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杀公园,一个让人心痛的名字,承载着人类历史上最为黑暗的一页。它见证了无数无辜生命的消逝,也成为了人类文明的耻辱。本文将从屠杀公园的历史背景、屠杀过程、历史影响以及反思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唤起人们对历史的铭记与反思。
一、屠杀公园的历史背景
屠杀公园,又称大屠杀公园,位于波兰的奥斯威辛-比克瑙集中营。这个集中营是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建立的,旨在对犹太人进行种族灭绝。从1940年到1945年,约有1100万犹太人在这里惨遭杀害,其中包括约250万儿童、700万妇女和600万男子。
屠杀公园的建立,源于纳粹德国对犹太人的种族歧视和仇恨。在当时的德国,犹太人被视为“劣等民族”,遭受着各种歧视和迫害。为了实现其种族主义目标,纳粹德国建立了集中营,将犹太人等“劣等民族”关押在其中,对其进行残酷的折磨和屠杀。
二、屠杀公园的屠杀过程
在屠杀公园,犹太人等“劣等民族”被押解至此,面临的是生不如死的折磨。以下是屠杀公园中的一些屠杀过程:
1. 集中营内的劳动:新来的囚犯首先要接受劳动改造,每天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如挖掘隧道、修建道路等。在严酷的劳动条件下,许多囚犯因体力不支而死亡。
2. 化学毒气室:为了大规模屠杀犹太人,纳粹德国在集中营内建立了化学毒气室。囚犯们被强迫进入毒气室,随后被毒气毒死。据统计,约有200万犹太人在这里被毒死。
3. 尸体焚化:为了掩盖屠杀罪行,纳粹德国在集中营内建立了尸体焚化场。囚犯们被迫为焚化尸体提供燃料,而焚化场内的烟雾弥漫,令人窒息。
4. 性虐待和折磨:在集中营内,囚犯们还遭受着各种性虐待和折磨。纳粹士兵们将囚犯当作玩物,任意凌辱和折磨他们。
三、屠杀公园的历史影响
屠杀公园的建立和屠杀过程,对人类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人类文明的一次巨大倒退:屠杀公园的建立和屠杀过程,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巨大倒退。它揭示了人类文明的脆弱性,警示着人们要警惕种族歧视和仇恨。
2. 人类记忆的警示:屠杀公园成为了人类记忆的警示,提醒着人们要铭记历史,珍惜和平。
3. 国际社会的反思:屠杀公园的建立和屠杀过程,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反思。各国政府纷纷采取措施,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四、反思
屠杀公园的历史教训,值得我们深思:
1. 消除种族歧视和仇恨:我们要努力消除种族歧视和仇恨,倡导平等、和谐的社会氛围。
2. 弘扬人道主义精神:我们要弘扬人道主义精神,关注弱势群体,关爱他人。
3. 坚持和平发展:我们要坚持和平发展,反对战争和暴力,为人类创造一个美好的未来。
屠杀公园的历史记忆警示着我们,要铭记历史,珍惜和平。让我们携手共进,为构建一个没有歧视、没有战争、充满爱的世界而努力。
1、《侏罗纪公园1》于20世纪,1993年拍摄,是一部1993年的科幻冒险电影,改编自迈克尔·克莱顿于1990年发表的同名小说,由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执导,环球电影公司出品,山姆·尼尔、劳拉·邓恩、杰夫·高布伦主演,于1993年6月11日年美国上映。
2、《侏罗纪公园2》于20世纪,1997年拍摄,是第一部《侏罗纪公园》的续集,由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继续执导,杰夫·高布伦、朱丽安·摩尔和皮特·波斯尔思韦特等联袂出演,影片于1997年5月23日在美国上映。
