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明镇,位于我国广东省佛山市,是一座拥有千年历史的古镇。这里古建筑林立,人文底蕴深厚,被誉为“岭南文化瑰宝”。近年来,高明镇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高明镇,感受这座古镇的风采。
一、古镇概况
地理位置:高明镇位于佛山市西北部,地处珠江三角洲中部,东临广州,西接肇庆,南靠南海,北邻三水。
历史沿革:高明镇历史悠久,据传始建于唐末五代时期,距今已有1100多年。明清时期,高明镇已成为岭南地区的重要商贸中心。
人口与经济:高明镇总面积约500平方公里,下辖12个村(居)委会,常住人口约10万人。近年来,高明镇经济发展迅速,形成了以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为主导的产业体系。
二、古镇风貌
1. 古建筑
高明镇的古建筑独具特色,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
* 高明文庙:建于明洪武年间,是岭南地区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文庙之一。
* 高明古城墙:始建于南宋,现存部分城墙建于明清时期,是岭南地区保存较为完好的古城墙之一。
* 高明县衙:建于明嘉靖年间,是岭南地区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县衙之一。
2. 古街巷
高明镇的古街巷错落有致,两旁店铺林立,热闹非凡。其中,最具特色的有:
* 石步街:石步街是高明镇最繁华的商业街,历史悠久,商铺林立,是游客购物、品尝美食的好去处。
* 文峰路:文峰路是高明镇的文化中心,两旁有许多文化遗址,如高明文庙、高明县衙等。
3. 自然风光
高明镇的自然风光也十分迷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
* 西江:西江是高明镇的母亲河,两岸风光旖旎,是游客休闲度假的好去处。
* 高明山:高明山是高明镇的天然氧吧,山上绿树成荫,空气清新,是游客徒步、登山的好地方。
三、旅游攻略
1. 最佳旅游时间
高明镇四季分明,气候宜人,全年均可旅游。但建议避开雨季(4-6月)和冬季(12-2月)。
2. 交通指南
* 自驾:从广州、深圳、珠海等地出发,可通过广佛高速、广三高速等到达高明镇。
* 公交:佛山市内有多条公交线路直达高明镇,游客可乘坐公交车前往。
3. 住宿推荐
高明镇周边有众多酒店、民宿可供选择,游客可根据自己的需求和预算进行选择。
4. 美食推荐
高明镇的美食丰富多样,其中最具特色的有:
* 高明烧鹅:高明烧鹅色泽金黄,肉质鲜嫩,是高明镇的特色美食之一。
* 高明粉饺:高明粉饺皮薄馅多,味道鲜美,是高明镇的特色小吃之一。
高明镇是一座充满魅力的古镇,这里古建筑林立,人文底蕴深厚,自然风光迷人。如果你厌倦了城市的喧嚣,不妨来到高明镇,感受这座古镇的古韵盎然。在这里,你可以尽情地漫步在古街巷,品尝美食,欣赏美景,度过一个愉快的假期。
截至2019年7月,佛山市高明区有3个镇,没有乡。三个镇分别为杨和镇、明城镇和更合镇。
佛山市高明区位于广东省中部,珠三角西翼,是珠江、西江交汇的重要节点。全区总面积93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4.29万,下辖荷城街道、杨和镇、明城镇、更合镇和西江新城,共75个行政村(社区)。
区政府所在地荷城街道紧邻西江,距佛山市47公里,距广州市68公里,距香港101海里、澳门74海里。
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置兵高明寨,“高明”由此得名。晋末(公元420年)始设平兴县,历朝县名几经变更,有平兴、清泰、梁泰等称,明成化十一年(公元1475年)改名高明县。
