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天箩(通天箩的传说)

天气预报 (11) 2周前

在我国历史悠久的文化长河中,许多古老的传说和故事代代相传。其中,关于通天箩的传说尤为神秘。相传,在古代,有一位名叫箩公的智者,他发现了一口神奇的井——通天箩。这口井连通着天界,箩公通过它获得了无尽的智慧。通天箩的秘密逐渐被遗忘。如今,让我们一起揭开这千年古井的秘密,探寻其中的传承。

一、通天箩的传说

关于通天箩的传说,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据《山海经》记载,箩公是一位博学多才的智者,他通过研究天文学、地理学、医学等领域的知识,掌握了通天箩的秘密。传说中,箩公利用通天箩汲取天界的灵气,使自己的智慧与日俱增,最终成为了一位传奇人物。

二、通天箩的地理位置

据考古学家研究,通天箩位于我国某座神秘的山脉之中。这处山脉被称为“箩公山”,传说中,箩公就是在这里发现了通天箩。由于历史久远,箩公山的地理位置至今仍是个谜。

三、通天箩的秘密

1. 灵气汇聚:通天箩之所以神奇,是因为它汇聚了天地间的灵气。这种灵气对人体健康、智慧等方面具有极大的益处。

2. 智慧传承:箩公通过通天箩汲取天界的智慧,将其传承给了后人。这种智慧不仅体现在科学技术上,还体现在人文精神、道德修养等方面。

3. 神秘力量:传说中,通天箩还具有神秘的力量,可以驱邪避灾、保佑平安。

四、通天箩的传承

1. 文学传承:许多关于通天箩的传说和故事被收录在古典文学作品中,如《山海经》、《搜神记》等。这些作品将通天箩的神秘与智慧传承给了后人。

2. 历史传承:在历史长河中,许多关于通天箩的传说被口耳相传,形成了独特的民间文化。

3. 文化传承:如今,通天箩的传说已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被广泛应用于各类艺术形式,如戏曲、绘画、雕塑等。

通天箩作为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口神奇古井,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智慧。尽管其地理位置至今仍是个谜,但其神秘与传奇性却吸引了无数人探寻。在新时代,我们应当传承和发扬通天箩的精神,将其智慧与人文精神融入现代社会,为人类的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山海经》

[2] 《搜神记》

[3] 考古学家研究论文

[4] 相关历史文化研究资料

通天箩原始森林的区位及地貌特点

通天箩在地质学上叫漏斗,是由于溶洞陷塌或地表水流入地下时溶蚀而成。美国的阿男西波漏斗号称世界第一,它的洞口直径是622米,深70米,而通天箩的深度是90米,直径是73米, 底部最大直径140米,箩底周长450米,地形似一口锅,周边高,中间低

号称中华第一洞。 通天箩位于乳源县境的西北部,为海拔近七百米的石灰岩高原上垂直凹入地下的洞穴,

深九十余米,洞口直径七十三米,底部最大直径一百四十米,阱底周长约四百五十米。洞穴周围的陡壁上有多处横向洞口,四壁反坡峭立,形似谷箩。因此,当地人把这洞穴称为“通天箩”。 出必背镇,走上了一条整个旅程中最为艰险、艰辛的山石路。路况极差,车慢的不能再慢,

极度颠簸,人与车早已合为 一体,我的眼光始终盯着前车,盯着前车走过的路,看景是不可能了,手台中不断传来探路车的路况报告,探路车的辛苦就更不用说了,真的佩服他们。颠簸中,我们终于到达了通天箩地下森林。车停在简陋的临时停车场,打开车门一股寒风直逼过来,人便会紧缩,忍不住打个寒碜。凛冽的风中,我们进入了景区。 鸵鸟寨-----乳源鸵鸟寨位于县城东北部,1998年由台商投资1000万元,从南非引进鸵鸟蛋8000—10000只,开始进行鸵鸟繁育养殖。现已有鸵鸟2000只,为中国最大的鸵鸟养殖场

,1999年以来先 后开发了鸵鸟游乐场、百鸟园、百草园、蔬果园等动植物生态观赏区,瑶族文化广场瑶族歌舞表演等民族风情观赏区,垂钓觅螺区、烧烤场、滑草场、跑马场、斗鸡场、赛车场、水上游乐区、高尔夫练习场等休闲娱乐旅游设施,配建了温泉度假村、梦驼岭风味餐厅、花园野外餐厅、特色商店等配套基础设施。旅游项目繁多,服务功能多样,现已有一定知名度。近年发起“打造鸵鸟之乡,品尝鸵鸟美食”活动,弘扬鸵鸟特色,突出鸵鸟主题,推出鸵鸟宴和鸵鸟皮制品作为旅游亮点。 南岭国家森林公园-----位于南岭山脉的核心地带,东距韶关市70公里,北距坪石镇50公里,东离京珠高速公路大桥出 口10公里,总面积273平方公里。