3、《侏罗纪公园3》于21世纪,2001年拍摄,是一部于2001年上映的美国科幻冒险片,是《侏罗纪公园》系列的第三部作品,也是该系列中唯一一部既不是由斯蒂芬·斯皮尔伯格导演,亦非根据迈克尔·克莱顿所著小说改编的电影,不过片中有部分场景来源于克莱顿的原著小说《侏罗纪公园》和《失落的世界》。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1993年,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用突破性技术将迈克尔·克莱顿的畅销小说《侏罗纪公园》搬上大银幕,这部动作冒险片不仅一举夺得包括最佳视觉特效在内的三项奥斯卡奖,还凭借9亿多美元的巨额票房成为了当年世界影坛的票房之最。
1997年,斯皮尔伯格乘胜而上推出了用最先进的电脑特效和仿生技术,打造了《侏罗纪公园:失落的世界》,影片以9270万美元创下首周票房纪录,并赢得奥斯卡最佳视觉特效奖提名。
时隔三年之后的2000年,作为狂热的恐龙爱好者,斯皮尔伯格和制作人凯瑟琳·肯尼迪再次萌生了延续恐龙传奇的想法,两人希望用《侏罗纪公园3》来继续探索人类对恐龙的痴迷。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侏罗纪公园3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侏罗纪公园2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侏罗纪公园1
九一八事变和南京大屠杀不是一天,是两个不同的事件。
九一八事变(又称奉天事变、柳条湖事件)发生在1931年9月18日,是日本在中国东北蓄意制造并发动的一场侵华战争,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开端。
1931年9月18日夜,在日本关东军安排下,铁道“守备队”炸毁沈阳柳条湖附近的南满铁路路轨(沙俄修建,后被日本所占),并栽赃嫁祸于中国军队。日军以此为借口,炮轰沈阳北大营,是为“九一八事变”。
次日,日军侵占沈阳,又陆续侵占了东北三省。1932年2月,东北全境沦陷。此后,日本在中国东北建立了伪满洲国傀儡政权,开始了对东北人民长达14年之久的奴役和殖民统治。
南京大屠杀是南京于1937年12月13日沦陷后,在华中派遣军司令松井石根和第6师团长谷寿夫指挥下,侵华日军于南京及附近地区进行长达6周的有组织、有计划、有预谋的大屠杀和奸淫、放火、抢劫等血腥暴行。
在南京大屠杀中,大量平民及战俘被日军杀害,无数家庭支离破碎,南京大屠杀的遇难人数超过30万。南京大屠杀是侵华日军公然违反国际条约和人类基本道德准则,是日军在侵华战争期间无数暴行中最突出、最有代表性的一例之一。
南京大屠杀期间,《纽约时报》、《中央日报》、《新华日报》等中外媒体,均对南京大屠杀进行了大量的揭露。
扩展资料:
九一八事变后世纪念:
纪念场馆
1991年9月18日,中国政府在沈阳开放了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前日本首相桥本龙太郎在1997年访华时拜访过这个地方,写下“以和为贵”,成为进入该馆的第一个在位日本首相。
除了沈阳的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外,在辽宁辽阳市的白塔公园内,还有一座九一八事变策划地纪念馆,当时被称作白塔会馆。事变前一日,本庄繁与关东军主任参谋石原莞尔和关东军高级参谋坂垣征四郎在火车站前白塔旅馆召开了事变前密谋会议。
防空警报
9月18日被不少中国人认为是“国耻日”,而中国民间要求将9月18日订为国耻日的诉求也不时出现。沈阳从1995年始,每年在9月18日晚上鸣响防空警报3分钟,以警示民众勿忘国耻。
当前,已有哈尔滨、长春、昆明、合肥、杭州、乌鲁木齐、南昌、齐齐哈尔、金华、本溪、太原、西安等百余座城市选在每年9月18日进行防空警报鸣放。
南京大屠杀纪念活动:
纪念日
