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台村,这个名字对于中国白酒爱好者来说,无疑是如雷贯耳。它位于我国贵州省遵义市茅台镇,是享誉世界的贵州茅台酒的故乡。茅台村不仅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更是中国白酒文化的瑰宝。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茅台村,探寻它的魅力所在。
一、茅台村的地理位置与气候特点
茅台村地处赤水河边,气候湿润,四季分明。赤水河水质清澈,富含多种矿物质,为茅台酒提供了得天独厚的酿造条件。茅台村海拔约440米,夏季平均气温25℃,冬季平均气温5℃,这样的气候条件使得茅台村成为酿造优质白酒的理想之地。
二、茅台村的历史与文化
茅台村历史悠久,早在秦汉时期就有酿酒活动。据史书记载,茅台酒起源于公元前110年,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茅台村酿酒技艺传承至今,形成了独特的酿造工艺,被誉为“中国白酒酿造第一村”。
三、茅台村的酿酒工艺
茅台村的酿酒工艺堪称一绝,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1. 选材:选用当地优质糯高粱作为原料,高粱颗粒饱满,淀粉含量高,为茅台酒提供了丰富的营养成分。
2. 制曲:采用独特的制曲工艺,将高粱与小麦粉混合,经过发酵、晾晒、磨粉等工序,制成曲块。
3. 发酵:将曲块与糯高粱一起放入发酵池中,经过长时间的发酵,产生独特的酒香。
4. 蒸馏:将发酵好的酒液进行蒸馏,得到高度白酒。
5. 陈酿:将蒸馏出的白酒进行陈酿,使其口感更加醇厚。
四、茅台村的旅游资源
茅台村不仅是一个酿酒胜地,更是一个充满魅力的旅游景点。以下是一些值得一游的景点:
1. 茅台酒厂:参观茅台酒厂,了解茅台酒的酿造工艺,感受白酒文化的魅力。
2. 茅台酒博物馆:了解茅台酒的历史与文化,欣赏各种珍贵文物。
3. 赤水河:乘坐游船游览赤水河,欣赏美丽的自然风光。
4. 茅台村古建筑群:参观茅台村古建筑群,感受古村落的韵味。
五、茅台村的未来发展
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茅台村正逐步成为国内外游客的热门旅游目的地。未来,茅台村将继续传承和发扬白酒文化,同时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旅游服务水平,为游客提供更加美好的旅游体验。
总结
茅台村,一个充满魅力的地方,不仅是中国白酒文化的瑰宝,更是我国旅游业的一颗璀璨明珠。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浓厚的白酒文化氛围,欣赏美丽的自然风光,体验独特的民俗风情。走进茅台村,让我们一起领略中国白酒文化的魅力吧!
“酒冠黔人国,盐登赤虺河。”这句诗出自于清代著名学者、诗人郑珍的《茅台村》。
郑珍(1806-1864),清代学者、诗人。字子尹,晚号柴翁,贵州遵义人。道光举人,曾任荔波县训导。治小学、经学,又为当时宋诗派诗人,有《仪礼私笺》、《巢经巢集》等。
《茅台村》全诗:远游临郡裔,古聚缀坡陀。酒冠黔人国,盐登赤虺河。迎秋巴雨暗,对岸蜀山多。上水无舟到,羁愁两日过。
创作背景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被誉为西南大儒的贵州遵义籍文学家、诗人郑珍,由遵义赴仁怀厅访问原遵义知府平翰,途径茅台镇,看到茅台依山傍水,草木丰茂,实乃酿酒的风水宝地。当地人告诉他“采天然之气,取地下之灵,人得其洁,窖得其老,火得其缓,除此别无其它”。