1958年高明与鹤山两县合并,称高鹤县。1981年恢复建制,1994年撤县设市,2002年设立高明区,隶属佛山市。
扩展资料:
高明区的区划沿革:
建国初期(1949年至1956年)。全县由原3个区划分为6个区(1949年),再由6个区并为3个区(1950年);1951年,泰和围划归高明后设4个区。
1952年,高明、鹤山合署办公;1953年高明境内划为5个区,分别是版村(现更楼)、三洲圩(现三洲、人和、荷城及西岸)、西窦圩(现西安、富湾)、明城镇(现明城、杨梅)、合水圩(现合水、原新圩)。
至1954年两县分开建制后,高明县再调整为4个区,分别是明城区(明城、新圩)、合水区(现更楼、合水)、三洲区(现杨梅、人和、三洲、荷城)、西窦区(现西安、富湾)。
农业合作社时期(1956年)。全县设4个区,分别是明城区(明城、杨梅、原新圩);合水区(合水、原更楼);三洲区(三洲、人和);西安区(西安、富湾、荷城)。
1957年广东省撤销区建制后。高明县划分15个乡;1958年上半年15个乡并为10个,下半年人民公社初期乡改为公社,高明10个乡改为8个人民公社后再并为4个公社(大体为原来4个区域),同年高明、鹤山两县合并;
至1963年,几经调整后的高鹤县设公社15个,其中高明片设6个公社,分别是合水、更楼、明城(现明城、原新圩)、杨梅、三洲(现三洲、人和、荷城)、西安(现西安、富湾)。
1973年。高明片由明城公社分出新圩公社、三洲公社分出大沙公社、西安公社分出富湾公社,共9个公社,分别是合水、更楼、明城、新圩、杨梅、三洲(现三洲、荷城)、大沙(现人和)、西安、富湾。
1981年高明仍设9个公社,1983年撤销人民公社,恢复9个区建制。
1984年,经省批准增设高明镇;从三洲区划分出秀丽围(现荷城街道)归高明镇,调整后全县设置9个区、1个区级镇。
1986年,9个区改为9个镇共10个镇。
1994年,高明撤县建市,三洲、西安、荷城(由高明镇更名而成)改为街道建制,其余保留镇建制。
2000年,高明市辖3个街道、7个镇。总人口301041人,各乡镇人口:荷城街道134123三洲街道15615西安街道27267合水镇22604更楼镇18579新圩镇9968明城镇29010杨梅镇18652人和镇13719富湾镇11504(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单位:人)
2002年,高明辖3个街道(荷城街道、三洲街道、西安街道)、7个镇(杨梅镇、人和镇、更楼镇、合水镇、明城镇、新圩镇、富湾镇)。
2003年9月,佛山市高明区调整镇级行政区划:更楼镇、新圩镇撤并为更楼镇,原属新圩镇的“飞地”苗迳村委会划入西安街道办事处管辖。2003年底辖3个街道、6个镇:荷城街道、三洲街道、西安街道、富湾镇、人和镇、杨梅镇、明城镇、合水镇、更楼镇。
2005年5月27日,广东省民政厅批准(粤民区[2005]27号)调整佛山市高明区部分行政区划:
1、撤销富湾镇、荷城街道办事处、三洲街道办事处、西安街道办事处(除原西安街道办事处崇步村委会、潭㙟村委会、新岗村委会、苗迳村委会以外)设立荷城街道办事处。
调整后,荷城街道办事处管辖原富湾镇、荷城街道办事处、三洲街道办事处、西安街道办事处(除原西安街道办事处崇步村委会、潭㙟村委会、新岗村委会、功迳村委会以外)的行政区域范围,共辖24个居委会、14个村委会,总面积178.58平方千米,户籍人口153425人。
荷城街道办事处驻原西安街道办事处驻地。
2、撤销杨梅镇、人和镇,设立杨和镇。调整后,杨和镇管辖原杨梅镇、人和镇的行政区域范围,共辖3个居委会和7个村委会,总面积246.27平方千米,户籍人口35920人。杨和镇政府驻原人和镇政府驻地。
3、撤销合水镇、更楼镇,将合水镇和更楼镇(除罗稳村委会)合并设立更合镇。调整后,更合镇管辖原合水镇和原更楼镇(除罗稳村委会)的行政区域范围,共辖3个居委会和19个村委会,总面积348.91平方千米,户籍人口59607人。更合镇政府驻原更楼镇政府驻地。
4、将原更楼镇罗稳村委会和原西安街道办事处崇步村委会、潭村村委会、新岗村委会、苗迳村委会划入明城镇。
