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滨镇,这个名字听起来就让人联想到一个美丽而宁静的地方。它位于我国某个省份的东南部,背靠青山,面临碧水,是一处典型的江南水乡。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浓厚的乡土气息,体验到古老的民俗风情,还可以品尝到地道的美食。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洛滨镇,探寻这个小镇的点点滴滴。
一、古镇风貌
洛滨镇历史悠久,据传始建于唐朝。镇上房屋大多为明清时期建筑,青砖黑瓦,古朴典雅。走进古镇,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了那个充满诗意的年代。
1. 古镇布局
洛滨镇的布局呈棋盘状,街道两旁是整齐排列的房屋,每家每户都有一块小小的庭院。镇中心是一座古老的牌楼,上面刻有“洛滨古镇”四个大字。
街道名称 | 主要景点 |
---|---|
中山路 | 古镇牌楼、古戏台、古井 |
南大街 | 古民居、古庙、古树 |
北大街 | 古街道、古商铺、古巷 |
2. 古镇特色
洛滨镇的特色在于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丰富的民俗文化。在这里,你可以欣赏到以下几处特色:
* 古民居:镇上的古民居保存完好,房屋结构严谨,装饰精美。其中,最有名的是“王家大院”和“李家大院”。
* 古庙:洛滨镇有座古老的寺庙——洛滨寺,始建于唐朝。寺庙内供奉着如来佛祖,香火旺盛。
* 古井:镇上有口古老的井——洛滨井,水质清澈,传说喝了井水能延年益寿。
* 古戏台:镇中心有一座古老的戏台,每逢佳节,这里都会举行各种戏曲表演。
二、民俗风情
洛滨镇的民俗风情丰富多彩,以下列举几个最具代表性的:
1. 春节
春节期间,洛滨镇热闹非凡。家家户户都会贴春联、挂灯笼、放鞭炮。还有舞龙舞狮、舞旱船、扭秧歌等传统民俗活动。
2. 元宵节
元宵节晚上,洛滨镇会举行盛大的花灯展览。游客可以欣赏到各式各样的花灯,还可以品尝到美味的元宵。
3. 端午节
端午节期间,洛滨镇会举行赛龙舟、包粽子、挂艾叶等传统活动。还有“屈原庙会”等特色活动。
4. 中秋节
中秋节是洛滨镇的重要节日之一。家家户户都会团聚一堂,共度佳节。还有赏月、猜灯谜等传统活动。
三、美食佳肴
洛滨镇的美食佳肴独具特色,以下列举几个代表性美食:
1. 洛滨酱鸭:洛滨酱鸭是洛滨镇的特色美食,色泽红亮,味道鲜美,肉质酥烂。
2. 洛滨糕点:洛滨镇的糕点种类繁多,如桂花糕、红豆糕、芝麻糕等,口感细腻,甜而不腻。
3. 洛滨豆腐:洛滨豆腐选用优质黄豆,制作工艺独特,口感嫩滑,营养丰富。
4. 洛滨粽子:洛滨粽子选用上等糯米、猪肉、豆沙等馅料,味道鲜美,是端午节期间的必备美食。
洛滨镇,这个充满故事的小镇,让人流连忘返。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浓厚的乡土气息,体验到古老的民俗风情,还可以品尝到地道的美食。如果你有机会,不妨来洛滨镇走一走,感受这里的独特魅力。
