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白酒文化源远流长,而茅台村作为白酒文化的瑰宝之地,更是吸引着无数游客和酒友前来探访。今天,就让我带领大家走进茅台村,领略这里的独特魅力。
一、茅台村简介
茅台村位于贵州省遵义市茅台镇,是中国著名的白酒产区。茅台酒作为我国白酒的代表,其酿造工艺和历史文化都源于茅台村。茅台村地处赤水河边,四周青山环抱,气候湿润,非常适合白酒的酿造。
二、茅台村的历史文化
1. 茅台酒的历史
茅台酒起源于唐代,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据传,唐代诗人李白曾在此饮酒作诗,留下了“茅台酒香飘万里”的名句。茅台酒以其独特的酿造工艺和口感,被誉为“国酒”。
2. 茅台村的传统酿酒工艺
茅台村的传统酿酒工艺包括选料、制曲、发酵、蒸馏、陈酿等环节。其中,制曲是关键环节之一,茅台村的制曲师们经过多年的摸索,总结出一套独特的制曲方法,使得茅台酒的品质更加优良。
3. 茅台村的文化底蕴
茅台村不仅是一个酒村,更是一个文化村。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浓厚的酒文化氛围,如茅台酒文化博物馆、茅台酒酿造技艺传承基地等。
三、茅台村的旅游资源
1. 茅台酒文化博物馆
茅台酒文化博物馆位于茅台村中心,馆内陈列着茅台酒的历史、酿造工艺、酒具等珍贵文物,是了解茅台酒文化的好去处。
2. 茅台酒酿造技艺传承基地
茅台酒酿造技艺传承基地是茅台村的一张名片,这里展示了茅台酒酿造的全过程,让游客亲身感受茅台酒的酿造魅力。
3. 赤水河边风光
赤水河边风光旖旎,游客可以在这里欣赏到美丽的自然风光,感受茅台村的宁静与祥和。
四、茅台村的美食
1. 茅台村特色小吃
茅台村特色小吃包括豆腐干、麻辣鸡、酸汤鱼等,这些小吃味道鲜美,独具特色。
2. 茅台酒宴
茅台酒宴是茅台村的一大特色,游客可以品尝到各种以茅台酒为原料的美食,如茅台酒炖鸡、茅台酒烧豆腐等。
五、茅台村的发展前景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茅台村正逐渐成为我国白酒文化的旅游胜地。未来,茅台村将继续传承和发扬白酒文化,为游客提供更加丰富的旅游体验。
总结
茅台村作为我国白酒文化的瑰宝之地,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旅游资源。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浓厚的酒文化氛围,品尝到地道的茅台酒和美食,领略到美丽的自然风光。茅台村,一个让人流连忘返的地方。
序号 | 景点名称 | 简介 |
---|---|---|
1 | 茅台酒文化博物馆 | 展示茅台酒的历史、酿造工艺、酒具等珍贵文物 |
2 | 茅台酒酿造技艺传承基地 | 展示茅台酒酿造的全过程,让游客亲身感受茅台酒的酿造魅力 |
3 | 赤水河边风光 | 欣赏美丽的自然风光,感受茅台村的宁静与祥和 |
4 | 茅台村特色小吃 | 豆腐干、麻辣鸡、酸汤鱼等,味道鲜美,独具特色 |
5 | 茅台酒宴 | 品尝以茅台酒为原料的美食,如茅台酒炖鸡、茅台酒烧豆腐等 |
相信通过这篇文章,大家对茅台村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如果你是一个酒友或者喜欢旅游的朋友,不妨来茅台村感受一下这里的独特魅力吧!
