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门寺(云门寺方丈)

云门寺,位于我国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青城山,是一座历史悠久的佛教圣地。自唐宋以来,云门寺便以其独特的佛教文化、精湛的雕刻艺术和优美的自然风光闻名于世。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云门寺见证了历史的变迁,承载着无数信徒的信仰与寄托。本文将带您走进云门寺,感受千年古刹的禅意盎然。

一、云门寺的历史渊源

云门寺始建于唐代,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据《云门寺志》记载,云门寺最初名为“云门院”,由唐代高僧玄奘弟子慧远创建。宋真宗年间,云门寺更名为“云门寺”,成为四川佛教的重要寺院之一。明清时期,云门寺逐渐衰落,但在民国时期得到恢复与发展。

二、云门寺的建筑特色

云门寺的建筑风格独特,融合了南北建筑风格,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寺内主要建筑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等。其中,大雄宝殿是云门寺的标志性建筑,殿内供奉着三世佛,气势恢宏。

1. 山门:山门是云门寺的入口,两侧分别有石狮守护,象征着吉祥如意。山门上方刻有“云门寺”三个大字,字体遒劲有力。

2. 天王殿:天王殿位于山门之后,供奉着四大天王,分别是持国天王、增长天王、广目天王和多闻天王。四大天王手持宝物,守护着云门寺的安宁。

3. 大雄宝殿:大雄宝殿是云门寺的核心建筑,殿内供奉着三世佛,分别是过去佛、现在佛和未来佛。三世佛庄严肃穆,令人心生敬畏。

4. 藏经楼:藏经楼位于寺院的东北角,是云门寺的藏书之地。楼内收藏有大量佛教经典和历史文献,是研究佛教文化的重要资料。

三、云门寺的佛教文化

云门寺作为一座千年古刹,拥有丰富的佛教文化内涵。寺内设有禅修院、讲经堂等场所,为信徒提供修行的机会。云门寺还定期举办法会、禅修班等活动,弘扬佛教文化。

1. 禅修:禅修是云门寺的重要活动之一,寺内设有禅修院,为信徒提供静心修行的场所。禅修有助于人们净化心灵,提升智慧。

2. 讲经:云门寺定期举办讲经活动,邀请高僧大德为信徒讲解佛教经典,传播佛教智慧。

3. 法会:云门寺每年都会举办多次法会,如浴佛节、观音菩萨圣诞等,为信徒提供祈福、还愿的机会。

四、云门寺的自然风光

云门寺地处青城山,四周山峦起伏,景色宜人。寺内古树参天,流水潺潺,空气清新,是一处修身养性的好地方。

1. 青城山:青城山是我国著名的道教圣地,与云门寺相邻。山上有许多古迹和自然景观,如青城宫、天师洞等。

2. 古树:云门寺内古树众多,其中一棵千年古银杏尤为引人注目。这棵古银杏见证了云门寺的历史变迁,是寺内的一宝。

3. 流水:云门寺附近有清澈的溪流,溪水潺潺,为寺院增添了生机与活力。

云门寺,这座千年古刹,以其独特的佛教文化、精湛的雕刻艺术和优美的自然风光,吸引了无数信徒和游客。在这里,您可以感受到禅意的宁静,体验到心灵的洗礼。云门寺,一个让人向往的圣地,等待着您的到来。

云门寺简介

云门寺简介:

云门寺,位于粤北乳源瑶族自治县城东北6公里的云门山下,是我国佛教禅宗五大支派之一云门宗的发祥地,也是全国重点寺庙之一。

云门寺,主要建筑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钟楼、禅堂、斋堂、教学楼、功德堂、延寿堂等。整座建筑物除放生池外,殿厅堂楼等共180余处连成一体。

1943年,近代名僧虚云从广东曹溪来到云门寺,见古寺年久失修,残破不堪,但文偃祖师肉身犹存,就发愿重兴云门宗祖庭。

在虚云法师的努力下,1943年至1951年,历时10年,先后修建了殿堂楼阁300余间,雕塑佛菩萨圣像100余尊,并安禅传戒,演教弘宗,使梵宇重光,钟鼓重鸣,宗风重振。

从1953年起,虚云法师的入室弟子佛源继任云门大觉寺方丈,实行农禅并重,以寺养寺。"文革"中停止佛教活动。

1983年国务院确定大觉寺为汉地佛教全国重点寺院,受到政府的重视和保护。大觉寺交给佛教界管理使用,佛源法师回到云门,重修寺庙,再塑佛像,恢复佛教活动。

1986年农历十月十五日至十七日,大觉寺举行传戒法会,有800多人分别受出家和在家二众的戒律。云门寺住持佛源法师、广州光孝寺住持本焕法师、香港大屿山宝莲寺住持圣一法师分别担任传戒师。

