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的长河中,自然的力量与人类的智慧相互交织,孕育出了无数令人叹为观止的奇迹。古贝壳堤,这一独特的自然与人文景观,便是这样的奇迹之一。它不仅是海洋与大陆的交界处,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见证者。本文将带领读者穿越时空,探寻古贝壳堤的奥秘,揭开海洋与文明的秘密纽带。
一、古贝壳堤的起源与分布
古贝壳堤,顾名思义,是由古代生物贝壳堆积而成的堤坝。这种自然现象在全球范围内均有分布,尤其在我国的珠江三角洲、长江口、黄河三角洲等地,古贝壳堤尤为丰富。据研究,古贝壳堤的形成与地质构造、海平面升降、气候变化等因素密切相关。
二、古贝壳堤的生态环境价值
古贝壳堤不仅是海洋生物的栖息地,也是众多珍稀动植物的家园。据统计,古贝壳堤上的生物种类繁多,其中包括许多具有较高保护价值的物种。例如,我国长江口古贝壳堤上的白鹤就是世界濒危物种之一。古贝壳堤还有助于维护生物多样性,为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提供重要保障。
三、古贝壳堤的文化价值
古贝壳堤见证了人类文明的变迁,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在我国,古贝壳堤不仅是古代航海、捕捞、渔业生产的重要场所,还是古代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如《山海经》中记载:“南海有贝壳之国,其人食贝,以贝为币。”可见,古贝壳堤在古代社会中具有重要地位。
四、古贝壳堤的考古价值
古贝壳堤是考古学的重要研究对象。通过对古贝壳堤的考古发掘,我们可以了解古代人类的生活方式、生产技术、社会组织结构等。例如,我国学者在珠江三角洲古贝壳堤上发掘出大量新石器时代遗址,为研究我国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提供了重要资料。
五、古贝壳堤的保护与利用
面对古贝壳堤这一珍贵的自然与文化遗产,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其保护与利用。一方面,加强对古贝壳堤的立法保护,确保其生态环境和文化价值不受破坏;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古贝壳堤的旅游资源,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1. 加强立法保护。我国《海洋环境保护法》和《文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对古贝壳堤的保护提供了法律依据。地方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如设立自然保护区、加强巡查执法等,以确保古贝壳堤的生态环境和文化价值得到有效保护。
2. 保护和修复。针对古贝壳堤生态环境脆弱、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我国政府采取了多项措施,如加强生态修复、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等,以期恢复古贝壳堤的生态功能。
3. 旅游开发。在确保古贝壳堤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开发利用其旅游资源,既可以提高当地居民收入,又可以增强公众对古贝壳堤保护的认识。
古贝壳堤作为海洋与文明的秘密纽带,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生态价值。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应充分认识到古贝壳堤的重要性,切实加强保护与利用,让这一珍贵资源造福子孙后代。
参考文献:
[1] 陈家庚,李永春. 中国古海岸线及贝壳堤研究[J]. 海洋与海岸,2009,31(3):1-5.
[2] 张家声,李春生,黄辉. 中国古贝壳堤的发现与研究[J]. 地球科学,2010,35(4):409-416.
