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头马古民居(九头马古民居为什么叫九头马)

旅游景点 (16) 2周前

九头马古民居,位于我国南方一座古老的小镇,是明清时期典型的客家民居建筑。它见证了历史的沧桑巨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在这座古民居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也能体会到现代生活的魅力。本文将带领大家走进九头马古民居,探寻其历史渊源、建筑特色以及与现代生活的完美融合。

一、历史渊源

九头马古民居始建于明代,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它位于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适中镇,是客家民居建筑的代表之一。在明清时期,这里曾是客家人的聚居地,他们勤劳智慧,创造了灿烂的客家文化。九头马古民居作为这一文化的重要载体,见证了客家民系的繁衍生息。

二、建筑特色

1. 建筑布局

九头马古民居的建筑布局严谨,整体呈“三进三厅”格局。前厅为接待客人、举行仪式之用,中厅为家族聚会、祭祖之地,后厅为居住场所。这种布局体现了客家民居的实用性与尊卑有序的特点。

2. 建筑风格

九头马古民居的建筑风格独具匠心,既有北方建筑的雄伟壮观,又有南方建筑的精致细腻。建筑外观以青砖灰瓦为主,飞檐翘角,气势磅礴。内部装饰讲究雕刻艺术,门窗、梁柱、壁画等均融入了丰富的寓意,展现了客家民系的审美情趣。

3. 建筑材料

九头马古民居在建筑材料上独具特色,采用当地的青砖、灰瓦、木雕、石雕等,既保证了建筑的坚固耐用,又展现了客家民系的工匠精神。

三、现代魅力

1. 文化传承

九头马古民居作为客家民居建筑的代表,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新时代,这里成为了传承和弘扬客家文化的基地。许多专家学者、游客纷纷前来参观学习,了解客家民系的历史文化。

2. 旅游发展

近年来,九头马古民居凭借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当地政府也加大了对古民居的保护和开发力度,使之成为了一处集旅游、休闲、度假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胜地。

3. 社会价值

九头马古民居不仅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还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它见证了历史的变迁,传承了客家文化,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九头马古民居,这座历经沧桑的古民居,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人们的目光。在这里,我们既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也能体会到现代生活的美好。让我们携手保护这片古老的土地,传承客家文化,让九头马古民居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鹤上镇名胜古迹

鹤上镇,一个蕴含丰富历史文化的地方,拥有众多引人入胜的名胜古迹。首推的是五峰山上的龙泉寺,这座始建于梁承圣三年(公元554年)的古寺,坐落在沙京,以五座奇特的山峦——卧牛、仙冠、贡品、莲花、云梯而闻名。每当阳光洒落,五峰山显得格外绚丽,被誉为“五峰岗横”,是吴航十二景之一。寺内僧侣云集,香火鼎盛,与鼓山涌泉寺和福清万福寺并列为闽中三大名寺之一。

另一个独具特色的古建筑群是“九头马”古民居,建于清嘉庆年间,是长乐市古建筑的瑰宝。占地约15000平方米,主体建筑22座,错落有致。其木作工艺精湛,特别是内部的雕刻艺术,将诗词歌赋、金石书法、绘画和雕刻巧妙融合。这些建筑展示了晚清长乐地区高超的建筑技术和艺术水平。

最后,不可忽略的是陈振龙纪念馆,这里纪念的是我国最早引进番薯的英雄陈振龙。他是长乐鹤上镇青桥村人,因发现番薯的实用价值,解决了闽地粮食短缺问题,被史学家何乔远赞颂。为纪念他的贡献,长乐市于1998年建立了陈振龙纪念亭,而陈振龙纪念馆的建设工作正在进行,将成为该市重要的教育基地,弘扬爱国精神。

扩展资料

鹤上镇位于长乐市中部,北连吴航镇,西接首占镇,东北与金峰、潭头两镇交界,西南与古槐镇接壤,东南两面与漳港、文武砂两镇毗邻,总面积48.5平方公里。距省会福州市36公里,距福州长乐国际机场14公里,距松下深水港码头33公里,是长乐市的交通枢纽。

鹤上镇的名胜古迹

五峰山龙泉寺。五峰山位于鹤上镇沙京,是一座平地突兀而起的5个层峦,以岩石形状名曰卧牛、仙冠、贡品、莲花、云梯,峥嵘嶙峋,各逞其姿,每当日光照射,五峰山映红掩绿,人称“五峰岗横”为吴航十二景之一,驰名闽中的古寺——龙泉寺就座落其中。据尚存的《龙泉寺重兴碑记》云:寺肇自梁承圣三年(公元554年),原名西山,唐时禅宗高僧大智百丈禅师(本姓王名木尊,沙京人)道成还乡,于五峰山麓“龙井”后创建法堂,咒立石柱,唐懿宗正式赐名“龙泉寺”。龙泉寺僧尼云集,檀越参朝,佛事大兴,与鼓山涌泉寺,福清万福寺并称鼎足,远近驰名。

鹤上“九头马”古民居建筑群。“九头马”古民居建筑群始建于清嘉庆年间,是长乐市古民居建筑的精品。建筑群原占地面积约1500O平方米,主体建筑22座,四周有6米高的围墙,开放十多个门洞,并设有望楼、枪眼。前有广场,后有深沟,内部有井、池、明沟、暗沟,给排水布局配套合理,形成一个完整、独立的建筑群体。“九头马”的建筑以木为主。最大的楠木梁长10米,最大的厅宽近10米。特别是里面几乎无处不雕,木作艺术达到一流水准,许多作品把诗词歌赋,金石书法、绘画雕刻诸多艺术有机地融为一体。“九头马”建筑群体现了晚清长乐土木、石、画、漆高超的建筑技术。“九头马”是长乐旅游资源宝库中的一块瑰宝。

