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广袤的疆域中,有一片被群山环绕、绿意盎然的土地,那就是美丽的芭蕉乡。这里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悠久的历史文化,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探寻自然的秘境与人文的温暖。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芭蕉乡,感受这片土地的独特魅力。
一、芭蕉乡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
地理位置:
芭蕉乡位于我国某省的一个山区,地处偏僻,四周被群山环抱。这里交通便利,距离省会城市约300公里,有高速公路和省道相连。
自然环境:
芭蕉乡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雨量充沛。这里山清水秀,空气清新,被誉为“天然氧吧”。乡内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如森林、瀑布、湖泊等。
自然景观 | 描述 |
---|---|
森林 | 乡内森林覆盖率高达90%,种类繁多,有杉木、松树、楠木等。 |
瀑布 | 乡内瀑布众多,其中最著名的是芭蕉瀑布,落差达80米,气势磅礴。 |
湖泊 | 乡内湖泊星罗棋布,其中最著名的是芭蕉湖,湖水清澈见底,鱼儿游弋。 |
二、芭蕉乡的人文历史
历史文化:
芭蕉乡历史悠久,据考古学家考证,这里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乡内有多处历史遗迹,如古村落、古墓群、古战场等。
历史遗迹 | 描述 |
---|---|
古村落 | 乡内古村落保存完好,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情。 |
古墓群 | 乡内古墓群规模宏大,墓碑雕刻精美,反映了古代社会的风俗习惯。 |
古战场 | 乡内古战场遗迹众多,见证了历史的沧桑巨变。 |
民俗文化:
芭蕉乡民俗文化丰富多彩,有独特的民族舞蹈、民间音乐、传统手工艺等。
民俗文化 | 描述 |
---|---|
民族舞蹈 | 芭蕉乡民族舞蹈以热情、奔放、欢快著称,如“踩高跷”、“跳竹竿”等。 |
民间音乐 | 乡内民间音乐种类繁多,有山歌、民歌、小调等。 |
传统手工艺 | 乡内传统手工艺有竹编、木雕、陶瓷等,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
三、芭蕉乡的旅游资源
自然景观:
芭蕉乡的自然景观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游客可以游览森林、瀑布、湖泊等,感受大自然的神奇魅力。
人文景观:
芭蕉乡的人文景观同样令人叹为观止。游客可以参观古村落、古墓群、古战场等,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
民俗活动:
芭蕉乡的民俗活动丰富多彩,如民族舞蹈、民间音乐、传统手工艺等,游客可以亲身体验,感受当地的风土人情。
四、走进芭蕉乡,感受自然的秘境与人文的温暖
走进芭蕉乡,仿佛进入了一个世外桃源。这里山清水秀,空气清新,让人心旷神怡。在这里,你可以:
1. 漫步森林:呼吸清新的空气,欣赏丰富的植被,感受大自然的神奇魅力。
2. 观赏瀑布:倾听瀑布的轰鸣声,感受水流的冲击力,洗涤心灵的尘埃。
3. 游览湖泊:泛舟湖上,欣赏湖光山色,感受大自然的宁静与美好。
4. 参观古村落: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感受古人的智慧与勤劳。
5. 体验民俗活动:参与民族舞蹈、民间音乐、传统手工艺等活动,感受当地的风土人情。
芭蕉乡是一片充满自然之美和人文之情的土地。走进芭蕉乡,让我们在繁忙的生活中找到一份宁静与美好。
芭蕉乡坐落在中国贵州省桐梓县的东北端,与重庆市南川县的合溪乡在北边相邻。东北和东南方向,它与正安县的庙塘镇和桴乡接壤,而西南和西北则与桐梓县的水坝塘镇和狮溪镇相连。这一地理位置的详细信息来源于百度地图,具体数据以百度地图为准。
乡政府的所在地是芭蕉坝,与县城相距大约149公里,海拔高度为880米。芭蕉乡行政区划包括19个行政村和116个村民小组。总面积达到10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为2.38万亩。全乡共有约2550户人家,人口总数为1.22万人。
