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坪自然保护区,位于我国陕西省南部,秦岭南麓,地处秦巴山区。这里山清水秀,生态环境优越,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功能区之一。自1978年建立以来,佛坪自然保护区始终致力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研究,为我国乃至全球的生态保护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一、佛坪自然保护区的地理环境
佛坪自然保护区地处秦岭南麓,东邻汉中,南接四川,西界甘肃,北靠西安。总面积为23300公顷,海拔高度在1000-3000米之间。保护区内地形复杂,山地、丘陵、河谷交错,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这里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是生物多样性的“天然宝库”。
二、佛坪自然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
佛坪自然保护区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据统计,保护区内有高等植物2375种,其中珍稀植物30余种;脊椎动物268种,其中珍稀动物20余种。这些生物资源中,不乏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大熊猫、金丝猴、羚牛等。
1. 大熊猫
大熊猫是佛坪自然保护区的“镇园之宝”。作为我国特有的珍稀动物,大熊猫被誉为“活化石”。在佛坪,大熊猫的数量占全国总数的10%以上。保护区为大熊猫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环境,为大熊猫的繁衍生息提供了保障。
2. 金丝猴
金丝猴是佛坪自然保护区的另一珍稀动物。金丝猴被誉为“中国国宝”,因其毛色金黄、形态优美而闻名。佛坪保护区内的金丝猴数量约占全国总数的20%。保护区为大熊猫和金丝猴提供了适宜的栖息环境,使这两种珍稀动物得以繁衍生息。
3. 羚牛
羚牛是佛坪自然保护区的重要保护对象之一。羚牛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被誉为“秦岭之魂”。佛坪保护区内的羚牛数量约占全国总数的30%。保护区为大熊猫、金丝猴和羚牛等珍稀动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条件。
三、佛坪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工作
佛坪自然保护区在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过程中,采取了多种措施,包括:
1. 加强法律法规宣传,提高公众环保意识;
2. 建立健全监测体系,对珍稀动物进行实时监测;
3. 开展生态修复工程,改善生态环境;
4. 加强科研合作,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
佛坪自然保护区是我国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宝库,为珍稀动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环境。在未来的发展中,佛坪自然保护区将继续致力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研究,为我国乃至全球的生态保护事业做出更大贡献。让我们共同守护这片绿色家园,让生物多样性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Foping Nature Reserve)
(张志宁)
位于中国陕西省佛坪县西北部,北纬33°35′~33°43′,东经107°37′~107°52′,是一个以大熊猫、金丝猴、羚牛等珍稀动物及森林生态系为主要保护对象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78年建立。面积35000公顷。
自然环境
