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广寺(方广寺是谁的道场)

旅游路线 (25) 1个月前

方广寺,位于我国南方一座古老的山脉之中,始建于唐代,历经千年风雨,依旧屹立不倒。这座古刹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更蕴含着深邃的宗教智慧。本文将带您走进方广寺,探寻其背后的历史故事和宗教文化。

一、方广寺的历史渊源

1. 建寺背景

据史书记载,方广寺始建于唐朝贞观年间,由一位名叫玄奘的高僧所建。当时,玄奘从印度取经归来,为了弘扬佛法,传播智慧,便选址在此地建立了方广寺。

2. 历史变迁

历经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方广寺多次修缮,规模不断扩大。寺内建筑风格古朴典雅,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华。如今,方广寺已成为一座集佛教文化、历史遗迹、自然风光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景区。

二、方广寺的宗教文化

1. 佛教信仰

方广寺作为一座千年古刹,其宗教信仰以佛教为主。佛教教义深入人心,使得方广寺成为人们祈求平安、消灾祈福的重要场所。

2. 宗教仪式

方广寺的宗教仪式丰富多彩,包括法会、斋戒、讲经、诵经等。这些仪式不仅体现了佛教的教义,也传承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3. 宗教艺术

方广寺内藏有许多珍贵的宗教艺术品,如佛像、壁画、雕刻等。这些艺术品不仅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也反映了我国古代宗教文化的繁荣。

三、方广寺的历史价值

1. 历史见证

方广寺见证了我国古代社会的变迁,是研究我国古代佛教文化、历史的重要场所。

2. 文化传承

方广寺作为一座千年古刹,承载着丰富的宗教文化,对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3. 旅游资源

方广寺独特的地理位置、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使其成为我国南方著名的旅游景点,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方广寺,这座千年古刹,以其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宗教魅力,成为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在这里,我们不仅能感受到佛教的智慧之光,还能领略到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魅力。让我们走进方广寺,共同感受这座千年古刹的历史底蕴和宗教智慧。

福建宁德方广寺景点介绍

方广寺位于周宁、福安、宁德三县交界处的周宁县玛坑乡首章村附近的一个群山环抱、茂林修竹掩映的山坳中,是周宁县的一个避暑胜地。方广寺始建于元至正五年(1339年),至今已有700多年历史。据《方广禅林谱》记载:“方广寺几百年来,几经倾废,几度重修,清雍正、嘉庆两次进行重修葺。”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该寺又进行重修,今年又在距寺院100米处建造新山门。

方广寺雕梁画栋,古色古香,具有元代建筑物的独特风格。寺内至今还保留有大小不一的匾额和许多碑文石刻,如《方广碑志》、《方广寺丹碑》、《平麓祖师赞》,这些古代的碑刻都具有历史文物价值和书法艺术价值。 地址:宁德市周宁县玛坑乡首章村 门票:详情咨询景区 开放时间:全天 交通参考路线:从周宁汽车站到桥南街--桥南街--S302,从S302到X931--X931--东山中桥--X931--X955,从X955到方广寺

方广寺的简介

方广寺分上方广寺、中方广寺和下方广寺三寺,是天台宗著名寺院。宋建中靖国元年(1101),始建石桥寺,宋绍熙四年(1193)重建,中有应真阁及妙音、响空、瞻风、伫真、许耒、先照诸亭。“南岳四绝”之一,位于南岳衡山莲花峰中央花蕊之上。据《南岳志》载:寺始建于南朝梁天监二年(公元五零三年)。寺院因年久失修,庙宇房屋毁坏殆尽。1989年10月14日,下方广寺举行了隆重的佛像开光仪式。

