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包公祠,位于安徽省合肥市庐阳区,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遗址,也是一座纪念北宋名臣包拯的祠堂。包拯,字希仁,号包青天,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清官、政治家、文学家,被誉为“包青天”。包公祠作为包拯的纪念地,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参观。本文将从包公祠的历史渊源、建筑特色、文化内涵等方面进行探讨,以展现这座千年古祠的独特魅力。
一、包公祠的历史渊源
包公祠始建于北宋时期,是为纪念包拯而建。包拯在任期间,以清廉公正、刚正不阿著称,深受百姓爱戴。在他去世后,百姓为了纪念他,自发捐款修建了包公祠。据史料记载,包公祠最早位于包拯故居附近,后因城市发展,祠堂多次迁移,最终定居于现在的位置。
二、包公祠的建筑特色
包公祠建筑风格古朴典雅,具有浓厚的古代建筑特色。祠堂主体建筑为歇山顶,飞檐翘角,气势恢宏。祠堂内部布局合理,分为前厅、中厅、后厅三个部分。前厅设有石狮、石鼓等雕刻精美的石雕,中厅为包拯塑像,后厅则供奉包拯的牌位。
1. 石雕艺术
包公祠的石雕艺术独具匠心,其中以石狮、石鼓最为著名。石狮威武雄壮,栩栩如生,寓意着正义与威严;石鼓古朴典雅,象征着历史与传承。
2. 包拯塑像
包公祠中的包拯塑像栩栩如生,展现了包拯清廉公正的形象。塑像身着官服,手持折扇,面容严肃,目光炯炯,令人肃然起敬。
3. 建筑布局
包公祠的建筑布局严谨,前后厅之间设有回廊,使得整个祠堂显得宽敞明亮。祠堂两侧设有厢房,用于供奉包拯的亲朋好友。
三、包公祠的文化内涵
包公祠作为包拯的纪念地,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以下是几个方面的体现:
1. 清官文化
包拯作为北宋时期的清官,其清廉公正的形象深入人心。包公祠的建立,旨在传承包拯的清官文化,弘扬正义精神。
2. 民间信仰
包公祠作为包拯的纪念地,吸引了大量信众前来祭拜。人们相信,包拯具有神奇的力量,能够保佑百姓平安、惩治邪恶。
3. 文学艺术
包公祠与包拯的故事被广泛传颂,许多文学作品以包拯为主角,如《包公案》、《包拯断案》等。这些作品丰富了包公祠的文化内涵,使之成为我国文学艺术的重要载体。
合肥包公祠作为一座千年古祠,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它不仅是包拯的纪念地,更是正义与清廉的象征。在新时代背景下,包公祠将继续传承包拯的清官文化,弘扬正义精神,为我国的文化建设贡献力量。
合肥包公祠的景点有包河、包孝肃公祠、清风阁等。
1、包河
当你走进包河公园,会立刻感受到置身于另一番天地:北岸是一脉错落层林,那是依着城墙根的斜坡而自然形成的;南岸是一片密密的直插云天的水杉和常青的丛丛棕榈;周围河堤,绿柳随着轻柔的碧波节拍而婆娑起舞;河面波光粼粼,映着蓝天白云。河面,那高耸的玉带桥连着两大片草坪是对对情侣幽会的鹊桥。包河,处处景情相生,飘溢着温馨的氛围。
2、包孝肃公祠
