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寨古村(林寨古村落门票)

天气预报 (11) 2周前

林寨古村,位于广东省梅州市丰顺县,是一个有着近七百年历史的古村落。这里山清水秀,风景如画,被誉为“客家民居建筑的活化石”。走进林寨古村,仿佛穿越时空,感受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魅力。

一、林寨古村的概况

1.地理位置

林寨古村位于丰顺县中部,毗邻潮汕平原,地处梅江中上游。这里地势起伏,山峦叠嶂,自然风光旖旎。

2.历史沿革

据史料记载,林寨古村始建于南宋末年,距今已有近七百年的历史。明清时期,这里成为客家移民的重要聚集地,形成了独特的客家文化。

二、林寨古村的建筑特色

1.客家民居建筑

林寨古村的民居建筑独具特色,多为土木结构,以青砖、灰瓦、木雕、石雕等为主要材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建筑有:“四水归堂”、“土楼”、“围龙屋”等。

2.石雕工艺

林寨古村的石雕工艺精湛,被誉为“客家石雕之乡”。这里的石雕作品造型独特,技艺高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三、林寨古村的文化传承

1.客家民俗文化

林寨古村的民俗文化丰富多彩,如:舞龙、舞狮、客家山歌、客家民间故事等。这些民俗文化传承了客家人的历史记忆,体现了客家文化的独特魅力。

2.传统工艺

林寨古村的传统工艺独具特色,如:竹编、木雕、陶瓷等。这些传统工艺不仅丰富了村民的生活,也为传承客家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四、林寨古村的价值与意义

1.历史价值

林寨古村作为客家民居建筑的代表,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它见证了客家移民的迁徙历史,体现了客家人在逆境中顽强拼搏的精神。

2.文化价值

林寨古村的文化价值体现在客家民俗文化、传统工艺等方面。这些文化元素是客家文化的瑰宝,对于研究客家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3.旅游价值

林寨古村具有较高的旅游价值。它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为传承客家文化提供了有力支持。

林寨古村,这座历史悠久的古村落,承载着客家人的迁徙记忆,传承着丰富的客家文化。在这里,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历史的厚重,还能领略到客家文化的独特魅力。让我们共同保护这片历史文化遗产,让林寨古村的魅力永存。

林寨古村的历史沿革

据史载,和平县林寨镇建制于秦朝,公元前214年前,秦始皇派大军南下时,南越王赵佗为了防御来犯之敌,派一姓林将军到当地筑寨守关,官府后来便用他的姓而命名为林寨。

自元朝以来,兴井村民凭借土地的肥沃和浰江水运之利,务农经商,富甲一方。

清代至民国期间,兴井村富裕人家建造了一座座高大的房屋,形成颇具规模的古民居群。目前保存较完好的古民居有24座,其中清代20座、民国4座,总占地面积3万平方米。林寨村民兴建起颇具规模的古民居群,为典型客家风格的方围屋,每座占地1000至3000平方米不等,四角置碉楼,高达8至10米,主体建筑为三进院落厅堂式布局。

按照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评选条件,现存历史传统建筑面积须在2500平方米以上,兴井村古民居建筑面积为3万平方米,已远远超过历史文化名村的评选标准,且这些古民居集中在2公里范围内,在广东省内也是罕见的。因此,林寨兴井古建筑群是和平县一笔丰厚的优秀历史文化遗产,地方特色独一无二,具备参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基本条件 。

林寨古村的林寨八奇

古村第一奇 船艇上楼梯

是指旧时林寨古村由于地势低洼,濒临江河,常常日遭三浸,村上的人为抵御水患,保护生命财产安全,置造船艇多艘,平日里抬放在村子的门楼上,当洪水漫浸一定高度,就将船艇推下,然后沿着村子大街小巷救助灾民,船艇是村民的保护神。

古村第二奇 蒲艾挂门楣

林寨古村居民先祖是从福建省宁化县石壁村葛莉藤坳迁入此地,村民们在端午节,把艾叶、菖蒲和沙椋等扎成艾圈,挂在门楣上以避邪;据传古时陈民先祖遭〃安史之乱时、陈家汉子身背大龄侄儿,手牵稚弱亲子而孝感官兵,后按官兵之嘱,在门楣上挂蒲艾,保得合家平安,此风俗长此传承。

古村第三奇 寿星遍乡里

古村落里,长寿之人比比皆是,单上石街古巷的十多户人家中,就有陈华昌黄年英百岁夫妻等众多的寿星。专家学者归纳结论为:一是古色古香、秀景如画的古村,空气清新、环境干爽,是宜室宜居的家园,二是由于古村民风纯朴、村民和谐相处,其乐融融;三是凡事看得开,清清白白做人,食得安、睡得安,半夜敲门心不惊;四是古村文化娱乐多,无烦无忧生活;五是村民有文化,领会政策好,心底无欲天地宽,六是坚持饮用千年古井水,注重生命在于运动;六是衣食不奢华,多吃蔬菜粗粮:更重的是村民和睦相待,辈份不设防,无代沟、无礼节、无拘无束,乐享天年。

古村第四奇 木屐当马骑

林寨古村落布局合理,巷街纵错有致,有两条石街贯穿全村,交通极为方便,整条村道铺就河卵石,晴雨不会泥泞,旧时尚无胶塑鞋靴,故村民喜穿木屐代步,闲来无事,村民像骑马走街穿巷,脚穿木屐,屐声哒哒,此起彼落,恰似士兵岀操,乡民笑称为〃石街烂。