建筑风貌:

云门寺占地面积12000平方米,整座建筑物庄严雅静,风格独特,寺庙香火鼎盛,除放生池外,殿厅堂楼等共180余处连成一体。寺内保留着一批国家重点保护文物,较为著名的有距今1000多年的《大汉韶州云门光泰禅寺院故匡真大师实性碑铭并序》。

主要建筑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钟楼、禅堂、斋堂、教学楼、功德堂、延寿堂等。常住僧众约一百五十人,日常上殿、过堂、坐香、出坡等佛事尊丛林制,如法如律,是“农禅并重”的禅宗道场。

在大雄宝殿释迦牟尼的前面,有2尊小型的汉白玉佛像,一立一卧,是缅甸佛教徒于1798年赠的,用纯正的缅甸汉白玉雕刻而成,通体细滑,看上去具有强烈的质感,如真人肌肤一般,为云门寺珍宝。

殿内三面壁上是用陶瓷烧成的大型彩瓷佛画,长24米、高4米,是我国当前佛寺中独一无二的巨型彩色陶瓷壁画。

它生动地刻画十八罗汉、24诸天王42个人物,画面下层是十八罗汉,上层是二十四诸天像。

探访云门寺遗址

巍巍秦望山,淙淙若耶水。站在小小的五云桥上,迎着从秦望山深谷吹出的清风,禁不住心潮澎湃,兴奋莫名。

寻访云门寺的念头,产生于二三年前。因为研读王羲之的《兰亭序》,也因临摹《兰亭序》行书(禇遂良摹本),自然地,对中国书法史上“二王”——王羲之及其子王献之二位书圣的历史有了一些了解。王献之祖籍山东临沂,出生在绍兴。后来居住在离绍兴城约15公里的平水,一个背靠秦望山,面向若耶溪的山弯里。这个地方现在的地名叫寺里头,离我老家村子直线距离也只有二三里路。只因隔了一座山,来往不便,所以从小到大,在老家生活的二十来年里,我从来没到过寺里头。如今知道了家门口有这方文化圣地,怎么能不去寻访与瞻仰呢?只因每次回老家都是来去匆匆,所以去云门寺一直是个未了的心愿。

云门寺遗址位于原平江镇政府所在地寺前村的北面,与平水江水库大坝遥相呼应。从寺前村北面的公路主干道折入一条便道,往前一二里路,便是云门寺遗址了。据事先看过的资料,历史上的云门寺规模十分宏大,从便道进来到谷底遗址的一里多路上,古代建有“云门古刹”、“卓立云门”等数道石牌坊,道旁还有著名的“辨才塔”、“丽句亭”。辨才塔为唐太宗赐建,而丽句亭亭内留有历代诗人留下的赞美云门的诗章。可惜这只是历史记载了。

车子接近寺里头村时,要穿过一个路亭。这路亭如一座山门,静静地立在那里,如一位好客的主人,静静地在此守候。路亭由村民捐资兴建,雪白的墙上还题写二首诗。这让我对这里村民的崇文精神心生敬意。穿过路亭,只见满目青山,茂林修竹;这里松涛阵阵,环境清幽,如世外桃源一般。一阵潺潺溪水声,引得我们往前望去,但见一座小桥横亘于溪流之上。桥的两个侧面长满了藤蔓,我探身往外望,桥身下方是一个十分规则的圆弧,从桥石风化程度看,此桥有着久远的历史。桥边的标牌提示,此为五云桥,属文物保护单位。

站在桥上往前瞭望,那里已是一片密密匝匝的的新式农居。一位热心的村民说,这个小村子的位置在古代就是云门寺,村中央露出一截黄墙的地方,大约是云门寺的中心位置。

山村是那样的幽静。这青绿的山峦与村前的田地间,是一段沉睡的历史。一些资料上说,以前云门寺共有五进:山门、韦驮殿、大雄宝殿、法堂、禅堂。主寺之外,还有“看经院”、“芍师院(忏堂)”和“广福院”、广孝寺等副寺。云门寺傍山而筑,占地面积1.33万平方米,鼎盛时,有殿堂宇舍200余间。据陆游《云门寿圣院记》称:“云门寺自晋唐以来名天下。父老言昔盛时,缭山并溪,楼塔重覆,依岩跨壑,金碧飞踊……游观者累日乃遍,往往迷不得出”,足见云门寺的宏大。 民国 19年(1930),有僧200余人。民国32年,部分寺舍为侵华日军所焚。1949年,有僧22名。1951年,寺舍废,改民居。这个小村之所以被作“寺里头”,大约就是因为是建在云门寺遗址上面的缘故。而前面的村子叫“寺前村”,也一定与云门寺的大名有关了。