洛滨镇因其丰富的水力资源,粮食产量稳定。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大豆、油菜及其豆类。经过产业结构调整,形成了粮食稳步增长、果业优势发展、畜牧业兴旺、林业幅度增长的良好态势。2007年粮食播种面积50550亩,总产量715.15吨,小麦平均亩产140公斤。
林业发展迅速。西部大开发后积极响应“再造山川秀美大西北”的号召,洛滨镇先后实施了“三北”四期防护林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等国家大型林业工程,绿化面积进一步扩大。杂林木资源丰富,树种以刺槐、油松、杨树为主,截止2007年底,退耕还林(草)面积达18331.6亩,天然保护林1460亩。
畜牧业迅猛发展。在兴牧工程上,突出特色养殖,以南店村为主,发展奶牛养殖,现已发展到奶牛249头,日产鲜奶1.8吨。运用“公司+农户”的运营模式,由陕西正立公司投资的机械化挤奶站已于2002年底投入使用,秦川牛养殖已成规模,以西头、坡底、韦村三个村为养殖基地向四周辐射,全镇现秦川牛存栏2372头。境内有规模养猪场3家,全镇猪存栏3473头,羊存栏7076只,千只以上养鸡场5家,总存栏2.3万只。设施农业,塑棚340个。洛滨镇街道宽阔平整,农历三、九集会,辐射方圆10余公里,集市贸易繁荣,行业多样,沿街门面林立,百货、烟酒、副食、五金、医药、生产资料、庄稼医院、理发、缝纫、旅社等门类齐全,服务周到。
交通、邮电洛滨镇境内交通方便,西延铁路沿河间贯穿全境。境内有坡底、苏家坡、韩家河三个火车站。孙蔡公路纵贯南北全境,境内长14.5公里,南通西禹路,东北以洛河三眼桥可至澄城县。镇域西马公路延伸达10公里,麻街洛河大桥连接洛河东西,村村通油路,油路面长36.5公里,形成密集的交通网络。
洛滨镇境内有蔡邓、马湖两所邮政所,有马湖、蔡邓、西头三所电信所,2007年底全镇程控电话装机量达6700部。有移动、联通通讯塔6座,通讯网络发达。有线电视网络发展迅速,现有有线电视用户16村4400户。洛滨镇广播电视站曾受到国家广电部表彰。
文化、文物、旅游洛滨镇群众文化活动以秦腔自乐班、民间社火、庙会文化为主,农闲佳节时,富于地方特色的锣鼓、秧歌、八仙板、高翘、芯子、旱船、血故事、耍龙灯等民间社火热闹非凡。
洛滨镇地处洛河之畔,历史悠久,人文景观和名胜古迹有:晋重耳避难遗址位于避难堡村南,现存土窖两孔,为晋文公避难居室。位于西头村的汉代澄邑漕仓遗址,仅存汉代瓦当两个,人宗庙大殿一座。三国魏名将邓艾墓位于坡底村东。龙首坝位于苏家坡村,以洛河山川豁口处,是引水入洛(洛惠渠)的拦水工程。由被称为“水圣”水利专家李仪祉主持设计并组织施工,坝长178.67米,宽16.2米,是一座拱形石砌溢流坝。该坝在1949年前属全国第一大坝,后人为纪念李仪祉功德,在他的故居富塬村建成了纪念馆,雕塑石像一座。龙首坝景区风景秀丽,瀑布、沙滩、水潭、怪石、草场、天然红柳林浑然一体,素有“小壶口”之称,吸引着大量游客。
