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山寺(寒山寺碑文《枫桥夜泊》)

旅游路线 (27) 2个月前

寒山寺,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是一座历史悠久的佛教寺庙。始建于南朝萧梁代天监年间,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寒山寺不仅是佛教圣地,更是文人墨客抒发情感、寄托思念的场所。在这里,我们不仅能感受到千年古刹的庄严与宁静,更能体会到禅意人生的美妙。

一、寒山寺的历史沿革

1. 始建与兴衰

寒山寺始建于南朝萧梁代天监年间,初名“妙光塔院”。唐贞观年间,寺内僧人寒山子在此修行,寺名遂改为“寒山寺”。宋、元、明、清各代,寒山寺屡遭战火,屡毁屡建,至今仍保留着唐宋以来的建筑风格。

2. 寺院建筑

寒山寺占地面积约1.3万平方米,现存主要建筑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钟楼、鼓楼等。其中,钟楼内悬挂的明代铜钟,被誉为“天下第一钟”,是寒山寺的标志性建筑。

二、寒山寺的文化内涵

1. 禅宗文化

寒山寺是禅宗的发源地之一,禅宗六祖慧能在寺内讲经说法,使寒山寺成为禅宗文化的中心。禅宗强调“顿悟”,主张“不立文字,教外别传”,这与寒山寺的宁静、淡泊相得益彰。

2. 文人墨客的足迹

寒山寺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前来游览、题咏。如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宋代诗人苏轼的《和子由渑池怀旧》等,都描绘了寒山寺的景色与人文氛围。

3. 寺院文化传承

寒山寺在传承佛教文化的也注重培养僧才,弘扬禅宗精神。寺内设有禅修班、讲经班等,吸引了众多信众前来学习。

三、寒山寺的禅意人生

1. 禅意生活

寒山寺的禅意人生体现在僧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他们遵循“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原则,过着简朴、宁静的生活。这种生活方式让人们感受到禅宗的智慧与慈悲。

2. 禅意感悟

寒山寺的禅意人生还体现在人们对生活的感悟上。在这里,人们可以放下尘世的烦恼,回归内心,寻找生命的真谛。

寒山寺,这座千年古刹,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禅意人生,吸引了无数游客和信众。在这里,我们不仅能感受到佛教的庄严与宁静,更能体会到禅宗的智慧与慈悲。寒山寺,已成为一座连接过去与未来、心灵与自然的桥梁。

关于“寒山寺”的古诗有哪些

1、《枫桥夜泊》--唐代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译文:月亮已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对着江边枫树和渔火忧愁而眠。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寒山古寺,半夜里敲钟的声音传到了客船。

2、怀吴中冯秀才--唐代 杜牧

长洲苑外草萧萧,却算游程岁月遥。

唯有别时今不忘,暮烟秋雨过枫桥。

译文:长洲苑外,草木萧萧。回首旅途,山水辽远,岁月遥遥。唯有分别时的那番情景,令人难以忘却。眼前枫桥,暮烟笼罩,秋雨凄凄。

3、枫桥夜泊--元代 孙华孙

画船夜泊寒山寺,不信江枫有客愁。

二八蛾眉双凤吹,满天明月按凉州。

译文:画船晚上停泊,宿在寒山寺,不相信江枫会有客人因为住宿而发愁,十六岁的孩子都不怕风吹,而享受满天的明月,明天将去凉州。

扩展资料:

吸引历代诗人到寒山寺的原因:

寒山寺自从唐代诗人张继题了《枫桥夜泊》一诗后,该寺便闻名了。寒山寺佛像雕塑别具一格,碑刻艺术天下闻名,碑廊陈列着历代名人岳飞、唐伯虎、董其昌、康有为等人的诗碑,其中当推晚清俞樾书张继诗碑最为著名。

如今的大钟为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江苏巡抚陈夔龙督造。巨钟有一人多高,外围需三人合抱,重达2吨。大雄宝殿内两侧壁内镶嵌的是36首寒山的诗碑,还有悬挂于两侧的十六罗汉像。殿内的两个石刻和尚就是寒山与拾得。

寒山,又称寒山子,唐代贞观年间,原居住于始丰县(今浙江天台)寒岩,擅长诗词文章,写有诗300余首,后人辑为《寒山子诗集》。拾得,本是孤儿,由封干携入天台山国清寺为僧,故取名为“拾得”,与寒山是好友。后人辑其诗附于《寒山子诗集》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寒山寺

