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雪书院,位于我国历史文化名城——江西婺源。这座古老的学府,始建于南宋,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它不仅是我国古代教育的重要场所,更是千年文化传承的瑰宝。本文将带领大家走进立雪书院,领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文化魅力。
一、立雪书院的历史渊源
1. 建立背景
立雪书院的建立,源于南宋时期婺源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当时,婺源地区文化繁荣,人才辈出,但教育资源相对匮乏。为了培养更多的人才,当地官员和乡绅共同发起创办了立雪书院。
2. 历史变迁
自南宋以来,立雪书院历经风雨,几经兴衰。明清时期,书院进入鼎盛时期,成为婺源地区教育的重要基地。在近代,由于战乱和社会变革,书院逐渐衰落。如今,立雪书院虽已不复往日辉煌,但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价值依然熠熠生辉。
二、立雪书院的建筑特色
1. 古朴的建筑风格
立雪书院的建筑风格古朴典雅,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独特魅力。书院主体建筑为木质结构,飞檐翘角,气势恢宏。院内绿树成荫,环境幽静,给人一种宁静致远的感受。
2. 独特的建筑布局
立雪书院的建筑布局严谨有序,分为讲堂、宿舍、食堂等区域。讲堂位于书院中心,是书院举行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宿舍和食堂则分布在讲堂周围,方便师生生活。
三、立雪书院的教育理念
1. 崇尚儒学
立雪书院秉承儒家教育理念,以儒学为主,兼收并蓄。书院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才智和修养,使其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
2. 注重实践
立雪书院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这种教育理念,培养了大批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
四、立雪书院的文化传承
1. 书院文化
立雪书院作为千年学府,积累了丰富的书院文化。这些文化包括:尊师重道、勤奋好学、团结互助、爱国敬业等。这些文化传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文化遗产
立雪书院作为我国古代教育的重要场所,其建筑、文物、文献等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这些文化遗产,是我国宝贵的民族财富。
立雪书院,这座千年学府,承载着我国古代教育的辉煌历史。它不仅是文化传承的瑰宝,更是民族精神的象征。让我们共同走进立雪书院,感受其独特的文化魅力,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程门立雪求学问杨时学成后创东林书院
程颢、程颐两兄弟都是宋代很有学问的人,同样是当时的理学家,建立以「天理」为核心的哲学体系。
当时有一名进士,名叫杨时,很仰慕二程的学识,于是放弃了高官厚禄,找寻他们二人。第一个找的,便是住在河南的程颢。杨时很虚心学习,甚得程颢欢心。由于杨时是福建人,程颢很欣慰其学问可以传到南方。
不过,杨时仍觉得自己所知所学并不足够,于是便和朋友游酢去找程颢的弟弟程颐为师。二人冒着大雪,到达洛阳程颐的屋前,可惜,当天程颐正在闭目养神,不接见客人。
杨时求师心切,于是便静静地站在屋外,不发一言。一转眼,二人便等了大半天,门外的积雪已一尺厚。程颐这时睁开眼睛,见杨时二人仍然站在屋外,虽然身都布满积雪,但没有半点不悦的神情,内心很受感动,便收了二人为徒,将自己的学问都传授了他们。
杨时学成之后,继承了二程思想,最初在福建武夷山传播理学,其后再前往无锡,创立了东林书院。后来,大家将杨时的故事,变了「程门立雪」这个成语,比喻尊敬老师,诚恳求学。
程门立雪的含义是:旧指学生恭敬受教,现比喻求学心切和对有学问长者的尊敬。
程颢字伯淳,又称明道先生。程颐字正叔,又称伊川先生,是北宋著名的理学家和教育学家,为宋明理学的奠基者,世称二程。