教育、卫生、计生洛滨镇境内有初级中学3所,小学16所,单设6所,拥有教职员工349人,学生5400名,县属地段医院1所,卫生院2所。镇计划生育办公室负责全镇计划生育工作,2007年全镇计划生育率96%,人口出生率6.98,人口自然增长率3.8‰
农民人均纯收入 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已达2680元。
洛滨镇政治稳定,经济活跃,在当地政府的领导下,稳步迈向小康。俯瞰婉转绵延的洛河,顺黄土高原一路豪情奔流急切南下,到达蒲城县城向东北驱车25分钟、便到达西头一带。这里崖壁陡峭,怪石林立;大坝飞流直下,气势壮观,惊心动魄;两岸山水秀美,风光旖旎,有“小壶口”之称。游人在惊险中领略大自然景观,在秀美景色中悠闲信步,寄情山水,是一种难得的身心体验。崖低水阔、河流舒缓,尽显他的大气和壮美。龙首黑峡谷风景旅游区是由龙首坝、龙首瀑布、河湾草地密林为内容的自然山水景观、水上运动休闲观光区和洛河峡谷两岸丰富的人文景观组成。景区南北蜿蜒20余公里,东西覆盖数公里,面积约30余平方公里,离景区不远处的崖边有一棵在当地非常有名的古树叫“茶树”,当地人管它叫“神树”。据史料记载,这棵书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在大漠风沙、气候干燥的北方,按说不是它的适宜生长地,但它至今仍枝繁叶茂、生机盎然,这是它第一个神奇之处。据说这棵“神树”还有更奇特的地方,是非常的灵应,有“求子得子、有病治病、化险为夷”之功能。多年以来,供奉它的游客络绎不绝,香火不断。龙首坝附近两岸人文景观丰富,与自然景观一道组成令人神往的洛河神奇旅游景观。这里有晋公子重耳避难遗址、三国名将邓艾墓、汉代澄邑漕仓遗址、水圣李仪祉故居、纪念人类始祖伏羲女娲-人宗庙、黄土高原民俗村等人文古迹。其中,晋公子重耳避难遗址位于避难堡村,相传春秋战国时期,西宫娘娘丽姬想让自己的儿子专权,设“蜜蜂计”害东宫娘娘的儿子重耳,重耳四处避难,逃到此地而得名。当地的酸枣刺不带钩、蚂蚱不叫唤据传都与晋公子避难有关。三国名将邓艾墓位于洛滨镇坡底村,据史载,邓艾和蔡瑁曾屯兵洛河上游,今天的蔡邓便因此得名。水圣李仪祉故居---洛滨镇富源村系先生的出生地,故居至今保存完好。汉代漕仓遗址位于洛滨镇西头村,是现今国内仅存少数古代漕仓之一,对于研究汉代的历史具有较高的价值。龙首坝水上娱乐中心是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以娱乐,休闲观光,农家乐三大旅游项目为主题,形成滑索、漂流、游艇、划船、攀岩、天梯、骑马、团队拓展,民俗体验等旅游项目。目前,已正式运营的精品项目有:龙首飞渡,洛河漂流,修仙划艇,拓展训练,攀岩和农家乐垂钓以及渭北小壶口洛河湿地等,是目前蒲城县境内最为集中和完善的休闲娱乐场所。景区民俗属典型的黄土高原风情,民俗淳朴。村民诚待热情好客,村院文明干净卫生,是户外旅游居住的好去处,有世外桃源的自然体验,有返璞归真的心灵体验。鬼斧神工的石峡、怒吼奔腾的瀑布、使您流连忘返、津津乐道、如痴如醉、情醉梨乡------让你和大自然混发共情来个亲密的接触吧。如果你感兴趣的话,可以带着亲朋好友在节假日的时候来到蒲城,好好感受一下它的独特魅力吧!
