丽迷人。

德夯的“夯”字,当地人是怎样读的

在德夯,人们对于“夯”字的发音有所不同。在标准的汉语发音中,“夯”字有两读:一读作[hāng],指的是砸地基用的工具,如木夯、蛤蟆夯,以及用夯砸土、夯实时所使用的工具。另一读作[bèn],与“笨”同义。但在当地方言中,这个字可能被读作[heng],更接近于“用力打”的意思,例如使用棍子进行敲打。

当地居民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常常用到这些工具。他们不仅用夯来夯实土壤,确保地基稳固,还利用它进行各种体力劳动,比如在田间劳作时,用棍子敲打作物,以促进生长或去除杂草。这种使用方式与标准读音[hāng]有所不同,更多地体现了当地文化和生活习惯。

当地方言的差异不仅体现在词汇上,还影响着日常交流的方式。例如,当提到一个笨拙的人时,当地人可能会用“夯”字代替“笨”字,以表达对某人能力或行为的不满。这种用词习惯反映了方言的独特魅力,也使得德夯地区更加丰富多彩。

通过这种发音差异,我们可以窥见德夯地区文化与方言的多样性。方言不仅是语言的一部分,更是当地历史、文化和社会风貌的见证。它连接着过去与现在,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人的记忆和情感。

值得注意的是,方言的传承与保护面临着挑战。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学习普通话,方言的使用频率逐渐降低。因此,如何在保留方言特色的同时,促进语言的多样性和统一性,成为了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德夯地区的方言现象,不仅是语言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文化多样性保护的一部分。通过记录和传承这些独特的语言形式,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包容。

关于德夯苗寨,你了解多少呢

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也是我国四大少数民族之一,他们有着漂亮的服饰、曼纱的歌舞,个性的建筑,和非常纯朴的习俗,每一个寨子又各具特色,给人以非常神秘的感觉,每每遇见,都会印象深刻。在湘西吉首的矮寨大桥下面,有一个远近闻名的寨子,名唤“德夯苗寨”,按当地人的解释,其意为“美丽的峡谷”。去了之后,我们发现苗家人并没有骗我们,景如其名,寨子周边山势跌宕,绝壁高耸,许多断崖、石壁、峰林、瀑布、原始森林散布其间,自然风光十分秀丽迷人。寨子里,居住着世代日出而耕,日落而息,男耕女织的苗家人。虽然近年来已开发成旅游景点,但他们的传统文化却更好的保存了下来,我们可以在这里看到苗家特色的吊脚楼、水车,感受苗族文化,品尝苗族美食。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去的时候正好遇上一年一度的吉首国际鼓文化节,来自国内外的多支鼓队聚集于此,交流展演,将世界鼓文化诠释的淋漓尽致,让我们也大开眼界。

不想去介绍德夯离吉首有多远,我只想说,德夯就是著名的矮寨大桥下面!什么?你问我矮寨大桥在哪里?那你问度娘去,我就不告诉你!我只告诉你矮大桥创造了四项世界第一:一、大桥主跨1176米,跨峡谷悬索桥。二、世界上首次采用塔、梁完全分离的结构设计方案。三、世界上首次采用“轨索滑移法”架设钢桁梁。四、世界上首次采用岩锚吊索结构,并用碳纤维作为预应力筋材

德夯苗寨就在矮寨大桥下面三百多米深的峡谷里,在古代,那是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鸟都飞不过去。

【拦门酒】我们从矮寨大桥出发,又坐了半个小时的车,才来到德夯苗寨的寨门之前,首选迎接我们的是拦门礼,所谓拦门礼,也就是要与拦门的娘姑小伙对歌,对上后,再喝拦门酒,喝完后方才可以进门。

进到寨子,远远便听到了欢乐的鼓声,寻声而行,很快便来到寨子中心的一个广场上,原来是著名的舟山渔鼓。【舟山渔鼓】明清时期就广为流传。相传起源于航海,船靠码头招徕客人,航行时助兴解寂,遇雾时传递信息。后用于婚嫁喜庆、祝寿做生、新船下海、乔迁新居、开张营业等。1949年,正式定名为“舟山锣鼓”1957年,荣获莫斯科世界青年联欢节金奖。

接下来出场的是规模宏大的常山战鼓,常山战鼓是河北正定民间艺术的优秀代表,据说早在战国时期已具雏形,因正定历史上是常山郡(三国名将赵子龙的故里)所在地,故而得名。

常山战鼓套路多样,曲牌繁多,其表演雄伟威武,气势滂沱,鼓点紧凑,变化辅助有致,声响高亢激昂,特色鲜明又具有较高的娱乐、审美价值。2008年6月列入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节目中,还穿插有苗族的婚嫁习俗,新郎官是现场游客自告奋勇去当的,新娘则是寨子里的美女,挺水灵的,而且还有点害羞的样子。

喝交碗酒,与我们汉族的交杯酒类似,不过是直接用碗喝的,要是酒量不好的,这一碗酒下去估计就差不多了,兄弟悠着点啊。

寨子里还有古老的织布技艺,代代相传,希望可以一直传承下去,而不会被现代工艺所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