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地泉镇,一个位于我国华北平原上的小镇,这里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独特的地理环境,以及淳朴的民风。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平地泉镇焕发出勃勃生机,成为了一个充满魅力的乡村小镇。
一、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
平地泉镇位于我国河北省保定市,地处华北平原,东临北京市,西接山西省,南邻石家庄市,北靠天津市。这里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气候宜人,四季分明。
表格:平地泉镇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
项目 | 内容 |
---|---|
地理位置 | 河北省保定市 |
地势 | 平坦 |
土地 | 肥沃 |
气候 | 四季分明 |
主要河流 | 滦河 |
二、历史文化底蕴
平地泉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据史料记载,这里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平地泉镇涌现出了许多著名的历史人物,如东汉名将耿纯、唐代诗人王之涣等。
表格:平地泉镇历史文化底蕴
项目 | 内容 |
---|---|
历史人物 | 耿纯、王之涣 |
古迹 | 平地泉古城、耿纯墓、王之涣纪念馆等 |
民俗文化 | 耿氏祭祀、王之涣文化节、民间艺术等 |
三、经济发展
近年来,平地泉镇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取得了显著成效。
表格:平地泉镇经济发展概况
项目 | 内容 |
---|---|
农业产业 | 粮食、蔬菜、水果、畜牧等 |
工业产业 | 纺织、食品、工艺品等 |
第三产业 | 旅游业、服务业等 |
农民收入 | 逐年增长 |
四、基础设施建设
为了改善民生,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平地泉镇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表格:平地泉镇基础设施建设
项目 | 内容 |
---|---|
交通 | 高速公路、国道、乡村道路等 |
供水 | 水厂、供水管网等 |
供电 | 电网、变电站等 |
通讯 | 电信、移动、宽带等 |
医疗 | 卫生院、医疗设施等 |
五、旅游资源
平地泉镇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表格:平地泉镇旅游资源
项目 | 内容 |
---|---|
自然景观 | 平地泉水库、滦河风光等 |
历史文化 | 平地泉古城、耿纯墓、王之涣纪念馆等 |
民俗文化 | 耿氏祭祀、王之涣文化节、民间艺术等 |
六、未来发展
面对未来,平地泉镇将继续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发挥自身优势,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表格:平地泉镇未来发展展望
项目 | 内容 |
---|---|
农业产业 | 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发展特色农业 |
工业产业 | 发展绿色环保产业,提高工业技术水平 |
第三产业 | 发展旅游业、服务业等,提高居民收入 |
基础设施建设 | 继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
生态环境保护 |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 |
