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龟峰塔(河源龟峰塔简介)

旅游攻略 (1) 8小时前

河源,位于广东省东北部,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在这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上,矗立着一座千年古塔——龟峰塔。它不仅是河源市的标志性建筑,更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本文将带领读者走进龟峰塔,探寻其背后的传奇故事与独特魅力。

一、龟峰塔的历史渊源

龟峰塔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据史料记载,当时河源地区洪水泛滥,民不聊生。为了祈求平安,当地百姓集资修建了这座塔。龟峰塔以其独特的造型、精湛的工艺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了河源人民的信仰中心。

二、龟峰塔的建筑特色

龟峰塔是一座七层八角楼阁式砖塔,高约30米。塔身采用青砖砌成,外观古朴典雅。塔顶覆盖着绿色琉璃瓦,塔尖竖立着一根铜铸宝瓶,象征着吉祥如意。以下是龟峰塔的几个建筑特色:

1. 塔基:龟峰塔的塔基呈圆形,直径约10米,由青砖砌成。塔基中心有一座石碑,刻有“龟峰塔”三个大字,为清代书法家王文治所书。

2. 塔身:塔身共七层,每层设有四个券门,券门两侧雕刻有精美的佛像和莲花图案。塔身内设有螺旋形楼梯,可供游客登塔观光。

3. 塔檐:龟峰塔的塔檐采用斗拱结构,层层叠叠,错落有致。塔檐上还雕刻有各种动物和植物图案,栩栩如生。

4. 塔顶:塔顶为八角形,覆盖着绿色琉璃瓦。塔尖竖立着一根铜铸宝瓶,象征着吉祥如意。

三、龟峰塔的文化内涵

龟峰塔不仅是河源人民的信仰中心,更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以下是龟峰塔的几个文化内涵:

1. 佛教文化:龟峰塔最初为佛教寺院,塔内供奉着众多佛像。佛教文化在龟峰塔的建设、装饰和供奉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2. 龙文化:龟峰塔的名称“龟峰”寓意着吉祥如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龙是吉祥、权威的象征,龟则是长寿、吉祥的象征。龟峰塔将龙文化、龟文化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彰显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

3. 民俗文化:龟峰塔周边的民俗文化丰富多彩,如舞狮、舞龙、放鞭炮等。这些民俗活动在龟峰塔的建设、修缮和庆典中得到了传承和发展。

四、龟峰塔的传承与发展

近年来,河源市政府高度重视龟峰塔的保护与开发。一方面,对龟峰塔进行修缮,使其重现昔日风采;另一方面,举办各类文化活动,让更多人了解和传承龟峰塔的文化内涵。

1. 修缮保护:2015年,龟峰塔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年来,河源市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对龟峰塔进行修缮,使其焕发出新的生机。

2. 文化活动:河源市政府定期举办“龟峰塔文化节”、“河源民间艺术展演”等活动,让游客在欣赏美景的感受河源深厚的文化底蕴。

河源龟峰塔,这座千年古塔,见证了河源的历史变迁,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它不仅是河源人民的信仰中心,更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让我们共同传承和弘扬龟峰塔的文化内涵,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繁荣贡献力量。

河源龟峰塔灵异事件

1. 关于河源龟峰塔的诗句

关于河源龟峰塔的诗句 1.关于“龟峰塔”的古诗文名句

龟峰塔,位于广东省河源市源城区新兴路龟峰山上。六角七层楼阁式砖塔,高35米。始建于唐代,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曾重修。斗檐平座,无顶盖。故民间有“河源塔无顶,龙川塔无影”之说。塔内有螺旋形梯级可登塔顶。

