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苏省苏州市的东南部,有一个名叫园庄镇的地方。这里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一座典型的江南水乡古镇。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园庄镇,探寻这座古镇的繁华与沧桑。
一、园庄镇的历史沿革
园庄镇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据史书记载,唐代时,这里曾是一个小渔村。到了宋代,随着经济、文化的繁荣,这个小渔村逐渐发展成为一座繁华的古镇。明清时期,园庄镇更是成为了江南地区的重要商贸中心。
园庄镇的历史沿革时间表:
时间段 | 事件 |
---|---|
唐代 | 小渔村 |
宋代 | 繁华古镇 |
明清 | 商贸中心 |
二、园庄镇的特色建筑
园庄镇的特色建筑主要有以下几种:
1. 古民居:园庄镇的民居建筑风格独特,既有南方水乡的典雅,又有北方建筑的豪放。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要数“九曲回廊”式建筑。
2. 古牌坊:园庄镇的古牌坊造型各异,雕刻精美,是古镇的重要标志。如“文武官员过往下马”牌坊,便是其中之一。
3. 古庙宇:园庄镇的古庙宇众多,其中最有名的是“三元宫”。三元宫始建于宋代,是一座集道教、佛教、儒教于一体的庙宇。
4. 古桥梁:园庄镇的古桥梁造型优美,结构坚固。如“永安桥”、“如意桥”等,都是古镇的著名桥梁。
三、园庄镇的民俗文化
园庄镇的民俗文化丰富多彩,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舞龙舞狮:舞龙舞狮是园庄镇的传统民间艺术,每年春节期间,都会举行盛大的舞龙舞狮表演。
2. 花灯制作:园庄镇的花灯制作技艺精湛,品种繁多。其中,最具特色的是“鱼灯”、“虾灯”等水乡特色花灯。
3. 评弹表演:评弹是园庄镇的传统曲艺,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丰富的内容,深受当地群众喜爱。
4. 美食文化:园庄镇的美食文化独具特色,如“园庄烧饼”、“园庄豆腐干”等,都是古镇的著名美食。
四、园庄镇的现代发展
近年来,园庄镇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基础上,积极发展旅游业。以下是园庄镇旅游发展的几个亮点:
1. 古镇修复:政府对园庄镇的古镇进行了全面的修复和保护,使得古镇风貌得以重现。
2. 旅游资源开发:园庄镇充分利用古镇资源,开发了众多旅游景点,如“三元宫”、“永安桥”等。
3. 文化活动举办:园庄镇定期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如“园庄镇民俗文化节”、“园庄镇美食节”等,吸引了大量游客。
园庄镇,这座千年古镇,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民俗风情。在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江南水乡的韵味,领略到古镇的繁华与沧桑。让我们走进园庄镇,共同探寻这座古镇的美丽与魅力吧!
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园庄镇下辖村委会包括园庄社区居委会、后蔡村委会、土楼村委会、大埔村委会、塔兜村委会、枫林村委会、霞山村委会、宫兜村委会、洋尾村委会、云峰村委会、东石村委会、高峰村委会、泗洋村委会、义路村委会、岭北村委会、六户村委会、东坪村委会。
园庄镇东石村有座土楼叫“亦可”,亦可楼是仙游县目前保留最为完整的一座清代土楼,许多游客从四面八方赶来争睹土楼芳容,盛赞东石土楼是一座神奇的建筑,其建筑规模宏大、结构精巧,可以与客家土楼相媲美。
外墙用三合土夯筑,内部用木结构,建成这座通高16.5米,边长21.6米的方形土楼,土楼西南面为正大门,东南设一个边门。大门用青石磨光制作,外框呈长方形,内框作拱洞门,二、三楼才有窗口,也用青石制作,土楼四周共有78个枪眼。从外观看就是一座易守难攻的土楼。走进土楼内部结构也给人全新的感觉,一根根粗壮木柱支撑起三层楼房,形成一口边长为5.85米的天井,并以天井为中心,一二层四边各辟设一厅二房,三楼则形成通透空旷的回廊。
东石土楼建设工艺和建筑风格表现出闽西客家土楼文化特征,而这种跨区域的文化外延中必然演绎出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据说园庄区域原有土楼十多座,东石土楼是唯一一座保存完好的土楼,它的存在成为莆仙与闽西两地文化交流的见证。大埔城位于仙游县园庄镇高峰村。原称“新安全庄”,又称顶大埔城,俗称鳌峰寨,始建于五代末。当时祖居这里的陈洪进世族,为防御山寇侵犯,用卵石依山垒筑城墙,呈牛首形状,前小后大,坐西向东。
城垣高5米,深4米,长564米。双面全部采集卵毛石砌筑,不加任何人工加工浆砌办法。设有护城坡,护城坡内侧是人行道,宽2米,以利于战乱防御时调动人员和运送器物。城门现只开3个,东门为主门,南北门为偏门,东门垣宽1.8米,高2.8米,长5米,门槽设在外侧50公分处。城东向5公里的下大埔城结构布局与此城大体相同,只是破旧矮小,墙垣仅2米高,无护城坡,城门无拱顶。
鳌峰寨是省内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整的古迹之一,像这种双面全部采集鹅卵石砌筑,不加任何人工加工浆砌的“石头城”为全省独有,在全国也不多见。
位于宫兜村下辖的岐山自然村,在岐山庙走楼梯上去,可以看到“张公法主”的雕像傲然耸立。
奥运冠军张国政是福建仙游人。园庄镇是典型的贫困乡镇,总人口
5.8万人。由于水源缺、旱地多。境内资源匮乏,
1986年被定为全省重点扶持的33个贫困乡之一。穷则思变。由于园庄地处偏僻山区,条件恶劣,过去群众生活困难。改革开放以来,受惠于党的富民政策,纯朴、憨厚、勤劳的园庄人民发扬吃苦耐劳、敢闯敢拼的精神,发挥聪明才智,走南闯北,开辟特色产业—面食业。采取亲帮亲、户带户等方式,逐渐形成规模,走上共同富裕之路。从福建省重点扶持的贫困乡镇,到人均年收入过万,多名面点师傅每年外出务工挣得十万以上的收入,这就是继承了闽南人会赚钱血统的园庄镇面点师。小面食,大作为。目前,全镇在面点行业的从业人员达
2.2万人,从事发酵面食加工业人员占全镇劳动力人数的80%以上。园庄面点师会赚钱,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实行经济一条龙。二是善于迎合消费者胃口。据统计,园庄镇目前在全国开有7000多个面食包点店,与此同时,配套的开发了50多家面食原料经销店。这几千家面食包点店基本上从这些原料经销店买原料。“经济一条龙,每一块钱都落入到园庄人的口袋。”当然,无论是买者还是卖者,对原料他们有高要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保证园庄人做的面点被老百姓认可”园庄人还非常善于抓社会热点、迎合消费者的需求。比如,当消费者开始意识到老面馒头的种种缺陷的时候,园庄人早就开始宣传酵母馒头了,他们认为酵母馒头有营养、安全、卫生,才是未来的主方向。近年来,油条铝害问题突出,老百姓对传统油条有爱又怕,园庄镇人看到了这个市场机会。他们率先使用安琪公司无铝油条膨松剂,在各地卖起了无铝油条,结果大受欢迎。这就是聪明的福建人,能将市场机会牢牢抓住的园庄面点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