平地泉镇是一个充满魅力的乡村小镇,这里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独特的地理环境、淳朴的民风,以及美好的未来。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平地泉镇一定会成为我国乡村振兴的典范。
合并前的平地泉镇历史上多有变革。清朝长期作为察哈尔右翼正黄旗的驻牧之地。光绪年间,清政府为支付庚子赔款,被迫同意教会在此放地招民垦种。其后民国政府设置垦务局,实行内地移民实边垦牧政策,蒙古民族的牧地开始逐年被开垦变为耕地,平地泉镇范围内逐渐有定居形成村落。民国时期平地泉为丰镇县三区,公所设在平地泉村,平地泉镇自古地处归绥(今呼和浩特)、陶林(今察哈尔右翼中旗)、山西省大同等地来往商路要冲,出现了满足商旅驿客需求的各类店铺商号、手工作坊等服务加工行业。日渐成为周边地区的货场集散之地。今平地泉镇区内残存的古城址就是当时商贸繁华的见证。民国8年(1919年)京绥铁路修至苏集时,原设计在今平地泉村建平地泉火车站,但因平地泉地区天主教会、教民的干预反对,只得将车站移至平地泉北的老鸹嘴(今乌兰察布),因站名已备案,不便更改,车站建成后仍用了“平地泉车站”站名,而平地泉改为“老平地泉”之称,以示区别。
民国37年(1948年)09月,集宁县、正黄旗等地获得解放。老平地泉被设置为集宁县第四区。公所设在平地泉村,同时建立了老平地泉乡。1957年撤区建乡,建立大乡老平地泉乡,属集宁市郊区管辖。1958年09月,撤乡建社,成立东方红人民公社。1959年02月撤销平地泉乡、白海子乡、三号地乡,成立平地泉人民公社。1962年分设为平地泉、三号地、白海子3个人民公社。1964年08月划归察哈尔右翼前旗管辖,下设11个生产队。1983年撤社建乡,成立平地泉乡。1994年07月撤乡建镇,成立平地泉镇。
话说集宁路古城沉睡地下的这500多年中,中国大地上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朱元璋1368年建立明朝后,朱家江山共传了十六世,历276年。末代明皇朱由检是明朝历史上一位很有作为的皇帝,挺有事业心,接了他哥哥的班后励精图治,欲挽狂澜于既倒。但朱由检是心强命不强,生不逢时。1644年李自成率农民起义军攻入北京城,朱由检在煤山歪脖树上吊身亡,明朝结束。
明亡后满清入关,李自成败亡,中国改姓爱新觉罗。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在“康乾盛世”达到抛物线的顶点后,东方大国china迅速转入衰落。而与此同时,在地球的另一边,欧洲经历了工业革命,西方列强迅速崛起,亚洲岛国日本也发生了明治维新。
由于清王朝腐败不堪和资本主义列强侵略的深入,尤其是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使中国陷入极度的民族危机。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1912年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宣告成立,清朝灭亡。好了,这个中华民国就是集宁路古城遗址“大成至圣文宣王庙学碑”出土时所处的朝代。
那么,近代集宁究竟是如何肇始的?建立于何时何地呢?
近代集宁的诞生,直接受益于20世纪初中国西北一条铁路大动脉的修建。
一说起近代铁路,大家自然会想起一个人,中国第一代“海归”代表人物———詹天佑。因为詹天佑设计并主持修建的京张铁路,是第一条由我们中国人自主设计和修建的铁路!
1905年5月,清政府批准修筑京张铁路,委任詹天佑为总工程司兼会办(后升任总办兼总工程司)。同年9月京张铁路开工,1909年8月建成通车,历时四年。京张铁路通车前,清政府决定展修张家口至归绥(今呼和浩特)段。1911年11月,通车至阳高时,因武昌起义而停工。
民国成立后,该路续建。1914年展修至大同。1914年5月,大同至丰镇段开工,1915年9月通车。1916年京张、张绥两路合并,改称京绥铁路。1919年9月丰镇至苏集段开工,1920年1月建成通车。
1919年京绥铁路修至苏集时,按照既定图纸,设计在今察右前旗平地泉镇建一个二等车站———平地泉火车站。但就在这节骨眼儿上,平地泉的天主教堂出夭蛾子了。外国神甫煽动当地教民反对车站从平地泉经过,闹腾得挺厉害。