《枫桥夜泊》中的寒山寺由来

寒山寺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在中国历史上,寒山寺曾是我国十大名寺之一。该寺原名“妙利普明塔院”,到唐贞观年间改名为“寒山寺”。后来又因唐代诗人张继的一首脍炙人口的《枫桥夜泊》而闻名。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写的正是江南古刹寒山寺。

寒山寺,原名“妙利普明塔院”,位于苏州城西阊门外5000米外的枫桥镇,始建于梁武帝时期。到了唐代,寺院改名为“寒山寺”。关于寺名的由来还有一个传说。

相传,唐太宗贞观年间有两个年轻人,一个叫寒山,一个叫拾得,他们是一对非常要好的朋友。有一年,寒山的父母为他与家住青山湾的一位姑娘订了亲,但姑娘却早已与拾得互生爱意。寒山知道后毅然离开家乡,独自去苏州出家修行,以成全好友拾得。拾得听说了非常感动,但他决定放弃这段爱情,前往苏州寻觅好友,并皈依佛门。途中正值夏天,拾得顺手采摘了一朵荷花带在身边。经过长途奔波,拾得终于在苏州城外的寺庙找到了寒山,这时,他手中的荷花依然鲜艳芬芳。

二人久别重逢,寒山悲喜交加,急忙用双手捧着盛有素斋的篦盒,上前迎接拾得。不久,寒山与拾得成为得道高僧,人们便称该寺为“寒山寺”。如今,在寒山寺内还存有一方碑石,上面刻着“和合二仙”图案,就是这两位好朋友久别重逢时的情景。

寒山、拾得两位大师之间的玄妙奇谈为世人所推崇。一天,寒山与拾得谈玄论古,寒山问拾:“世间有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之乎?”拾得曰:“只要忍他,让他,由他,避他,敬他,不要理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这个绝妙的问答,至今仍然广为流传,影响甚广。

一千多年以来,寒山寺历经磨难,曾先后多次遭到火毁,最后一次重建是清代光绪年间。寺内古迹甚多,有张继诗的石刻碑文,寒山、拾得的石刻像,明代吴中四才子之一的文徵明和唐寅所书碑文残片等,主要建筑有大雄宝殿、藏经楼、碑廊、钟楼、枫江楼等。

寒山寺正殿为大雄宝殿,殿宇门楣上高悬“大雄宝殿”四字匾额。其面宽五间,进深四间。高大的须弥座上安奉释迦牟尼金身佛像,慈眉善目,神态安详。

佛像背后与别处寺庙不同,供奉着寒山、拾得的石刻画像,而不是海岛观音。画像出自扬州八怪之一罗聘之手。图中寒山右手指地,谈笑风生,拾得袒胸露腹,欢愉静听,两人都是披头散发,憨态可掬。

藏经楼是收藏陈放经书处。在藏经楼南侧有一座六角形重檐亭阁,这就是以“夜半钟声”闻名的钟楼,而现在这口钟是清代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重铸的,距今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据说,张继去首都长安(今西安)赴考后,落第返回,途经寒山寺,夜泊于枫桥附近的客船中,夜里难以成眠,听到寒山寺传来的钟声,有感而作《枫桥夜泊》。

如今,清末著名学者俞据书写的《枫桥夜泊》诗石刻碑文已成为寒山寺中的一绝。

寒山寺的由来和简介

寒山寺的由来和简介如下:

相传,唐太宗贞观年间有两个年轻人,一名寒山,一名拾得,他们从小就是一对要好的朋友。长大后,寒山父母为他与家住青山湾的一位姑娘订了亲,然而,姑娘却早已与拾得互生爱意。寒山知道了事情的真相后,决定成全拾得的婚事。

于是离开家乡,独自去苏州出家修行。后来拾得也知道了真象,便去苏州找到寒山,并与他一起皈依佛门。直到寒山寺供奉的佛像仍是寒山、拾得,可见由他俩首倡的“和合”思想已在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寒山寺占地面积约1.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三千四百余平方米。因唐代诗人张继的名诗《枫桥夜泊》中“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一句而闻名天下。

建筑特色:

寒山寺正殿面宽五间,进深总共有四间房,房高12.5米。单檐歇山顶,飞甍崇脊,据角舒展。露台中央设有炉台铜鼎,鼎的正面铸着“一本正经”,背面有“百炼成钢”字样。这里包含着一个宗教传说:有一次僧人和道士起了纷争,较量看谁的经典耐得住火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