调整后,明城镇管辖原明城镇、原更楼镇罗稳村委会和原西安街道办事处崇步村委会、潭㙟村委会、新岗村委会、苗迳村委会的行政区域范围,共辖1个居委会和11个村委会,总面积186.45平方千米,户籍人口42244人。明城镇政府驻地不变。
参考资料来源:佛山市高明区人民政府—历史沿革
高明镇位于中国陕西省大荔县的北部塬区,坐落在雄伟的铁镰山之巅,与大荔县城保持着38公里的距离。这个小镇东西延伸35公里,南北宽度则为3公里,它的地理范围东至金水沟,西边与澄城县接壤,南面与两宜镇相连,北界则是合阳县的路井镇。高明镇行政划分精细,由22个行政村和100个村民小组组成,共同守护着这片土地。
人口方面,高明镇总人口数量约为2.6万人,这使得小镇保持着适宜的人口密度。小镇的总面积达到了惊人的5.6万亩,涵盖了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广阔的土地资源,为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扩展资料
高明镇地处江苏省如皋市西部,与泰兴市、靖江市毗邻,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四军诞生之地。区域面积6657公顷,5.43万人,辖6个村民委员会、6个居民委员会。镇区占地309公顷,镇区人口6981人。 2007年实现GDP3.7亿元。江曲线建成通车,交通优势进一步凸显。已具形成蚕桑、铸造、服装三大经济板块。顺利通过江苏省实施教育现代化工作先进镇验收。24个农民集中居住点全面启动。获市“村级体育健身工程建设先进乡镇”和“南通市社会治安安全镇”荣誉称号。
一、高明区的历史高明区位于珠江三角洲腹地,东北界临西江下游,与南海、三水隔江相望,南与鹤山相邻,西与新兴、高要两市接壤。
总面积960平方千米。总人口29万人(2003年)。
区人民***驻荷城街道文汇路,邮编:528500。代码:440608。
区号:0757。拼音:Gaoming Qu。
[编辑本段]基本概况佛山市高明区地处广东省中部,珠江三角洲西翼。东北隔西江与南海区、三水区相望,南与鹤山市相邻,西南与新兴市相连,西北与高要市接壤。
荷城街道是全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东距佛山禅城区47公里,离广州市区68公里,西上肇庆市64公里,南下江门市65公里,距香港101海里,距澳门74海里。高明文化历史光辉灿烂,曾有过"文风甲端郡"、"彦硕辈出"的美誉,涌现了大批历史文化名人,如明代的"岭南诗人"区大相,清代的版刻家、中国第一个华人牧师梁发,现代的象牙微雕刻大师冯公侠,武术家、外科专家夏汉雄,教育家、数学家何衍璇等。
高明有优良的革命传统,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高明人民在爱国主义革命先驱谭平山、谭天度、谭植棠"三谭"的影响和带领下,进行了可歌可泣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因而成为广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水资源充裕,充分利用境内江河纵横、水库星罗棋布的优势,大力发展水利事业,全区供水可充分保证生产和生活所需。
城乡电网建设与改造稳步推进,城乡电网结构日益完善,电能质量和供电可靠性不断提高,可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的电力保障。文化事业蓬勃发展,新建设的区文化中心大楼、新改造的高明影剧院、新扩建的区图书馆相继投入使用;村村开通了有线电视,有区级电视台、广播电台各一座;有 8个文学艺术协会,拥有会员500多人。