古村第五奇 摆指游河溪

历代以来,古村居民饱受水灾之苦,游泳也是生存的本能,人们养成会游泳的习惯,这种习俗不分男女,很多家庭为了安全,女孩子从小也会随父兄到浰江河去熟悉水性,所以林寨虽然临近江河,女流之辈丝毫无惧水患。村上的孩童有个约定,只要伸岀实指和中指上下抖动,大家就心照不宣,因为大人们要小孩帮做家务,小孩只得悄悄地伺机溜岀,结伴去大河或小溪里游泳。

古村第六奇 龙王敢晒死

旧时,林寨古村至公白双坳等地,若遇天大旱,人们先到龙王庙求雨;若3天后不下雨,村民就抬龙王神像巡游,3天后再不下雨,村民就抬岀龙王神像让烈日暴晒;若过几天还不下雨,就把熬好的鱼藤草药倒入小河,毒死鱼虾,捞起煮了吃;若再不雨,就把烘干的茶麸撒到大江河,叫闹大河,村民们金鼓齐鸣,鞭炮震天,直捣龙宫,把药死的大鱼——龙王臣民,在龙王庙前煮了吃,逼龙就范……这种民俗,在其他地方是没有的。

古村第七奇 从不水浸街

林寨陈姓先祖立基古村时,根据街道布局和地形特点,规划设计岀精良的排水导污方案,采取分区排水的原则,建成了明沟和暗沟两种形式的排水系统。暗沟入水处设有窗式滤水孔,以防垃圾堵塞,裸露于路面沟顶都并盖上石板盖,整条村道铺就河卵石,晴雨不会泥泞,沟巷直通村前的大鱼塘,每逢滂沱大雨,雨水沿着通敞的沟渠涌入水塘,古村从不水浸街。

古村第八奇 火堆烧垃圾

自古以来,古村居民十分重视环保,旧时多在门前、巷角设置火池烧垃圾,俗称〃火堆,村民将垃圾烧尽后,把余泥灰烬用人畜粪尿揽拌成农家肥,然后放入储肥室或直接施入田间,施用这种农家有机肥料的蔬菜十分可口

林寨古村的饮食

主食

林寨古村有勤俭节约之习,对饮食要求不甚苛求,都是以大米为主,配以番茨、芋头、玉米、粟米及其他杂粮。一日三餐均为米饭,很多村民早餐也改为吃早点(面食、米粉、肉汤等)。以前家家户户种植油茶树,摘茶果榨油,食油以山茶油为主,花生油、猪油为辅。

莱肴

自古以来古村村民以自种青菜瓜豆为主,辅以咸鱼、豆豉、榄角、腐乳、南乳及各类蔬菜干,一般家庭以自家米糠饲养一二条生猪。节日自家磨豆腐买些肉类。一般人年均吃肉量不超过十五市斤。自改革开放后,村民们吃肉量不断增加,在家门口就能买到猪肉、牛肉、活鱼、活鸡等。很多家庭每天都有比较丰盛的菜肴,同时,喜欢吃新鲜蔬菜,佐餐也要调味品。

待客风俗

以前客人探亲,上午(或下午)来访,一般到来后,主人必先煮上鸡(鸭)蛋米粉给来客,吃意旨垫底(俗称打点),待午餐或晚餐再次一齐入席用餐。婚嫁相亲的一般到来,加上媒婆和陪伴的共有三四个人,每人亦需吃一碗煎荷包鸡蛋米粉。

林寨陈姓客家菜特色:猪肉为菜王,盛宴有林寨的特色客家菜的十酿:酿豆腐,酿香信,酿苦瓜干,酿毫豉,酿全鸭,酿猪肠头,酿菜卷,酿春卷,酿腐卷、肉丸、红闷肉等,早年林寨人弄动物内脏吃的时候,很多外人不以为然,吃过后觉得美味可口,所以餐桌上多了几味菜,诸如炒牛肠肚、猪大肠、狗腑器之类佳肴、加上本土的俐江河鱼、林寨烘豆腐、水晶霸鸡、罗卜、芹菜、蒜,再配上鱿、鲍、参、蚝等海味,堪称一流。

婚筵喜宴

民间婚筵喜宴以猪肉、鸡鸭、鱼及豆腐或油炸豆腐、粉丝或香菇、海味、腐竹等为基本菜色,辅以笋干及各类蔬菜。一般九至十碗,大体上以猪鸡鸭鱼为主。富裕家庭以酿豆腐、酿香信、酿蚝豉、酿虾米、鱿鱼、墨鱼、海参、红焖猪肉、牛、羊、鸡、鸭、鹅、肉丸等(宴席禁用狗肉),称之丰盛酒席。

丧事

以吃豆腐、南瓜等为素菜。但正席要有猪肉。一般是猪肉、豆腐(吃白豆腐)、粉丝、腐竹及青菜瓜类等。多为七至八碗,九碗为丰盛。大部分人家以吃肉为主,菜肴不能比婚筵差,甚至要十碗荤,以示对协助办理丧事及前来吊丧者的敬重和感谢。随着政府规定实行火葬, 很多事情简单多了, 丧事也象办成喜事,甚至比喜事更浪废,丧事的菜肴吃过是没人要的,餐餐要新鲜,饮料酒类也用得特别多。做满月、迁新居及庆寿筵,酒席类似婚筵菜肴,也多到街镇, 县城操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