相关古诗/龟峰塔

——日来塔垂影,云去塔孤峭。巨镇雄上方,福田种多少。

(明)郑敬道,莆田举人,正德九年任河源县令。

——屹屹孤峰万古名,浮屠高耸入秋晴。望中好似昂天笔,倒写云笺雁字横。

(元)谢天与,河源人,延祜元年举人。

——浮屠突兀跨高峰,万古江山胜概同。曾倚危栏题姓字,此身如在半天中。

(明)古文集,嘉靖元年岁贡。

——江上交流水,城南突兀峰。浮屠看倒影,多宝识真容。狮象连趺坐,蓬瀛驾海踪。七层应负重,矗处白云封。

(清)陈张翼,仁和举人,乾隆七年任河源县令。

——龟峰一望秀苍苍,塔古参天岁月长。阿育规模谁创建,释迦舍利此安藏。日临宝级影高下,风送慈铃声抑扬。我欲偷闲登绝顶,观遐见胜壮诗肠。

(明)郑敬道,莆田举人,正德九年任河源县令。

——浮屠高崎碧霞霄,百里湖山八望遥。门对双江澄几席,树摇孤月壮凌。丹飞楼阁留香雨,绮结幢云控玉箫。自是灵基堪不朽,几回青蔼接仙桥。

希望能帮助到你

2.关于河源的诗句

1、送卢举使河源

唐代:张谓

故人行役向边州,匹马今朝不少留。

长路关山何日尽,满堂丝竹为君愁。

2、送友人使河源

唐代:贾至

送君鲁郊外,下车上高丘。萧条千里暮,日落黄云秋。

举酒有馀恨,论边无远谋。河源望不见,旌旆去悠悠。

3、奉送宋中丞使河源

唐代:李端

东周遣戍役,才子欲离群。部领河源去,悠悠陇水分。

笳声悲塞草,马首渡关云。辛苦逢炎热,何时及汉军。

4、河源破贼后赠袁将军

唐代:法振

白羽三千驻,萧萧万里行。出关深汉垒,带月破蕃营。

蔓草河原色,悲笳碎叶声。欲朝王母殿,前路驻高旌。

5、骢马

唐代:万楚

金络青骢白玉鞍,长鞭紫陌野游盘。

朝驱东道尘恒灭,暮到河源日未阑。

汗血每随边地苦,蹄伤不惮陇阴寒。

君能一饮长城窟,为报天山行路难。

鉴赏

首联写骢马的毛色、装饰与气派。“金络”,指用金装饰的马笼头,形容它的富贵与华丽。“青骢”,指马的毛色和品种,是产于西域的名马,有青白相间的色泽。“白玉鞍”,指洁白似玉的马鞍。开篇在读者眼前展现的就是一匹形貌引人注目、气度不凡的良马:有着一身青白相间斑驳有致的色毛,装饰着金光闪闪的马络头,配以洁白玉石似的马鞍,主人骑着它,扬着长长的鞭子,在京郊的康庄大道上来回蹓跶,奔跑,气派十足。“金”、“青”、“白”,色彩的调配既富丽堂皇,又柔和舒适。用词造意,铺张夸饰,以突出骢马华饰的高贵和扬厉矫健的雄姿,使马的形象更为鲜明生动。

颔联写马的敏捷、矫健和雄风。“朝驱东道尘恒灭,暮到河源日未阑。”早晨骏马奔驰在长安的大道上,扬起的尘土很快消散;傍晚到达黄河的发源地,太阳尚未下山。“朝”、“暮”,早晚仅为一天,说明时间的短促,“东道”、“河源”,两地相距数千里,用以夸张空间的阔远。“尘恒灭”、“日未阑”,表现骢马飞奔的神速、锐意进取的雄风。

颈联刻划骢马的功业、品格和德性。“汗血”,即“汗血马”,一种产在西域大宛国的千里马。据说此马在长途跋涉之中,至日中其汗从前肩髆小孔中流出,颜色如血。“每随”、“不惮”四字,表现了骢马艰苦卓绝、征战沙场、出生入死、为国捐躯的昂扬的战斗精神和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颔、颈两联属对工致,气势开宕、豪迈,读后令人精神振奋。

