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国寺(报国寺在哪里)

旅游攻略 (12) 2周前

报国寺,位于我国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始建于东汉末年,是我国佛教禅宗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历经千年风雨,报国寺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宗教底蕴,成为了我国佛教文化的重要象征。本文将围绕报国寺的历史、文化、艺术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读者呈现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

一、报国寺的历史渊源

1. 建寺背景

据史料记载,报国寺始建于东汉末年,当时名叫“报恩寺”。相传,有一名叫慧远的僧人在此修行,一日,他梦见佛祖指示在此建寺,以报国恩。自此,报国寺便应运而生。

2. 发展历程

历经唐、宋、元、明、清等朝代,报国寺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尤其在唐代,佛教文化达到了鼎盛时期,报国寺也成为了全国著名的佛教圣地。到了清代,报国寺更是成为了皇家寺庙,受到了皇室的青睐。

二、报国寺的文化内涵

1. 宗教文化

报国寺作为佛教禅宗的重要发源地,其宗教文化内涵丰富。寺内供奉着诸佛菩萨,信徒们在此修行、朝拜,祈求平安、健康。

2. 儒家文化

报国寺在历史上曾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寺内建筑、壁画等均体现了儒家文化的精神。如寺内大雄宝殿的“天地人和”石碑,便是儒家文化的体现。

3. 道家文化

报国寺在唐代曾受到道家文化的影响,寺内建筑、园林布局等均体现了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

三、报国寺的艺术价值

1. 建筑艺术

报国寺的建筑风格独特,融合了南北建筑特色。寺内建筑包括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等,每一座建筑都精美绝伦,令人叹为观止。

2. 绘画艺术

报国寺内的壁画、彩绘、雕塑等艺术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其中,唐代壁画《千手观音》和宋代壁画《五百罗汉》尤为著名。

3. 园林艺术

报国寺园林布局合理,景观优美。寺内古树参天,流水潺潺,环境幽雅,被誉为“川西第一园林”。

四、报国寺的传承与创新

1. 传统佛教文化的传承

报国寺始终坚持传统佛教文化的传承,弘扬佛法,培养僧才。寺内设有佛教文化研究所,深入研究佛教文化,传承佛教智慧。

2. 文化产业的创新

报国寺在传承佛教文化的积极探索文化产业的发展。寺内开设了佛教文化展览馆、佛教艺术品店等,为游客提供丰富的文化体验。

报国寺作为我国佛教文化的重要发源地,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底蕴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在新时代背景下,报国寺将继续传承佛教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为推动我国佛教事业的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报国寺在哪里 报国寺峨眉山

报国寺在哪里 报国寺峨眉山

四川省峨眉山市、北京市西城区、四川省乐至县金龟山、苏州、上海、昆明、福建金饶山、福建省南平市峡阳镇等地均有报国寺。北京西城区的报国寺建在广内大街北侧,坐北朝南,主要的建筑都建在一条南北中轴线上。下面具体介绍报国寺在哪里,近期想去报国寺玩但又不知道地点的小伙伴可以往下阅读了解。

报国寺概况

1、上海报国寺:也称武圣大庙,民间习惯称为关王庙,1985年重修明代兴修的关帝祠,1989年由改名为报国寺。

2、苏州报国寺:于宋代咸淳年间修建,位于苏州人民路穿心街,北是怡园,东是双塔,南为沧浪亭。

3、昆明报国寺:由江南僧人溥婉于清康熙四十二年在昆明市区的东北部修建,在1817年被水患倾覆,于光绪年间重修。

4、盂县报国寺:报国寺2011重修,于2015年建成,寺的占地面积为120亩,相传因纪念周世宗的女儿柴花公主而修建此寺。

报国寺峨眉山

上文是关于报国寺在哪里的介绍,报国寺在四川峨眉山、北京、四川金龟山、上海、盂县、苏州、福建金绕山、福建峡阳镇等,其中位于四川峨眉山上的报国寺原称会宗堂,于1573~1619年修建在瑜伽河畔,清朝初期迁至峨眉山麓的凤凰坪。

峨眉山报国寺简介

峨眉山报国寺

——入山第一寺

峨眉山是我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佛教称为普贤菩萨道场。自东晋年间峨眉山建立第一座佛教寺庙普贤寺(今万年寺)以来,这里一直成为佛教圣地。峨眉山还以它雄、秀、奇、险、幽的自然景观著称于世,旖旎的山光水色与宏伟典雅的佛教寺院溶为一体,古往今来吸引着中外游人香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拨款对年久失修的寺庙进行了全面维修。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峨眉山佛教协会恢复工作。在人民政府的支持下,对全山现存的25座寺院重新进行了修葺。1983年,蛾眉山报国寺、万年寺、洪椿坪、洗象池、金顶等5座寺院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1985年以来,蛾眉山的佛教寺庙移交给僧人管理使用。这些年来,峨眉山佛教界人士在维修寺庙、进行宗教活动,开展对外交往等方面都做出了显著成绩,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

报国寺古称会宗堂,为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明光道人主建,原址与伏虎寺隔溪相对。庙中把奉普贤、广成和楚狂,取三教会宗之义,故名会宗堂。清顺治年间,闻达和尚重建,迁到大光明山麓,即今址。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始改今名。现寺门匾额“报国寺”三字,就是康熙皇帝御题,大臣王藩手书的。

