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泰姬岩(永泰姬岩寺)

永泰姬岩,位于我国福建省永泰县,是一处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于一体的名山胜景。姬岩以其独特的地质构造、悠久的历史文化、丰富的传说故事而闻名遐迩。本文将从姬岩的地质构造、历史文化、传说故事等方面,探讨其千年古岩的传奇魅力。

一、姬岩的地质构造

姬岩地处福建省永泰县西北部,海拔约600米。其地质构造独特,主要由红色砂岩、页岩、泥岩等组成。这些岩石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经历了风化、侵蚀、沉积等作用,形成了千姿百态的岩石景观。其中,最为著名的景观有“仙女池”、“一线天”、“石门关”等。

二、姬岩的历史文化

姬岩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活动。据史书记载,姬岩在唐宋时期已颇具盛名。当时,许多文人墨客纷纷前来游览,留下了大量的诗词歌赋。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姬岩》一诗:“姬岩高百尺,峭壁立云端。上有仙人洞,下有仙女泉。”

姬岩还与许多历史事件密切相关。如南宋时期,抗金名将岳飞曾在此驻军,留下了“岳飞点将台”等遗迹。明朝时期,著名哲学家王阳明也曾到此游览,留下了“阳明洞”等景观。

三、姬岩的传说故事

姬岩的传说故事丰富多彩,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仙女下凡”的故事。相传,很久以前,有一位仙女因犯错被贬至人间,化身为一位美丽的女子,居住在姬岩附近的村庄。她善良、勤劳,深受村民们的喜爱。后来,仙女因思念天庭而离去,留下了一座美丽的岩洞,即现在的“仙女洞”。

姬岩还有许多其他传说故事,如“石门关的传说”、“一线天的传说”等,这些故事不仅丰富了姬岩的文化内涵,也为游客们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永泰姬岩,作为一处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于一体的名山胜景,以其独特的地质构造、悠久的历史文化、丰富的传说故事而闻名遐迩。在这里,游客们可以领略到大自然的神奇魅力,感受历史的厚重底蕴,聆听古老的传说故事。姬岩,这座千年古岩,将继续以其传奇魅力,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游览。

「永泰旅游」传统名胜2:姬岩

姬岩古名"鸡岩",因五代闽王王审知妃子埋香此处,易名姬岩。主峰玳瑁山,海拔1238米。姬岩群山峰峦叠翠,色黛林青,每当浓雾缭绕之时,群峰若隐若现,游客宛若置身仙境。

位于永泰县白云乡西7.5公里,为闽王王审知姬子葬处,故名。又传有仙人炼丹于此,丹成令五鸡守卫,故又名“鸡岩”。

姬岩寺始建于宋政和元年(1111年),到淳祐元年间(1241 1252年)黄应斗拓地重建。明成化七年(1471年)寺僧道力祈雨,积薪自焚,寺庙被烧毁,明万历八年(1580年)再度重建,名士曹学佺为题壁“来天台”3字。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乡宦黄任等首倡第三次重修。1981年乡人再修。现建筑物有:大雄宝殿、禅房、香积、仙君府、梦亭和大玄宝殿等。除明末乡宦黄文焕倡建的“鬟翠楼”毁坏,留下遗址,尚未恢复外,其他建筑物大都完好无缺,少部分还保留明末清初的建筑风格。

姬岩前后灵峰怪石,奇诡多姿,著名风景点有20处。从白云取道上山三公里许,有一天然巨石横卧涧上为“独木桥”;过桥至“小桃源”,两崖夹立,林木阴森;行数步至“霖雨潭”(又名饮虹池),水从岩顶直泻而下如千寻匹练,闪烁发光。登石磴,见石壁峭拔,悬崖若檐,即“罗汉岩”。岩上官田洋,是寺僧饮食所自的田亩。过桥为“大桃源”,傍山临溪,树木葱翠。曲折而上,岩石奇幻为“普陀岩”。又历数百步至“天门”,两崖夹峙,如一石门。乡宦黄任书刻:“天门”二字。

路旁古树盘踞,树荫近亩。右侧石壁上有若干小洞,名曰:“丹灶”,又称“雷劈洞”。宋侍郎陈曙题:“神仙第一家”5字。

洞外左边有三块天然岩石,酷似三国刘、关、张戌装像,灶后石壁上,泉水涓涓而流曰:“珠帘”。再前数步,道旁有石,上大下小曰:“搁舟”。再前进,悬岩上有“古鸡岩”碑,为明万历时名人谢肇淛所竖。