6、夕次蒲类津 / 晚泊蒲类

唐代:骆宾王

二庭归望断,万里客心愁。

山路犹南属,河源自北流。

晚风连朔气,新月照边秋。

灶火通军壁,烽烟上戍楼。

龙庭但苦战,燕颔会封侯。

莫作兰山下,空令汉国羞。

鉴赏

公元670年(咸亨元年),吐蕃入侵,薛仁贵任逻娑道行君大总管出征西域,骆宾王也加入军队并任奉礼郎。

在军中,他创作了许多边塞诗,既描写了艰苦的边地战争生活,壮丽的边塞风光;又抒写了爱国报君的热忱和望乡思归的情愫。

这首诗大约作于薛仁贵兵败大非川以后,骆宾王随军征战到蒲类津(今新疆巴里坤湖东南岸),夜晚就地宿营时有感而发,将眼前景、心中情诉诸笔端,真实地记录了当时辗转征战的境况。

3.描写河源龟峰塔的作文450字

龟峰塔位于广东省河源市源城区南堤路的龟蜂山上,面临东江与新丰江交汇之处,因其建在龟峰山上而得名。

传说从前河源人民年年为水患所害,苦不堪言。神仙云游于此,看到民不聊生,萌发了恻隐之心,遂在新丰江与东江的汇合处投下巨龟,化为龟峰山,上置龟峰塔,以镇水妖。至此人民安居乐业,岁岁平安。

龟峰塔始建于南宋绍兴二年(公元一一三二年),属佛塔,历来被列为“河源八景”之首,又享有“东江第一塔”美誉,为广[1]东省首批公布重点保护文物之一。龟峰塔平面为六角形,第一层外边长为四点八米,内边长为一点六米,墙体厚为三点三米,通高四十二点六米。塔正门向东,塔外观为七层,内为十四层,一明一暗,有如竹子,节节上升,层层收分。各层设有杉木楼板加铺方砖,其中暗层有穿墙上下两个门,四个佛龛。明层有一门上通另一层平台和五个门孔通外边平座栏杆,沿阶梯盘旋而上,可达顶层。平塔属青砖结构,平座和出檐均用隔层狗牙砖叠垫出挑,出檐较其它塔宽厚。平座设有木栏杆,每层六角均有角柱,柱间饰横架栏额相连,为典型宋代仿木楼阁式砖塔。每层塔檐现改用灰色琉璃瓦,施瓦当滴水,角梁下悬挂铜钟。龟峰塔经八百五十七年的风雨侵蚀,原塔顶已失,台基被堆积尘土埋没,塔檐与平座崩塌,瓦面无存,塔内各层原有木楼板亦已毁坏殆尽。

龟峰塔外观为七层,内为十四层,属砖仿楼阁式塔。塔呈六角型,底边长为5米,内空心,塔底壁厚为3米,有穿壁砖级直上各层楼板,绕塔外平层座逐级可登上顶层。修复前,塔顶已毁,残高为32米。龟峰塔修复前,塔身基本完好,未见有倾斜与裂缝。原塔为黄泥砂浆砌结,砖有青、红两种,尺寸不一,规格有30余种。塔顶台基已被堆积土埋没,东北角有两棵大叶飞榕。 从首层塔身梁枋洞孔分析和塔基挖掘考证,原应有副阶存在,即首层六角均有3米左右的木梁斗拱瓦面。塔身每层递减,各层均有菱角牙砖叠涩挑出的檐口与平座,因年久失修,修复前的塔檐与平座,已有不少崩塌脱落,特别是二层东南角尤为严重。各层瓦面无存并遍生杂草飞榕,塔身内腔原有的木楼板,亦已毁尽无存。

4.河源市龟峰塔的历史谁能说说

龟峰塔位于广东省河源市的龟蜂山上,面临东江与新丰江交汇之处,因其建在龟峰山上而得名。

传说从前河源人民年年为水患所害,苦不堪言。神仙云游于此,看到民不聊生,萌发了恻隐之心,遂在新丰江与东江的汇合处投下巨龟,化为龟峰山,上置龟峰塔,以镇水妖。

至此人民安居乐业,岁岁平安。 龟峰塔始建于南宋绍兴二年(公元一一三二年),属佛塔,历来被列为“河源八景”之首,又享有“东江第一塔”美誉,为广东省首批公布重点保护文物之一。

