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浪屿之波简谱(鼓浪屿之波简谱完整版)

在厦门这座美丽的海滨城市中,有一座小岛,如同一颗镶嵌在碧波中的明珠,它就是鼓浪屿。这里不仅风光旖旎,更有着独特的音乐文化底蕴。而《鼓浪屿之波》这首歌曲,便是这片土地上最动人的音符,它唱响了鼓浪屿的故事,也奏响了时光的旋律。

一、鼓浪屿:音乐与建筑的交响乐章

鼓浪屿,原名“五通屿”,因其地处五通港而得名。早在明朝时期,这里就是一处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随着历史的发展,鼓浪屿逐渐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岛上不仅建筑风格独特,而且音乐文化底蕴深厚。

1. 建筑之美

鼓浪屿的建筑风格多样,既有西方的哥特式、巴洛克式,也有东方的园林建筑。这些风格各异的建筑,在蓝天碧海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和谐。被誉为“万国建筑博览”的鼓浪屿,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观赏。

2. 音乐之韵

鼓浪屿的音乐文化源远流长。早在清朝末年,岛上就有许多音乐世家。如今,鼓浪屿的音乐文化已融入了这座小岛的血脉。而《鼓浪屿之波》这首歌曲,更是成为鼓浪屿音乐文化的代表。

二、《鼓浪屿之波》:一曲传颂千古的动人旋律

《鼓浪屿之波》由林俊卿作词,张宇作曲,是一首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歌曲。这首歌曲以鼓浪屿为背景,唱出了岛上人们的生活点滴,表达了对外来文化的包容与尊重。

1. 歌词内涵

《鼓浪屿之波》的歌词朴实无华,却充满诗意。歌曲以“鼓浪屿之波,海浪轻拍海岸”为开头,描绘了鼓浪屿美丽的自然风光。接着,歌词通过“五通港的帆船,满载着希望”展现了岛上人们勤劳的精神风貌。歌曲以“鼓浪屿之波,传递着友谊”为,表达了对中外友好交往的渴望。

2. 歌曲影响

《鼓浪屿之波》自问世以来,便广受欢迎。这首歌曲不仅在国内传唱,还远播海外。它不仅成为了鼓浪屿的象征,也成为了中国音乐文化的代表。

三、跨越时空的传承:鼓浪屿音乐文化的魅力

鼓浪屿的音乐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它不仅展现了中华民族包容、开放的精神风貌,还体现了中华民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1. 文化传承

鼓浪屿的音乐文化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岛上的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始终保持着对音乐的热爱。这种热爱,不仅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歌唱,更体现在对音乐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2. 文化创新

在传承的基础上,鼓浪屿的音乐文化不断创新。岛上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音乐家,他们以独特的艺术风格,为鼓浪屿的音乐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鼓浪屿之波》这首歌曲,如同一曲跨越时空的交响乐,唱响了鼓浪屿的故事,也奏响了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辉煌。在新时代的征程中,让我们继续传承和发扬鼓浪屿音乐文化的魅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引用权威资料:

《鼓浪屿:历史国际社区》——世界遗产名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7年。

鼓浪屿,这座充满音乐与建筑魅力的岛屿,以其独特的文化底蕴,成为了中国音乐文化的一张名片。而《鼓浪屿之波》这首歌曲,更是将鼓浪屿的故事传唱千古。让我们共同传承和发扬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让鼓浪屿的音乐之波,永远激荡在时光的长河中。

鼓浪屿之波简谱

鼓浪屿之波简谱:

鼓浪屿之波,是1981年由著名作曲家钟立民作曲,张藜、红曙作词的一首歌唱祖国统一的音乐作品,1982年由著名歌唱家李光曦首唱,1984年女高音歌唱家张暴默在央视春节晚会上演唱,经过多年的传唱,已成为厦门的品牌之歌。

创作背景

1981年底,在海峡两岸“和平统一”的背景下,福建省委对台办、福建省台湾同胞联谊会、福建人民广播电台、福建电视台等联合组织了一次音乐采风创作活动。

省内外的十多位词曲作家深入福建省的平潭、晋江、惠安崇武、厦门等地,创作了百余首表达海峡两岸骨肉亲情的台湾题材歌曲,《鼓浪屿之波》是其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一首。词曲作家张藜、红曙、钟立民在鼓浪屿登上了日光岩,共同写下了《鼓浪屿之波》。

鼓浪屿之波简谱(完整版)

鼓浪屿之波,是1981年由著名作曲家钟立民作曲,张藜、红曙作词的一首歌唱祖国统一的音乐作品,1982年由著名歌唱家李光曦首唱,1984年女高音歌唱家张暴默在央视春节晚会上演唱,经过多年的传唱,已成为厦门的品牌之歌。

厦门航空公司的各个航班主题背景音乐就是这首著名的《鼓浪屿之波》。

厦门环岛路上有同名音乐雕塑——鼓浪屿之波,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五线谱音乐雕塑”,已被列入吉尼斯世界之最,是厦门的著名旅游景点之一。

更多相关热门文章推荐阅读:

1. 天空之城简谱

2. 东方之珠简谱

3. 邓丽君《小村之恋》简谱

4. 蓝精灵之歌简谱

5. 游击队之歌简谱(抗战歌曲)

鼓浪屿之波简谱(完整版)

《鼓浪屿之波》的歌词

《鼓浪屿之波》

歌曲原唱:李光曦

填词:张藜,红曙

谱曲:钟立民

鼓浪屿四周海茫茫,海水鼓起波浪。

鼓浪屿遥对着台湾岛,台湾是我家乡。

登上日光岩眺望,只见云海苍苍。

我渴望,我渴望,

快快见到你,美丽的基隆港。

母亲生我在台湾岛,基隆港把我滋养。

我紧紧偎依着老水手,听他讲海龙王。

那迷人的故事吸引我,他娓娓的话语记心上,

我渴望,我渴望,

快快见到你,美丽的基隆港。

鼓浪屿四周海茫茫,海水鼓起波浪。

鼓浪屿遥对着台湾岛,台湾是我家乡。

登上日光岩眺望,只见云海苍苍。

我渴望,我渴望,

快快见到你,美丽的基隆港。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1981年底,在海峡两岸“和平统一”的背景下,福建省委对台办、福建省台湾同胞联谊会、福建人民广播电台、福建电视台等联合组织了一次音乐采风创作活动,省内外的十多位词曲作家深入福建省的平潭、晋江、惠安崇武、厦门等地;

创作了百余首表达海峡两岸骨肉亲情的台湾题材歌曲,《鼓浪屿之波》是其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一首。从19世纪中叶起,伴随着基督教的传播,西方音乐开始涌进鼓浪屿,与鼓浪屿优雅的人居环境相融合,造就了鼓浪屿今日的音乐传统,培养出周淑安、林俊卿、殷承宗、陈佐煌、许斐平等一大批杰出的音乐家。

如今,鼓浪屿的人均钢琴拥有率为全国第一,岛上有100多个音乐世家,2002年鼓浪屿被中国音乐家协会命名为 “音乐之岛”。 有国内仅有、国际一流的钢琴博物馆,常年举办鼓浪屿钢琴节暨全国青少年钢琴比赛、美国音乐周等重大音乐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