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峰村,一个位于我国南方的小村庄,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这里山清水秀,民风淳朴,是许多人向往的世外桃源。近年来,文峰村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引领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文峰村,感受它的魅力。
一、文峰村的地理位置与历史文化
文峰村位于我国某省的一个山区,四周环山,风景秀丽。这里历史悠久,据传已有千年。据村里老人说,文峰村最早是由一位名叫文峰的将军所建,因此得名。村子里的建筑大多为明清时期风格,古色古香。
二、文峰村的自然风光
文峰村地处山区,自然环境优美。村子里有两条清澈见底的小溪,溪水潺潺,宛如天籁之音。村子周围的山峦起伏,郁郁葱葱,四季景色各异。春天,满山遍野的杜鹃花争奇斗艳;夏天,绿树成荫,清凉宜人;秋天,层林尽染,美不胜收;冬天,白雪皑皑,银装素裹。
三、文峰村的人文景观
文峰村历史悠久,人文景观丰富。村子里的古建筑众多,如古庙、古井、古桥等。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文峰庙,建于明代,供奉着文峰将军。庙内古树参天,香火旺盛。村子里的民间艺术也颇具特色,如剪纸、木雕、泥塑等。
四、文峰村的乡村振兴
近年来,文峰村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取得了显著成效。
1. 产业兴旺
文峰村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村民们纷纷将自家的房屋改造成民宿,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体验农家乐。村子还成立了乡村旅游合作社,统一管理旅游资源,提高村民收入。
项目 | 情况描述 |
---|---|
民宿数量 | 已建成民宿30多家,床位500余张 |
游客数量 | 年接待游客量达5万人次以上 |
村民收入 | 2019年村民人均收入达2.5万元,较2015年增长50% |
合作社收入 | 2019年合作社收入达100万元,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
2. 生态宜居
文峰村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大力开展村庄环境整治。村民们积极参与植树造林、清理河道等公益活动,使村子环境越来越美。如今,文峰村已成为一个生态宜居的美丽家园。
3. 乡风文明
文峰村注重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村民们自发组织舞蹈队、戏曲团等,丰富村民文化生活。村子还成立了道德评议委员会,倡导文明乡风。
五、文峰村的未来展望
文峰村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需不断努力。未来,文峰村将继续坚持绿色发展、生态优先的原则,努力打造成为一个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
1. 提升乡村旅游品质
文峰村将进一步提升乡村旅游品质,打造特色民宿、特色餐饮、特色旅游商品等,满足游客多样化需求。
2. 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文峰村将继续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举办各类文化活动,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文峰村。
3.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文峰村将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实施生态修复工程,让村子环境更加优美。
文峰村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未来发展前景广阔。相信在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下,文峰村一定会变得更加美好。
村对面山叫“文笔峰”,村因峰而名,村民以黄姓为主,传公元1112年建村。村落集中,房屋396幢(其中新建水泥楼房120幢)。耕地489.8亩。村委楼1幢,小学1所,会场1所,医疗站2所。清代的古民居12幢。清朝嘉庆年间台澎总兵黄礼鉁出生于此。黄礼鉁,道光十二年武举人。历任福建桐山参将、金门左营游击、奉旨统领闽浙官兵、台湾水师安平协副将、台澎总兵等职。现存有故居、墓、清朝圣旨、渡金仪杖衍牌、将军武官像等古迹。此外,还有元明时期的奶娘宫,明清时期的下马亭、陈普墓、陈普祠堂,清朝“进士第”、“将军府”等古建筑。通电、电话、电视、自来水、柏油路。