北宋神宗元丰五年,为了便于著书传道,程颐上书宰相文彦博,希望将洛阳城南10公里处龙门山胜德庵上方寺附近的“荒芜无用之地”,拨给他作为学田,以供著书讲学资用。
文彦博满足了程颐的要求,把自己在伊川鸣皋镇一处庄园赠给了他。程颐就在文彦博所赠的庄园上建立了书院,正房五间为讲堂,东西厢房各三间是弟子居住的地方,门厅一间,匾书“伊皋书院”。另有宅地10亩,粮田10顷,以赡生徒。
书院兴办后,四方学子,云集程门,“讲易学、授理学”,求教者日夕盈门,“学者出其门最多,渊源所渐,皆为名士”。程颐此后终生在书院著书讲学,他的思想体系和著述及其传道活动大多是在伊皋书院完成,故被称为“伊川先生”。程颐所传之道,就是对后世产生深刻影响的“洛学”,它对宋代理学思想体系的建立起了莫基作用,具有开创之功。
程颐与哥哥程颢同为理学大家,人称“二程”,但弟弟的寿命比哥哥长20多年,因此二程弟子中的大多数学生为程颐的学生。程颐、程颢两兄弟的直传弟子很多,较有名的有80余人,大多有史可査,其中昌大临、杨时、谢良佐、游酢被称为“程门四先生”。
有一天,杨时和游酢前来拜见程颐,在窗外看到老师在屋里打坐。他俩不忍心惊扰老师,就静静地站在门外等他醒来。可天上却下起了鹅毛大雪,并且越下越大,杨时和游酢仍一直站在雪中。等程颐醒来后,门外的积雪已有一尺厚了。这时,杨时和游酢才踏着一尺深的积雪走进去。
后来杨时成为天下闻名的大学者,这件事也被作为尊师重道的范例,传为学界佳话,由此演变成成语“程门立雪”。宋室南迁后,文化中心也随之南移,二程的弟子将洛学流传推广到南方。其中对正宗洛学南传起重要作用的就是杨时。
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是二程的四传弟子,他以二程学说为本,兼取诸家之长,最终集理学之大成,完成了对旧儒学的改造。自二程到朱熹经过众多弟子的传播和发挥,终于形成了一套系统的新儒学思想体系,被称为“程朱理学”。
程门立雪的例句:
1、现在的年轻人有程门立雪的精神的已经不多了。
2、那位青年人很有些程门立雪的精神,为了学到知识,总是恭敬地向先生请教。
3、要学好这门技术,就必须拿出程门立雪的精神来,虚心向师傅求教。
4、我们在学习和工作当中,应该有程门立雪的精神,虚心向他人学习。
5、我们向别人求教要有程门立雪的精神。
6、以前还有程门立雪的传说呢,既然现在得拜访一族之长自然得有点诚意。
7、肖卫东将他拒之门外,大宝干脆使了一招程门立雪,肖卫东扛不住劲了,开始接纳。
8、就是程门立雪,也要垦求师父收下我们。
9、榜样如程门立雪的杨时,为不吵醒老师休息,在雪地默默等候数时。
10、在三顾牢庐的恒心,程门立雪的毅力下,终于再次见到她。
11、有一种程门立雪的感觉,但很明显不是。
12、便把当年孙和平在任延安家门口程门立雪的事说了说。
13、不可,书上说,有程门立雪,我们要完成师傅的考验,不能让师傅失望!
14、程门立雪?将军,什么叫程门立雪?
“程门立雪”这个成语家喻户晓。它出自宋代著名理学家将乐县人杨时求学的故事。
杨时从小就聪明伶俐,四岁入村学习,七岁就能写诗,八岁就能作赋,人称神童。他十五岁时攻读经史,熙宁九年登进士榜。他一生立志著书立说,曾在许多地方讲学,倍受欢迎。居家时,长期在含云寺和龟山书院,潜心攻读,写作教学。
程门立雪
有一年,杨时赴浏阳县令途中,不辞劳苦,绕道洛阳,拜师程颐,以求学问上进一步深造。有一天,杨时与他的学友游酢,因对某问题有不同看法,为了求得一个正确答案,他俩一起去老师家请教。
时值隆冬,天寒地冻,浓云密布。他们行至半途,朔风凛凛,瑞雪霏霏,冷飕飕的寒风肆无忌惮地灌进他们的领口。他们把衣服裹得紧紧的,匆匆赶路。来到程颐家时,适逢先生坐在炉旁打坐养神。杨时二人不敢惊动打扰老师,就恭恭敬敬侍立在门外,等候先生醒来。
这时,远山如玉簇,树林如银妆,房屋也被上了洁白的素装。杨时的一只脚冻僵了,冷得发抖,但依然恭敬侍立。过了良久,程颐一觉醒来,从窗口发现侍立在风雪中的杨时,只见他通身披雪,脚下的积雪已一尺多厚了,赶忙起身迎他俩进屋。
后来,杨时学得程门立雪的真谛,东南学者推杨时为“程学
程门立雪
杨时字中立,南剑将乐人。幼颖异,能属文,稍长,潜 心经史。熙宁九年,中进士第。时河南程颢与弟颐讲孔、孟绝学于熙、丰之际,河、洛之士翕然师之。时调官不赴,以师礼见颢于颍昌,相得甚欢。其归也,颢目送之曰:“吾道南矣。”四年而颢死,时闻之,设位哭寝门,而以书赴告同学者。至是,又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德望日重,四方之士不远千里从之游,号曰龟山先生。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