洛滨镇内矿藏有煤、石灰石、硫铁矿、陶土等丰富的自然资源,开发前景广阔,地下水资源丰富,境内有蒲城县袁家坡水源地、韩河人饮工程抽水站,为城区提供了充足高标准的自来水。因居洛河之畔,境内有抽水站9所,机井6眼,有效灌溉面积达2.8万亩。
洛滨镇地形多样,土特产丰富。主要品种有苹果、梨、柿子、大枣、花椒等,尤以苹果为最佳适生区。全镇现有果树2.6万亩,年产鲜果2.4万吨,通过技术革新,已建成优质示范园5000亩。所产果品色泽鲜美,皮薄味美,香甜可口。口味醇香的洛滨苹果深受全国各地客商青眯。每年采收季节,客商就会竞相而至,慕名而来。
1韦姓出自韩姓。相传西汉初年功臣韩信被吕后所杀,萧何暗中派人将韩信的儿子送往南粤躲避,韩信的儿子为了避仇,以“韩”字的半边“韦”作为姓氏世代相传下来。
2出自彭姓。以国为姓。根据有关历史文献所载,夏朝中兴少康当政时,封大彭氏的别孙于涿韦,涿韦国又称韦国,商时称韦伯,周襄王时始失国,迁居彭城,子孙以国为姓,称韦氏。史称韦氏正宗。这就是河南韦氏。由此可见,四千多年前韦氏和彭氏同出一祖。
3是古代西北少数民族姓氏。据《汉书西域传》记载,汉代疏勒国亦有韦氏。
二、迁徙分布
韦姓的发源地虽在河南境内,但自称韦氏已居彭城,即今江苏境内。其早期的迁播情况大致如下:韦伯遐24世孙孟为汉初太傅,辞位后移居鲁国邹县;孟四世孙贤为汉相,后迁杜陵。这就是说,早在汉代,韦氏就已经分布在河南、山东、山西、河北等地了,而且有韦氏南迁。三国以后,韦氏盛于今陕西省境内,唐朝时韦姓在陕西省境内得到了大举繁衍,以至盛唐时期的韦氏大多在陕西省。与此同时,也有一些韦氏移居到今江苏、四川、安徽登地,多为京兆郡望的分支。韦氏的大举南迁却是在晚唐以后。唐代以后,韦氏才遍及大江南北。总之,历史上的韦氏是一个典型的北方姓氏。
三、郡望堂号
【郡望】
京兆郡:汉初元年设置京兆尹,相当于郡太守,为三辅之一,治所在长安。相当于今之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华阴以西。三国魏时改称京兆郡。
【堂号】
1扶阳堂:西汉的韦贤是邹鲁的大儒,本始初年官至宰相,封扶阳侯,是为此号。
2京兆:三国以后,韦氏盛于今陕西省境内,故韦姓有以“京兆”为其堂号郡望。
四、历史人物
1韦昌辉:壮族,广西桂平人,太平天国运动领导人之一。被洪秀全封为北王,1851年金田起义时任后又护军师,领右军主将,十二月被封为北王,六千岁。因对杨秀清素怀不满,1856年督师江西时,得洪秀全密诏,带3000人回天京,利用洪、杨矛盾残杀杨的部队及家属,引起公愤,被洪秀全处决。
2韦迢:京兆人,岭南接度使行军司马。
3韦庄:长安杜陵人,五代前蜀诗人、词人,曾官至吏部侍郎兼平章事。其语言清丽,多用白描手法。
4韦忠:平阳人,十六国时期赵名人。
5韦昭:云阳人,三国时吴之著名学者。
6韦孟:彭城人,第一个出现于史籍上的有影响的人物。西汉诗人,他精通鲁诗,其子孙传至韦贤,5世都是邹鲁的大儒。当时有韦学之说。今存有《在鲁诗》。
7韦以德:清广西桂平人,韦昌辉之侄。参加太平军,后封国宗,提督军务。1854年参加太平军克武昌,即奉命和石凤魁、黄再兴驻守。旋返天京。武昌陷后奉命西援田家镇,1854年战死于半壁山。
8韦云清:清末广西南宁人,壮族。光绪三十一年入清军当兵。第二年参加同盟会。曾参加镇南关起义和河口起义,进攻两广都督时被俘牺牲。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9韦绍光:广州北郊三元里人,鸦片战争时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英雄。1841年五月二十八日,盘踞四方炮台的英国军队流窜到三元里一带,韦绍光组织群众奋起反击,被推举为首领。后又联络一百零三乡人民,诱敌至牛拦冈,伏兵四起,大败英军,杀敌200余人。
10韦朝元:南笼府当丈寨人,清代南笼起义领袖。
11韦应物:京兆长安人,诗人,其诗以写田园风物著名,语言简淡,有《韦苏州集》。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