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坛公园,位于北京市安定门外大街,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名胜古迹。自明代嘉靖年间建园以来,这里已经走过了四百多年的风雨历程。如今,地坛公园不仅是一处休闲游览的好去处,更是北京市民文化生活的中心之一。下面,就让我带大家一起走进地坛公园,领略其独特的魅力。
一、地坛公园的历史沿革
地坛公园始建于明代嘉靖九年(1530年),原名方泽坛,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天地的地方。地坛占地约4.7公顷,是北京最大的祭坛之一。清代乾隆年间,地坛被改名为地坛公园,并逐渐发展成为一处具有文化、历史、旅游等多重价值的综合性公园。
二、地坛公园的主要景点
1. 地坛坛体
地坛坛体是公园的核心景点,由三层圆形坛基组成,象征着天圆地方。坛体周围有汉白玉石栏环绕,显得庄严肃穆。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地坛公园还会举行盛大的灯会,让游客领略传统民俗的魅力。
2. 地坛神路
地坛神路是连接地坛坛体与公园大门的一段道路,两旁栽种着各种花草树木,环境优美。神路上还建有石雕栏杆、石狮等古代建筑,使游客在游览过程中仿佛穿越时空,感受到历史的厚重。
3. 方泽亭
方泽亭位于地坛坛体中部,是一座八角重檐歇山顶的古建筑。亭内供奉着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天地时的供品,是地坛公园最重要的历史遗迹之一。
4. 祈年殿
祈年殿位于地坛坛体南端,是一座圆形的木结构建筑。它是明清两代皇帝祈求丰收、国泰民安的地方。如今,祈年殿已成为地坛公园的标志性建筑。
5. 太岁殿
太岁殿位于祈年殿北侧,是供奉太岁神的地方。太岁神是中国古代民间信仰中主管一岁吉凶祸福的神祇,每年农历正月初一,地坛公园都会举行迎太岁仪式。
6. 古银杏树
地坛公园内有一棵古老的银杏树,树龄超过800年,是北京最著名的古树之一。每年秋季,银杏树叶金黄如毯,成为公园的一大景观。
三、地坛公园的特色活动
1. 地坛庙会
地坛庙会是北京最具特色的传统庙会之一,每年农历正月举行。庙会上有各种民间艺术表演、传统手工艺品、特色美食等,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看。
2. 地坛公园文化讲座
地坛公园定期举办各类文化讲座,涉及历史、文学、艺术等多个领域。这些讲座为市民提供了学习和交流的平台。
3. 地坛公园读书节
地坛公园读书节旨在推广阅读文化,每年举办。活动中,游客可以免费阅读各种图书,感受阅读的魅力。
四、地坛公园的交通指南
1. 公交线路:乘坐公交13路、104路、108路、113路、124路、特2路、特12路等在地坛公园站下车。
2. 地铁线路:乘坐地铁2号线至安定门站,从A口出,沿安定门外大街向南步行约1000米即到。
地坛公园作为京城老牌景点,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古代祭祀文化的庄严与神圣,也可以欣赏到现代园林艺术的精美。地坛公园,是一个值得你去探索和体验的地方。
以下是一份表格,详细介绍了地坛公园的各个景点:
景点名称 | 景点介绍 |
---|---|
地坛坛体 | 由三层圆形坛基组成,象征着天圆地方,是公园的核心景点。 |
地坛神路 | 连接地坛坛体与公园大门的道路,两旁栽种着各种花草树木。 |
方泽亭 | 地坛坛体中部的一座八角重檐歇山顶古建筑,供奉着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天地时的供品。 |
祈年殿 | 圆形的木结构建筑,明清两代皇帝祈求丰收、国泰民安的地方。 |
太岁殿 | 供奉着太岁神的地方,每年农历正月初一,地坛公园会举行迎太岁仪式。 |
古银杏树 | 地坛公园内的一棵古老的银杏树,树龄超过800年,是北京最著名的古树之一。 |