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现有各级各类学校97所,在校学生60000人,适龄儿童入学率99.9%,小学毕业生升学率99.9%,初中毕业生升学率91.1%, 2004年高考录取率达 86.3%。竞技体育、群众性体育成绩喜人,体育场馆建设喜获突破。
医疗卫生工作水平不断提高,全区有各类医疗机构 144个,专业卫生技术人员1000人,平均每万人拥有医生17人,每万人拥有病床位29张,医疗卫生设备先进。积极实施“科教兴区”战略,科技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现有各类科技人员 12600人,其中高级职称240人,中级职称3000人。
到 2004年底,实施科技项目 92项,开发科技新产品 48项,申请专利 737项,有 64项成果获国家、省、市奖励,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达 47.3%。佛山市高明区邮政电信事业发展较快,全市七个镇三个区先后建起了电信综合楼,实现了城乡电话程控化,全市现有程控电话装机容量5.24万门,移动电话信道271个,开通了高明--佛山光纤电路,程控电话和移动电话均可直拨全国各地。
为了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今年内全市的程控电话总容量将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3万门,实现建成“电话市”的目标。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区***所在地荷城以“园林化”城市为标准,城市功能和基础设施日趋完善,被誉为西江之畔的明珠;在城市建设中高度重视规划的指导作用,出台《佛山市高明区城市发展总体规划( 2004-2020)的原则性意见》,把高明总体定位为“山林水都”,确定走组团式、集约化的发展道路,形成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组团的发展模式,推动“西江组团”的建设进程。
环境质量保持良好,城区大气环境质量有 39.8%的时间处于“优”的水平,有57.3%的时间处于“良”的水平,均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城乡园林绿化建设成效显著,城区绿化面积377万平方米,占城市面积19.2%;同时,高明是珠三角重点林区之一,森林覆盖率达49.6%,曾获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县)市”称号。
[编辑本段]自然地理高明区域形状狭长,东西最长处达55公里,南北相距 42公里。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东北最宽处42公里,大部分地区属冲积平原区,包括三洲区、人和镇、西安区、富湾镇和荷城区及明城镇的一小部分地区,是由河流沉积物形成,属堆积地貌。
其次是低山丘陵台地区,包括合水、更楼、杨梅、新圩镇及明城镇大部分地区,是大量花岗岩侵入形成,属侵蚀地貌。据1981年土壤普查资料,高明辖区内土壤划分为6个土类,即:水稻土、红壤土、赤红壤土、堆壤土、菜园土和潮沙泥土。
红壤土或赤红壤土在高明区分布较广。自然资源高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农林牧副渔皆宜,素有"鱼米之乡"之美誉;境内水资源充足,沧江河及其15条支流横贯全区东西,汇入流经本区的西江,饮用水水质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矿产资源丰富,已发现的矿种达14种,富含花岗岩、石灰石、铁、锰、金、银等,其中西江畔的银矿是目前国内发现的最大的独立银矿床,银储量规模达超大型;高明是珠三角重点林区之一,森林覆盖率达50%,2000年获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县)市"称号,2001年,区人民***被授予"全国绿化先进集体";有丰富而独特的旅游资源,处处蓝天、碧水、绿地,在工厂林立的珠三角构筑了独特的田园风光。