龟峰塔平面为六角形,第一层外边长为四点八米,内边长为一点六米,墙体厚为三点三米,通高四十二点六米。塔正门向东,塔外观为七层,内为十四层,一明一暗,有如竹子,节节上升,层层收分。

各层设有杉木楼板加铺方砖,其中暗层有穿墙上下两个门,四个佛龛。明层有一门上通另一层平台和五个门孔通外边平座栏杆,沿阶梯盘旋而上,可达顶层。

平塔属青砖结构,平座和出檐均用隔层狗牙砖叠垫出挑,出檐较其它塔宽厚。平座设有木栏杆,每层六角均有角柱,柱间饰横架栏额相连,为典型宋代仿木楼阁式砖塔。

每层塔檐现改用灰色琉璃瓦,施瓦当滴水,角梁下悬挂铜钟。龟峰塔经八百五十七年的风雨侵蚀,原塔顶已失,台基被堆积尘土埋没,塔檐与平座崩塌,瓦面无存,塔内各层原有木楼板亦已毁坏殆尽。

一九八九年河源建市后,在省有关部门的支持下,龟峰塔获立项修复。修复工程严格遵守“修旧复旧”,“不改变文物原貌”的原则。

该塔在民间有“河源塔无顶”的传说,但据有关专家考证,龟峰塔愿有塔顶,只是因为“咸丰二年壬子,龟峰塔崩第一级”(见《河源县志》)所造成的。县志所记的“崩第一级”即是原来的塔顶。

且修复前在塔腔第六层发现的一条大横梁,就是建塔时用来承托塔顶的实物见证。从首层塔身外面的梁枋洞孔分析和塔基周围出土的柱础石可以证实,该塔原有副阶存在,即首层六角伸出四米木梁塔檐,俗称“塔裙”,这次按宋式复原。

在维修复原过程中,先后发现几块纪年砖。其中一块上刻“绍兴二年壬子十一月二十九日砖”;另一块上刻“万历三十年修”。

这两块铭文砖不但解开了该塔始建实际年代的千古之谜,而且还证实了明代万历年间重修过一次的史实。修复后的龟峰塔更显得庄严雄伟,瑰丽拔秀。

登上该塔凭栏四眺,新老市区一览无遗。现已开放为旅游区,吸引着大量中外游客。

2006年05月25日,龟峰塔作为宋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5.关于河源的诗词

同学诸子河源行有作

同邀万绿湖,应许未踟蹰。

时有云颜改,重来野岸殊?

山犹栖老弱,水不避庸愚。

景色暝曚后,婵娟又在垆。

新丰江之畔

一湾水墨几番匀,湿露蝉音似更亲。

奇绿幻烟谁看足?羡他岸宅与山邻。

蝶恋花•游万绿湖

万顷鲜鳞浑不裹,漫惹憨鹰,几欲波心堕。

山似美人痴也颇,琼台一枕千年卧。

收暑生凉知若个,草树回风,绿到湖中舸。

试问喧城车马簸,何如静岸慵闲坐?