下方广寺现有山门、大雄宝殿、五百罗汉殿、会佛堂、地藏殿、伫真堂、左右厢房等建筑。五百罗汉堂内供奉五百罗汉塑像,神态各异,栩栩如生。罗汉是僧人个地达到的最高果位。五百罗汉本是佛祖释迦牟尼的弟子,后随佛修道得阿罗汉果,因天台山的奇山异水,使五百罗汉常来此现身度众生。据史书记述,东晋兴宁年间(三六三年至三六五年)西域高僧昙猷法师在此修行。一天,他曾过石桥,五百罗汉或坐、或卧、或立、或行。后来他住万年寺,又见五百罗汉留连于八峰双洞之间。这曾与《西域记》记载的「佛言震旦天台山方广圣寺,五百罗汉居焉」相吻合,从此,天台山一带不断传有「罗汉显圣」、「罗汉化身」、「罗汉转世」的传说。天台山石梁方广寺成为五百罗汉现身应化之处。另有传说五百罗汉原是一群有文有武、三教九流的各色人物,他们在此相聚,抢劫赌博,无所不为。有一次观音菩萨到此,为了点化这批狂徒,以“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教义相开导,结果,五百罗汉深受教诲,终于改邪归正,各成正果。因此“五百罗汉”之说是始发于天台,而后传向全国的。

方广寺:沿南天门山脊南行,经西岭顺北麓约走5公里,就到了深邃幽雅的方广寺,这里古木森森,银泉淙淙,周围八座山峰如莲花花瓣,方广寺就是莲心。该寺始建于南朝梁天监二年(公元503年),后屡废屡兴,保存至今外貌完好。

方广寺在莲花峰下,寺上一里为狮子山,稍下有两座青山对峙,形成一个狭口,宽仅三、四丈,多枫树、杉树,十分茂密。每年深秋,枫叶火红,杉枝墨绿,置身密林,分外清爽。林中有溪涧,涧水注入深不见底的潭中,声若洪钟,水从潭口溢出,迂回曲折。

顺溪而下,有许多珍稀树木,如横豆杉、银雀、香果树,其中有一株娑罗树,生长在岩上石缝中,已有数百年树龄。距寺十里有黄沙潭、白沙潭、黑沙潭等诸多潭水。黑沙潭潭深不见底,水呈苍黑色,形成高达二丈、宽一丈余的瀑布,深潭石壁上宋徽宗亲笔题词“海南龙湫”四个大字尚存。

方广寺历史

方广寺,这座历史悠久的古刹,早在六朝时期即已存在。在唐代,它曾被更名为方广圣寿寺,宋初又获得宋朝皇帝的赐名,称为方广崇禅寺。历经隋、唐、宋、元、明五个朝代的多次修建与变迁,它虽屡经毁坏,但每次都得到了重建。明初,浩空和尚对寺宇进行了大规模改造,采用板屋和铁瓦,增添了佛堂,并以龙凤图案装饰寺内,使得寺宇焕然一新。

明朝神宗年间,方广寺更是得到了特别的恩赐,得到了一部佛经及佛像、宝幡,还新建了藏经阁。然而,后世的动荡使得寺宇不幸倒塌。直到崇祯十六年,王夫之等人在巡抚褚胤锡的支持下,再次筹款,成功地修复了这座古刹,使之显得雄伟壮观。清朝顺治年间,方广寺见证了王夫之领导的抗清义师在此聚会,尽管最终失败,但自此寺名远播。

遗憾的是,方广寺曾因大火而严重损毁,僧人只能以茅舍居住。直至道光年间,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任陕甘总督时,投入大量白银二万余两,才使方广寺得以恢复并扩展至今日规模。寺内原有一块宋徽宗亲笔题写的金匾,上书“天下名方广寺风光”。寺周边环境优美,溪流潺潺,石涧瀑布声如钟鸣,山水之间,幽深静谧,令人顿生“幽深”之感,正如古人所言:“不至方广,不足以知其深。”

历史上,方广寺与儒家大师朱熹有着紧密的联系。公元1167年,朱熹应张栻之邀,到岳麓书院讲学,途经南岳时,在方广寺留下了丰富的诗词。为了纪念这次学术交流和胜游,后人在寺旁建起了二贤祠,供奉朱熹和张栻的神位,使他们得以永久受到儒家文化的敬仰。

扩展资料

方广寺位于莲花峰下,建于梁武帝天监二年(503年),历经兴废,明代崇祯年间,堵允锡与王夫之兄弟等又进行了修缮。寺有正殿和祖师殿,寺侧有“二贤祠”,专为纪念南宋朱熹、张式到此游览和讲学而建,寺周围有黑沙潭、黄沙源、石漳潭、白沙潭等,黑沙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