1、历史沿革
古代濮獠部落世居于茅台古地,此地马桑树漫山遍野。故得名“马桑湾”。后来在赤水河东岸发现了一股纯净的的泉水,濮獠部落砌了一口四方形的水井,方便来往行人饮用,深得人心,时间长了,人们便称此地为“四方井”,代替了“马桑湾”。
此后,沿河地带人类活动频繁,逐步开发,历代濮獠人在街后筑土台,立灯杆祭祀祖先,对先人开荒破草表示崇敬,惯称“茅台”,茅台从此有了名称。有地有名,人气聚集,大量濮獠人在此定居。
西汉成帝年间,夜郎地区生产力进步,粮食生产有了剩余,为酿酒业的兴起提供了物质条件。
元朝以后,在县以下分设寨、村、坪、部、才正式定名为“茅台村”(最早记载茅台茅台村这一地名的,是元末明初怀德司安氏族谱)。后来又称“茅村”。
明朝,茅台街上修了万寿宫,在宫外建有一座极为罕见的半边桥,当地居民,过往客商过半边桥去宫里进香拜佛,因此人们又叫茅台街上为“半边桥”。
明代以后,茅台日益富裕繁荣,又在赤水河两岸修建了九座大庙,并在其中的观音寺,禹王宫内珍藏了三面东汉铜鼓(已经出土一面),故而又叫三鼓寺,茅台村因此又名“云鼓镇”。
清朝乾隆十年(1745年)贵州总督张广泗奏请开凿赤水河道,始通舟楫。四川食盐经赤水河道运入,至茅台起岸,称“仁岸”,成为川盐入黔四大口岸之一。
由于水陆畅通,八方商贾云集,运盐马帮和舟楫络绎不绝,市场繁荣,成为“蜀盐走贵州,秦商聚茅台”,“家惟储酒卖,船只载盐多”的繁华集镇,是黔北物资的主要集散地。
因而一度改名“益商镇”,简称“益镇”。但终因人们习惯称茅台,已经难以改变,因而再度改为“茅台镇”。
2、简介
茅台镇是贵州省遵义市仁怀市下辖镇,位于贵州高原西北部,大类山脉西段北侧,北靠遵义,南临川南。茅台镇地处赤水河畔,是川黔水陆交通的咽喉要地;
在郁郁葱葱的河滨地带,建有“红军烈士陵园”和“红军渡河纪念碑”,赤水河航运贯穿全境,仁蔺、茅丹、茅习、遵茅公路汇聚于此。茅台镇是连接川黔的重要枢纽,也是连接历史名城遵义和国家级风景区赤水的通道。
茅台镇历来是黔北名镇,古有“川盐走贵州,秦商聚茅台”的写照。茅台镇是中国酱酒圣地,域内白酒业兴盛,1915年茅台酒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荣获金奖;
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在茅台四渡赤水。茅台镇集古盐文化、长征文化和酒文化于一体,被誉为“中国第一酒镇”。
扩展资料:
1、茅台酒:
茅台酒,贵州省遵义市仁怀市茅台镇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茅台酒是中国的传统特产酒。与苏格兰威士忌、法国科涅克白兰地齐名的世界三大蒸馏名酒之一,同时是中国三大名酒“茅五剑”之一。也是大曲酱香型白酒的鼻祖,已有800多年的历史。
贵州茅台酒的风格质量特点是“酱香突出、幽雅细腻、酒体醇厚、回味悠长、空杯留香持久”,其特殊的风格来自于历经岁月积淀而形成的独特传统酿造技艺,酿造方法与其赤水河流域的农业生产相结合,受环境的影响,季节性生产,端午踩曲、重阳投料,保留了当地一些原始的生活痕迹。
1996年,茅台酒工艺被确定为国家机密加以保护。2001年,茅台酒传统工艺列入国家级首批物质文化遗产。2006年,国务院又批准将“茅台酒传统酿造工艺”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3年2月14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茅台酒”实施原产地域产品保护。2013年3月28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调整“茅台酒”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名称和保护范围。
2、典故:
东方旋风周恩来日内瓦会议成功靠“两台”:
一代名相周恩来总理一生最重“茅台”,最关心“茅台”,也深受茅台人民的敬重和爱戴。他一生与茅台酒有说不完的故事,这里只摘取他用茅台酒作为外交的一朵浪花。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两个多月后,美国军队在仁川登陆,越过三八线,中国的国家安全受到严重威胁。中朝两国军队和以美国为代表的联合国十六国军队整整打了三年,终于迫使他们坐下来在停战协议上签了字。