南岭国家森林公园为广东最高峻雄伟的山地,石坑崆海拔1902米是“广东第一峰”,石韭岭海拔1888米,为广东第二峰,四周群峰高耸或崔嵬雄浑或峻峭秀丽,分布错落有致,天然巧成。这里深壑幽谷,清溪长流,飞瀑连缀,一瀑一景,绚丽壮观,水极清澈,空气清新,犹如长长的风景画廊,动人心弦。这里有超过二千种的植物,有广东唯一的面积最大的原始森林,是“南岭和岭南生物多样性物丰之地”。莽莽林海,一望无际,古木参天,松柏苍翠,高山杜鹃,南岭箭竹,奇花异草,珍禽鸟兽,令人赏心悦目,自山脚而上,常绿宽叶林,针阔混交林,高山矮林三个垂直景观带各有意趣,尤以古朴苍劲,千姿百态的广东松闻名。气候垂直分布十分明显,夏季的南岭是避暑胜地。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朝幕之间。瞬息万变,云海日出,壮丽多姿,时有佛光奇景。隐现于彩虹之中,无时不带给游人种种遐想。雄伟的山峰景观,幽静的溪谷景观,秀丽的植物景观,神奇的气象景观,有机巧妙地融合为一幅幅怡人美景,春天花山似海,夏天飞瀑流泉,秋天层林尽染,冬天银装素裹。南岭国家森林公园主要有四大景区:瀑布长廊景区;原始森林“小黄山”景区;广东第一高峰石坑崆景区;亲水谷景区。这四大景区堪称南岭四绝。 必背瑶寨------必背瑶寨地处乳源瑶族自治县城东北54公里的崇山峻岭中,距韶关市区56公里。因有小山形如鳖鱼背,故名“鳖背”,由于“鳖”字笔画多难写,讹为“必背”。居住在这里的6千多瑶胞是瑶族的一个分支,属过山瑶。必背是老挝、泰国、越南等东南亚国家以及美国、法国等欧美瑶族分支的祖居地之一。

必背瑶寨依山而建,有别致的树皮房、竹房,依山临涧的吊脚楼别具一格。瑶族人民特别喜爱唱歌跳舞,不论是在山岭、密林还是在耕山、砍木或鱼猎,到处都可以听到瑶族男女老少清脆悦耳的歌声。尤其是在节日或举行宗教仪式(俗称法事)时,瑶族群众更是欢歌载舞,共庆丰年。男女能歌善舞,以山歌传情示爱。民间有许多优美的舞蹈,如草席舞、插秧舞等,乐器有唢呐、牛角等,流传源远流长。瑶族民间工艺历史悠久,服饰、建筑、生活用品以及各种装饰品,都有式样多种、精致美观的图案花纹。尤其是刺绣是瑶族的传统工艺相当成熟和普遍,基本上每个成年女子都懂得刺绣,刺绣时一般不用事先在布上绘制图案,而是根据布的颜色和经纬线,直接在布上用彩色棉线绣出图案,充分显示了瑶族妇女的艺术才华。同时,瑶族中药文化有较深的内涵,有很多医治风湿、跌打、肝病等的秘方,疗效奇特,深受广大患者的欢迎。瑶民普通有酿酒,饮酒的习惯,有条件的家庭劳动回家时不论有菜与否,中午或晚上均饮一点自酿的水酒,即用糯米酿自的20度左右的“苦爽酒”。瑶家有两种出名的食品,一种是自制的豆腐,用山涧泉水,本地黄豆为原料,磨得特别精细,制出的豆腐幼嫩细滑;另一种是熏猪肉,杀猪时将猪肉切成长长的一块块,挂在炉堂上方,经烟火熏烤后食用,熏猪肉皮脆肉爽,肥而不腻,色泽金黄,醇香可口。苦爽酒、熏猪肉和豆腐是瑶家待客的最好佳肴。