2014年2月25日, 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审议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确定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的决定草案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决定草案。
2014年2月27日,中国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表决通过决定,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中国以立法形式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表明中国人民反对侵略战争、捍卫人类尊严、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
2017年2月2日,加拿大安大略省议会正审议将每年12月13日设为南京大屠杀纪念日的法案。报道称,虽然当地的日本文化会馆发起反对法案的签名征集活动。
2017年10月27日,加拿大马尼托巴省议会通过把每年12月13日设为该省“南京大屠杀纪念日”的议案。
纪念活动
为了纪念这场震惊世界的惨案,1985年,南京人民在当年日军集体屠杀中国人的现场遗址之一的江东门建立了一座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并在展厅陈列了大量的资料、文献、图表、照片和实物,揭示了侵华日军占领南京后杀、烧、淫、掠的种种暴行。
此外,还在其他屠杀现场如燕子矶、草鞋峡、中山码头、汉中门等遗址及遇难同胞尸骨丛葬地中华门外等处,建立了15块纪念碑。
2007年12月13日上午10点,凄厉的警报声响彻南京城上空。中央和国家有关部门、省市的各界代表,驻宁部队代表,以及专程来宁的外国友好人士,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集会广场行“悼念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30万同胞遇难70周年暨纪念馆扩建工程竣工仪式”。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九·一八事变
百度百科-南京大屠杀
黄石国家公园,(Yellowstone National Park)简称黄石公园。是世界第一座国家公园,成立于1872年。黄石公园位于美国中西部怀俄明州的西北角,并向西北方向延伸到爱达荷州和蒙大拿州,面积达8956平方公里。这片地区原本是印地安人的圣地,但因美国探险家路易斯与克拉克的发掘,而成为世界上最早的国家公园。它在1978年被列为世界自然遗产。
目录
黄石时间史
历史沿革
重要事件
地理地质狮群喷泉
热喷泉
黄石大峡谷
森林资源森林特征
特色生态
1988年森林大火
动物资源动物种类
典型动物
黄石火山简介
喷发周期
相关言论
地面膨胀
形成原因
发生过程
其他相关
英文介绍
访客资讯黄石时间史
历史沿革
重要事件
地理地质 狮群喷泉
热喷泉
黄石大峡谷
森林资源 森林特征
特色生态
1988年森林大火
动物资源 动物种类
典型动物
黄石火山 简介
喷发周期
相关言论
地面膨胀
形成原因发生过程其他相关英文介绍访客资讯展开 简介 黄石公园(Yellowstone National Park)[1]地处素有号称"美洲脊梁"的落基山脉,是美国国家公园,位于美国(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西部北落基山和中落基山之间的熔岩高原上,绝大部分在怀俄明州的西北部。海拔2134-2438米,面积8956平方公里。它被美国人自豪地称为“地球上最独一无二的神奇乐园”。园内交通方便,环山公路长达500多公里,将各景区的主要景点联在一起,徒步路径1500多公里。 1872年3月1日它被正式命名为保护野生动物和自然资源的国家公园,这是世界上第一个最大的国家公园。黄石公园总面积8956平方公里,大部分位于怀俄明州西北部,有一部分伸展到蒙大拿州和爱达荷州。共有东、南、西、北及东北5个入口处。黄石公园分五个区:西北的马默斯温泉区以石灰石台阶为主,故也称热台阶区;东北为罗斯福区,仍保留着老西部景观;中间为峡谷区,可观赏黄石大峡谷和瀑布;东南为黄石湖区,主要是湖光山色;西及西南为间歇喷泉区,遍布间歇喷泉、温泉、蒸气、热水潭、泥地和喷气孔。 [2][3]园内高度从北方入口(蒙大拿州的伽德纳(Gardiner))的5,314英尺(1,620米)上升到公园 黄石国家公园