北京地坛公园景点介绍具体如下:
地坛公园又称方泽坛,在中国北京安定门外,是明世宗以后明清两代皇帝每年夏至祭祀土地神的地方。地坛始建于明代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是中国现存的最大的祭地之坛。
坛内总面积37.4公顷,呈方型,整个建筑从整体到局部都是遵照中国古代“天圆地方”、“天青地黄”、“天南地北”、“龙凤”、“乾坤”等传统和象征传说构思设计的。地坛现存有方泽坛、皇祇室、宰牲亭、斋宫、神库等古建筑。
地坛公园建设思想
地坛的祭祀对象是一种抽象的宇宙观,地坛的设计思想是以象征手法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以达到形式与功能相统一。古人认为阴阳是存在于世间万物中的对立面,“天为阳,地为阴”。阴阳学说是古代宇宙观中的重要概念,也是地坛设计思想的理论依据。
主要有两条:一是“坛厘南北,以从阴阳之位”。以北向属阴,所以祭地于京城北郊,布局坐南向北,由北向南行礼。二是“制别方圆,以则阴阳之像”。依据“天圆地方”之说,地坛总平面和方泽坛平面均采用正方形。
中国古代文明发源于黄河流域,尤其是黄河流经的黄土高原,所以古人以黄颜色来象征地,形成“天谓之苍,地谓之黄”之说。据此,方泽坛和皇祇室均采用黄琉璃构件。
地坛公园活动
每年农历腊月三十至正月初七,会举办地坛庙会,届时会以古坛风貌为依托,开展一系列颇具民族、民间、民俗特色的精彩活动。此外,一年四季的四次书市也是这里的一大看点。
地坛又称方泽坛,是北京五坛中的第二大坛,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安定门外大街,占地37.4公顷,与天坛遥相对应,与雍和宫、孔庙、国子监隔河相望。那么地坛公园有什么景点呢?
1、神库。神库建于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这组小建筑群是由四座五开间的悬山式大殿和两座井亭组成。正殿叫“神库”,是存放迎送神位用的凤亭(抬“皇地祇”神位的轿子)、龙亭(抬配位、从位诸神位的轿子)和遇皇祇室修缮时,临时供奉各神位的地方。东配殿叫“祭器库”,是存放祭祀所用的器皿用具的库房。西配殿叫“神厨”,是制作祭祀供品食物的地方。南殿叫“乐器库”,是存放祭祀所用乐器和乐舞生服的地方。东、西井亭专为方泽坛内泽渠注水和为神厨供水。南殿及两井亭于清乾隆十四年建成。
2、宰牲亭。宰牲亭,是古代皇家祭地前宰杀祭祀用的牲畜(犊、豕、羊、鹿)的场所。每逢祭祀前一天子时初刻,在此举行宰牲仪式。门内两侧原有井亭各一座。
3、斋宫。斋宫为皇帝祭地时斋宿之所。清代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各帝都曾在此斋宿。主体建筑坐西面东,由西、南、北三殿组成,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清雍正八年(1730年)重建。
4、皇祇室。皇祇室始建于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是地坛的主要建筑之一。明、清两代是供奉皇地祇神,五岳、五镇、四海、四渎、五陵山神位之所。1925年地坛辟为“京兆公园”,曾在此设“通俗图书馆”,1986年秋定为“地坛文物陈列室”。
5、神马殿。神马殿,始建于1530年,建筑为五开间悬山式绿琉璃顶。通面阔19.55米,每间面阔相同,进深7.5米。外有壝墙。1999年进行挑顶大修。
6、牌楼。牌楼也称牌坊,是地坛主门——西门的第一座建筑物。明清两代皇帝到地坛祭地首先经过牌楼,再进坛门,地坛牌楼与颐和园东门外牌楼一样高大雄伟。明代始建时称“泰折街”牌坊,清代雍正年间重建时改为“广厚街”牌坊,由于自然条件和历史的原因,两个牌楼都没有保存下来。牌楼于1990年重新建设的,新建的牌楼高达13.5米,气势高大雄伟,绿色的琉璃瓦面,彩画以本“天龙地凤”之说,绘以单凤图和牡丹图案,正面中心有“地坛”二字,背面核心有“广厚街”字样。