公祠大门前有一座白底黑框墙,称为照壁。照壁前后正中均绘有一叶青荷,青荷侧旁一枝荷花亭亭玉立,喻意为出污泥而不染。包公祠大门的门楼两边立着一对“抱鼓石”,它与祠内正殿两旁的两只石狮,都是古代象征威严和权力的建筑。据称在古代,只有帝王将相、文武百官的王宫、官衙、府第门前才可以建有。
3、清风阁
清风阁是1999年为纪念包拯诞辰1000周年,弘扬包公精神,宣传安徽悠久历史文化而建造的。清风阁园区占地33亩,坐落在风景秀丽的“包公文化旅游区”东侧,东邻包公墓园,西接包公祠,是一组集纪念、展示、游览、休闲为一体的大型仿宋综合性建筑群。
包公祠的旅游信息
1、交通
合肥市内公交四通八达,有80多条线路,非常便利,不仅有大公交车,还有小公交车;其中大公交车实行单一票价,无人售票,投币上车。
2、住宿
近十数年来,合肥的宾馆酒店业发展很快,如今已有数十个高、中,上百个低档宾馆或旅馆、招待所,档次齐全,大多服务良好,能够满足不同层次的需要。
安徽饭店是安徽省首家四星级旅游涉外饭店,位于合肥市景色旖旎的西山风景区,北临清碧河塘,南眺繁华闹市。饭店拥有311间(套)客房、装修豪华,皆颇具匠心。房间设有中央空调、程控电话、迷你冰箱、私人保险柜,闭路电视和24小时客房服务等。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包公祠包公墓
包公祠,全称“包公孝肃祠”,坐落于合肥市环城南路东侧的土墩之上,是包河公园的核心古建筑群。明弘治元年,即公元1488年,庐州知府宋鉴在此地建立了包书院,因此得名包公祠。这个土墩也被赋予了“香花墩”的雅称。
包公祠是一座纪念宋代杰出官员包文拯的公祠。祠内建筑以白墙青瓦为特色,采用封闭式三合院布局。主建筑是包公享堂,正中端坐着包拯的高大塑像,墙壁则镶嵌着黑色的包公刻像,面容威严,不阿谀奉承,完美展现了“铁面无私”的黑脸包公的凛然正气。
享堂西面建有曲榭长廊,增添了一份雅致;东面则矗立着一座六角龙井亭,亭内有一口古井,名为“廉泉”。亭栏画栋的顶端雕有栩栩如生的浮龙。在晴天白日下,龙影会映入井底,随着井水的波动,如同龙在飞舞,因此得名“龙井”。
包公祠四周环水,正门朝南而开。西廊陈列着包氏家族的支谱、遗物、家训以及包公的墨迹,还有相关的史册资料。这里不仅是缅怀先贤之地,也是感受历史文化的绝佳场所。
包公祠全名“包公孝肃祠”,位于合肥市环城南路东段的一个土墩上,是包河公园的主体古建筑群。
包公祠是纪念宋龙图阁直学士、礼部侍郎、开封府尹包文拯的公祠。祠为白墙青瓦构筑的封闭式三合院组成。主建筑是包公享堂,端坐包拯高大塑像,壁嵌黑石包公刻像,威严不阿,表现了“铁面无私”的黑脸包公的凛然正气。享堂西面配以曲榭长廊;东面有一六角龙井亭耸立,内有古井,号“廉泉”。亭栏画栋顶端雕有浮龙,晴天白日,龙影映人井底,随着井水晃动,如龙飞舞,俗称“龙井”。
清末举人李国苇根据传说写了《井享记》,发出“抑或孝肃祠旁之井为廉泉,不廉者饮此头痛欤,是未可知也” 的议论,世人改称“廉泉”。其祠四面环水,正门朝南,西廊陈列包氏支谱、遗物、包公家训和包公墨迹,以及有关史册资料。祠四周即包河,相传生红花藕,断之无丝,“包老直道无私、竟及于物”,因此传为佳话。与包孝肃祠紧连的是包河南畔林区的包公墓。
巧断牛舌案的故事:
有盗贼将人家牛的舌头割掉了,牛的主人前来上诉.包拯说:“你只管回家,把牛杀掉卖了.”不久又有人来控告,说有人私自杀掉耕牛,包拯道:“你为什么割了人家的牛舌还要来控告别人呢?”这个盗贼听罢佩服的五体投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