?东南方最高点的鹰峰(Eagle Peak)的11,358英尺(3,462米)。在黄石公园广博的天然森林中有世界上最大的间歇泉集中地带,全球一半以上的间歇泉都在这里。这些地热奇观是世界上最大的活火山存在的证据。黄石公园还是个野生动物保护区,栖息着北美水野牛、灰狼、棕熊、驼鹿、麋鹿、巨角岩羊、羚羊、羚牛等野生动物。黄石公园以熊为其象征。园内大约有200多只黑熊,100多只灰熊,250多只狼。 黄石河、黄石湖纵贯其中,有峡谷、瀑布、温泉以及间歇喷泉等,景色秀丽,引人入胜。其中尤以每小时喷水一次的“老忠实泉”最著名。园内森林茂密,还牧养了一些残存的野生动物如美洲野牛等,供人观赏。园内设有历史古迹博物馆。 自从1872年黄石公园创办以来,已有六千多万人来此观光。由于大家来自五湖四海,所以我们所获得的感受的大自然也就丰富多彩,各不相同。 黄石公园是世界上最原始最古老的国家公园,发现于1807年秋天。根据1872年3月1日的美国国会法案,黄石公园“为了人民的利益被批准成为公众的公园及娱乐场所”,同时也是“为了使她所有的树木,矿石的沉积物,自然奇观和风景,以及其他景物都保持现有的自然状态而免于破坏”。 在辽阔的怀俄明州自然森林区内,黄石国家公园占地约9000公顷。在那里可以看到令人印象深刻的地热现象,同时还有3000多眼间歇泉,喷气孔和温泉。黄石国家公园还以拥有灰熊,狼,野牛和麋鹿(不同于中国麋鹿。)等野生动物而闻名于世。 最初吸引人们的兴趣并使黄石成为国家公园的显著特征是地质方面的地热现象,这里拥有比世界上其他所有地方都多的间歇泉和温泉、彩色的黄石河大峡谷、化石森林,以及黄石湖。 根据这里的文化遗迹可以判断黄石公园的文明史可以追溯到12000年前。更近的历史可以从这里的历史建筑,以及各个时期保存下来的公园管理人员和游人的公用设施看出来。公园99%的面积都尚未开发,从而大量的生物种类得以繁衍,这里拥有陆地上最大数量的,种类也最多的哺乳动物。
黄石国家公园(20张)黄石公园是一个实实在在的荒野,是保存于美国48个州中少有的大面积自然环境之一,在这里,你可以感受自然。六、七、八月是参观的高峰时期,公园为了保护游人的安全、保护各种自然文化遗产,制定了各种规章制度。 黄石国家公园是全世界第一个国家公园,也是1978年最早进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项目,公园的主体部分位于怀俄明州的西北角,部分延伸到蒙大拿州西南部以及爱达荷州的东部。面积为7988平方千米(注:此为《国家公园探索之旅丛书—美国国家公园》一书数据;而2002/6期《人与自然》画册数据为2219833英亩;网的数据为3400平方英里)。 黄石公园,这个冰火磨砺的世界、犬牙交错的幻境,诞生于近两百万年前的一次火山爆发,全境99%尚未开发,这是一片广袤而洁净的原始自然区,分布在落基山脉最高峰,丰沛的雨水使这里成为美国众多大河的发源地,在这个平均高度为8000英尺的开阔火成岩高原上,有山峦、石林、冲蚀熔岩流和黑曜岩山等地质奇观。 黄石国家公园是美国设立最早、规模最大的国家公园。它就像中国的长城一样,是外国游客必游之处。它以保持自然环境的本色而著称于世。 黄石国家公园内的另一景观是黄石河,它由黄石峡谷汹涌而出,贯穿整个黄石公园到达蒙大拿州境内。黄石河将山脉切穿而创造了神奇的黄石大峡谷。在阳光下,两峡壁的颜色从橙黄过渡到橘红,仿佛是两条曲折的彩带。由于公园地势高,黄石河及其支流深深地切入峡谷,形成许多激瀑布,蔚为壮观。
编辑本段黄石时间史