瑶胞热情好客,用甘甜的瑶山茶、清香味美的竹壳饭和自制的瑶家水酒待客。游览必背瑶寨,可欣赏美丽的瑶山风光,领略古老而奇特的瑶族民俗风情和独特的瑶族歌舞。 云门寺-----在粤北乳源瑶族自治县城东北6公里的云门山下,有一座千年名刹,这便是佛教禅宗“云门宗”的发源地--云门山大觉禅寺。云门寺由文偃禅师创建于五代后唐。庄宗同光元年癸未(公元923年),时年60岁的文偃经奏准南汉王同意由原驻锡地 灵树移庵,领众开创云门山,他“因高就远,审地为基”,创建梵宇,经历5年而告功竣。据云门山志记载,寺观建成之后,“闻风向道者,云来四表,拥锡衣止者,恒逾半千”。文偃禅师开示法语,立章传道,并在此创立“云门宗”。南汉白龙三年(公元927年),南汉王敕封该寺为“光泰禅院”,后又敕改为“证真禅寺”。至南汉大宝六年(公元963年),又敕改为“大觉禅寺”,此名一直沿用至今,因该寺坐落在云门山下,故世人习惯称之为“云门寺”。云门寺几度兴衰,历经苍桑。其鼎盛于北宋时期,但南宋以来则逐渐衰微,至明清以后特别是抗日战争后期已到了破败境地。虚云和尚在完成南华寺的重修工程后,于1943年12月在李汉魂、李济深和邹洪的支持下,移锡云门,在当时抗战困难重重的情况下,昼夜操劳,历时9年,完成了云门寺的重建工作,一时宗风大振。“文化大革命”期间给云门寺带来毁灭性的打击,使其僧去寺残,难于馨述。幸得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使党的宗教政策得以落实,1983年4月9日,国务院确定云门寺为全国重点保护的寺观之一。1982年虚云老和尚的法嗣弟子佛源大和尚,从北京重回云门,肩负起恢复和振兴祖庭的重任,在政府和海内外四众弟子的支持下,历经艰辛,终于将云门祖庭重建重修,面貌一新。云门寺环境幽雅,风景奇特,既是乳源的八景之一,亦为岭南胜地。寺的四面层峦叠嶂,山高林密,猿猴、白鹇等珍禽异兽,时有出没。环寺苍松挺劲,竹影婆娑。更有云门寺后山的风景名胜桂花潭,前来云门寺者必往观赏。从寺后向东北山径而行二十多分钟,即见潭形如盆,石壁环拱,潭内水清见底,潭深六尺有余,瀑布从几十尺高的崖顶飞流而下,置身潭畔,暑气全消,神清气爽,令人流连忘返。

通天箩原始森林区位及地貌特点

南岭地区的地貌独特,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在石坑崆以下,海拔500米以下的区域,主要由花岗岩和变质岩构成,形成了山高林密、谷深峰险的地质地貌。这里的山体陡峭,大部分坡度在35度至45度之间,溪流的落差造就了许多壮观的瀑布景观。

而通天箩地区则属于石灰岩地貌,被尊称为"通天箩原始森林喀斯特地貌"。这里的地形相对平缓,海拔在600至800米之间。石灰岩地貌的特点是岩石裸露且保水性差,造就了众多奇特的石灰岩溶洞和漏斗形洞穴。在方圆仅10平方公里的区域内,就有15个大型洞穴,这些洞穴内生长着稀有的参天树木,其中针叶树和阔叶树虽然细瘦高耸,直径仅有20厘米左右,却能长至30多米的高度。洞穴下方是耐阴的低矮灌木丛,地表覆盖着一层草本植物,构成了一幅自然奇观的画面。

动物种类丰富,以蛇、虫、鼠、鸟为主,洞穴四壁则是多个石英岩洞。这些洞穴深邃而神秘,至今仍未有人能完全探索。通天箩原始森林的独特地貌和生态景观,展示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令人叹为观止。

扩展资料

通天箩原始森林位于广东省韶关乳源瑶族自治县南岭国家森林公园的东北部,离保护区有14公里。

通天箩的千万年前败叶没过膝盖

通天箩岩壁垂直陡峭,外界的人和动物都很少能进入天坑,天坑就形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生态环境。阳光透过坑口“大嘴”可以直射坑底,这为植物的生长提供了必要的光照条件。经过洞口落下的雨水与地下水的存在,又为生物生长提供了水分。而由于坑底海拔高度低于坑外高原,上小下大的巨大“石箩”将寒风拒之门外,所以坑底明显比坑外温暖许多。时逢寒流来袭,站在天坑边缘往下望,一片郁郁葱葱的地下森林生机盎然、青翠欲滴,与周边山上一片披霜带雪的枯黄林木相比截然不同。但站在高于坑底近100米的高度往下望,茂盛的林木群就仿佛如茵的小草株。

这个高度封闭的“地下森林”在世界上并不多见,成为现代生物学家研究原始生态的宝库,对研究岩洞植被的起源和发展有极大价值。千百万年来,天坑里的动植物就在这里生老病死,不仅保留着数千万年前的生物化石,还保存着几亿年前的生物物种。

站在极少数人能涉足的天坑底部,数千万年来枯死败落的残枝败叶最深处竟然没过了探险者的膝盖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