其中更合原始森林,荷城唐代龙窑遗址、灵龟塔,杨和西坑水库、万宝山庄、皂。
二、高明区更合镇康太村信教历史南朝佛教发展的高峰是在梁代,梁代历四帝五十六年,以武帝萧衍在位最久,奉佛事迹最为突出。
萧衍(464-549),字叔达,南兰陵中都里(今江苏省武进县)人,他的学问路线,是先习儒,再奉道,后入佛。少年时代是习儒阶段,“少时学周孔,弱冠穷六经”(《述三教诗》,《广弘明集》卷三十一)。二十岁以后,改奉道教,一直到即位为帝后,仍未舍道。《隋书·经籍志》载,“武帝弱年好事,先受道法,及即位,犹自上章”(《经籍志·道经》,《隋书》卷三十五)。称帝后的萧衍和道士陶弘景的关系极善,他每当遇到国家大事,经常要派人到茅山去向陶弘景请教,以致于陶弘景有“山中宰相”之称。不过,在即位后的第二个年头,即天监三年(504),萧衍就颁布了《舍事道法诏》,宣布舍道归佛。而据其《述三教诗》,则称“晚年开释卷,犹月映众星”。到晚年才开始研读佛经。这也许说明,他虽然已经颁布了事佛诏,实际上还未真正彻底放弃道教。但总的来说,颁诏以后,他是以事佛为主的(此诏的真实性,在学术界是存疑的,但无论其真伪,萧衍的奉佛则是事实)。
萧衍对佛教的支持,表现为两大方面,一是亲身修佛,二是从各方面扶持佛教的发展。
萧衍本人归佛后,逐渐过上了佛教徒的生活,他颁布了《断酒肉文》,禁止僧众吃肉,自己也行素食,到了晚年,他经常日食一餐,所食也只是豆羹粗饭而已。对那些敢于饮酒食肉者,他以世俗的刑法治罪。他又颁布《断杀绝宗庙牺牲诏》,禁止宗庙的牺牲,这是有违儒家礼法的,但他坚持推行。他还正式受戒,据《续高僧传》卷六记载,他于天监十八年(519)“发宏誓心,受菩萨戒”(《慧约传》)。他最突出的奉佛行为之一是多次舍身为寺奴,先后四次舍身同泰寺,每次都是朝廷花了大量的钱财才把他赎出来。他的第四次舍身是在太清元年(547)三月,历时一个月,所花赎钱为“一亿万”,这为同泰寺带来了巨额资金。
萧衍本人是可以划入“义学”一类的,他对佛经很有研究,尤重《般若经》、《涅盘经》、《法华经》等,他常常为大家讲经说法,召开各种法会,开设过千僧会、无遮大会。中大通元年(529)开设的无遮大会,参加者有道俗五万多人。他的佛教撰述,则有《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注解》(现仅存序)、《三慧经义记》(《三慧经》本是《摩诃般若经》中的《三慧品》,萧衍认为此品最重要,因而单独列出)、《制旨大涅盘经讲疏》、《净名经义记》、《制旨大集经讲疏》、《发般若经题论义并问答》(均佚),另著有《立神明成佛义记》、《敕答臣下神灭论》、《为亮法师制涅盘经疏序》、《断酒肉文》、《述三教诗》等,均存。
萧衍在义学上对中国佛学的贡献,突出之处是把中国传统的心性论、不灭论和佛教的涅盘佛性说结合起来了,他本人是属于涅盘学派的,主张“神明成佛”,所谓“神明”,是指永恒不灭的精神实体,它是众生成佛的内在根据,“神明”也就是佛性。他又提出三教同源论,认为儒、道二教同源于佛教,老子、孔子,都是释迦牟尼的弟子,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三教可以会通,同时,三教的社会作用也是相同的,都是教化人为善。
除了自身奉佛,萧衍还大力扶持佛教事业的发展。他对外国僧人的译经,非常支持,僧伽婆罗被他召入五处译场从事译经,所译经典,又请宝唱等人写疏,他甚至“躬临法座,笔受其文,然后乃付译人”(《僧伽婆罗传》,《续高僧传》卷一)。真谛在萧衍门下也受到礼遇,只是因为侯景之乱,真谛的译事难申。萧衍和国内僧人的关系也很密切,宝亮、智藏、法云、僧旻等人,都是萧衍非常器重的。他组织僧人编撰佛教著作,编成的作品至少有十二种。他还广造寺院,所建寺院,有大爱敬寺、智度寺、光宅寺、同泰寺等十一座,各寺铸有佛像,大爱敬寺有金铜像,智度寺的正殿铸有金像,光宅寺有丈九无量寿佛铜像,同泰寺有十方银像。