单说卓资山新工总段遇到此事极为挠头,赶紧向上反映。中国近代很多外交磨擦都跟教会有关,而且往往成为列强对中国进行讹诈的“抓手”,称为“事件”。所以当时的路局也不敢“强征”、“强拆”,决定惹不起躲得起,指示卓资山新工总段另选他址。
建哪儿好呢?经过工程技术人员实地勘测,平地泉村北10公里处一个叫“老鸦嘴”(当地方言将乌鸦称为“黑老鸦”,此处“鸦”音同“哇”,读wā,下同)。
这是一个人烟稀少的小村子,除了一处车马大店外,村里主要是黄、赵两大户,还有零星几家外姓,方圆数里皆为荒野。
从技术层面考虑,车站改设老鸦嘴对原图纸改动轻微,原来从平地泉折向卓资山走得是一个圆弧,而从老鸦嘴折向卓资山则接近于钝角。
经过论证和请示,京绥路局工务处决定正式将平地泉车站北移老鸦嘴。因站名已备案,不便更改,车站北移后仍用了“平地泉”站名。
从此,“老鸦嘴”的村名被平地泉所取代,而平地泉则改称为“老平地泉”,以示区别。
当时的新平地泉属民国察哈尔特别区丰镇县辖地,为了便于管理,教导19集宁城关区叫平地泉。1921年秋,丰镇县垦务局移局平地泉,更名为“平地泉招垦设治局”,筹备在此设立县治。
当时平地泉招垦设治局局长名叫杨葆初,他认为“集宁”曾是金代县名和元代“路”名,寓“集市安宁”之意,象征着“吉祥安宁”,遂决定将平地泉招垦设治局改名为“集宁招垦设治局”,并呈报核准。
1922年2月,察哈尔实业厅正式批准平地泉招垦设治局更名为“集宁招垦设治局”。
1924年2月15日,“集宁招垦设治局”正式改为集宁县,隶属察哈尔特别区。
至此,集宁大名再度传世,近代集宁由此肇始,新老集宁的文明脉络天意般的衔接起来。
现在大家清楚了吧,“老鸦嘴”是近代集宁设治前的村名,而平地泉车站就是现在的集宁火车站。
集宁设县后,平地泉成为县府所在地,称平地泉镇。虽然后来几易其名,但在1956年集宁设市之前,人们都管集宁城关区叫平地泉,甚至外地人只知平地泉,而不晓集宁县。
1921年京绥铁路全线通车后,由于平地泉是新辟之地,又属塞外要冲,各地商人和垦户相率而至,车站附近迅速成为商业繁盛区域,平地泉开始声名远播。
1921年9月20日,为纪念京绥铁路于1921年5月1日全线通车,交通部京绥铁路管理局印制了《中华国有铁路京绥线建置纪略》一书,当时是非卖品,供内部赠阅。该书为我们权威的记录了京绥铁路平地泉段修建的始末。
前交通总长叶恭绰在《序》中写道:“九年十二月,甫由平地泉抵卓资山,逾四阅月洎,今年五月而全线遂告棣通。综计全路绵长千二百余里,跨越五省区,北控外蒙,南联晋代,东接热察,西通河套,举凡蒙旗、青海与居庸、嘉峪两关,内外之贸易、行旅咸必于此取途,伟矣哉!”
《本路建筑缘起》中写道:“中途停顿淹滞经年,九年一月甫至平地泉。”
《本路工程经过情形》中写到:“八年秋由丰镇接修干线。九年四月达平地泉,十年一月至卓资山。”
上面的资料非常重要,告诉了我们三个关键的时间节点:京绥铁路1920年1月甫至平地泉,4月抵达平地泉,12月抵达卓资山。
所以,近代集宁的开埠时间应该是1920年,距今整整90年前!
我们无从考证是哪位工人或是技师在老鸦嘴那个小村子挖下了第一锹土,砸下了第一颗道钉,但那一挖一砸却开创了一片新天地,催生了一个新集宁!
这是近代集宁开天辟地的大事件。
铁路修到老鸦嘴时,还发生了一段鲜为人知的“小插曲”。
话说1919年底京绥铁路临时改道老鸦嘴,这个仅有五、六户人家的小村庄一下子沸腾了!人们议论纷纷,除了新奇,村民们并不知道这种叫“铁轨”的东西究竟会给村子带来什么。
别人都是旁观者,但黄老三一家却面临着抉择。修铁轨的人已不只一次找他谈话,要求铁轨从他家沙河以南广袤的农田经过。他们下达了三点告知:
1、铁轨之上将来要走火车,火车只是沿着铁轨前进,不会涉足铁轨两旁的耕地;
2、铁轨所占地亩由路局按照放地价格给予收买,同时补偿用于耕作的间接损失;
3、修铁轨是民国开发西北的重要国策,是由政府授权京绥铁路管理局实施的,所有国民必须配合,不得抵制。
作为当家人,这可愁坏了黄老三。要是答应了路局,是福是祸心里没个谱,不答应吧,又怕小胳膊拧不过大腿。怎么办呢?只好召集全家人商量对策。
作为老鸦嘴第一大户,当时的黄家人多势众,在村子里举足轻重,因此其他村民也参与了进来,事实上召开了一个村民大会。
经过激烈的讨论,人们的意见渐趋一致:
1、路局说火车将来只沿着铁轨前进,不会涉足铁轨两旁的耕地,这纯粹是蒙人。牛有疯的时候,马有惊的时候,谁敢保证这火车不“撒野”?再说了,秋天庄稼成熟,风干物燥,这火车喷着火跑过来,还不得把整片庄稼都给点着了?