陈振龙纪念馆。据省志记载,陈振龙是我国最早番薯引进者,长乐市鹤上镇青桥村人,陈振龙出生于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自幼饱读诗书,年二十岁中秀才,后弃儒赴吕宋(今菲律宾)经商,见该国朱薯遍野生熟可食,便密购其种,得种植法后返闽,觅地种植成功,解决了闽人缺粮问题,后逐步遍植全国各地,番薯成为中国粮食作物的一个重要品种。史学家何乔远作《金薯颂》称赞陈振龙引种之功,长乐市委市政府于1998年8月为纪念和弘扬陈振龙的爱国精神,在陈振龙故乡青桥村建立了一座陈振龙纪念亭。2008年建设陈振龙纪念馆得到省市有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陈振龙纪念馆以及公路等配套设施建设正在规划建设中,该工程建成后,必将成为长乐市重要的人文景观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

福州十大名胜古迹

福州旅游必去十大景点有:三坊七巷、于山风景区、林则徐纪念馆、吴石故居、螺江陈氏宗祠、鼓山风景区、寿山石古矿洞景区、九头马古民居、昭忠祠、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

1、三坊七巷

三坊七巷,位于福州市鼓楼区,是福州老城保留下来的一片历史街区,包括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三坊和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七巷及南后街。三坊七巷所处街区在东晋时期已经初步形成,是贵族和士大夫的聚集地,清末民初达到鼎盛。三坊七巷现存民居270余座,沈葆桢、陈承裘、严复、陈衍、林觉民、冰心等历史名人故居位列其中。

2、于山风景区

于山风景区,位于福州市鼓楼区虞山顶1号。于山因战国时期曾有“于越氏”人居住而得名。于山最高点海拔仅50余米,但山石嶙峋,草木茂盛,景色宜人。于山在有限的面积内,汇集了戚公祠、九仙观、天君殿、大士殿、报恩寺多宝塔、炼丹井、蓬莱阁、补山精舍和100多处历代摩崖石刻等丰富的人文遗迹。

3、林则徐纪念馆

林则徐纪念馆,位于福州市鼓楼区澳门路16号,是在“林文忠公祠”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纪念馆。林文忠公祠始建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1984年,开始将“林文忠公祠”拓展为林则徐纪念馆。

4、吴石故居

吴石故居,位于福州市仓山区螺洲镇吴厝村1号。吴石,1894年诞生于吴厝村,1914年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学习,与李宗仁、白崇禧、张治中等人同期;历任北伐军总参谋部作战科科长、第四战区参谋长、军政部主任参谋兼部长、福州绥靖公署副主任、台湾“国防部”参谋次长。1948年与我党建立联系,多次提供重要军事情报;1950年在台湾被捕,遭杀害。

5、螺江陈氏宗祠

螺江陈氏宗祠,位于福州市仓山区螺洲镇店前村,始建于明代,原为陈氏家庙,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改建为宗祠。螺江陈氏人才辈出,仅清代就考中了22位进士、110位举人。其中,陈霞蔚官至礼部侍郎、陈若霖官至刑部尚书、陈景亮官至云南藩司、陈建侯官至道员、陈懋侯官至江南道监察御史、陈宝琛官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都是清代声名显赫的人物。现存宗祠为陈若霖在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捐资重建。

6、鼓山风景区

鼓山风景区,位于福州市晋安区鼓山镇。鼓山为花岗岩山体,经长期剥蚀、风化、堆积、崩塌,形成了怪石林立、洞壑奇绝的独特山岳景观。鼓山风景区以涌泉寺为中心,共有灵源洞、罗汉台、香炉峰、大顶峰、白云洞、蟠桃林、刘海钓蟾、玉笋峰、八仙岩、喝水岩等100多处景点及历代摩崖石刻多处。

7、寿山石古矿洞景区

寿山石古矿洞景区,位于福州市晋安区寿山乡寿山村,是一处以寿山石开采古矿洞遗址为基础开发而成的矿山公园景区。寿山石为中国四大印章石之一,以晶莹剔透、色彩斑斓、材质均匀而享誉雕刻界和收藏界。福州晋安区为寿山石主要产区,寿山乡为其核心产地。经整修的古矿洞长约300米,曲折的巷道和嶙峋的怪石让人们知道了每一块寿山石的来之不易。

8、九头马古民居

九头马古民居,位于福州市长乐区鹤上镇岐阳村,是一座由清嘉庆年间当地富豪陈利焕父子及其后人接续建造而成的大型组合型宅院。该宅院前后经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四朝80多年完成,占地近15000平方米,由大小22座宅院组成,四周围以高墙,俨然一个小的独立王国。

9、昭忠祠

昭忠祠,位于福州市马尾区昭忠路1号,是1884年中法马尾海战阵亡清军将士埋骨处。清光绪十年(1884年),法军多艘战舰进犯马尾,图谋福州;福建水师奋起抵抗,但终因寡不敌众,被法军击败,796名将士阵亡。马尾百姓收敛阵亡将士尸骨埋葬于马限山,并筑祠怀念,是为昭忠祠。

10、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

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位于福州市马尾区昭忠路7号,是一处介绍、展示福建船政局和福建船政学堂发展历史的专题博物馆。建立于清同治五年(1866年)的福建船政局和福建船政学堂是“洋务运动”的重要产物,在中国近代新型海洋观的形成上发挥过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