宋末元初闻名于世的著名天文学家、理学家、教育学家陈普出生于此。陈普,字尚德,号惧斋,出生于宋淳祐四年(公元1244-1328年)。一生曾主讲建阳云庄书院、建阳鳌峰书院,莆中勿轩书院,造就了一大批理学人才。嘉靖十四年(公元1535),宁德县令叶稠为缅怀陈普,建陈普祠,并塑像祀之。自然景观有元代名人韩信同笔下的石堂八景等。
文峰村位于支提山西侧,与霍童相交界,系霍山西部山脉下的行政村。在唐时期这里曾名园州,自唐朝以来以石堂称呼,直至民国32年,已达千年之久。早期的石堂拥有陈、林、黄、曾、彭、夏、芦、叶等三十六个村落,除了仍保留有黄、林、彭、兰、雷、叶等姓人口外,夏村、芦坪、陈家乾、曾厝弄等仍保留有这些地名的称呼。石堂之所以为石堂,主要是因为石堂以周围的山型相围而成达的近30平方公里的小盆地,且四面山多有岩石,山形奇特(北面有笑天狮子峰,东面有笔架山峰,南面有展旗峰,西面有黄柏峰(将军山),中间有横案似的翠屏山峰),盆地中间还有一自东向西小山脉,分山南之梅鹤村,山北之文峰村,全境有如一个石的厅堂,故而有石堂之称,后因宋末元初诞生了闻名于世的陈普先生而出名,世人也就称陈普先生为石堂先生。
据《宁德县志》记载:“石堂在明、清时期为宁德县青田乡安远里二十都一图的钟山景与唐山景”。到了民国时期,宁德的行政历经几次变化:民国23年5月(公元1934年)全县划分5个区,民国27年全县划分3个区,石堂属三区洋中区管辖,民国32年(公元1943年)宁德全县并乡镇保甲,虎贝当时为上西乡,乡公所驻地设虎贝,石堂也就是在那时改为了文峰与梅鹤两个村。文峰村的命名主要以文峰东面的笔架山峰与韩信同著“石堂八景”中“文峰卓笔”而来的。广义的石堂应包括小盆地内的六个行政村,即文峰村、浮山村(文峰村分村出来)、梅鹤村、南岭村(梅鹤村分村出来)、岔路村与黄柏村,狭义的石堂也应包括文峰村与梅鹤村。
文峰村,旧称石堂,1位于支提山西侧,与霍童相交界,系霍山西部山脉下的行政村,人口2300多,是蕉城区虎贝乡人口最多的行政村。这里不仅是宋末元初著名理学名儒陈普的出生地,也是清代爱国守台的著名将领黄礼鉁的故里。2文峰村民风淳朴,文化底蕴深厚,古建筑相对集中,整体风貌保存较好,其中清代的古民居达20余幢,包括元明时期的奶娘宫,明清时期的下马亭、陈普墓、陈普祠堂、清朝“进士第”、“将军府”、“文武魁”等古建筑。2014年11月25日,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等部门公布了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村落名单,全国共有994个村落入选,文峰村榜上有名,成为蕉城区首个中国传统村落。
【行政隶属与交通位置】文峰村位于罗源湾腹部,系老区革命基点村,隶属连江县管辖,马鼻镇北部,原系赤石自然村,西靠高峰山,南邻村前村,北邻浮曦村(罗源交界)东临罗源湾滩涂海洋,赤石自然村文革前为赤石乡,现有合峰、贵峰、文峰、龙峰四个行政村,居住着邱、薛、陈、郑、吴、马等姓氏,人口8000多人,其中邱氏人口占80%之多,马松公路贯穿而过,是马鼻镇与罗源县的主要交通要道。
【村落与居民】文峰村236户,1200多人口,共有6个村民小组,主要居住邱氏人口,部分薛、郑姓氏。平洋水田面积100多亩,土坂山垅田面积300多亩,山场面积l000多亩,围垦养殖面积600多亩,海域滩涂面积20平方公里(南邻界牌港与村前村交界,北邻鲎谷港与贵峰村交界,海堤线2300多米,西邻海堤线,东邻罗源湾主航道为界,约有9公里),主要海产养殖有紫菜、海带、牡蛎等,还有自然生长的乌鲶。
【历史沿革】文峰村原地为福州府连江县伍贤乡建兴文峰境五甲,始祖邱德充公由河南渭水迁居连江城关巷柄,至今已有900多年历史,繁衍有31世。与五世三兄弟(仲、存、洪)分迁,仲公迁居赤石为合峰、文峰村开基始祖;存公迁居浦口镇益砌村为开基始祖;洪公定居巷柄为开基始祖。仲公子孙后又分迁长龙镇建庄村,廖沿乡宅后村,罗源城关,淅江温州等地。
【历史人物】邱允通,清顺治18年22名进士。
【建筑景观】古迹建筑,邱氏宗祠(原两进大院,现扩建后座为三进大院)、基督教堂、大王宫(三进大院,始建于明末,因年代悠久现将前两进大院改建)、高峰寺、妈祖娘娘宫、大圣庙、三官堂等。
文峰村背靠高峰山,山高顶尖,俗称尖峰山,别名文笔峰故称文峰境,海拔380多米,山下有7个小山俞朝拜,故称七星墩,由南至北即鲤鱼命,李俞(古时李家居住处)墩园,大墩(合峰村),后埭墩(文峰村)北命中段墩,实为风水宝地。鲤鱼俞,古时潮水可淹没命边芦苇,风吹芦苇动,海浪涌,活似鲤鱼游芦苇。月牌山,形似半月,现马鼻中学建于山顶。旅游胜地尖峰山,山圆而尖,登山顶可观连罗两县,北观罗源城关及松山碧里两乡镇,东望可门港、坑园、下宫、官坂、马鼻、透堡等乡镇山峰下100米处有高峰寺,建于上山风尾巴,寺旁有一清泉,水清凉香甜。文峰村海阔平坦,风景秀丽,人杰地灵,民风淳朴,是个创业好地方。
【物产经济】文丰村浅海滩涂面积8000余亩,物产丰富,村民传统以讨小海谋生,滩涂盛产蛏、香螺、跳跳鱼、章鱼、虾、蝇、螃蟹等海产品,近年来大力发展牡蛎、海带、紫菜等
养殖以及海产品加工,产品销往全国各地。
文峰村附近有连江溪山休闲旅游度假村、贵安新天地休闲旅游度假区、贵安大剧院、贵安欢乐世界、青芝山等旅游景点,有连江鲍鱼、百胜缢蛏、定海湾丁香鱼、马祖米醋、龙沙时制等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