佛坪自然保护区地处秦岭中段南坡,三面环山。地貌类型主要是各类中山和亚高山,大部分地区的坡度在30°左右,平均海拔1400米,北部的光头山为最高峰,海拔2838米,最低处河谷地,海拔1100米。区内四条山脉起于秦岭主脉,呈南北走向,并由北向南逐渐降低;曲流和深切的河谷构成不对称的树枝状水系,由北向南逐渐汇集流出,是汉江主要支流金水河的发源地;高山地区保留有第四纪古冰川遗迹。本区属亚热带与暖温带的过渡区,气候温暖湿润。年平均气温10℃左右,1月份平均气温为-5℃,7月份平均气温20℃,极端高温35℃,极端低温-15℃;早霜始于10月中旬,晚霜终于翌年4月上旬,年无霜期180天左右;年平均降雨量为940~1200毫米,多集中在7、8、9月份;年日照约1600小时。土壤属于花岗岩母质上生成的棕色森林土和褐色森林土,因海拔高的不同,有明显的过渡类型。
植物资源
佛坪自然保护区处于亚热带和暖温带植物的过渡地带,是南北植物的交汇地。植物既有华北、华中地区的物种成分,又有青藏高原地区的物种成分。同时,因受地形、地貌、土壤、气候、海拔等因素的影响,植物垂直带谱比较明显。海拔800~1000米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带,1000~1300米为落叶阔叶林带,1300~2000米为针阔叶混交林带,2000以上为亚高山针叶林带。区内林木茂密,林相整齐。
森林覆盖率达85%以上,有植物约4000种。其中约有纤维植物136种,淀粉植物131种,油脂植物167种,鞣料植物108种,芳香植物116种,树脂及树胶植物9种,药用植物510种(其中天麻、细辛、党参、太子参、大黄等为贵重药材);有栓皮栎、槲栎、辽东栎、山杨、锐齿栎、椴树、水曲柳、卜氏杨、油松、华山松、五角枫、铁杉、云杉、红桦、白桦等用材树种;有陕西泡桐、陕西金银花、秦岭蔷薇、青麸杨等秦岭特有植物。列入保护对象的植物有杜仲、银杏、鹅掌楸、野核桃、秦岭冷杉、金钱槭、厚朴、领春木、连香树、垂枝云杉、天麻、青檀、桢楠、山白树、银鹊树、紫杉、粗榧、铁坚杉、山楂、山拐枣、通脱木、七叶树等。
动物资源
保护区的动物区系组成兼具古北界和东洋界的特征。全区兽类约49种,隶属7目23科;鸟类160余种,隶属15目36科。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的动物有大熊猫、金丝猴、羚牛、麝、毛冠鹿、鬣羚、岩羊、豹、金猫、白冠长尾雉、金鸡、红腹角雉、血雉、大鲵等。
陕西佛坪国家级保护区地貌类型属侵蚀剥蚀中起伏-大起伏中山地貌,地表起伏大,多悬崖陡壁,海拔一般在1000~2500m之间,坡度多在30°左右。按沟谷特点和海拔高度, 地貌类型自上而下可分为:
(1)侵蚀剥蚀花岗岩中山上部陡坡、宽谷峰岭区。面积较大,多在海拔2000m以上,位于区内北部和西北部;
(2)侵蚀剥蚀花岗岩中山中部缓坡宽谷平梁区。面积居次,海拔在1500~2000m之间,主要分布于三官庙、西河大坪、 枣阳坪及其周围地区;
(3)侵蚀剥蚀花岗岩中山下部陡坡狭谷区。面积较小,海拔多在1500m以下,主要分布于保护区南部和东南部各条河流的下段。 陕西佛坪国家级保护区区内气候属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山地暖温带气候;并受地形和森林植被的影响,具有显著的山地森林小气候特征,为大熊猫等珍稀动物在这里繁衍生息提供了优越的气候条件。
陕西佛坪国家级保护区的气候特征为:四季具有冬春长、夏秋短的特点,随海拔升高,夏季愈短、冬季愈长。年均日照1726.5小时,年总辐射105.12kcal/cm²。年均温11.5℃,极端最高温37℃, 极端最低温-12.9℃;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垂直差异大,南部低山区年均温13.4℃, 北部海拔2000m年均温6.4℃,平均海拔每升高100m气温递减0.54℃。年均降水量924mm, 年最大降水量1382.3mm,年最小降水量603.8mm;夏季降水量最多而冬季最少,每年7-8月中旬和9月上旬为降水高峰期;年均降水日数131.1天;日均降水量强度7.2mm, 极端降水强度117.1mm/日;降水地域分布自东南向西北及随海拔升高而递增,南部岳坝周围年均降水量1044.3mm,保护区内海拔2200m以上年均降水量大于2000mm;年均蒸发量1086.3mm,每年5月份蒸发量最大;每年早霜始于11月上旬,晚霜终于3月下旬, 年均无霜期约220天;降雪初日在三官庙保护站一带最早为9月25日,一般在10月份,保护区内积雪终日最晚在4月底,一般在3月底。 兽类资源:
共7目26科55属68种。东洋界38种,古北界17种,广布种13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珍稀种类Ⅰ级有大熊猫、金丝猴、羚牛、豹、林麝5种,Ⅱ级有豺、黑熊、小熊猫、黄鼬、水獭、大灵猫、金猫、鬣羚、斑羚等9种;保护区内大熊猫分布面积占秦岭分布总面积约30%以上,数量在100只左右,分布密度最大的东河小区达0.52只/km2,是我国分布密度最大的地区之一。金丝猴共有6群约470~480只。羚牛约574只,鬣羚约97只;斑羚、黄麂、毛冠鹿等均有一定数量。