美国,黄石国家公园,自然遗产,1978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黄石国家公园占地8956平方公里,位于怀俄明州的大片原始森林中。自然景观丰富多样,峡谷、瀑布、湖泊、间歇泉和温泉。还有丰富的野生动物,如灰熊、狼、麋鹿和野牛等。黄石公园建于1872年,是美国的第1个国家公园。 1872年3月1日,美国第18任总统格兰特签署了"黄石公园法案",美国第一个国家公园诞生了。这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国家公园。它位于美国西部爱达荷、蒙大拿、怀俄明三个州交界的北落基山之间的熔岩高原上,绝大部分在怀俄明的西北部。园内最高峰为华许布恩峰,海拔3550米。公园内的森林占全园总面积的90%左右,水面占10%左右。园内最大的湖是黄石湖,最大的河流是黄石河。此外,园内还有峡谷、瀑布、温泉及间歇喷泉等,是一个负有盛名的游览胜地。 黄石公园以保持自然风光而著称于世。6000万年以来,黄石地区多次发生的火山爆发,构成了现在海拔2000多米的熔岩高原,加上 3次冰川运动,留下了山谷、瀑布、湖泊以及成群的温泉和喷泉。大自然用水、火、冰、风在这里精雕细琢,安排了迷人的景色。要游山,东、西、北三面,山峰起伏崎岖,山山之间有峡谷,道路坎坷,山岩嶙峋;要逛水,河、湖、溪、泉、塘,大小瀑布,应有尽有,有的从云端直泻而下,有的自山谷奔流而出,有的从地下涌现;要看动物,有水禽、飞禽及野生的哺乳动物--麋鹿、黑熊、驼鹿和大角羊。据说,黄石国家公园是美国最大的野生动物庇护所。
编辑本段历史沿革
早在十九世纪初,肖肖尼人和其他印第安人曾经在这片土地上狩猎甚或星散地居住。那时,他们过的是一种极端贫困的生活。1806年,约翰·科尔特(John Colter)成为迄今为止人们所知道的第一位到这里进行勘探的白人。他所做的兴高采烈的报道,很快就吸引了一批批狩猎者和探矿者,他们纷至沓来,步其后尘。1859年,传奇人物吉姆·布里杰(Jim Bridge)率领着第一支政府授权的探险队进入黄石探险。 1870年,人类对黄石的一次最重大的造访——一个叫“沃什伯恩—兰福德—多恩”的探险行动开始了。黄石公园的别名“老忠实泉”(“Old Faithful”)就是这支探险队的人给起的。在这支探险队中,出了一位心甘情愿为黄石公园献身的N.P.兰福德先生(N.P.Langford)。在黄石公园开办之初,他义务担任了公园首任负责人,工作了五年,分文未取!另一个值得注意的名字是法官科尼利厄斯·赫奇斯(Judge CorneliusHedges),他的声望来自那个由他首先提出的“这片土地应该是属于这个新兴国家全体人民的国宝”这一革命性倡议。 1871年,一支国家地质勘探队开始对黄石进行正式的勘察。这支以著名的地质学家F.V.海登(F.V.Hayden)为领队的勘察队,也发表声明支持法官科尼利厄斯·赫奇斯的提议。F.V.海登也曾是1859年那支由吉姆·布里杰率领的政府探险队的成员。随后,一场影响极广、声势浩大的反对运动爆发了,万幸的是,尽管反对者甚嚣尘上,这个将这片公共土地交到联邦政府手中的议案,最终还是令人难以置信地在当年被提了出来,并且在后来获得了通过。那是1872年的3月1日,根据美国国会法案所述:“为了人民的利益,黄石公园被批准成为公众的公园及娱乐场所”,同时也是“为了使它所有的树木,矿石的沉淀物,自然的奇观和风景,以及其它景物都保持现有的自然状态而免于被破坏。”当时的总统尤利塞斯·格兰特(Ulysses S.Grant)在提案上签了字。至此,世界上第一个“国家公园”就这样诞生了。
编辑本段重要事件
1978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 N (I) (II) (III) (IV) 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评为遗产的报告: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届会议报告。世界遗产委员会第19届会议报告。1995年列入《受到威胁的世界遗产名录》。英文名称:Yellowstone National Park编号: 712-002 。 世界遗产委员会将其列为濒危遗产所提出的理由是: 1.公园东北边界外4千米处,计划采矿,将影响威胁公园。 2.违规引入非本地物种——湖生红点鲑鱼与本地的刺喉鲑鱼竞争。 3.道路建设与游人压力。 4.