6.关于河源的诗句

1、送卢举使河源 唐代:张谓 故人行役向边州,匹马今朝不少留。

长路关山何日尽,满堂丝竹为君愁。 2、送友人使河源 唐代:贾至 送君鲁郊外,下车上高丘。

萧条千里暮,日落黄云秋。举酒有馀恨,论边无远谋。

河源望不见,旌旆去悠悠。 3、奉送宋中丞使河源 唐代:李端 东周遣戍役,才子欲离群。

部领河源去,悠悠陇水分。笳声悲塞草,马首渡关云。

辛苦逢炎热,何时及汉军。 4、河源破贼后赠袁将军 唐代:法振 白羽三千驻,萧萧万里行。

出关深汉垒,带月破蕃营。蔓草河原色,悲笳碎叶声。

欲朝王母殿,前路驻高旌。 5、骢马 唐代:万楚 金络青骢白玉鞍,长鞭紫陌野游盘。

朝驱东道尘恒灭,暮到河源日未阑。汗血每随边地苦,蹄伤不惮陇阴寒。

君能一饮长城窟,为报天山行路难。 鉴赏 首联写骢马的毛色、装饰与气派。

“金络”,指用金装饰的马笼头,形容它的富贵与华丽。“青骢”,指马的毛色和品种,是产于西域的名马,有青白相间的色泽。

“白玉鞍”,指洁白似玉的马鞍。开篇在读者眼前展现的就是一匹形貌引人注目、气度不凡的良马:有着一身青白相间斑驳有致的色毛,装饰着金光闪闪的马络头,配以洁白玉石似的马鞍,主人骑着它,扬着长长的鞭子,在京郊的康庄大道上来回蹓跶,奔跑,气派十足。

“金”、“青”、“白”,色彩的调配既富丽堂皇,又柔和舒适。用词造意,铺张夸饰,以突出骢马华饰的高贵和扬厉矫健的雄姿,使马的形象更为鲜明生动。

颔联写马的敏捷、矫健和雄风。“朝驱东道尘恒灭,暮到河源日未阑。”

早晨骏马奔驰在长安的大道上,扬起的尘土很快消散;傍晚到达黄河的发源地,太阳尚未下山。“朝”、“暮”,早晚仅为一天,说明时间的短促,“东道”、“河源”,两地相距数千里,用以夸张空间的阔远。

“尘恒灭”、“日未阑”,表现骢马飞奔的神速、锐意进取的雄风。 颈联刻划骢马的功业、品格和德性。

“汗血”,即“汗血马”,一种产在西域大宛国的千里马。据说此马在长途跋涉之中,至日中其汗从前肩髆小孔中流出,颜色如血。

“每随”、“不惮”四字,表现了骢马艰苦卓绝、征战沙场、出生入死、为国捐躯的昂扬的战斗精神和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颔、颈两联属对工致,气势开宕、豪迈,读后令人精神振奋。

6、夕次蒲类津 / 晚泊蒲类 唐代:骆宾王 二庭归望断,万里客心愁。山路犹南属,河源自北流。

晚风连朔气,新月照边秋。灶火通军壁,烽烟上戍楼。

龙庭但苦战,燕颔会封侯。莫作兰山下,空令汉国羞。

鉴赏 公元670年(咸亨元年),吐蕃入侵,薛仁贵任逻娑道行君大总管出征西域,骆宾王也加入军队并任奉礼郎。 在军中,他创作了许多边塞诗,既描写了艰苦的边地战争生活,壮丽的边塞风光;又抒写了爱国报君的热忱和望乡思归的情愫。

这首诗大约作于薛仁贵兵败大非川以后,骆宾王随军征战到蒲类津(今新疆巴里坤湖东南岸),夜晚就地宿营时有感而发,将眼前景、心中情诉诸笔端,真实地记录了当时辗转征战的境况。

河源市龟峰宝塔龟峰塔的“无顶”传说

在河源市,一座著名的塔——龟峰宝塔,承载着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相传,这座塔的建造初衷是为了镇压洪水,保护当地居民免受水患之苦。民间流传,众神仙在路过河源时,目睹了当地人民的勤劳和贫困,因此决定在两江汇合的下游地带建造一座宝塔,以庇护人民和镇住洪水。

然而,这个计划并未如愿。据说,河源的知名人物李斗野——据说是名士李焘的化身,担心塔的建成会干扰自家的风水。于是,他悄悄地接近塔址,在塔建至第七层,即将安放塔顶之际,他模仿鸡鸣声,误导神仙们认为天已破晓,纷纷返回天界。于是,宝塔留下的只是一个无顶的遗迹,成为了一个独特的景观,"龙川塔无影,河源塔无顶"的传说便流传下来,成为当地文化的一部分。

