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海沧大桥(厦门海沧大桥哪年通车的)

旅游路线 (4) 20小时前

厦门海沧大桥,这座连接厦门岛与海沧半岛的钢铁巨龙,自1999年建成以来,已成为厦门乃至整个福建省的交通枢纽。它不仅是我国桥梁建设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更是厦门人民智慧的结晶。本文将从历史渊源、建筑特色、交通意义、文化内涵等方面,对厦门海沧大桥进行深入剖析。

一、历史渊源

厦门海沧大桥的建设,源于上世纪90年代我国加快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需求。当时,厦门岛与海沧半岛之间只有一条简易的轮渡航线,交通不便,制约了两岸经济的发展。为了打破这一瓶颈,我国决定建设一座连接两地的跨海大桥。

二、建筑特色

1. 建筑风格独特

厦门海沧大桥的设计风格独特,融合了现代桥梁建筑与闽南传统建筑元素。主桥采用双塔双索面斜拉桥设计,塔身为方形,寓意“四平八稳”,象征着厦门人民追求稳定发展的愿景。

2. 技术创新

在建设过程中,厦门海沧大桥采用了多项创新技术,如高强钢、大跨度、大吨位预应力混凝土等,确保了桥梁的稳定性和耐久性。

3. 环保理念

厦门海沧大桥在建设过程中注重环保,采用环保型材料,降低了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三、交通意义

1. 促进两岸经济发展

厦门海沧大桥的建成,使厦门岛与海沧半岛之间的交通更加便捷,极大地促进了两岸经济的发展。据统计,大桥通车后,两岸之间的货物周转量增长了30%以上。

2. 提高交通效率

厦门海沧大桥的建成,缩短了两岸居民出行时间,提高了交通效率。如今,从厦门岛到海沧半岛只需短短几分钟,极大地改善了居民的生活质量。

3. 优化区域交通布局

厦门海沧大桥的建成,优化了区域交通布局,为厦门市乃至福建省的交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文化内涵

1. 厦门精神

厦门海沧大桥的建成,体现了厦门人民勇于拼搏、团结协作的精神。在建设过程中,广大建设者克服了重重困难,为大桥的顺利通车付出了艰辛努力。

2. 桥梁文化

厦门海沧大桥不仅是一座交通工程,更是一座桥梁文化象征。它见证了我国桥梁建设的发展历程,承载着无数人的美好回忆。

厦门海沧大桥,这座跨越时空的钢铁巨龙,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重要的交通意义,成为了厦门乃至福建省的标志性建筑。它不仅是我国桥梁建设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更是厦门人民智慧的结晶。在新时代背景下,厦门海沧大桥将继续为两岸经济发展、民生改善贡献力量。

厦门海沧大桥介绍

厦门海沧大桥(Haicang Bridge)坐落在厦门西港中部,是从海沧半岛通往厦门岛的一座东西方向的海峡性公路大桥,同时也是亚洲第一、世界第二(在当时仅次于丹麦)的三跨连续全漂浮钢箱梁悬索桥,代表着20世纪中国建桥水平最高成就。作为厦门出岛的第二条通道,海沧大桥连通厦门本岛与海沧半岛台商投资区。它的建成,象征着厦门在21世纪初要实现“厦门各区紧密互动”的大城市格局,并由海沧、杏林、集美、同安组成相互关联的几个片区,使厦门从一座海岛型城市发展成一座海湾型城市。

大桥是由东渡互通立交东引桥、东航道桥、全漂浮钢箱梁悬索桥、西航道桥、西引桥、西引道、石塘立交等大型工程组成的双向六车道公路特大桥梁,全长5926.527米,主跨648米,桥面宽度36.6米,设计通行能力为50000辆/日,行车时速为80公里/时,工程概算总投资28.7亿人民币,于1996年12月18日动土兴建,主体工程于1997年6月份正式开工建设,全桥于1999年12月30日顺利通车。

除正在进行开口改造的高集海堤外,厦门岛目前已有厦门大桥、海沧大桥、集美大桥、杏林大桥、翔安隧道等总计五条联外过海公路要道。

历史沿革

1996年12月18日,海沧大桥开工建设。

1999年12月30日,海沧大桥建成通车。

2002年,海沧大桥进行第一次翻修,针对问题是桥面的沥青推移现象,共翻修9000平方米桥面。

2005年,路桥公司与桥面铺装的设计单位对钢桥面铺装技术进行优化,对海沧大桥进行了第二次翻修,主要是将原本光滑的钢板表面,过渡成粗糙的平面,并采用合适的沥青铺设。

2010年12月30日,海沧大桥西引桥正式通车,海沧生活区与厦门本岛的距离缩短大约6公里。

2013年06月25日至2013年08月25日,海沧大桥启动自建成以来,第三次是历史规模最大的一次翻修。为保障海沧大桥桥面良好路况和钢箱梁结构的安全,厦门市政府决定对海沧大桥桥面铺装层进行全面维修。

建筑结构

海沧大桥是我国第四座大跨径钢箱梁悬索桥,是我国第一座特大型三跨吊钢箱梁悬索桥,悬吊结构在国内首次采用不设竖向塔支座的全漂浮连续结构,为世界上第二座采用此种结构的大型悬索桥。