野牛的普鲁氏菌病可能危害周边地区的家畜。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在1995年2月28日请求世界遗产委员会干预阻止采矿的信中,对黄石公园在采矿威胁之外,还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其他威胁也有更为详细的描述: 在公园外围潜在的地热开采和其他地下水钻探正威胁着公园举世闻名的地热资源。 伐木、石油和天然气开采、筑路、采矿、民宅建筑和新的居民聚集点持续侵犯着公园周围的敏感的荒野和重要的野生动物生境,而公园的健康和完整性依赖于此。 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日益增加的人与熊的冲突危害了已经受威胁的灰熊。 在公园中可随处漫游的野牛,如果跨越公园边界通常遭到屠杀。 非法引入湖泊鲑鱼威胁了黄石原有的刺喉鲑鱼,而后者正是灰熊、小型哺乳动物和鸟类重要的食物资源。 在离黄石的东北边界仅几英里的上游地区有一巨大的废物堆积,尽管进行了几次清污尝试,但仍不停地向SodaButte溪流中渗溶重金属和酸污染物。 一年四季不断增加的参观和考察产生了过于拥挤的问题,打扰了野生动物。 黄石公园正式被列入《濒危世界遗产清单》,迫使克林顿政府做出史无前例的决定,即用联邦财产与金矿公司拥有的财产进行交换来阻止采矿。克林顿政府于1996年以6500万美元收购了计划采矿的私人土地,有效地解除金矿对黄石国家公园的威胁。其他有关治理对黄石公园构成威胁的报告也已上缴到世界遗产委员会,其中包括临时野牛管理计划,成立国家/联邦临时急救委员会以及在解决其他问题方面取得巨大进展的“大黄石国家公园普鲁氏菌病委员会”等。但黄石国家公园一直到2003年6月仍旧没有从清单中去掉,是因为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除了反对采矿提案的成功之外,其他所提到的各种威胁至今仍在持续。 世界遗产委员会有关将黄石国家公园列人《濒危世界遗产清单》的决定,推动了非政府组织寻求国际支持阻止采矿的斗争。它第一次提供了一种途径,使得科学专长可被引导并为民众所共享。它将美国的主要联邦机构也卷入公众场合,使他们不得不对金矿的提案有所表态。所取得的成功,也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来主动关注世界遗产的生存状态问题。 在2003年7月召开的第27届世界遗产大会上,由于1988年大火使黄石公园总面积的36%受毁,最后经过了激烈的争论后,黄石国家公园才从《濒危世界遗产清单》上被有条件除名。
编辑本段地理地质
狮群喷泉
黄石国家公园自然景观分为五大区,即玛默区、罗斯福区、峡谷区、间歇泉区和湖泊区。五个景区各具特色,但有—个共同的特色——地热奇观。黄石国家 黄石国家公园城堡间歇泉
公园内有温泉3000处,其中间歇泉300处,许多喷水高度超过100英尺,“狮群喷泉”由4个喷泉组成,水柱喷出前发出像狮吼的声音,接着水柱射向空中;“蓝宝石喷泉”水色碧蓝;最著名的“老忠实泉”因很有规律地喷水而得名。从它被发现到现在的100多年间,每隔33—93分钟喷发一次,每次喷发持续四五分钟,水柱高40多米,从不间断。园内道路总长500多英里,小径总长1000多英里,黄石湖、肖肖尼湖、斯内克河和黄石河分布其间。公园四周被卡斯特、肖肖尼、蒂顿、塔伊,比佛黑德和加拉廷国有森林环绕。黄石公园它那由水与火锤炼而成的大地原始景观被人们称为“地球表面上最精彩、最壮观的美景”,描述成“已超乎人类艺术所能达到的极限”。
热喷泉