2、地价一天比一天高,谁知道过几年行情还能涨多少,按照现价把地卖了,准亏!
3、黄家从柴沟堡来此垦荒,到现在已是祖孙三代,人多户众,决不能逆来顺受,任人摆布,就是打起架来,那些外地人也不见得能占到便宜。
于是矛盾不可避免的激化了。当路局的工人把枕木抬上黄家的土地时,黄家人一拥而上,把枕木扔出界外,工人再抬上,黄家再扔下,架就这样打起来了。高家初来老鸦嘴时曾经受过黄家的关照,因此高家兄弟在关键时刻显示出仗义,加入到了黄家阵营,对抗修路工人。
经过几次动手,双方各有负伤,各不相让,事态变得严重起来。
就在这个时候,分段接到总段通知,决定妥协,铁路向东弧形绕过黄家地。
我们无从猜测是什么原因迫使路局决定让步,也许是民国初年彰显民权,也许是情势危急忌惮后果,也许是体恤民情心存怀柔,也许是工期紧迫权衡变通,也许……
这段“小插曲”真有其事吗?有,情节是我想象的,故事梗概出自陈正祥的《黄家梁小史》(《集宁文史资料》第二辑)。忆文如下:
“民国八年,平绥路土工修到集宁,按原勘探设计,铁路要在黄、赵两家门前通过。黄智不让,坚决不卖给土地;铁路工人强修.黄家强阻,为此多次打架,黄智及其子多人被打伤。这时,高家弟兄已迁来黄家梁,曾帮助黄家同修路工人打架。后来,铁路让了步,东移一里多地,绕了一个大弯子。正因为铁路东移了,黄家梁的布铺、铁匠铺等也搬走了,小商埠不见了,九龙街建起了不少店铺。回忆起这段往事来,赵连成还不无遗憾地说:‘铁路东移了,店铺搬走了,这里不热闹了。’
还有另一种说法,那时车站打不出井来,在黄家梁村西(盟电视台门前东南)打了一眼井,铺管道供车站用水。管道从黄家地里通过,黄家不让,因而打架。”
这两种说法哪种是事实呢?我认为是第一种,即黄家反对铁道占地通过,发生打架事件,最终迫使铁路东移。理由有二:
一是,大家看看集宁地图,京包铁路正对现黄家梁处,明显有一个东向的弯子,是非常典型的“绕道”痕迹,而这里一无水域,二非山体,之所以如此设计,唯一的原因就是人为绕开。
实地在哪能观察到这个大弯子呢?就是现在的通洲路南天桥。站在桥头东侧向西南方向望去,一个半圆尽收眼底,非常明显。
二是,从常理来讲,如果只是一条水管借道门前地头,黄家也不至于如此横加阻拦,不惜打架。只有触及到了黄家的根本利益,而且比较关切,才可能发展到双方打群架。
所以,黄家梁打架事件可以说是集宁历史上第一起“因征地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从后来铁路方面被迫让步,绕道东移来说,当时的路局是以人为本的,讲人权,讲民主,讲法制。
总之,老鸦嘴通了铁轨,开始修建一等车站———“平地泉车站”,村名随之改称平地泉。
1920年12月,平地泉至卓资山段建成通车,1921年5月,卓资山到绥远段建成通车。之后京绥铁路修展至包头镇,1923年1月正式通车,全长817.9公里,就是今天京包铁路的前身。
平地泉镇的历史沿革经历了多变的阶段。清朝时期,作为察哈尔右翼正黄旗的驻牧地,这里见证了历史的变迁。