1954年4月,为了解决停战后的朝鲜统一问题,为了和平解决印度支那问题,周恩来率代表团前往瑞士日内瓦出席国际会议。
这是新中国领导人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第一次正式亮相,引起了舆论界极大兴趣。相继到达日内瓦的有那时候世界风云一时的政治家和外交家。其中有:美国国务卿杜勒斯,苏联外交部长莫洛托夫,英国外交大臣艾登,法国外交部长皮杜尔。
新中国第一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国际会议,使一直不承认新中国的西方国家在事实上不得不认可中国的国际地位。
对国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的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外国记者说:这是一个年轻的红色外交家率领着一批更为年轻的红色外交家。不久,他们才从周恩来传奇生涯的简历中,知道他是中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
周恩来在日内瓦会议上,以惊人的智慧和才能,积极灵活的展开外交。在会议召开的第二天,便以中国代表团的名义举行了招待会,招待各国代表、新闻记者和国际友人,茅台酒以其优秀的品质,一下子成了宴会上的话题。宾主十分高兴,在品评着茅台酒中频频举杯沟通感情,茅台酒在与会国家的代表中出尽了风头。
在和西方国家代表唇枪舌战的时候,《梁山伯与祝英台》这部充满人情味的中国戏剧片也成了日内瓦会议场外的热门话题。
为了让西方人了解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的感情,周恩来把片名翻译为《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随后又送给了住在莱蒙湖畔的电影艺术大师卓别林(卓别林也是在这次会上第一次喝茅台而把它称为“真正的男子汉喝的美酒”)。
因此,云集日内瓦的外交官们感慨地说:周恩来不仅用艺术促进了外交,同时也把外交变成了一门艺术。
回国后,周恩来总理向党中央汇报时,感慨颇深地说:“在日内瓦会议上帮助我们成功的有‘两台',一台是‘茅台',一台是戏剧《梁山伯与祝英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茅台酒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茅台镇
“酒冠黔人国,盐登赤虺河。”这句诗出自于清代著名学者、诗人郑珍的《茅台村》。
郑珍(1806-1864),清代学者、诗人。字子尹,晚号柴翁,贵州遵义人。道光举人,曾任荔波县训导。治小学、经学,又为当时宋诗派诗人,有《仪礼私笺》、《巢经巢集》等。
《茅台村》全诗:远游临郡裔,古聚缀坡陀。酒冠黔人国,盐登赤虺河。迎秋巴雨暗,对岸蜀山多。上水无舟到,羁愁两日过。
创作背景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被誉为西南大儒的贵州遵义籍文学家、诗人郑珍,由遵义赴仁怀厅访问原遵义知府平翰,途径茅台镇,看到茅台依山傍水,草木丰茂,实乃酿酒的风水宝地。当地人告诉他“采天然之气,取地下之灵,人得其洁,窖得其老,火得其缓,除此别无其它”。
郑珍听后十分佩服茅台人的智慧,赞美其酿造技术之高明。于是在《遵义府志》中就记载了:“仁怀城西茅台村制酒,黔省称第一。其料用纯高粱者上,用杂粮者次,制法,煮料和曲即纳地窖中,弥月出窖烤之,其曲用小麦,谓之白水曲,黔人称大曲酒,一曰茅台烧。”
仡佬族与茅台酒
国洒茅台,与仡佬族有着难以割解的历史渊源。
茅台镇的称谓与仡佬族有关