[3] 马克思,恩格斯. 自然辩证法[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贝壳堤是在特定的地质条件和地理环境下形成的独特地质地貌,天津贝壳堤与世界另两处同等类型的贝壳堤比较,有几个独特之处。一是贝壳质含量高,天津贝壳堤无论是深埋地下的还是裸露于地表的,贝壳质含量几乎达到100%,很少有其它杂质;二是新老贝壳堤并存,天津贝壳堤不但有距今5000—2000年的古贝壳堤,而且尚有新发育形成的新贝壳堤,并有形成第三条贝壳堤的趋势,国外与国内其它的贝壳堤都远离海岸,没有形成新贝壳堤的可能;三是典型的贝壳滩涂湿地生态系统,是中国乃至世界上的珍贵海洋遗产,具有重要的科研意义和实际生产价值。对于研究古海岸线位置、推断海岸环境演变历史,具有重要的科研和经济价值。如此大的古贝堤仅在美国和南美各发现一条。
天津贝壳堤,绵延30公里,已有5000年的历史,是中国国内独有、世界罕见的古贝壳滩脊海岸。它与美国路易斯安那州古贝壳堤和南美苏里南贝壳堤,并称世界三大古贝壳堤。面对每年仍以10万吨速度生长的贝壳资源,始终坚持适度开发、合理利用的原则,以贝壳为原料研制开发出世界上第三种新瓷型——贝瓷,使贝壳沙堤得到了有效保护,贝瓷产品也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贝壳堤丰富的贝壳资源,为贝雕加工、塑料橡胶填充剂、动物饲料钙质、海洋贝瓷制造等提供了重要的原料来源。 天津贝壳堤是极为珍贵的地质景观,它具有独特的科学价值而受到学者的关注。自上世纪50年代后期,天津市考古、历史和地质学家曾多次到此地考察寻踪退海之地的足迹。中国科学院、国家地震局所属地质研究所、河北省地质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以及远自厦门大学的众多学者也曾慕名来天津贝壳堤堤考察“海滨弃壤”古遗址。天津贝壳堤是珍贵的海洋自然遗迹,真实地记录了沧海变桑田的过程,对研究古地理、古气候、海洋生态、海陆变迁等多学科具有重要价值,是中国罕见的不可再生性资源,被国内外专家誉为“陆地上的海洋博物馆”。
古贝壳堤自然保护区好玩。
滨州贝壳堤岛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景观有北海渔歌、海钓基地、贝海拾趣、盐场采风、生态科普中心、禽鸟乐园等。
汪子岛:最大的贝壳堤岛,滨州境内惟一能观大海全貌的地方,有“海上仙境”之称。相传,徐福奉秦始皇之命率童男女,入海求仙取长生不死药,长久不归,父母思念远去的孩子,奔波于此岛,眺望大海,盼子归来,故名“望子岛”,后人也称“旺子岛”。
贝壳堤:贝壳堤观光带主要位于防潮大堤北,包括西起高坨子,东至汪子岛的贝壳堤岸。规划建设有贝海拾趣、海韵茶寮、贝壳艺术园等。
生物资源:
保护区内发现的野生珍稀动物达459种,是一个典型的“天然生物博物馆”。保护区内有文蛤、四角蛤、扁玉螺等贝类和鱼、虾、蟹、海豹等海洋生物50余种。有落叶盐生灌丛、盐生草甸、浅水沼泽湿地植被等各种植物共350种。
其中仅酸枣、麻黄、黄芪、五加皮等特产中药材就有40多种;湿地里有豹猫、狐狸等6种野生动物,有东方铃蛙、黑眉锦蛇等两栖爬行动物8种,有包括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大鸨、白头鹤,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大天鹅等在内的鸟类45种。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滨州贝壳堤岛自然保护区
贝壳堤是粉砂淤泥质海岸带在波浪的作用下,将淘洗后的生物介壳冲向岸边形成的堆积体。
又称蛤蜊堤。指海岸带淤泥质海岸平原上由海生贝壳碎屑和细沙、粉沙组成的一种滨岸堤。它的发展反映了一个具有粉沙底质、水清而成,以波浪潮汐作用为主的有利于贝类生长的海湾环境。
我国自天津附近东至海边的沙泥质平原上有四条很长的贝壳堤,沿着同渤海湾现代海岸大体一致的方向自北而南分布。它们是古黄河远离天津人海时形成的渤海湾古海岸线的遗迹。也是海岸线后退的重要标志。
形成原因
贝壳堤俗称“蛤蜊堤”、“沙岭子”、“岭子垒”。古人称“贝丘”;地貌学家称为“死亡的海岸洲堤”。贝壳堤是天津地区特有的地貌,它是几千年来,由海生贝类动物在海潮推动下,逐渐堆积而成的古渤海岸线的标志。
贝壳堤真实地记录了天津沧海桑田的过程,东丽区军粮城镇白沙岭贝壳堤,是海陆变迁的历史足迹。贝壳堤是粉砂淤泥质海岸带在波浪的作用下,将淘洗后的生物介壳冲向岸边形成的堆积体。
波浪的冲刷,使海滩坡度增大,底质粗化,底部的贝壳类介壳被海水冲到岸边,堆积在高潮线附近,经长期作用便形成贝壳堤。
当海岸带泥沙来源充分,海滩泥沙堆积作用旺盛时,贝壳堤停止发育。多次的冲淤变化便留下多条贝壳堤。可以作为古海岸线迁移的标志。用C14同位素年代测定贝壳生成的年代,便可恢复海岸发育的历史。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