转而入,有清乾隆时黄任刻石“鬟翠楼”遗址。左为“姬岩寺”。距寺数十步,有石若砻者曰“月台”,刻“二十奇景”4字,石壁刻“万历丙辰三山谢肇淛同陈鸣鹤、王昆仲、徐 游姬岩,寻龙洞而归”26字。月台旁有“观音岩”,岩壁峻峭,中刻观音大士像。其前有石,似悬钟,曰“悬钟岩”(又名金鸡罩)。

过月台而上,有石如瓦片,平亘数丈,极目四望,姬岩景色尽收眼底。其下有石室,供奉道教三真人。

从一片瓦下,山路崎岖仅可容足,有“龙洞”,深十余丈,水从龙首涌出,承以壑,大旱不涸。出龙洞,有“仙库”。

在悬岩中,传说为姬子长眠之地。路极险,非攀藤不能入,游人罕至,由龙洞回,有台屹然与一片瓦对峙,因有古松7株,称为“古松台”。台后有石,扣之铿然有声为“响石”。石左半里许有“羊椆洞”,洞左嶙峋突起为玳瑁山,海拔1237米。山麓有大湖、小湖,其最高峰为杜鹃山,山多产杜鹃,故名。二山高陡,登顶极目四望,可见闽侯穆源、闽江及闽清诸村落。

岩右有五鸡峰,山顶有五石,形如鸡。以上为20景之大概。此外还有仙藟、三百阶、藤萝、七鼠石、天然榻、石鼓峰、玉狗、安乐泉、石门涧、仙灶、仙童迹、丹梯、瑞峰诸胜景。

福州到永泰姬岩距离多少公里

驾车路线:全程约72.8公里

起点:福州市

1.福州市内驾车方案

1) 从起点向西南方向出发,沿乌山路行驶260米,过右侧的清尘岩约80米后,直行上匝道

2) 沿匝道行驶550米,直行进入乌山西路

3) 沿乌山西路行驶330米,朝杨桥中路方向,右转进入西环中路辅路

4) 沿西环中路辅路行驶160米,过右侧的东南医药综合大楼,直行进入西环中路

5) 沿西环中路行驶930米,直行进入西环北路

6) 沿西环北路行驶2.9公里,过右侧的福建消防大楼约110米后,进入北环西路

7) 沿北环西路行驶130米,过右侧的守家安防安防技术公益展示中心约280米后,直行进入北环中路

8) 沿北环中路行驶1.0公里,稍向右转进入北环中路辅路

9) 沿北环中路辅路行驶320米,左转进入五四路

10) 沿五四路行驶1.2公里,过琴亭高架桥,朝闽侯/福建自贸区/宁德/长乐机场方向,稍向右转上匝道

11) 沿匝道行驶140米,过琴亭高架桥约580米后,直行进入三环快速

12) 沿三环快速行驶3.8公里,直行进入福州绕城高速

13) 沿福州绕城高速行驶13.1公里,朝闽侯/南平/三明/南昌方向,稍向左转进入白龙枢纽

14) 沿白龙枢纽行驶1.3公里,直行进入福银高速

15) 沿福银高速行驶1.8公里,在闽侯/G316出口,稍向右转上匝道

16) 沿匝道行驶1.2公里,右转进入福兰线

17) 沿福兰线行驶2.7公里,直行进入竹岐隧道

18) 沿竹岐隧道行驶160米,直行进入福兰线

19) 沿福兰线行驶6.7公里,直行进入G316

20) 沿G316行驶2.6公里,直行进入福兰线

21) 沿福兰线行驶930米,左前方转弯

22) 行驶580米,稍向左转

2.行驶2.9公里,左前方转弯进入X114

3.沿X114行驶22.2公里,过右侧的白云村约250米后,右前方转弯

4.行驶590米,右前方转弯

5.永泰县内驾车方案

1) 行驶2.0公里,左前方转弯

2) 行驶960米,左转

3) 行驶70米,到达终点

终点:姬岩风景区

描写与赞美永泰的句子

1、对任何一个钟情于山水的人来说,永泰,是值得一游的好地方。这里有得天独厚的山川地貌,有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还有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自先人们在这块热土上升起的第一缕炊烟至今的悠悠岁月,物换星移,沧海桑田,在不绝如缕的历史跫音中,我们能深深感受到永泰景观的魅力。

