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銮鼻灯塔(台湾鹅銮鼻灯塔)

鹅銮鼻灯塔,位于我国台湾省南部恒春半岛,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灯塔之一。自1883年建成以来,它见证了历史的变迁,成为了海洋文化的瑰宝。本文将从鹅銮鼻灯塔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文化内涵等方面进行阐述,以展现这座灯塔的独特魅力。

一、历史背景

鹅銮鼻灯塔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末年。当时,台湾地处东南沿海,是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门户。由于海岸线曲折,暗礁众多,航海事故频发。为了保障海上交通安全,清政府决定在台湾南部修建一座灯塔。

1882年,清政府委托德国技师设计并建造了鹅銮鼻灯塔。1883年,灯塔建成并投入使用,成为我国第一座现代化灯塔。此后,鹅銮鼻灯塔成为了东南沿海地区的重要航标,为无数船只指引方向。

二、建筑特点

鹅銮鼻灯塔的建筑风格独特,具有浓郁的欧洲风情。其主体为圆柱形,高约27米,由红砖砌成。灯塔顶部安装着一盏直径达1.2米的巨大灯泡,灯光可以照亮20海里以外的海域。

灯塔周围设有宽敞的平台,供灯塔管理人员生活和工作。平台上方设有观测室,可以观测到周围海域的动态。灯塔内还设有宿舍、厨房等设施,为管理人员提供便利。

鹅銮鼻灯塔的建筑设计充分考虑了地理环境。灯塔位于鹅銮鼻岬角,地势险要,灯塔外观与周围自然景观相得益彰。灯塔的建造材料选用红砖,既美观又坚固,能够抵御海风和地震的侵袭。

三、文化内涵

鹅銮鼻灯塔不仅是航海安全的象征,更是台湾海洋文化的瑰宝。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海洋情怀,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奋斗历程。

1. 海洋情怀

鹅銮鼻灯塔位于台湾海峡,是我国东南沿海的重要航标。它见证了我国航海事业的发展,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海洋情怀。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有“海洋大国”的美誉。鹅銮鼻灯塔的建成,是我国航海事业的一大里程碑。

2. 奋斗历程

在修建鹅銮鼻灯塔的过程中,无数工程技术人员付出了艰辛努力。他们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将这座灯塔矗立在鹅銮鼻岬角。这一过程,正是中华民族奋斗历程的缩影。

3. 海洋文化

鹅銮鼻灯塔周围的自然景观丰富多样,如珊瑚礁、海滩、灯塔公园等。这些景观与灯塔相得益彰,共同构成了台湾独特的海洋文化。游客们可以在这里领略到海洋文化的魅力,感受中华民族的海洋情怀。

鹅銮鼻灯塔作为我国现存最古老的灯塔之一,见证了历史的变迁,成为了海洋文化的瑰宝。它不仅是航海安全的象征,更是中华民族海洋情怀的体现。在新的历史时期,鹅銮鼻灯塔将继续发挥其独特的作用,为我国航海事业贡献力量。

鹅銮鼻灯塔建筑特点

鹅銮鼻灯塔的建筑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外观独特:全塔身洁白如雪,呈圆形设计,高大雄伟,总高达到18米,底部周长达110米,整体造型犹如海岸边的一位巨人。

结构分层:灯塔分为四层,每层都设有15级铁梯,方便人员登高远望,进行观测和导航工作。

先进设施:内部灯光系统每隔10秒自动闪烁一次,其强大的光力可达20海里,是远东地区最亮的海上灯塔之一,被誉为“东亚之光”。

重要功能:作为夜航船只的重要导航地标,鹅銮鼻灯塔在漆黑的夜晚为船只提供清晰的指引,确保了海上航行的安全。

观光价值:白天站在灯塔最高点,可以欣赏到太平洋与台湾海峡、巴士海峡的壮丽景色,是观光和摄影的绝佳地点。

鹅銮鼻灯塔的历史沿革

鹅銮鼻附近的外海有七星岩暗礁,过去常有不熟悉附近水域的船只触礁沉没。1867年(清同治六年),一艘美国商船从汕头开往牛庄途中,在暴风中迷失方向,漂至七星岩附近触礁沉没,船长夫妇和船员游泳登岸后,除一中国船员逃至打狗外,其他人均被龟仔角社(社顶)的原住民俘虏杀害。琉球渔民也在南岬一带遇难,还因此引发牡丹社事件,美国和日本政府因此要求清朝在此处设灯塔。