关于这座塔的神话,还有一段关于其形状的描述。据说在解放前,龟峰塔下曾有一座形状酷似乌龟的小山,象征着塔的吉祥寓意。然而,随着历史的变迁,尤其是解放后的基建活动,这座山体被严重改变了,龟峰塔的象征意义也随之淡化。据《河源县志》记载,咸丰二年壬子(公元1852年),龟峰塔曾因地震而崩塌,首当其冲的就是塔顶,这进一步证实了塔顶缺失的来历。

扩展资料

河源龟峰塔位于源城的龟峰山,处于东江与新丰江交汇处,因其建在一个酷似大龟的独立山头上而得名。龟峰塔创建于南宋绍兴二年(公元1132年),历来被列为“河源八景”之首,又享有“东江第一塔”美誉,是广东省首批公布的重点保护文物之一。

河源龟峰塔在哪

龟峰塔位于广东省河源市的龟蜂山上,面临东江与新丰江交汇之处,因其建在龟峰山上而得名。传说从前河源人民年年为水患所害,苦不堪言。神仙云游于此,看到民不聊生,萌发了恻隐之心,遂在新丰江与东江的汇合处投下巨龟,化为龟峰山,上置龟峰塔,以镇水妖。至此人民安居乐业,岁岁平安。龟峰塔始建于南宋绍兴二年(公元一一三二年),属佛塔,历来被列为“河源八景”之首,又享有“东江第一塔”美誉,为广东省首批公布重点保护文物之一。龟峰塔平面为六角形,第一层外边长为四点八米,内边长为一点六米,墙体厚为三点三米,通高四十二点六米。塔正门向东,塔外观为七层,内为十四层,一明一暗,有如竹子,节节上升,层层收分。各层设有杉木楼板加铺方砖,其中暗层有穿墙上下两个门,四个佛龛。明层有一门上通另一层平台和五个门孔通外边平座栏杆,沿阶梯盘旋而上,可达顶层。平塔属青砖结构,平座和出檐均用隔层狗牙砖叠垫出挑,出檐较其它塔宽厚。平座设有木栏杆,每层六角均有角柱,柱间饰横架栏额相连,为典型宋代仿木楼阁式砖塔。每层塔檐现改用灰色琉璃瓦,施瓦当滴水,角梁下悬挂铜钟。龟峰塔经八百五十七年的风雨侵蚀,原塔顶已失,台基被堆积尘土埋没,塔檐与平座崩塌,瓦面无存,塔内各层原有木楼板亦已毁坏殆尽。一九八九年河源建市后,在省有关部门的支持下,龟峰塔获立项修复。修复工程严格遵守“修旧复旧”,“不改变文物原貌”的原则。该塔在民间有“河源塔无顶”的传说,但据有关专家考证,龟峰塔愿有塔顶,只是因为“咸丰二年壬子,龟峰塔崩第一级”(见《河源县志》)所造成的。县志所记的“崩第一级”即是原来的塔顶。且修复前在塔腔第六层发现的一条大横梁,就是建塔时用来承托塔顶的实物见证。从首层塔身外面的梁枋洞孔分析和塔基周围出土的柱础石可以证实,该塔原有副阶存在,即首层六角伸出四米木梁塔檐,俗称“塔裙”,这次按宋式复原。在维修复原过程中,先后发现几块纪年砖。其中一块上刻“绍兴二年壬子十一月二十九日砖”;另一块上刻“万历三十年修”。这两块铭文砖不但解开了该塔始建实际年代的千古之谜,而且还证实了明代万历年间重修过一次的史实。修复后的龟峰塔更显得庄严雄伟,瑰丽拔秀。登上该塔凭栏四眺,新老市区一览无遗。现已开放为旅游区,吸引着大量中外游客。2006年05月25日,龟峰塔作为宋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