在萧衍的支持下,梁代佛教达到了南朝佛教的最盛期,萧衍对于佛教,可以说是佞佛了,他最后在侯景之乱时,饥病交加,死于寺中。
萧衍之后,简文帝和元帝也都奉佛。
三、广东佛山市高明区的有关发展历程的事例明成化十一年(1475)建县。
解放后曾与鹤山县合并,称高鹤县。1981年12月恢复建制。
1994年4月18日,民政部(民行批[1994]57号)批准撤销高明县,设立高明市。 2002年12月8日,国务院(国函[2002]109号)批准调整佛山市行政区划:撤销县级高明市,设立佛山市高明区。
以原县级高明市的行政区域为高明区的行政区域。区人民***驻文汇路。
2003年1月8日正式挂牌。 1920年-1994年高明县、高明市、高明区的乡级区划沿革:民国9年(1920年),高明县分设6个区:第一区明城;第二区更楼、新圩;第三区合水;第四区杨梅;第五区普安、崇步(均为现在的西安);第六区三洲、秀丽(荷城)、大沙(人和)。
民国25年(1936年),撤并为3个区,第一区为原第一、四区,即明城、杨梅;第二区为原第二、三区,即更楼、新圩、合水;第三区为原第五、六区,即普安、崇步、三洲、秀丽、大沙(现在的西安、三洲、荷城、人和)。民国时期,泰和围(富湾除石洲村委会外地域和西安的西安河以东秀丽河西北部分)属高要县,1951年底划归高明。
建国初期(1949年至1956年)。全县由原3个区划分为6个区(1949年),再由6个区并为3个区(1950年);1951年,泰和围划归高明后设4个区。
1952年,高明、鹤山合署办公;1953年高明境内划为5个区,分别是版村(现更楼)、三洲圩(现三洲、人和、荷城及西岸)、西窦圩(现西安、富湾)、明城镇(现明城、杨梅)、合水圩(现合水、原新圩)。至1954年两县分开建制后,高明县再调整为4个区,分别是明城区(明城、新圩)、合水区(现更楼、合水)、三洲区(现杨梅、人和、三洲、荷城)、西窦区(现西安、富湾)。
农业合作社时期(1956年)。全县设4个区,分别是明城区(现在的明城、杨梅、原新圩);合水区(现在的合水、原更楼);三洲区(现在的三洲、人和);西安区(现在的西安、富湾、荷城)。
1957年广东省撤销区建制后。高明县划分15个乡;1958年上半年15个乡并为10个,下半年人民公社初期乡改为公社,高明10个乡改为8个人民公社后再并为4个公社(大体为原来4个区域),同年高明、鹤山两县合并;至1963年,几经调整后的高鹤县设公社15个,其中高明片设6个公社,分别是合水、更楼、明城(现明城、原新圩)、杨梅、三洲(现三洲、人和、荷城)、西安(现西安、富湾)。
1973年。高明片由明城公社分出新圩公社、三洲公社分出大沙公社、西安公社分出富湾公社,共9个公社,分别是合水、更楼、明城、新圩、杨梅、三洲(现三洲、荷城)、大沙(现人和)、西安、富湾。
1981年高明仍设9个公社,1983年撤销人民公社,恢复9个区建制。 1984年,经省批准增设高明镇;从三洲区划分出秀丽围(现荷城街道)归高明镇,调整后全县设置9个区、1个区级镇。
1986年,9个区改为9个镇共10个镇。 1994年,高明撤县建市,三洲、西安、荷城(由高明镇更名而成)改为街道建制,其余保留镇建制。
2000年,高明市辖3个街道、7个镇。总人口301041人,各乡镇人口:荷城街道 134123三洲街道 15615西安街道 27267合水镇 22604更楼镇 18579新圩镇 9968明城镇 29010杨梅镇 18652人和镇 13719富湾镇 11504(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单位:人) 2002年,高明区辖3个街道(荷城三洲西安)、7个镇(杨梅人和更楼合水明城新圩富湾)。
2003年9月,高明区调整镇级行政区划:更楼镇、新圩镇撤并为更楼镇,原属新圩镇的“飞地”苗迳村委会划入西安街道办事处管辖。2003年底辖3个街道、6个镇:荷城街道、三洲街道、西安街道、富湾镇、人和镇、杨梅镇、明城镇、合水镇、更楼镇。