在外交压力下,清政府于1875年委托英国皇家地理学会会员毕齐礼,于6月18日自打狗出发前往琅峤(今恒春)地区勘察灯塔建地,并支付一百银两向龟仔角社原住民购买灯塔预定用地建塔。灯塔于1881年动工,1883年建成。由于当地是原住民的地盘,因此在兴建前后,官方还派了五百兵力守护。

鹅銮鼻灯塔自高潮面算起,至灯火中心的高度是56.4米,白色圆形铁塔内共分五层,第一层储煤油,第二层置格林炮,三层为洋人休憩所,四层则设置榕林炮,第五层则为灯塔光源,初设的鹅銮鼻灯塔,是以汽油自热灯发光,一千烛光的亮度,由反光镜反射后,增加为六千五百烛光,光距可达十浬,在经过四次的修改后,一九九八年的今天,一千五百烛光灯泡,经过大型旋转透镜后,增为一百八十万烛光,照射距离达二十七点二浬,是目前台湾光力最强的灯塔。

后来在甲午战争后,1895年清军在离台前,恒春知县欧阳萱奉令秘密焚毁南台湾鹅銮鼻灯楼、石墙,以及石路码头。灯塔在9月13日摧毁。在1898年日治时代时灯塔整修完成,1904年灯塔架设电话线,是为恒春地区第一部电话。二次大战时灯塔遭盟军空袭受损。1962年重建后,塔高24.1米,塔顶换装新式大型四等旋转透镜电灯,经过大型旋转透镜后,光力为1,800,000支烛光,每十秒一闪,照射距离达二十七点二浬,是目前台湾光力最强的灯塔,被称为“东亚之光”。

鹅銮鼻为台湾南端海角,属于珊瑚礁石灰岩地形,所以地理景观上十分奇特,有怪石、巨礁及洞穴,海景更是一绝,被视为“台湾八景”之一。在1982年成立鹅銮鼻公园,以灯塔为主体,规划出邻近五十公顷的风景区。

鹅銮鼻历史沿革

鹅銮鼻灯塔,建于清朝光绪八年(1882年),初衷是为避免外国船只在台湾南部海域因不明礁石而引发事故。坐落在屏东县恒春镇垦丁国家公园内,处于中央山脉与菲律宾巴士海峡的交汇处,具有悠久的历史,是台湾重要的历史遗迹,灯塔周边设有鹅銮鼻公园。原本被视为台湾最南端的标志,但后来被台湾最南点所取代。

灯塔周边海域有七星岩暗礁,曾发生过如1867年罗发号事件,美国商船在此触礁,导致船员伤亡惨重,这促使清朝在压力下决定在鹅銮鼻建立灯塔。1875年,毕齐礼受命勘察并购买建地,1881年开始施工,1883年竣工。由于地处原住民领地,官方曾派兵守护,并在建设中增设防御设施,如围墙、壕沟和蓄水池,使之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武装灯塔。

在甲午战争后,清军撤离时,鹅銮鼻灯塔遭到破坏,但在1898年日治时期得以修复。1904年,灯塔增设电话线,成为恒春地区第一部电话。二战期间,灯塔遭受空袭受损,1962年重建后,灯塔高达24.1米,采用新式大型透镜电灯,光力强大,被誉为“东亚之光”。鹅銮鼻以其珊瑚礁石灰岩地貌和绝美的海景,成为台湾南端独特的地理景观,列入“台湾八景”之一,如今,鹅銮鼻公园以灯塔为中心,扩建成50公顷的风景区。

扩展资料

鹅銮鼻(Ngoluanpi),又名:南岬(South Cape),位于台湾省屏东县恒春镇,意为“位于中央山脉尽处台地的最南端”,隔巴士海峡与菲律宾相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