报国寺占地面积60余亩,建筑面积5600多平方米。殿宇结构自然,雄浑大方,入山门,依次是弥勒殿、大雄宝殿、七佛殿和藏经楼,殿堂倚山因势,一殿高出一殿,掩映在翠竹古楠之间。建筑为框架式结构,庭院式布局。殿堂两侧有僧寮客舍,周围环绕着吟翠楼、待月山房、花影亭、七香轩等庭院园林建筑,布局严谨。

报国寺山门是1986年按原貌重建的。六柱五列二进,飞檐翘角,三叠屋面,高12米。

第一殿为弥勒殿。内供一尊高2米喜笑颜开,袒胸露腹的弥勒像。门上有联云:“看他皤腹欢颜原是菩萨化相;愿尔清心虑尘去睹金顶祥光”。弥勒殿后,彩绘泥塑的韦驮站像,高2.5米,金甲金冠,不怒而威。这两尊像都是近年新塑。

第二殿为大雄宝殿。中供释迥牟尼佛,金色庄严,两旁列十八罗汉。均高1.5米,为彩绘金身泥塑像。这些佛像都是保存下来的文物,具有唐宋造像遗风。大雄宝殿左面是新设的文物陈列室,陈列着历代名书画这的书画:赵孟兆页的条幅、徐悲鸿的花鸟、齐白石的芋头、张大千的墨禾、日本人松涛的山水,都独具风格。右面陈列室展出峨眉山附近如符溪、双福等地出土的春秋战国时期的铜器、铜矛、铜镞兵器等文物。在大雄宝殿后面的天井里,有明代铸造的紫铜华严塔。塔高6米,分14层。上铸有4762尊佛像和《华严经》全部经文。佛像、经文皆清晰可辩。这是四川省现存的最大铜塔,1956年,被列为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第三殿为七佛殿。殿中并坐七佛,丈六全身,从左到右依次是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婆佛、释迦牟尼佛、拘楼孙佛、拘那含佛和迦叶佛。七佛像系清朝光绪年问隆德法师所塑,均盘腿坐莲,造型庄严。近年重新装金彩饰,重新光彩夺目。七佛背面又有一组新塑的多组泥塑造像,整个塑像高4米,宽5.5米,有观音塑像、罗汉伏虎、蒲公采药、药师佛白玉坐莲像等等。神态各异,生动自然。

最后一殿为藏经楼。珍藏着许多文物。楼上堂中正壁上挂着元赵孟兆页书写的《王右军兰亭序》大条幅,玻璃橱里有郑板桥的山水画,徐悲鸿的《达摩祖师》和康有为的书法《赠龙华寺上人诗》等。

报国寺作为“名山起点”,吸引着千百万游人、香客,进山赏景,朝圣拜佛,奋登金顶而去。

报国寺的历史沿革

报国寺始建于宋代咸淳年间,原在文庙西,名“报国禅院”。

元代至元二十二年由湖道肃政廉访使捐赠重建,普照任住持,一时禅风甚盛。

明初禅院录开元寺,景泰天顺年间僧志学请於朝廷改院为寺,遂成丛林。

成化年间住侍成钊大扩规模,殿宇、客寮、斋堂、库房等计有数百间,占地四十七亩,成为巨刹。

嘉靖万历年间东南扰乱,佛法逐衰,报国寺亦渐颓废。万历末僧慧如苦行重兴,茂林继之,以慈悲心接物利人,以智慧力敷教弘化,专持阿弥陀佛名号,受法三千余人,受戒万余人,饭僧数十万人,是为报国寺最盛时期。

清咸丰后,佛教复衰,至光绪末,僧楚泉见寺日趋衰败,发心重兴,特赴京请颁藏经。楚泉离寺后江苏巡抚程德全听信幕僚谎话,言报国寺有寺无僧,遂将全寺没收改建植园。楚泉请经回苏,寺已易主,只得借地安藏以待机缘。

民国二年程德全罢官闲居,始研佛学而生信心,深悔当初毁寺之举,乃於民国十年出资购穿心街原中军衙署,重建报国寺,但规模较小,仅四亩有余,延请楚泉住持。楚泉辞世,其徒明道继任。

民国十九年(1930年)二月,迎请高僧印光来寺掩关。印光法师居报国寺后,弘法利生声名远播,皈依者不下百万,故昔日穿心街上人接不暇,颇具盛况。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印光法师破关而出,至沪说法,恳切开示护国息灾,后因妙真老和尚之请,移居灵岩山寺。明道殁后报国寺改作灵岩山寺下院。

1950年后寺庙被医院和工厂借用。

1958年成为民居。

1992年秋市佛协议请收回,创办佛教文化事业,得政府支持,归还房产。市佛协筹资三百余万元进行重修。修葺后的报国寺占地1300平方米,有山门、大殿、藏经楼、东西厢房、印公关房等主要建筑,具有典型的江南寺庙风格,印公关房按原貌复修,藏经楼宽敞明亮。大殿为五开间,建筑面积144平方米,气势宏伟,辟为苏州佛教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