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通寺,位于我国山西省五台山风景区内,是一座历史悠久的佛教圣地。自东汉永平十年(公元67年)建寺以来,历经沧桑,至今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岁月里,显通寺见证了佛教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成为了我国佛教文化的瑰宝。本文将从显通寺的历史渊源、建筑特色、文化内涵等方面进行阐述,以期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座千年古刹。
一、显通寺的历史渊源
显通寺的历史源远流长,其创建与佛教传入我国有着密切的关系。据史料记载,东汉明帝刘庄梦见金人,自西方而来,于是派遣使者前往西域求法。公元67年,两位印度高僧迦叶摩腾和竺法兰来到洛阳,明帝为他们修建了白马寺,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座佛教寺院。此后,佛教逐渐传入五台山,显通寺应运而生。
二、显通寺的建筑特色
显通寺的建筑风格独特,融合了汉、藏、蒙等民族建筑艺术,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寺内主要建筑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文殊殿、观音殿等。
1. 山门:山门是显通寺的入口,两侧有石狮、石鼓等装饰,气势宏伟。
2. 天王殿:天王殿位于山门之后,供奉着四大天王,他们是佛教护法神,代表着风、调、雨、顺。
3. 大雄宝殿:大雄宝殿是显通寺的主殿,供奉着三世佛,即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殿内金碧辉煌,庄严肃穆。
4. 文殊殿:文殊殿供奉着文殊菩萨,是佛教智慧的象征。殿内壁画精美,展现了文殊菩萨的种种神通。
5. 观音殿:观音殿供奉着观音菩萨,是佛教慈悲的化身。殿内塑像栩栩如生,让人心生敬仰。
三、显通寺的文化内涵
显通寺作为佛教文化的瑰宝,其文化内涵丰富多样。
1. 佛教经典:显通寺收藏了大量佛教经典,如《大藏经》、《金刚经》等,为研究佛教文化提供了重要依据。
2. 佛教艺术:显通寺的壁画、雕塑等艺术作品,展现了我国古代佛教艺术的精湛技艺。
3. 佛教音乐:显通寺的佛教音乐独具特色,如《大悲咒》、《心经》等,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4. 佛教文化传承:显通寺作为佛教圣地,吸引了众多信众前来朝拜,为佛教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显通寺作为我国佛教文化的瑰宝,承载着悠久的历史、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在这座千年古刹中,人们可以感受到佛教的博大精深,寻找心灵的栖息地。让我们共同保护这座佛教圣地,传承佛教文化,让更多的人受益于佛教的智慧与慈悲。
显通寺的铜塔大雄宝殿,作为重要的宗教活动中心,其规模宏大,气氛庄重。殿宇占地广阔,面积达到了一亩二分,矗立其中,显得高大威严。殿内中央,横梁上悬挂着康熙皇帝亲笔题写的“真如权应”木匾,下方则是悬挂的条幅,两侧则挂有锦幡,增添了庄重的仪式感。殿内布局严谨,中央台上,主佛三尊并列而立,中间为释迦牟尼佛,东侧是药师佛,西侧则是阿弥陀佛,两侧墙壁上则是十八罗汉的雕像,都是明清时期的杰作,技艺精湛。
殿内的空间宽敞,佛前的地面整洁如镜,铜塔案上,佛灯明亮,香烟缭绕,各种供果琳琅满目,四周点缀着美丽的鲜花,更显神圣。东侧的经案上,放置着鼓、磬、铛和木鱼等佛家乐器,这些不仅是僧人们的日常修行工具,也是大型佛事活动中的重要配备。
大雄宝殿不仅是显通寺僧人的日常修行场所,每逢重要的佛事活动日,如由五台山佛教协会主持的盛事,来自各个寺庙的僧尼都会身着袈裟,汇聚于此,共同进行庄重的礼佛仪式。显通寺的各大殿宇都保存得相当完好,见证了历史的沧桑与佛教文化的传承。
扩展资料
显通寺铜塔在山西省五台县五台山台怀镇北侧显通寺大殿前。两塔造型特异,是由楼阁、亭阁、覆钵三种形式组合而成。亭亭玉立,玲珑剔透,为明代铜铸艺术中的佳品。精致秀美,巧夺天工。
中国的名山名寺遍布全国各地,代表了我国上下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文化,寺庙文化的文化在我们生活中也随处可见,莘莘学子在考试前祈福自己能有个好成绩。那么,本期的城市文化就带大家一起来看看中国十大求学最灵验的寺院之五台山显通寺。
五台山显通寺
“金色五台山”是全世界佛教徒尊崇的金刚地、智慧山。千百年来文殊菩萨的教化、历世大德的加持形成一种无形的气场。人们让学子们在五台山五爷庙、殊像寺等各大寺庙的大智菩萨前许愿,请高僧大德做法会加持,往往会产生不可思议的启智效果。
显通寺是五台山建立的第一座佛教寺院,是五台山佛教文化的发源地和发展中心,其发展历史不仅见证了中国佛教发展的历程,而且是五台山佛教文化的缩影,同时也是研究中国北方佛教文化的活标本。寺内除文物建筑本体外,还保存有丰富的佛教艺术珍品,蕴藏着极为丰富的佛教文化内涵,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
大文殊殿是显通寺的第二重大殿。重建于1746年(清乾隆11年),系木结构建筑。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各寺庙均以供奉文殊菩萨为主。自然显通寺也不例外。所不同的是,显通寺的大文殊殿内,供着七尊文殊菩萨像:正中的为大智文殊;前面的五位,从左至右,依次为西台狮子文殊,南台智慧文殊,中台孺者文殊,北台无垢文殊,东台聪明文殊;大智文殊后面是甘露文殊。
此外,文殊像前有护法神韦驮像,两侧有十八罗汉像。大雄宝殿是显通寺的第三重大殿,殿内供着三世佛像:中为释迦牟尼佛,西为阿弥陀佛,东为药师佛;两旁有十八罗汉像;背后有观音、文殊、普贤三尊菩萨像。
显通寺始建于东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年-公元75年),相传白马寺建成以后,两位天竺高僧迩叶摩腾、竺法兰从洛阳来到五台山,建起了这座寺院,取名大孚灵鹭寺,世称“中国第二古寺” ,它与洛阳白马寺同为中国最早的寺庙之一; 北魏时扩建,称花园寺; 唐太宗时重建,易名大华严寺; 明太祖时重修,赐额“大显通寺”;明成祖赐名“大吉祥显通寺”,明神宗再赐“大护国圣光永明寺”,简称永明寺; 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改为大显通寺; 1954年修缮左右配殿; 1956~1957年翻修无量殿; 1973年,忻州市市政府投资维修显通寺; 1974~1977年翻修西禅院; 1976年,辟为忻州市博物馆馆址; 1979年修缮藏经殿; 1982年铺墁庭院,修缮东方丈院; 1984年修缮梦楼粮仓; 2003-2004年9月,再次改扩建工程完工,新建的大雄宝殿建筑面积达999平方米 1982年,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并入五台山古建筑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