云门寺真正的魅力,在我看来,更是由于这里的文化典故。据一些传记:晋代大书法家王献之( 王羲之 的第七个儿子)曾在此隐居,苦练书法。其父王羲之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真迹也曾在这里长期保存。安帝义熙三年(公元407年)某夜,王献之的屋顶忽然出现五彩祥云,王献之将此事上表奏帝,晋安帝得知下诏赐号,将王献之的旧宅改名为“云门寺”。自“云门寺”得名起,迄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了,是华夏最悠久的古刹之一。 云门寺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隋、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民国,历任住持者都是当时的高僧。王羲之的第七代孙智永也曾在这里出家为僧,创出书法的“永字八法”。智永有个徒弟叫辩才,也是有名的书法传人,智永弥留之际将《兰亭帖》传给辩才。唐太宗李世民痴迷于书法,欲得《兰亭序》真迹,明求不得,就派心腹御史萧翼化装混入云门寺,设计从辩才手中盗得此帖,交给唐太宗。据传说,这个《兰亭序》真迹后来就成了唐太宗的随葬品。所以我们现在临习的《兰亭序》字贴,其实是唐朝虞世南或禇遂良的临摹本。

我们一行三人便向那一截黄墙走去。这黄色的墙,实际就是当地百姓在云门寺核心位置上修建的小庙一隅。

小庙的第一进供奉着财神菩萨,第二进是大雄宝殿,看起来和许多庙宇并无二致。当走到第二进的东厢房尽头,眼见墙上有一块小牌,上写“东晋书法家王献之洗砚池”,我的心随之激动起来。因为这洗砚池在古书的记载上就有,所幸一直能保留着。顺着牌子往里看,果然有一口二三米见方的水塘,水塘四边用石条叠砌而成,池水有些混浊,一只老酒坛静静地立在踏步档一侧。村民种的丝瓜藤架倒影在水里,我对池水望了又望,朦胧中似有王献之洗笔的倒影,那当然只能是错觉,而池边丝瓜藤的枝条、枯叶倒影在水里,使水面犹如画家刚画就的一幅水墨画。

从洗砚池出来,蓦然间,又有了新的发现。在厢房的墙上,镶有一块石碑。这难道就是那块《募修云门寺疏》碑?但见石碑高约一米五,宽约七十厘米,通体呈灰黑色,碑的周围边用白磁砖围成个圈,外面罩着玻璃框。这个保护措施,虽然简陋,倒也实用。玻璃蒙着些灰尘,轻轻揩去,里面的字呈灰白色,但还是清晰可辨,碑文竖写,共十八行,四截,激动之下看碑首文字,标题果然是《募修云门寺疏》。据说《募修云门寺疏》由明朝山阴(今绍兴)人 王思任 仿《 圣教序 》体例撰写,记录了云门寺的历史和修建情况,由当时书画家范允临书写。从字体上看,觉得很有王羲之行书的特征,象“募”、“修”、“稽”等字更是形神皆似。

从庙里出来,从正门往远方看去,近处是大片的金黄色稻田,远处是矗立在若耶溪上的平水江水库大坝,好不令人心旷神怡。我坚信,在古代没水库时,从这个位置远看过去,一定可见若耶溪的粼粼波光。

后来我们在寺里头村的村道上转悠,又有了一些发现。有一些村民房子的墙基,甚至连放家什关鸡鸭的小茅屋的土墙上,竟能发现雕刻着文字或花纹的残断石条,路上还有一些古石板铺着。这不免让人联想,这不免让人联想,这些石头石板,来自古云门寺的残垣断壁,着实是云门寺的文化碎片。

当我们一行返回时,我又见到了来时的五云桥和桥下的五云溪。见溪流边一位村妇正在清澈见底的溪水里洗着刚挖来的蕃薯,而一只大黄狗就在主人边上静静地站着,好一幅村妇浣洗图哦。溪水潺潺,芳草青青,今天,这里虽然已无法听到古云门寺清纯悠远的钟声,也难觅得古云门寺的宏大气势,但这里将永远飘荡文化的幽香。

原稿于 2013年10月7日

南华寺和云门寺的区别

两个景点的区别有历史背景不同、景色不同、地理位置不同。

1、历史背景不同:南华寺是中国佛教名寺之一,由六祖慧能创建,供有六祖的真身;而云门寺只是普通的寺庙。

2、景色不同:南华寺规模较大,景点较多;而云门寺景点较少,但景色优美,有深山藏古刹的意境。

3、地理位置不同:南华寺位于广东省韶关市曲江区马坝镇东南7公里的曹溪之畔;而云门寺位于广东省韶关市乳源县云门山风景区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