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与此城市居民对休闲娱乐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形式,凭借其独特的魅力,逐渐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首选。乡村旅游不仅能够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还能够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本文将从乡村旅游的背景、发展现状、意义以及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乡村旅游的背景
乡村旅游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欧洲,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全球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乡村旅游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随着国家对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视,乡村旅游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二、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
1. 乡村旅游市场规模不断扩大。近年来,我国乡村旅游市场规模逐年攀升,已成为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相关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超过30亿人次,旅游收入超过6000亿元。
2. 乡村旅游产品日益丰富。从最初的农家乐、民宿,到现在的田园综合体、乡村旅游度假区,乡村旅游产品种类繁多,满足了不同游客的需求。
3. 乡村旅游区域分布广泛。乡村旅游在我国各地均有分布,形成了以东部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和边疆地区为代表的三大板块。
4. 乡村旅游带动就业和增收。乡村旅游的发展为农村地区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助力乡村振兴。
三、乡村旅游的意义
1. 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乡村旅游让人们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亲近自然、体验乡村生活,愉悦身心,丰富精神世界。
2. 推动乡村振兴。乡村旅游的发展,有助于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3. 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乡村旅游让更多人了解和体验我国丰富的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4. 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乡村旅游打破了城乡二元结构,促进了城乡要素的流动和融合,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
四、乡村旅游的发展趋势
1. 个性化、特色化发展。乡村旅游将更加注重满足游客的个性化需求,突出地方特色,打造独具魅力的乡村旅游品牌。
2. 产业链延伸。乡村旅游将从单一的产品销售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实现产业链的优化和升级。
3. 智能化、科技化。乡村旅游将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智能化管理和服务,提升游客体验。
4. 国际化发展。随着我国乡村旅游的知名度不断提高,将有更多外国游客前来体验我国乡村文化。
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型旅游形式,在推动乡村振兴、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在新的发展阶段,我们要充分认识乡村旅游的发展潜力,抓住机遇,推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乡村旅游和农村旅游是一样的,只是叫法不一样。
乡村旅游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依托农村区域的优美景观、自然环境、建筑和文化等资源,在传统农村休闲游和农业体验游的基础上,拓展开发会务度假、休闲娱乐等项目的新兴旅游方式。
农业生态旅游是以农业生产为依托,使农业与自然、人文景观以及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高效产业。它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仅指用来满足旅游者观光需求的农业;广义的生态旅游涵盖较为广泛,主要包括“观光农业旅游”、“休闲旅游”、“乡村旅游”、“农村生态旅游”等不同概念。具体讲,是指在充分利用现有农村空间、农业自然资源和农村人文资源的基础上,通过以旅游内涵为主题的规划、设计与施工,把农业建设、科学管理、农艺展示、农业产品加工与旅游者的广泛参与融为一体,是旅游者充分体验现代农业与生态农业相结合的新型旅游产业。
我觉得这个更贴切一些
我国的乡村旅游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
我国的乡村旅游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回顾二十多年来全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经历,大体分三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期,农村改革率先突破,特别是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开辟了农村由单一农业向农、工、商、游多元发展的道路。
我国的乡村旅游开始崭露头角,发展较快的江浙地区部分农村,作为先进典型接待了大量的国内外各方人士,甚至境外团队。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越来越多的农业资源得到开发利用,村镇得以扬名,农民从中受益,企业有利可图,旅游规模壮大,一些村镇开始兴办旅游企业。
进入新世纪以来,农村发展的外部环境、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农村经济社会结构、农民就业和收入结构等都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农村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国家旅游局确定创建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后,乡村旅游产品在我国得以正名,被正式列为旅游产业的一部分。
凡是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的村民,每年来自旅游的收入快速增长,农民就地搞旅游服务,不离土、不离乡,幸福指数高。实践证明,乡村旅游迅速成长为我国旅游产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靠旅游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已走出了一条重要的成功之路。
乡村旅游的模式
由于地理条件的差异,兴起原因的不同,各地乡村旅游的内容各有侧重。比较分析我国各地乡村旅游的形成过程,对其影响的较大的是地理区位。乡村旅游的布局模式在乡村旅游发展的过程中作用重大。我国乡村旅游根据其资源特点及其开展的旅游活动的内容可分为如下一些模式:
1、森林公园模式
对于那些区位条件好,山峦起伏、溪流交错、森林茂密、环境优良、景色秀丽、气候舒适、面积较大的森林地段可开发为森林公园。是人们回归自然,休闲、度假、野营、避暑、和科考的理想会所。
2、度假区(村)模式
是指在自然风景优美、气候舒适宜人、生态环境优良的景观地带建成的。以满足旅游者度假、休闲为主要目的场所。
3、观光购物农园模式
开放成熟的果园、菜园、花圃、茶园等,让游客入内采果、拔菜、赏花、享受田园乐趣。此乃国外农业旅游最普遍的一种开发。满足了人们休闲放松、回归自然的需求。
4、民俗文化村模式
农村某些地方具有特定的民俗风情、文学艺术、园林建设、文物古迹,如衣着、饮食、礼仪、婚恋、丧葬、节庆、禁忌、喜好、歌舞、戏剧、音乐、绘画等,这些都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对城镇居民有着强烈的吸引力。
可在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的地方建设民俗文化村,举行多种多样的民俗文化活动,以招徕游客观光、度假和休闲。不仅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播,更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
5、休闲农场模式
是一种供游客观光、度假、游憩、娱乐、采果、农作、垂钓等。这是一种体验农民生活、了解乡土风情的好方式。
6、农业公园模式
将农田区划为服务区、景观区、农业生产区、农产品消费区、旅游休闲娱乐区等部分,开成一个公园式的农业庄园。能够促进城市人对乡村农业的了解。
7、租赁农园模式
是指农民将土地出租给市民种植粮食、花草、瓜、果、蔬菜、等的园地。其主要目的是让市民体验农业生产过程,享受耕作乐趣,以休闲体验为主,而不是以生产经营为目标。多数租用者只能利用节假日到农园作业,平时则由农地提供者代管。
租赁农园所生产的农产品一般只供租赁者自己享用或分赠亲朋好友。这是体验乡村农耕生活的有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