7、方泽坛。方泽坛,为明清两代皇帝祭祀“皇地祇神”之场所,因坛台周有方形泽渠,故称方泽坛。始建于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清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遵乾隆皇帝之旨谕进行改建,将黄琉璃砖坛面改换为艾青石坛面。现建筑为1981年按清乾隆时形制恢复。坛平面呈方形,以象征“天圆地方”之传说。中心坛台分上下两层,周有泽渠、外有坛壝两重,四面各有棂星门。下层坛台南半部东西两侧各有一座山形纹石雕座,其上共设山形纹石神座十五尊,供祭祀时奉安五岳、五镇、五陵山之神位;北半部东西两侧各有一座水形纹石雕座,其上共设山形纹石神座八座,供祭祀奉安四海、四渎之神位,外壝东北部为望灯杆,与其对称的西北部原有瘗坎一处。
8、钟楼。钟楼始建于1530年,为三开间歇山式绿琉璃顶的重檐正方形建筑,通面阔12米多。因年久失修,于1965年拆除。2000年按原样重建。钟高2.58米,直径1.56米,重2324千克,铭文铸“大明嘉靖年月日制”八个字。
9、养生园。地坛中医药养生文化园是中国第一家以中医药养生文化为主题的特色园区,位于地坛公园内,占地面积约2.5公顷,2010年建成。园区以肝、心、脾、肺、肾、五脏为主要分区,配以五行、五色、五方的内涵,以水栖和陆路为经脉经络,将全园连接成一个完整的生命形体。园内有各类树木3千多株,近百种中草药和可入药的植物。主要景观依次为园林主门,精、气、神和合主题雕塑,心火区,肾水区,肝木区,悦和苑,养生长廊,针灸铜人,养生坊,杏林问茶,药王孙思邈雕像,脾土区,运动养生广场,24节气地雕,肺金区,调息广场,足底反射步道等。中医药养生文化园,借助地坛皇家园林的古老神韵,集中展示了中医养生保健的精华,不仅是弘扬中医文化的窗口,更是让市民了解中医,享受中医的良好场所。
以上就是对于地坛公园有什么景点的相关内容。
地坛公园又称方泽坛,是古都北京五坛中的第二大坛。地坛公园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安定门外大街,占地37.4公顷。公园始建于明代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是明清两朝帝王祭祀“皇地祇神”的场所,也是中国现存的最大的祭地之坛。周边景点有:神库、宰牲亭、斋宫等。
神库
神库建于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这组小建筑群是由四座五开间的悬山式大殿和两座井亭组成。正殿叫“神库”,是存放迎送神位用的凤亭(抬“皇地祇”神位的轿子)、龙亭(抬配位、从位诸神位的轿子)和遇皇祇室修缮时,临时供奉各神位的地方。东配殿叫“祭器库”,是存放祭祀所用的器皿用具的库房。西配殿叫“神厨”,是制作祭祀供品食物的地方。南殿叫“乐器库”,是存放祭祀所用乐器和乐舞生服的地方。东、西井亭专为方泽坛内泽渠注水和为神厨供水。南殿及两井亭于清乾隆十四年建成。
宰牲亭
宰牲亭,是古代皇家祭地前宰杀祭祀用的牲畜(犊、豕、羊、鹿)的场所。每逢祭祀前一天子时初刻,在此举行宰牲仪式。门内两侧原有井亭各一座。
斋宫
斋宫为皇帝祭地时斋宿之所。清代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各帝都曾在此斋宿。主体建筑坐西面东,由西、南、北三殿组成,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清雍正八年(1730年)重建。
皇祇室
皇祇室始建于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是地坛的主要建筑之一。明、清两代是供奉皇地祇神,五岳、五镇、四海、四渎、五陵山神位之所。1925年地坛辟为“京兆公园”,曾在此设“通俗图书馆”,1986年秋定为“地坛文物陈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