位于厦门市西港中部,西起海沧开发区马青公路,跨越厦门西海域并穿过火烧屿后接厦门本岛仙岳路,是厦门岛的第二条对外通道。工程全长6419m,由石塘立交、西引道、西引桥、西航道桥、东航道桥、东引桥、东渡互通立交东引道及附属工程等组成,东航道桥为悬索主桥,长1108米 主跨648米。海沧大桥为双向六车道加紧急停车带的高等级公路特大桥梁,兼具城市桥梁功能。海沧大桥设计通行能力为50000辆/日,行车时速为80公里/时。

大桥为三跨连续全飘浮钢箱梁悬索桥,全长约6000米,主桥3140米主跨648米。钢箱梁全长1108米。钢箱梁宽(即桥面宽)36.6米,高3米。分11类94节拼接而成,其中标准箱长12米,重157.5吨,最轻的127.4吨,最重的206.6吨。大桥有140米高的双塔,上架两根主缆,主缆由99股1万多根钢线组成的,由吊杆把主缆和钢箱梁拉住,钢箱梁与海面净高55米,5万吨巨轮可自由通航。

海堤修建前,厦门是悬于海上的孤岛,交通极度不便。据当时主政福建的叶飞回忆,陈嘉庚先生多次提出建议,要在厦门与集美间建座海堤,以把厦门与大陆连接起来。

从1953年开始,厦门市动员“万人大军”,抛石入海,终于在1955年和1956年先后建成高集海堤和集杏海堤,令厦门成为半岛,鹰厦铁路和324国道福建段(福州、经过莆田、泉州至厦门段等)得以连入厦门,对厦门的国防和经济都有巨大贡献。在1990年以前,海堤是厦门对外联系的唯一通道,厦门继集杏海堤、高集海堤 后厦门大桥、海沧大桥、集美大桥等相继建成,方便了厦门的交通。用这种技术建造大桥,世界上属第二座,亚洲是第一座。江泽民总书记题写的“海沧大桥”桥名,光彩夺目。大桥凌空飞架,俊美飘逸,银灰色的桥身,与蓝天、碧海、红花、绿树融为一体 宛如一道飞虹,又似一条银龙,架在厦门西海上,成为厦门再腾飞的翅膀。

更多关于建筑行业独家信息,敬请实时关注建筑网微信号。

更多关于标书代写制作,提升中标率,点击底部客服免费咨询。

海沧大桥大桥百科

海沧大桥是一座功能卓越的跨海公路大桥,它的建设位置连接着海沧与仙岳路,涵盖了七星路、七星西路、湖滨中路,以及东渡和湖里地区。全长5926.527米的主桥,展现出了其宏大的规模,其中主桥部分长达648米,宽度达到了36.6米,设计为双向六车道,为交通提供了宽敞的通行空间。

这座大桥的建设旨在提升区域间的交通便利性,据估计,它的通行能力可以达到每天5万辆次,对于日常的车辆流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建设工作始于1996年12月18日,经过了多年的精心施工,终于在1999年12月30日完成了壮丽的工程,并正式投入使用。

值得一提的是,海沧大桥的杰出成就得到了业界的广泛认可。2008年,这座桥梁荣获了第七届“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这是对它的工程质量、设计创新以及对社会经济发展贡献的高度肯定。

扩展资料

厦门海沧大桥是世界第二、亚洲第一座特大型三跨连续全漂浮钢箱梁悬索桥,也是厦门市历史上投资最大的交通工程项目,工程全长5926.527米,主跨648米,海沧大桥设计通行能力为50000辆/日,行车时速为80公里/时,工程概算总投资28.7亿人民币。海沧大桥工程于1996年12月18日破土动工,主体工程于1997年6月份正式开工建设,全桥于1999年12月30日顺利通车。

厦门市海沧大桥的收费标准

过桥费4级累进折扣,总折扣率在6.5-8.5之间,最低6元

折扣档次:累进4级折扣 根据不同车型,已装车载卡车辆实行分段折扣的标准,分为不予折扣、7折、6折、5折4个档次,以月为计算单位进行4级累进折扣。

以客车1类——一辆12座以下的车型为例,现行收费标准为12元,如果该车辆月累计通过9次,前4次按照“不予折扣”计算;第5到第8次,则用7折计算;第9次,才按照6折计算。

集装箱车辆则在每次通行费50元的基础上,月累计超过15次,享受5-7折优惠。 不停车电子钱包缴费方式,是在厦门大桥和海沧大桥的不停车收费系统的基础上进行升级改造的一种自动收费系统。已办理不停车车载卡的用户将自动转为不停车电子钱包用户。只有办理了银行扣款委托和安装了车载卡的车辆才能享受车辆通行的优惠折扣。 每张价格110元 全市5个点办理 车载卡采用车户自愿购买的原则,按照招标价的五折收取,目前,每张价格为110元。在厦门大桥收费站管理一楼及其海沧大桥收费站9#票亭有2个固定安装点;此外还有牛头山公园、车管所、东渡联检报关中心3个临时安装点。

经办人携带身份证、车辆行驶证及复印件和有效银行帐号,到厦门中行、工行、建行、农行、兴业银行和交通银行的任意厦门营业网点办理车辆不停车电子钱包缴费委托代扣手续。次日起,经办人携带银行委托扣款和车辆行驶证,驾车到制定的办卡点安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