郑珍听后十分佩服茅台人的智慧,赞美其酿造技术之高明。于是在《遵义府志》中就记载了:“仁怀城西茅台村制酒,黔省称第一。其料用纯高粱者上,用杂粮者次,制法,煮料和曲即纳地窖中,弥月出窖烤之,其曲用小麦,谓之白水曲,黔人称大曲酒,一曰茅台烧。”
仡佬族与茅台酒
国洒茅台,与仡佬族有着难以割解的历史渊源。
茅台镇的称谓与仡佬族有关
濮僚人是仡佬族的祖先。据史料记载,今贵州茅台一带古时曾世居濮僚部落,马桑树漫山遍野,故名“马桑湾”。后来在河东岸发现了一股纯净的泉水,淮僚部落砌了一口四方形的水井,方便来往行人饮用,深得人心,时间长了,人们便习惯称此地为“四方井”,代替了“马桑湾”。往后,沿河地带人类活动频繁,逐步开发利用,但唯有街后历代濮僚人立杆祭祀祖先的土台上长满了茂盛的茅草。濮僚人在茅草台子上祭祀祖先,对先人开荒破草表示崇敬,惯称“茅台”。在中华远古先民眼中,“茅”是一种非常神秘的东西,有“灵茅”之称。“茅”用于分封,成语有“裂土分茅”;用于军事,成语有“名列前茅”;“茅”用于占卜和作为植物崇拜的对象,在中南、西南少数民族民俗中非常普遍,而仡佬族就有茅草舞。古湄潭山凹里上演的“僚人”傩戏中还保留着“劝茅”、“喊茅”的程序;在今之夜郎遗俗“斗牛”中,领队走在前面的长老手中总要执一青茅前后左右横扫,据说可以为自己的“牛王”驱恶避邪、祈求胜利。
“茅”在远古作为酒祭这样重大活动的用品,决不单单是因为它本身有“茎长脉粗,易于结束流畅”的生物特性,应该是具有更深刻的内涵的。
因此,我们差不多可以断定,茅台所以叫茅台,其由来一定非常古久,且与这里的土著先民濮僚人对“茅”的某种崇拜观念直接相关。
在仁怀境内濮僚人居住过的地方,也有茅台的地名,如茅坝镇有“九井八庙十茅台”,坛厂镇亦有茅台。据考证,夜郎在上古属于“濮”的一支,那最有可能是古夜郎国都邑的所在地,恰恰又叫“茅口”(今贵州六枝茅口镇)。这些有趣的地名现象不得不叫人联想起先秦楚、濮曾经的一些复杂关系。
元朝以后,在县以下分设寨、村、坪、部,才正式定名为“茅台村”。最早记载茅台村这一地名的,是元末明初怀德司《安氏族谱》。安氏一世祖安朝和殉葬茅台村高台。后来又改称“茅村”(仁怀境内有安村、罗村等)。建国后在仁怀其它地区,一些老人仍习惯称茅台为“茅村”。
仡佬族铜鼓与茅台
明代以后,茅台日益繁荣,又在赤水河两岸修建了九座大庙并在其中的观音寺、灵仙寺、禹王宫内珍藏了三面东汉铜鼓,故而得名“三鼓寺”,茅台村因此又名“云鼓镇”。
1985年4月,在茅台镇银滩葫芦田出土铜鼓一面,考古工作者将其命名为“茅台铜鼓”,印证了“三鼓寺”的说法。
铜鼓造型凝重,纹饰清晰,铜身上部突出,略大于边鼓面;中部腰束,带状扁耳四个,耳而有辫索纹;下部矮而外扩。构图巧妙,内容丰富,鼓面正中为光体,外有十二芒。芒间夹杂饰蝉翼纹。芒外有八晕,皆单线起晕,一晕锯齿纹;二晕蜗纹;三晕为素面;四晕属主晕,饰有游旗纹;五晕为素面;六晕为翔鹭纹;七晕为素面;八晕有蜗纹。铜鼓重18 15公斤,锈蚀较小,敲击音响洪亮浑厚,清越动听,体现了仡佬族人精湛的工艺水平。铜鼓现藏于仁怀博物馆。
据考古资料证实,该铜鼓属云南省石寨山型晚期铜鼓,铸造期可追溯到东汉前后,可能是仡佬族古代文化中具有重要代表性的器物,古代统治者均把它作为珍贵器物或权力的象征。
清代,茅台曾一度改名“益商镇”,简称“益镇”。但终因人们习惯称茅台,已难以更改,故仍保持旧称“茅台镇”。1915年,茅台酒在美国旧金山召开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得金奖,与法国科涅克白兰地、英国苏格兰威士忌一起被誉为世界三大蒸馏名酒,成为响当当的世界品牌。伴随着茅台酒的腾飞,茅台镇从此走向世界、闻名中外。