鸟类资源:
陕西佛坪国家级保护区鸟类资源共有246种。其中古北界种类99种,东洋界种类87种,广布种31种。陕西省新品种有青脚鹬、灰喉针尾雨燕、黑鹎3种。保护区分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鸟类27种,隶属5目6科19属。其中Ⅰ级保护的有隼形目的金雕;Ⅱ级保护的有隼形目的14种,鸮形目的8种,鸡形目的5种及鸽形目、雨燕目各1种。蛇雕、鹰雕为分布区北延5个纬度以上。所有保护种类中,以金鸡、血雉、勺鸡数量较多,其次为赤腹鹰、松雀鹰、普通鵟、红隼、领鸺鹠、灰林鸮、红腹角雉、白冠长尾雉、红翅绿鸠等。
爬行、两栖动物:
陕西佛坪国家级保护区内爬行动物3目7科21属26种。其中东洋界种类19种,古北界种类2种,广布种5种。其中米仓龙晰为秦岭新品种。陕西佛坪国家级保护区两栖类有2目6科6属12种。其中东洋界8种,广布种4种。其中大鲵属国家Ⅱ级保护动物。
鱼类资源:
陕西佛坪国家级保护区内鱼类仅发现2目4科15属15种。
昆虫资源:
陕西佛坪国家级保护区内已鉴定出的昆虫总计1354种隶属24目165科:鳞翅目27科193属317种中,蝶类11科106属201种; 蛾类16科87属116种,鞘翅目15科26属34种,直翅目6科18属20种,同翅目8科14属15种,等等。 孢子植物
真菌:84种3变种,包括鸡油蜡菌、红脂乳菇、紫光灵芝、黄裙竹荪、牛肝菌、猴头菌等著名食用、药用菌;
地衣类:11科21种,地卷科种类可以食用、石蕊科种类是工业试剂,孢子粉是良好的工业脱模剂;
苔藓类:苔类13科14属21种;藓类26科61属92种3亚种3变种。藓类植物的分布有明显的气候指示作用,地理成分以温带为主、热带、亚热带为辅。
蕨类植物:20科43属94种3变种。以保护区蕨类植物3个主要属耳蕨属、鳞毛蕨属、蹄盖蕨属所占的比例分析,保护区3属蕨类植物共21种,占总种数的22.1%。保护区蕨类植物属于耳毛蕨—鳞毛蕨植物区系。
种子植物:
合计132科560属1271种11亚种153变种7变型,其中国家级保护植物有:独叶草、太白红杉、秦岭冷杉、红豆杉、连香树、野大豆、厚朴、水青树、水曲柳、香果树、兰科芍药属。
竹类资源:
佛坪保护区的竹子有巴山木竹、秦岭箭竹、刚竹、方竹、龙头竹。其中秦岭箭竹为模式标本产地,与巴山木竹同为秦岭大熊猫的主要食物。分布遍及70%以上的保护区面积。
此外,佛坪自然保护区1583种植物中,药用植物至少706种,淀粉和糖类植物最少67种,油料植物129种,纤维植物77种,蜜源植物至少113种,鞣料植物59种,经济昆虫寄主植物18种。
1. 熊猫谷风景区:位于秦岭南麓腹地的佛坪熊猫谷景区,占地1918.2公顷,森林覆盖率高达95.43%。这里以山岳、峡谷、泉溪、云海、森林、奇石等自然景观和珍稀野动植物为特色,是生态旅游景区的佼佼者。
2. 沙窝村:位于秦岭主峰天华山脚下的沙窝村,历史悠久。村内拥有建于唐代的复兴寺、同治年间程氏家族修建的古梯田遗址等。沙窝村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文化的交汇点。
3. 凉风垭:位于佛坪县西北部的凉风垭,是我国两个国家级大熊猫自然保护区之一。这片60平方公里的原始森林尚未经过人工开发,保存完好。在这里,游客有机会近距离观察野生大熊猫、金丝猴、羚牛等珍奇动物。
4. 佛坪佛光寺:佛光寺坐落于佛坪城东的山峰之上,寺内有一尊高达十四米的“南无阿弥陀佛”金佛。此佛为陕南第一尊大佛,其所在海拔也是陕南第一。
5. 佛坪老街:佛坪老街位于县城东面的山脚下,街道宽丈余,两排徽派屋舍参差而立。老式建筑的木格窗棂、乌红色木板门面、手工陶瓦盖顶,处处透露着古老沧桑的气息。
6. 佛坪东山公园:东山公园位于佛坪老城区身后,是一座飞檐翘顶的观景台和近百米的雕梁画栋的观景走廊。这里已成为佛坪人民休闲散步的首选之地。
7. 复兴寺:位于佛坪县长角坝镇上沙窝村的复兴寺,古称佛爷庙,相传建于唐代。寺庙曾是生产队保管室,如今香火旺盛,是重要的文化遗产。
8. 黑龙潭瀑布群:位于佛坪县城西北部的黑龙潭瀑布群,瀑布水流从山涧飞泻而下,直入龙潭。其面积约600平方米,三面环山,竹林环抱,左右两侧山体垂直峭立。
9. 王家湾花花世界:佛坪王家湾花花世界创意农业景区以中国传统农耕业二十四节气为主线,建设了秦岭传统农耕体验馆、秦岭创意花园等。这里不仅是农业体验的好去处,更是艺术与自然的完美结合。
10. 佛坪自然保护区: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秦岭南坡中部,辖区面积29240公顷。这里是大熊猫的家园,核心区内平均每1.5平方公里就分布有1只大熊猫,野外大熊猫分布密度居全国之首。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