濮僚人是仡佬族的祖先。据史料记载,今贵州茅台一带古时曾世居濮僚部落,马桑树漫山遍野,故名“马桑湾”。后来在河东岸发现了一股纯净的泉水,淮僚部落砌了一口四方形的水井,方便来往行人饮用,深得人心,时间长了,人们便习惯称此地为“四方井”,代替了“马桑湾”。往后,沿河地带人类活动频繁,逐步开发利用,但唯有街后历代濮僚人立杆祭祀祖先的土台上长满了茂盛的茅草。濮僚人在茅草台子上祭祀祖先,对先人开荒破草表示崇敬,惯称“茅台”。在中华远古先民眼中,“茅”是一种非常神秘的东西,有“灵茅”之称。“茅”用于分封,成语有“裂土分茅”;用于军事,成语有“名列前茅”;“茅”用于占卜和作为植物崇拜的对象,在中南、西南少数民族民俗中非常普遍,而仡佬族就有茅草舞。古湄潭山凹里上演的“僚人”傩戏中还保留着“劝茅”、“喊茅”的程序;在今之夜郎遗俗“斗牛”中,领队走在前面的长老手中总要执一青茅前后左右横扫,据说可以为自己的“牛王”驱恶避邪、祈求胜利。
“茅”在远古作为酒祭这样重大活动的用品,决不单单是因为它本身有“茎长脉粗,易于结束流畅”的生物特性,应该是具有更深刻的内涵的。
因此,我们差不多可以断定,茅台所以叫茅台,其由来一定非常古久,且与这里的土著先民濮僚人对“茅”的某种崇拜观念直接相关。
在仁怀境内濮僚人居住过的地方,也有茅台的地名,如茅坝镇有“九井八庙十茅台”,坛厂镇亦有茅台。据考证,夜郎在上古属于“濮”的一支,那最有可能是古夜郎国都邑的所在地,恰恰又叫“茅口”(今贵州六枝茅口镇)。这些有趣的地名现象不得不叫人联想起先秦楚、濮曾经的一些复杂关系。
元朝以后,在县以下分设寨、村、坪、部,才正式定名为“茅台村”。最早记载茅台村这一地名的,是元末明初怀德司《安氏族谱》。安氏一世祖安朝和殉葬茅台村高台。后来又改称“茅村”(仁怀境内有安村、罗村等)。建国后在仁怀其它地区,一些老人仍习惯称茅台为“茅村”。
仡佬族铜鼓与茅台
明代以后,茅台日益繁荣,又在赤水河两岸修建了九座大庙并在其中的观音寺、灵仙寺、禹王宫内珍藏了三面东汉铜鼓,故而得名“三鼓寺”,茅台村因此又名“云鼓镇”。
1985年4月,在茅台镇银滩葫芦田出土铜鼓一面,考古工作者将其命名为“茅台铜鼓”,印证了“三鼓寺”的说法。
铜鼓造型凝重,纹饰清晰,铜身上部突出,略大于边鼓面;中部腰束,带状扁耳四个,耳而有辫索纹;下部矮而外扩。构图巧妙,内容丰富,鼓面正中为光体,外有十二芒。芒间夹杂饰蝉翼纹。芒外有八晕,皆单线起晕,一晕锯齿纹;二晕蜗纹;三晕为素面;四晕属主晕,饰有游旗纹;五晕为素面;六晕为翔鹭纹;七晕为素面;八晕有蜗纹。铜鼓重18 15公斤,锈蚀较小,敲击音响洪亮浑厚,清越动听,体现了仡佬族人精湛的工艺水平。铜鼓现藏于仁怀博物馆。
据考古资料证实,该铜鼓属云南省石寨山型晚期铜鼓,铸造期可追溯到东汉前后,可能是仡佬族古代文化中具有重要代表性的器物,古代统治者均把它作为珍贵器物或权力的象征。
清代,茅台曾一度改名“益商镇”,简称“益镇”。但终因人们习惯称茅台,已难以更改,故仍保持旧称“茅台镇”。1915年,茅台酒在美国旧金山召开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得金奖,与法国科涅克白兰地、英国苏格兰威士忌一起被誉为世界三大蒸馏名酒,成为响当当的世界品牌。伴随着茅台酒的腾飞,茅台镇从此走向世界、闻名中外。
仡佬族与茅台酒的酿造
古代濮僚人发明了酿酒工艺。因此,仡佬族人喜饮酒,也善酿酒。酒有三种:烧酒、甜酒和咂酒。咂酒用玉米、高粱、稗子、小米、大麦酿制而成,因此称为“杂酒”。咂酒盛于坛内,坛中插一根空心棕叶茎,作吸食用。用糯米或玉米、小米酿制成甜酒。一般为年节及产妇坐月子时,煮米粑、鸡蛋加甜酒,或用泉水冲饮。烧酒为宴席之用。
茅台酒的前身即是濮僚人所酿“枸酱”。《史记》载,西汉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唐蒙奉汉武帝之命出使南越,发现了产于现在茅台的“枸酱”。后唐蒙将“枸酱”献给汉武帝,武帝饮而“甘美之”。
仡佬族聚居的遵义一带,是有名的名酒之乡。这与仡佬族先人善酿,并传承优秀工艺不无关系。现代人根据古代仡佬族酿酒工艺开发了茅台酒、董酒、习酒、湄窖、鸭溪窖酒等产品。由于各种因素,除了茅台酒、习酒等外,湄窨、鸭溪窖酒等不如往昔。20世纪80年代以来,又先后试制过“濮酒”、“怀郎大曲”、“银山乡”等酒,其酒味醇正,香优雅,但均已消亡。后来,道真自治县的“芙蓉江窖酒”、务川自治县的“洋溪窖酒”,均无甚影响。
参考资料:
《仁怀县志》,仁怀县志编纂委员会编,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12月第1版
《茅台酒厂志》,茅台酒厂编著,科学出版社。1991年12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