仡佬族与茅台酒的酿造
古代濮僚人发明了酿酒工艺。因此,仡佬族人喜饮酒,也善酿酒。酒有三种:烧酒、甜酒和咂酒。咂酒用玉米、高粱、稗子、小米、大麦酿制而成,因此称为“杂酒”。咂酒盛于坛内,坛中插一根空心棕叶茎,作吸食用。用糯米或玉米、小米酿制成甜酒。一般为年节及产妇坐月子时,煮米粑、鸡蛋加甜酒,或用泉水冲饮。烧酒为宴席之用。
茅台酒的前身即是濮僚人所酿“枸酱”。《史记》载,西汉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唐蒙奉汉武帝之命出使南越,发现了产于现在茅台的“枸酱”。后唐蒙将“枸酱”献给汉武帝,武帝饮而“甘美之”。
仡佬族聚居的遵义一带,是有名的名酒之乡。这与仡佬族先人善酿,并传承优秀工艺不无关系。现代人根据古代仡佬族酿酒工艺开发了茅台酒、董酒、习酒、湄窖、鸭溪窖酒等产品。由于各种因素,除了茅台酒、习酒等外,湄窨、鸭溪窖酒等不如往昔。20世纪80年代以来,又先后试制过“濮酒”、“怀郎大曲”、“银山乡”等酒,其酒味醇正,香优雅,但均已消亡。后来,道真自治县的“芙蓉江窖酒”、务川自治县的“洋溪窖酒”,均无甚影响。
参考资料:
《仁怀县志》,仁怀县志编纂委员会编,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12月第1版
《茅台酒厂志》,茅台酒厂编著,科学出版社。1991年12月第1版
茅台酒因产自贵州茅台镇而得名,但这个镇子最初并不叫茅台镇,而是叫茅草村。
中国历史上的唐代,国境的西北和西南两大地区几乎同时出现白酒蒸馏技术。其后宋、元、明三朝间,位于今大方县以东不足百公里的播州(今遵义)一带,制作白酒运用的就是这种普通酿酒技术。
明万历二十年(1600年),朱明王朝发动了平息播州土司杨应龙之乱的战争。遵义境内农业遭受崩溃性的破坏。而蜂拥而至的前后共20多万官兵,酗饮欢宴,播州白酒的消费量陡增。
相对集中在茅台村的酒作坊主便被迫采用对整地窖酒醅进行多轮次发酵蒸馏取酒,其间掺入部分新原料的办法,以便充分利用酒醅中的淀粉含量,节省来源不足的高粱、小麦。
于是在茅台村酒作坊中产生出了一套“多轮次掺沙发酵蒸烤”茅台酒生产基础工艺。此后这里各代酒师又相继创造了“堆积工艺”,使多轮次间掺入的新原料得充分发酵;有的酒师又把第一次蒸馏得到的质量较差的酒液泼回酒液泼回酒醅使之在再次发酵中增香。
于是又产生了茅台酒生产的“回沙工艺”。之后,又有了高温制曲、大量用曲、端午踩曲、重阳下沙、陈酿及其他环节的技术。
大约发端于明万历二十八年前后的茅台酒生产工艺,到清乾隆初年,历经一百多年初步臻于完备,并产生了一个独树一帜的白酒酒体,声名远扬。
从清朝末年起,因茅台酒声名日震,人口大增,遂改茅草村为茅台镇。
扩展资料:
茅台酒用小麦制曲,经八次发酵,贮存二三年后方可出厂。它的独特感官指标是酒液无色透明,饮时醇香回甜,没有悬浮物及沉淀,酒香突出,幽雅细腻,酒体醇厚,回味悠长,空杯留香持久,经久不散。
茅台酒的商标,最初用木刻印刷,只是在一个花瓣形的图案内,书写“贵州省茅台酒”几个楷书字样而已。后来才改为连史纸铅印。商标定名:成义酒房为“双德牌”,荣和酒房为“麦穗牌”,恒实酒房为“山鹰牌”。
1952年统改为“工农牌”。1954年后,分为内销和外销两种商标:内销为“金轮牌”(又名“工农牌”),外销为“飞天牌”。文革时期曾一度改为“葵花牌”,旋又恢复“金轮牌”、“飞天牌”,一直沿用至今。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茅台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