正如人们所熟知,黄石以数量繁多的热喷泉、大小间歇喷泉地貌、绚丽多彩的高山、岩石、峡谷、河流,种类繁多的野生动物闻名于世。这是地热活动的温床,有一万多个地热风貌特征;落基山脉给这片领地创造了无数秀丽的山峦、河流、瀑布、峡谷,其石灰岩的结构又让大地添上美丽多姿的颜色;无数的野生动物赋于它生生不息的生命,这里是怀俄明兽群的故乡,也是北美洲乃至全世界陆地最大的、种类最繁多的哺乳动物栖息地。 20世纪初,一位美国探险家曾经这样形容黄石公园:“在不同的国家里,无论风光、植被有多么大的差异,但大地母亲总是那样熟悉、亲切、永恒不变。可是在这里,大地的变化太大了,仿佛这是一片属于另一个世界的地方。……地球仿佛在这里考验着自己无穷无尽的创造力。” 黄石公园的地热景观是全世界最著名的。事实上也是如此,你无法不为眼前所见的奇观所震撼。数以千计的沸泉和池水碧蓝的大湖深潭波涛汹涌,山声鼎沸,仿佛一炉烈焰正在熊熊燃烧。上百个间歇泉喷射着沸腾的水柱,冒着滚滚蒸汽,好似倒转的瀑布,它们从火热而黑暗的地下世界不时喷涌而出。一些间歇泉的水柱气势磅礴,像参天大树,其直径从1.5米到18米不等,高度有45米至90米。巨大的力量可以使它在这样的高度上持续数分钟,有的可持续将近一个小时。 黄石公园的热喷泉为世界之最,人们统计出有3000多处温泉、泥泉和300多个定时喷发的间歇泉!尤其是间歇泉,更是黄石的骄傲。因为全世界其他地方所有的间歇泉加起来,其总数还不及一个黄石公园来得多。在冰岛、新西兰、日本、喜马拉雅、南美洲以及其他许多火山地区也都有间歇泉的发现,然而只有在冰岛、新西兰和这座公园里,间歇泉才展现出它们最为恢宏的气势和最为壮丽的风采。在这三个著名的地区中,无论从间歇泉的数量上,还是从它们的规模上,黄石公园的间歇泉都当仁不让地拔取头筹。 科学家们发现:就在黄石地表以下较浅的地方,热流和熔岩活动极为活跃。3300米的地下深层熔岩为热泉提供了充足的能量,百度的熔岩暖化了地下的泉水,泉水从地表裂缝流出、渗出或喷出,这便是我们看到的温泉和热泉。 黄石公园地形基本呈一种凹形,冬季降雪极多,提供了它丰富的地下水源。地上的水很容易流人和渗进地里,最后流到温度远超过沸点的地底深处,受到地热持续的加温由冷转热,沸腾后化为蒸汽。在巨大的压力之下,蒸汽要找一条出路。如果蒸汽给往下流的流水堵住了,水的质量使蒸汽不能逸出空隙。就这样过了一段时间,因为蒸汽的压力不断增大、热度不断加高,最终挟着泉水喷涌而出,这就形成了间歇泉。典型间歇泉快要喷发时,我们能看见水先从小洞里流出,或者发现水流量突然增加,接着,从地底深处传来轰轰雷鸣,这就表示蒸汽突破了水的阻碍。然后,我们会看见喷口的水柱被水蒸气抛升起来,时间持续几秒钟到几分钟不等。在水柱喷出的同时及之后一段时间,我们还能听到水蒸气隆隆的轰鸣,仿佛宣泄着内心的兴奋。最后,地下的压力解除,水蒸气喷射的力量也消失了,于是水再开始注满喷口,阻塞水蒸气的出路,酝酿下一次的喷发。 无论形状怎样,无论大小怎样,无论是冬天还是夏天,也无论天气条件如何,所有间歇泉都在日夜不停忠实地一会腾起,一会沉落,仿佛跳着有节奏的舞蹈。这是造物主所栽培的最奇特的花朵,它们一年四季盛开,从不感到厌倦与疲惫。 这些“花朵”密集的地域,我们一般称之为间歇泉盆地,它们大多是一些位于中央高原上的开阔谷地。当那些较大的火山停止燃烧之后,冰川的刨蚀作用造就了这些谷地。这些谷地可以被视为大自然的实验室和厨房,在这数千个“烧瓶”和“锅灶”中,我们看到大自然像一个熟练的化学家或者厨师,将火、水、气体以及无数种矿物质混合在一起,她烹饪整个山峦,烧烤山崖,诺大的黄石公园,处处在它的高超手艺下冒着炊烟。
黄石大峡谷
黄石大峡谷位于钓鱼桥和高塔之间,由黄石湖流出的河水,流经大约3 8公里地带所造成的险峻峡谷,就通称为黄石大峡谷。这里是黄石公园最壮丽、最华美的景色 97公里长的黄石河是“美国境内惟一没有水坝的河流”。在这里,河水陡然变急,冲开四溅的水花,形成两道壮丽的瀑布,轰鸣着泄人大峡谷。这两个瀑布一个有130米高,这是上瀑布;另一个有100米高,称为下瀑布。 黄石河水贯穿火山岩石,长期的强力冲蚀,形成了气势磅礴的黄石大峡谷,峡谷格外险峻,动人心魄,深度达到60米,宽200米,长约32公里。这一段著名的河段,对于前来观赏的人来说,最引人必胜的既不是峡谷的深度和形状,也不是汹涌奔流的瀑布,最令人难以忘怀的是那光怪陆离、五光十色的风化火山岩。峡壁从头到脚都闪烁着耀眼的光泽,在阳光下炫烂夺目。白、黄、绿、蓝、朱红以及无数种与红色相调而出的颜色。眼前是数百万吨的岩石,——切看上去却像用油彩涂成,仿佛毫无顾忌地暴露在风吹日晒之中,颜色是那样鲜艳,牢固的色彩既不会被冲刷而去,也不会因风吹日晒而褪色。这效果太奇异、太不可思议了。
编辑本段森林资源
森林特征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