2、鬼斧神工。洞古尚存仙踪,山奇犹传神话。溪流百里,滩濑千层,缓可泛舟,急宜漂艇。猿猱羚羊出没,水杉桫椤百千。古代街居,尚存嵩阳山镇;百年寨堡,可媲闽西土楼。名人骚客,踵接身游。无诸游弋,闽王观猎,朱子刻石,业相留诗,林则徐访莒,陈宝琛结庐,曹学佺作樟溪之记,萨镇冰题方广之匾。无怪乎,获国家名胜地之誉,有福州后花园之称。

3、永泰自古人文荟萃,名流众多。历代永泰先贤在这方热土上辛勤耕耘,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古代文化。在这块被大自然无比眷顾的土地上,这些流芳百世并镌刻于当地文化丰碑上的名家,成为永泰历史文化永续利用的独特人文资源。文化明珠耀中华。

4、绸缪未来,知发展之至要;辉煌再铸,感人才之攸关。漫论天下状元,蝉联三度;且看永阳学子,鹰扬四方。迎别桥长,最宜高朋论道;青云路远,乐见胜友摩肩。嗟夫!永阳之泰,福蕴其中;属于世界,自当拥有乾坤!

5、先民披荆斩棘,历代拓故创新。勤劳勇敢,诚朴敏聪,创种种物力,产莹莹果珍。春梅夏李,秋柿冬柑,杉松柏竹,菇蜜笋茶。或利销四海,或名著八闽。英才辈出,累世名昭。文有七载三元连科,武有百里三元夺锦,处山中之一邑,擅天下之六魁。

6、到永泰来,肯定少不了去天池。天池的平均海拔一千米。万亩草甸起伏连绵,风吹草甸,牛羊成群。四周的峰峦如国画长卷般雄奇壮美。天池的湖泊碧波荡漾。当晨曦初露薄雾缭绕时,天池的一切便有了朦胧之感,颇有“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情趣。

7、在文学和学手术创作方面,永泰同样有着相当丰富的成果,著名的有宋张元干的《芦川归来集》,林泉生的《觉是集》,王称的《虚舟集》,黄任的《秋江集》、《香草斋集》。建国后有郑庭椿的《叔本华评传》,檀仁梅翻译的《邱吉尔回忆录》、《韦氏大词典》等。永泰是盛行于华南大地、港澳台地区及东南亚一带张圣君道教信仰文化的发源地。

8、水之造化也,大地流芳:静卧为涧潭,垂空成瀑布,暖身有温泉。永字八法,二水俯仰;泰字春头,一水又添。藤山天池,何夕举案极顶;赤壁栈道,时邀山水知音。天门深幽,竟然地下走水;百泉叠漈,隐约雪里飞虹。青龙赴壑,一挂如练;闇潭映月,六合清凉。更樟溪出谷,际会风云,通津梁于四海,缔善缘于八方。何日携侣同游,共浴金汤,再续流觞,其乐也融融,是谓永和泰安。

9、永泰人杰地灵、人才辈出,出现有众多可被考究的历史人物。永泰县长李新贤介绍到从北宋天圣二年的第一名进士张沃,到清朝光绪二十二年的最后一名进士陈景韶,全县文武进士共291名,其中宋朝258名,其后元朝1名,明朝13名,清朝19名。南宋时期,永泰更是出现空前的人文教育盛况。从南宋乾道二年至乾道八年的七年间,永泰出现七年蝉联三状元的人才盛世。此外,“父子六进士,五子同朝”的张肩孟、冒死四劾秦桧的黄龟年、首开爱国词风的张元干等都是永泰籍的历史文化名人。明朝王称总裁《永乐大典》,清朝十砚翁黄任妙笔著诗,黄展云铁心跟随孙中山,也历来为世人所称颂。

10、在文学和学手术创作方面,同样有着相当丰富的成果,永泰县长李新贤介绍到著名的有宋张元干的《芦川归来集》,林泉生的《觉是集》,王称的《虚舟集》,黄任的《秋江集》、《香草斋集》。建国后有郑庭椿的'《叔本华评传》,檀仁梅翻译的《邱吉尔回忆录》、《韦氏大词典》等。永泰是盛行于华南大地、港澳台地区及东南亚一带张圣君道教信仰文化的发源地。

11、五昆仲同登进士,两父子皆为贤守。黄龟年上四疏而秦桧罢相,吴元著一传而群侫敬魂。张元干开辛派先河,周总理高赞其词;黄莘田承太白神韵,乾隆帝深宝其诗。王孟杨入翰林,纂裁《永乐大典》;黄文焕陷冤狱,著作《楚辞听直》。

