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学(博物馆学专业大学排名)

旅游路线 (32) 2个月前

博物馆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博物馆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致力于研究博物馆的历史、现状、发展以及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本文将围绕博物馆学的传承与发展展开论述,探讨博物馆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的重要作用。

一、博物馆学的起源与发展

1. 博物馆学的起源

博物馆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当时,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人类对历史文化遗产的关注逐渐增强。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展示这些文化遗产,博物馆应运而生。1846年,英国成立了大英博物馆,标志着博物馆学的诞生。

2. 博物馆学的发展

20世纪初,博物馆学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我国,博物馆学的发展始于20世纪50年代。随着我国博物馆事业的快速发展,博物馆学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

二、博物馆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的作用

1. 保存文化遗产

博物馆作为文化遗产的重要保存场所,具有独特的优势。博物馆通过收藏、展示、研究、教育等方式,使文化遗产得以保存和传承。

2. 传承历史文化

博物馆通过展览、讲座、活动等形式,向公众传递历史文化知识,提高人们对文化遗产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3. 促进文化交流

博物馆作为文化交流的平台,有助于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三、博物馆学的传承与发展

1. 加强博物馆学理论研究

博物馆学理论研究是博物馆学发展的基础。要注重对博物馆学理论的研究,不断完善博物馆学理论体系。

2. 提高博物馆从业人员素质

博物馆从业人员是博物馆学传承与发展的重要力量。要加强博物馆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其专业素质。

3. 拓展博物馆功能

博物馆要不断创新,拓展功能,使其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例如,开展社区博物馆、流动博物馆等,让更多人了解和参与文化遗产保护。

4.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博物馆学的发展离不开国际合作与交流。要积极参与国际博物馆事务,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推动我国博物馆学的发展。

博物馆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要加强博物馆学理论研究,提高从业人员素质,拓展博物馆功能,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推动博物馆学的传承与发展,为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 张晓刚. 博物馆学概论[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2] 李晓东. 博物馆学[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3] 王晓鹰. 博物馆学导论[M]. 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5.

博物馆学的发展

20世纪30年代博物馆学研究进一步发展。1934年国际博物馆事务局出版了两卷本《博物馆学》,并很快被译成多种文字,促进了各国博物馆学的研究。博物馆在普及教育、传播文化方面的作用,日益得到普遍重视。T.R.亚当姆的《博物馆的公民价值》、《博物馆与大众文化》和G.F.拉姆齐的《美国博物馆的教育工作》是这方面的重要著作。

在西欧、北美和日本也有许多重要的博物馆学研究成果问世。A.S.维特林的《博物馆:它的历史及其教育任务》一书,对于收藏活动和博物馆的起源、博物馆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各种类型博物馆、博物馆在教育中的作用等都有较全面的论述。法国G.巴赞的《博物馆时代》是继维特林之后的一部重要博物馆史著作。1969年纽约出版的《神圣的园林,博物馆论文集》,作者是美国著名博物馆学家、史密森学会会长S.D.里普利。此书探索了博物馆的起源和发展,分析了博物馆的现状,并有专门篇章讨论博物馆的未来。1970年在联邦德国出版的论文集《未来的博物馆》,在美国出版的维特林新著《寻求有用的未来博物馆》以及 1972 年在纽约出版的《危机中的博物馆》等著作,着重探讨了当代博物馆面临的种种问题,强调博物馆应该为大多数公众服务的思想。英国K.赫德森著《八十年代的博物馆》以及其他著作则对新技术革命的到来与博物馆面临的新任务进行了探讨。在日本,继棚桥源太郎之后,鹤田总一郎、仓田公裕等人都对博物馆学的研究做出了贡献。

1946年国际博物馆协会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促进博物馆学的发展。历次大会和各专业委员会均以博物馆事业和博物馆学所面临的重大问题为会议讨论的中心。国际博协1974年哥本哈根大会的议题是“博物馆与现代世界”,1977年莫斯科大会讨论了“博物馆与文化交流”,1980年墨西哥大会以“博物馆对世界文化遗产的职责”为题,1983年伦敦大会探讨的是“博物馆如何适应发展中的世界”,1986年布宜诺斯艾利斯大会则着重讨论了博物馆专业人员的职业道德规范和发展中国家的博物馆在保存和发扬民族文化遗产中的作用。国际博协所属的国际博物馆学委员会自1977年成立以来,举行过多次学术会议,先后讨论了“博物馆科学研究的可能性与局限性”、“博物馆的生态学与社会活动”、“博物馆学的分类与系统”、“博物馆学的专业培训”等问题,为发展普通博物馆学做了不懈的努力。

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的知识能力

1.掌握文物学和博物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掌握我国主要文物种类和重要文物实例;

3.具有对人类文化遗存评价、分析、鉴赏的基本能力;

4.了解我国文物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文物与博物馆管理的国际规章;

5.了解博物馆对人类文化遗存,自然遗存管理的作用,熟知博物馆的基本职能和全面的操作管理要求;了解文物修缮、保管的传统方法和现代科技知识;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和手段。

博物馆学历史和现状

博物馆学,这一学科源于对博物馆的描述,其历史可以追溯至早期的藏品目录。17世纪,如1656年伦敦出版的《特拉德斯坎特博物馆目录》,标志着早期博物馆志的诞生。1727年,C.D.F.尼克利乌斯在莱比锡出版的著作,名为《博物馆方法学》,首次以专门术语探讨藏品分类、管理和获取方式,主张根据学习方便原则展示展品。他的观点提倡自然标本与人工制品分离,人体解剖与时间顺序陈列相结合。

1837年,G.F.克莱姆的《论德国科学和艺术藏品的历史》标志着博物馆史研究的开始。19世纪中期,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日益凸显,史密森学会的第一任会长J.亨利强调了博物馆传播科学知识的功能。G.B.古德随后撰写了多部作品,如《博物馆历史和历史博物馆》等,系统阐述了博物馆在科学传播、知识提升和社会进步中的角色。

1904年,英国学者D.默里出版了《博物馆的历史及其利用》三卷本,详尽探讨了欧洲博物馆的历史和现状。他肯定了博物馆在知识传播、教育普及和娱乐公众方面的功能,同时强调博物馆对科研研究的重要性。这部作品全面反映了博物馆学的当前状况和历史演变。

扩展资料

研究博物馆的性质、特征、社会功能、实现方法、组织管理和博物馆事业发展规律的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