在这里,你可以看到芭蕉乡的地理位置和规模,它不仅是一个行政区域,也是超过一万居民生活的重要社区。乡政府的设立为乡民提供服务,而广阔的土地和丰富的耕地则支撑着当地农业的发展。
扩展资料
芭蕉乡位于紫阳县境内西南部,距县城11公里,东接向阳、西通高滩、南忱高桥、北依红椿,任河横贯境内形成南北两岸。地势轮廓呈三沟一坡状(即大、小钟灵沟,显钟沟、鸡鸣坡),土地总面积60.58平方公里,辖六个行政村,53个村民小组,2265户、9091人。政府驻地大钟林沟口,渔紫公路、襄渝铁路纵贯东西,安康火石岩库区至温家沟大桥,形成公路、铁路、水路“三通”的交通环境。
清朝时期,芭蕉属市郭里。
民国时期,初袭里甲制,旋改保甲制。 1915年设团总,下辖芭蕉、桅杆、朱砂、上场坝、黄连溪、瓦屋、丫道沟、浪坝8个团首。1927团防下改设保董,辖芭蕉、丫道沟、瓦屋、朱砂、上场坝、桅杆六个保董。1931年芭蕉为第三区署,下设芭蕉、天桥、黄泥塘、桅杆、盛家坝、大吉场、白果、见天坝8个联保。1937年芭蕉区下辖芭蕉、桅杆堡、盛家坝、大集场、朱砂溪、天桥、百谷镇、两河口、见天坝等9个乡。1940年设芭蕉乡公所,管辖8个保,编制属甲等,天桥乡管辖7个保,编制属乙等,黄泥乡管辖9个保,编制属乙等。乡公所内设正、副乡长,经济、民政、文化、警卫四个股室。
1949年11月建立芭蕉区人民政府,沿袭建国前行政区划,管辖区域芭蕉、天桥、黄泥塘、白果坝、见天坝、桅杆堡、大集、盛家坝。1950年3月划出部分地区到桅杆堡,建立桅杆区。1952年8月改为第十五区人民政府,划出部分地区到白果,建立十三区人民政府。1953年8月改为第五区公所,下辖肖家乡、水井乡、胜公乡、桐梓乡、干溪乡、米田乡、天桥乡、王家乡、寨湾乡、谭家乡、头道乡、朱砂乡、浪坝乡、大坡乡、瓦屋乡、红岩乡、南河乡、罗家乡、大鱼乡、楠木乡、戽口乡、格草乡、芭蕉镇等24个乡(镇)。
1955年县政府将肖家、罗家、谭家、头道划出,芭蕉管辖寨湾乡、浪坝乡、瓦屋乡、大坡乡、朱砂乡、天桥乡、水晶乡、格草乡、胜公乡、米田乡、古寨乡、干溪乡、石板乡、朱砂乡、九道乡、戽口乡、后池乡、南河乡、大鱼乡、红岩乡等20个乡。1956年农村推行农业合作社运动,将浪坝、大坡合并到瓦屋,米田合并到剩公,九道、干溪合并到石板,格草合并到水晶,由20个乡合并为13个。1957年1月改为芭蕉区公所,1958年11月改为芭蕉人民公社,下设芭蕉、寨湾、瓦屋、朱砂、红岩、天桥、王家、干溪、米田、黄泥、石板、三新、戽口、南河14个管理区。
1961年5月复为芭蕉区公所,下辖南河、寨湾、瓦屋、芭蕉、红岩、戽口、干溪、黄泥、米田、天桥等10个公社、54个生产大队、494个生产队。1968年3月改为芭蕉区革命委员会,下辖芭蕉公社、戽口公社、瓦屋公社、红岩公社、南河公社、寨湾公社、干溪公社、天桥公社、米田公社、黄泥公社、芭蕉镇共16个公社1个镇。1975年8月撤区并社,撤销芭蕉区革命委员会,建立芭蕉公社、干溪公社革委员会下设管理区、生产大队和生产队(盛家坝区花场公社划入芭蕉公社)。1981年7月对村(大队)按地名更名。
1984年8月撤销芭蕉、干溪公社管理委员会,合并建立芭蕉区公所,并将干溪公社所辖的4个管理区、芭蕉所辖的5个管理区1个镇,改建成为草子坝、高拱桥、朱砂、南河、白岩、戽口、天桥、干溪、米田、黄泥塘10个乡和芭蕉镇人民政府。1996年12月撤销芭蕉区公所,组建芭蕉乡、黄泥塘侗族乡人民政府,下辖村及村民小组。
2001年3月撤销芭蕉乡、黄泥塘侗族乡组建芭蕉侗族乡,辖芭蕉办事处、甘溪办事处、黄泥塘办事处、米田办事处、天桥办事处、高拱桥办事处、朱砂溪办事处、南河办事处、白岩办事处、戽口办事处10个办事处、1个居民委员会、568个村民小组。2001年12月撤销办事处,合并为大村。2002年10月,实行村组合并,撤销乡辖办事处,实行乡直管村。辖灯笼坝村、寨湾村、楠木园村、黄泥塘村、二峰岩村、王家村、米田村、天桥村、白果树村、干溪村、高拱桥村、朱砂溪村、小红岩村、南河村、白岩村、黄连溪村、戽口村和芭蕉居民委员会等17个行政村、1个居民委员会,149个村民小组。
芭蕉乡位于紫阳县境内西南部,距县城11公里,东接向阳、西通高滩、南忱高桥、北依红椿,任河横贯境内形成南北两岸。地势轮廓呈三沟一坡状(即大、小钟灵沟,显钟沟、鸡鸣坡),土地总面积60.58平方公里,辖六个行政村,53个村民小组,2265户、9091人。政府驻地大钟林沟口,渔紫公路、襄渝铁路纵贯东西,安康火石岩库区至温家沟大桥,形成公路、铁路、水路“三通”的交通环境。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