光绪年间,为了支付庚子赔款,清政府被迫允许教会在此放地招民垦种。随后,民国政府设置了垦务局,实施了内地移民实边垦牧政策。蒙古民族的牧地逐渐被开垦为耕地,平地泉镇内形成了村落。
民国时期,平地泉为丰镇县三区,公所设在平地泉村。平地泉镇自古以来就位于归绥(今呼和浩特)、陶林(今察哈尔右翼中旗)、山西省大同等地来往商路的要冲。各类店铺商号、手工作坊等服务加工行业应运而生,平地泉镇逐渐成为周边地区的货场集散地。古城址的残存,是当时商贸繁荣的见证。
民国8年(1919年),京绥铁路修至苏集时,原计划在平地泉村建立平地泉火车站。然而,因天主教会及教民的干预反对,最终将车站移至平地泉北的老鸹嘴(今乌兰察布),车站仍用“平地泉车站”站名,以示区分,平地泉则改称“老平地泉”。
民国37年(1948年)09月,集宁县、正黄旗等地获得解放。老平地泉被设置为集宁县第四区,公所设在平地泉村,同时建立了老平地泉乡。1957年撤区建乡,成立大乡老平地泉乡,属集宁市郊区管辖。1958年09月,撤乡建社,成立东方红人民公社。1959年02月,撤销平地泉乡、白海子乡、三号地乡,成立平地泉人民公社。1962年,平地泉人民公社分设为平地泉、三号地、白海子3个人民公社。1964年08月,划归察哈尔右翼前旗管辖,下设11个生产队。1983年撤社建乡,成立平地泉乡。1994年07月,撤乡建镇,成立平地泉镇。
扩展资料
平地泉镇位于乌兰察布市察哈尔右翼前旗北部。北与乌兰察布市区接壤,西与三岔口乡相邻,西南与呼和乌素乡毗连,东南与赛汉塔拉乡相连。2001年08月三号地乡并入平地泉镇,组建成新的平地泉镇。全镇总面积274平方公里,其中镇区面积1.6平方公里,工业园区占地5.4平方公里。全镇辖21个村委会,75个自然村,总户数10,413户、总人口29,810人。
1954年,平地泉行政区成立,其行政中心设在平地泉镇。这个行政区最初的管辖范围包括原绥远省集宁专区的14个县,如集宁、兴和、丰镇等,以及土默特旗、东四旗中心旗等14个旗。其中,归绥县被撤销并并入土默特旗,东四旗中心旗和陶林县则合并设立察哈尔右翼后旗,位于平地泉镇。镶蓝镶红联合旗和部分区域合并为察哈尔右翼中旗,设在科布尔。正黄旗与东四旗中心旗和部分县份合并为察哈尔右翼前旗,驻地在土贵乌拉。平地泉行政区最初管辖11县、4旗和1镇。
1955年,察哈尔右翼后旗的行政驻地迁移到土牧尔台镇。1956年,平地泉镇更名为集宁市,平地泉行政区人民委员会也随之迁至集宁市,此时行政区管辖1个市和11个县、4个旗。
1957年,集宁县被撤销,与集宁市、兴和县及察哈尔右翼后旗、察哈尔右翼前旗的部分区域合并。这样一来,平地泉行政区的管辖范围减少至1个市、10个县和4个旗。
1958年,平地泉行政区被撤销,其管辖的集宁市、8个县和4个旗被划归乌兰察布盟管理。萨拉齐县并入包头市和土默特旗,武东县则并入武川、卓资和两个旗的部分区域,以及察哈尔右翼中旗和四子王旗。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