12、人之造化也,各领风骚:崇文出硕儒,尚武出名拳,精艺出巧师。联奎塔标,状元连番及第;芦川月皓,辛词正气可风。笔荐三翰,永乐玉成大典;诗存十砚,乾隆唯宝莘田。墨斗过处,一派琼楼轮奂;金石声中,每见雕艺琳琅。堡寨相望,古厝毗邻,历史文化名镇,公推嵩阳。道是江山文章,皆成锦绣,于斯足见焉。

13、天门山如一片绿洲,郁郁葱葱,百草离离,藤蔓竞秀。在氤氲水汽的滋润下,天门山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朩更加秀气。溪涧纵横,流水至照,汩汩而来,潺潺而去。似天籁,似仙乐,那柔情的天门山,诠释了“鬼斧神工”的含义。天门山,快哉!

14、永泰的名人难以历数。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似乎早已聚集起了某种灵气,抑或有了一种文化上的传承。正是这种文化上的传承,才让一块只有20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一个闽中的山区走廊,成为一颗闪亮的文化明珠,在全国创出有着巨大影响的灿烂文化。

15、朱庭杰抗金虏而捐躯,黄乾叟战元兵而殉国。林大有与军民抗倭贼,喋血樟城;黄建勲率舰队战日寇,舍身海域。力捷三精湛歧黄,为光绪帝御医;黄展云奔走革命,任孙中山秘书。此皆铁肩敢担道义,棘手妙著文章,爱国利民,忘私立公,留辉桑梓,溢彩汗青者也。

16、山之造化也,岁月峥嵘:可读有岩洞,可探有森林,可尝有果珍。山不矜高,有奇峡异窟,自多仙踪。方广岩开,见三千世界;名山室邃,藏一壁祖图。缥缈姬岩,寄闽王遗爱;堂皇摩刻,留朱子墨香。道是榕都前庭,物种基因库;华夏林圃,空中美家园。更弥望经济林,中国李之乡,绿色经典兮,一页一馨然。

17、迨马列风传,工农云起,南山星火,东岭红旗,樟溪染血,志士抛头,历艰苦之斗争,得欢欣之解放。以六十载振兴建设,兴三十年开放改革,江山已殊昔日,风物尤胜当年。城拓五倍之大,道通万里之遥;六卫似纲,七桥如虹;大楼连毗,高厦耸云;林荫夹道,花圃环城;千商云起,百业风从;

18、永泰的建筑在历史上不仅县城颇具规模,就是民宅也让人刮目相看。例如位于同安镇三捷村的青石寨,为清初所建。坐西北向东南,平面呈横向长方形,通面阔83米,通进深73米,占地6059平方米,正座面阔七开间,进深九柱;后座独成院落,正中面阔七开间,进深五柱,双层楼房,下层减中柱,穿斗式构架,全寨计有380多间。历经数百年,依然保存完好,建筑艺手术之精湛,用材之考究,被相关人士称为我国东南地区居民建筑之瑰室。

19、山川形胜,人物风流,盖精气神投契,天地人融通之功也。菜篮公贵群伦,养生之诀,可追彭祖;监雷悬壶祈雨,农桑之重,谁比圣君?四疏力劾权相,耿介之尊,气贯绝壁;三朝宿老乞退,高蹈之怀,澹若斗湖。御侮沙场生死,节烈之操,堪抚汉柏;风雨亭边去来,自强之志,可照秦松。

20、人烟若织,车轴如流;财经劲进,文教勃兴;城乡富裕,社会和谐。一代已超百代,今人更胜前人。瞻三元祠塔,仰烈士碑亭,缅怀往绩,环睹今成,矢心奋志,策马扬鞭,开小康之基业,创大同之鸿图,则永泰之辉煌,何让於古,岂囿於今也哉!

21、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也造就一方人。永泰县长李新贤介绍到永泰特殊的山水,形成了参差错落、四季不同的地理位置。永泰建县于唐永泰二年,至今已有1200多年,辖9镇12乡,属戴云山脉向东延伸之丘陵地带,海拔大都在400米以上,最高达1681。9米,最低仅12米。正是这样山水养成了永泰人对建筑的情有独钟和独特性格的建筑艺手术。

22、闽中古邑,越国边城。天地之绝胜,在山水人文。仁者所钟也,戴云延脉。领群峰而迤逦,舞翠袖而翩跹;毗七邻之息壤,接三府之幅员。智者所悦也,樟水川流。切崇岗而成壑,眷灵穴而成潭;路无觅而湍瀑,岩有阻而潺湲。泽沛之地,毓秀之乡,必能人辈出,高士比肩。永阳所以科甲联芳,文经而武纬,岂惟秀色可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