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莲洞,位于我国湖南省长沙市宁乡县,是一处距今约1.4万年的史前洞穴遗址。这里曾是远古人类生活、繁衍的场所,见证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白莲洞逐渐揭开了它神秘的面纱。本文将围绕白莲洞的历史背景、考古发现、文化价值等方面展开论述,以期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一重要史前遗址。
一、白莲洞的历史背景
白莲洞位于湘江支流沩水河畔,地处我国南方湿润的亚热带气候区。据考古学家研究,白莲洞所在的地区在距今约1.4万年前,气候温暖湿润,植被茂盛,是远古人类理想的栖息地。这一时期,人类正处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开始了从狩猎采集到农业生产的转变。
二、白莲洞的考古发现
1. 人类活动遗迹
白莲洞考古发掘出大量人类活动遗迹,包括石制品、骨制品、动物骨骼、烧骨等。其中,石制品主要包括石核、石片、石锤等,反映了远古人类的生产生活状况。骨制品则包括骨针、骨锥等,表明当时人类已掌握了骨器制作技术。
2. 动物骨骼
白莲洞出土的动物骨骼种类繁多,包括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等。这些动物骨骼为研究当时的环境、气候、生态提供了重要依据。部分动物骨骼上还留有切割、烧烤等痕迹,反映了远古人类的生活习性。
3. 火焰遗迹
白莲洞考古发掘出多个火焰遗迹,包括灰烬、红烧土等。这些火焰遗迹表明,远古人类在白莲洞居住时已掌握了火的使用技术,这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白莲洞的文化价值
1. 历史见证
白莲洞作为史前洞穴遗址,见证了我国南方地区史前人类的生活、生产、文化等方面的发展。通过对白莲洞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远古人类的生活方式、社会组织、宗教信仰等,从而为研究我国南方地区史前文化提供重要依据。
2. 文化传承
白莲洞出土的文物,如石制品、骨制品等,体现了远古人类的文化创造力和智慧。这些文物在传承过程中,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产水平,也为我们研究我国南方地区史前文化传承提供了宝贵资料。
3. 科学研究
白莲洞考古发掘出的动物骨骼、火焰遗迹等,为研究当时的环境、气候、生态提供了重要依据。通过对白莲洞遗址的研究,有助于揭示我国南方地区史前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为全球气候变化研究提供参考。
白莲洞作为我国南方地区重要的史前洞穴遗址,以其丰富的考古发现和深厚的文化价值,吸引了众多学者关注。通过对白莲洞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我国南方地区史前人类的生活、生产、文化等方面的发展,为传承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文化贡献力量。在今后的考古工作中,我们期待更多关于白莲洞的研究成果,为我们揭开更多历史之谜。
山洞是我们最古老的家,一个能遮风挡雨、游戏栖息的真正的家。所以当人们厌倦茅屋砖瓦的房子、兵荒马乱的世界、鸡犬不宁的生活时,就出现了桃花源。而那个“初极狭,才通人”的洞穴正是通往美好生活的路。或者说,洞穴代表着最起初、最幸福的满足。 不管怎么说,祖先们还是离开了很舒适却显得过于黑暗的洞穴,走向了向往以久的阳光。 于是各自为政,团结少了些,但每个人都感觉到了前所未有的自由。但这自由是有限的,它只存在与自己的地盘里。然后,当野兽不再是人类的威胁时,人与人的较量便取代了人与兽的搏斗。或许在与自己的同类的较量中取胜,才显得更出色。 洞穴就这样被遗弃了,终于只变成一个人类深层意识中埋藏的图腾。 《白莲洞》是一篇游记,全文分四个部分。
首先,作者对白莲洞作了简单的介绍。白莲洞原本是一个默默无闻的溶洞,只是三十多年前,古人类学家的野外考察才发现这个看似普通,实则却和远古人类的发展有着重要关系的溶洞——这如同拨开遮挡星星的云雾,露出闪闪的光芒,从而奠定了白莲洞在研究古人类文明进程史上的价值,也揭示了人们关注白莲洞的真正原因。
第二部分,作者带我们走进白莲洞。文章的特别之处是作者几乎没有费笔墨去对白莲洞作具体的描写——事实上,这里既没有五彩缤纷的奇峰异石,也没有许多著名溶洞所具有的鬼斧神工。作者独辟蹊径,从历史的角度,展开想像的翅膀:我们的老祖先为了更好地生存,勇敢地走进溶洞,和成群的猛兽进行了生死搏斗,抗争——失败——抗争——胜利,历经磨难,最终征服了凶猛的野兽,使人类成了大自然的主宰,万物的灵长。
关于人类的发展,作者并没有浅表层次地予以涉及,而是对走出溶洞进行了深层次的思考:“人类自从……闯出洞口,真无一日安宁。凶猛的野兽被一个个征服了,不少伙伴却成了野兽,千万年来征战不息。在这个洞中已经能够燃起火炬,在洞外却常有人为把火炬踩灭,把寥廓的天地变成一个黑洞,长年累月无路可寻。无数的奇迹创造出来,机巧的罪恶也骇人听闻。”