2005年5月27日,广东省民政厅批准(粤民区[2005]27号)调整佛山市高明区部分行政区划:(1)撤销富湾镇、荷城街道办事处、三洲街道办事处、西安街道办事处(除原西安街道办事处崇步村委会、潭土朗村委会、新岗村委会、苗迳村委会以外)设立荷城街道办事处。调整后,荷城街道办事处管辖原富湾镇、荷城街道办事处、三洲街道办事处、西安街道办事处(除原西安街道办事处崇步村委会、潭土朗村委会、新岗村委会、功迳村委会以外)的行政区域范围,共辖24个居委会、14个村委会,总面积178.58平方千米,户籍人口153425人。
荷城街道办事处驻原西安街道办事处驻地。(2)撤销杨梅镇、人和镇,设立杨和镇。
调整后,杨和镇管辖原杨梅镇、人和镇的行政区域范围,共辖3个居委会和7个村委会,总面积246.27平方千米,户籍人口35920人。杨和镇***驻原人和镇***驻地。
(3)撤销合水镇、更楼镇,将合水镇和更楼镇(除罗稳村委会)合并设立更合镇。调整后,更合镇管辖原合水镇和原更楼镇(除罗稳村委会)的行政区域范围,共辖3个居委会和19个村委会,总面积348.91平方千米,户籍人口59607人。
更合镇***驻原更楼镇***驻地。(4)将原更楼镇罗稳村委会和原西安街道办事处崇步村委会、潭土朗村委会、新岗村委会、苗迳村委会划入明城镇。
调整后,明城镇管辖原明城镇、原更楼镇罗稳村委会和原西安街道办事处崇步村委会、潭土朗村委。
四、有谁知到广东省佛山市高明区的历史高明历史悠久。
于明成化十一年(1475)建县,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解放后曾与鹤山县合并,称高鹤县。1981年12月恢复建制。
高明文化历史光辉灿烂,曾有过“文风甲端郡“、“彦硕辈出“的美誉,涌现了大批历史文化名人,如明代的“岭南诗人“区大相,清代的版刻家、中国第一个华人牧师梁发,现代的象牙微雕刻大师冯公侠,武术家、外科专家夏汉雄,教育家、数学家何衍璇等。高明有优良的革命传统,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高明人民在爱国主义革命先驱谭平山、谭天度、谭植棠“三谭“的影响和带领下,进行了可歌可泣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因而成为广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五、高明区明城镇云勇村历史历史:汉语词语,含义有三:
1.记载和解释作为一系列人类进程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
2.沿革,来历。
3.过去的事实。
历史,简称史,一般指人类社会历史,它是记载和解释一系列人类活动进程的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多数时候也是对当下时代的映射。如果仅仅只是总结和映射,那么,历史作为一个存在,就应该消失。历史的问题在于不断发现真的过去,在于用材料说话,让人如何在现实中可能成为可以讨论的问题。[1]历史是延伸的。历史是文化的传承,积累和扩展,是人类文明的轨迹。
六、高明区明城镇云勇村历史历史:汉语词语,含义有三: 1.记载和解释作为一系列人类进程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
2.沿革,来历。 3.过去的事实。
历史,简称史,一般指人类社会历史,它是记载和解释一系列人类活动进程的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多数时候也是对当下时代的映射。如果仅仅只是总结和映射,那么,历史作为一个存在,就应该消失。
历史的问题在于不断发现真的过去,在于用材料说话,让人如何在现实中可能成为可以讨论的问题。[1]历史是延伸的。
历史是文化的传承,积累和扩展,是人类文明的轨迹。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