这是本段的精髓之处。人类的进步确立了自身在大自然中的统治地位,但是,人性中丑陋的一面依然存在,有时还会占上风。从古至今,始终有极少数人,为了个人的、集团的、区域性的利益,不断地制造与世界潮流不和谐的音符,对整个人类利益进行践踏,罪恶、暴力和战争时有出现,人们既享受社会进步和现代文明的成果,也品尝自己酿造的苦酒,这不能不让有正义感和良知的人们感到困惑。
如果说《白莲洞》第二部分主要是对人类历史进行反省的话,那么在第三部分则是对人类的理想和最终的归宿进行思索。前面是带读者的时间隧道航行浏览,现在则是从更高的角度,居高临下,把人类的进步阶梯与洞穴的关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实际上,在人类的早期,劳动工具简单,生产力极其低下,对大自然的认识非常有限,洞穴成了人们天然的家园。考古学发现早期智人与洞穴密不可分,如著名的北京猿人遗址就是在周口店的山洞中;而天文学家则发现:宇宙之间也存在着黑洞,且深不可测,力大无穷,可以吸纳、吞噬万物,比地球大得多的星体都能成为它的囊中之物;临近死亡的人,其朦胧意识也进入黑洞,这些是独立存在的偶然现象吗?它们之间有没有内在的联系呢?这是值得全人类探索的问题,作者巧妙地把这个问题留给读者——把未解的谜团留给散文,正是余秋雨先生的一贯主张。
与此同时,《白莲洞》还对中西方人对洞穴探索的不同目的进行了分析,西方民间传说中的洞穴探寻者,主要是为了寻求财宝,梦想一夜暴富;而中国人这样做多是为了寻觅一处理想的精神栖息地,留住寄托,寻找慰藉。这种以小见大的手法,反映了中西方之间迥异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在带着读者心骛八极之后,文章第四部分峰回路转,带我们重新回到白莲洞——从白莲洞的历史可以看到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为了自下而上走进白莲洞,为了发展又走出白莲洞,这里的白莲洞应该是广义的。为了生存发展,人类始终没有放弃抗争,这是一切生物的本性所体现,只是人类具有更大的主动性,以致能够超越地球上的其他生物,成为万物之灵。人类心里很清楚:不抗争、不发展,就意味着灭亡。筋疲力尽的人渴望休息,而休息有时为了进一步的奋斗,这是人类的天性。
从洞外走进来,又从洞里走出去。刚刚摆脱困惑,又陷入新的困惑之中。这到底是什么原因?人们应该对它们采取什么样的态度?《白莲没》一文作了画龙点睛的回答:“出来,就是要自由地享用这个宽阔的空间;出来,就是要让每个生灵从精神到筋骨都能舒展;出来,就是要让每个个体都蒸发出自己的世界。”
余秋雨笔下的白莲洞,没有奇特的地貌和旖旎的风光,却从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们窥视到了一个民族历史发展的轨迹。作者紧紧把握住洞的历史与人类发展这条脉络,就像用锋利的刀切削水仙花一样,层层去皮,核心之处依然是花蕾。把跨度如此之大的时间、空间浓缩在三千多字的文章中,折射出了作者丰厚的文化底蕴和驾轻就熟的语言文字把握能力。
道光年间,珠海文人鲍俊仕途失意皈依佛门,来到观音岩触景生情,赋诗曰:“放开法眼得禅恩,洗尽尘心生道根,欲问山僧说往事,燕矶猿径空山门。”僧人请他在岫壁上题刻:“大士阁”三字,以示高岭笑红尘。咸丰年间,珠海吉大文人叶显昭,也在壁上镌刻“洗心”两个大字,劝人思过问善。后人还在山上筑造了一间“华陀厅”,一个“康寿亭”,祈望镇妖消灾,健康长寿白莲洞的大规模修建,是1936年越南华侨和吉大乡各界绅商募捐巨资进行的。当时,重修了白莲洞,增建石桥,凉亭,旅店,餐馆,浴池等,以及种植大批花果树木,使其焕然改观。从此,游人云集,白莲洞从此成为珠海名胜。 可是到抗战时期,白莲洞惨遭破坏,百年古木被砍伐一空,直到1979年,珠海市人民政府拨款200多万元,对白莲洞进行重修扩建,使之面貌一新,成为珠海旅游一大景观。
白莲洞位于柳州市南郊莲花山上,是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是以白莲洞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为基础建立起来的,是著名人类学家裴文中教授提议筹办的我国第一座洞穴科学研究的综合性博物馆,陈列了大量的古人类和哺乳动物的化石,这些化石(遗物)说明了大约距今5万年以前“白莲洞人”已经会缝制衣服,用火和熟食,构成的白莲洞文化。里面竟然有螺蛳壳的化石,说明石器时代的柳江人已经开始捕捞河里的螺蛳为食了,真是与早已闻名遐迩的柳州小吃——螺蛳粉一脉相承,据说螺蛳具有高蛋白,性凉,与酸辣的汤粉混合不仅口感极为刺激,却不会上火。
白莲洞文化及附近的“柳江人”遗址在人类学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白莲洞遗址已经成为中外人类学家关注的科研场所、科普课堂和旅游胜地。 只要来柳州旅游,白莲洞是必不可少的旅游胜地。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