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陵,一座坐落在山西省运城市临猗县境内的千年古城,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她见证了中华民族的繁荣与衰落,承载了无数先人的智慧与梦想。如今,这座古城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探访。本文将带领大家走进襄陵,感受她的历史与文化韵味。
一、襄陵的历史沿革
襄陵历史悠久,据考古学家考证,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这里就有人类活动。春秋时期,襄陵属于晋国领土。战国时期,襄陵属魏国。秦统一六国后,襄陵成为秦朝的一个县治。西汉时期,襄陵县属河东郡。东汉时期,襄陵县属并州。三国时期,襄陵县属魏国。晋朝时期,襄陵县属并州。南北朝时期,襄陵县属并州。隋朝时期,襄陵县属并州。唐朝时期,襄陵县属蒲州。五代十国时期,襄陵县属晋国。宋朝时期,襄陵县属河东路。元朝时期,襄陵县属山西行省。明朝时期,襄陵县属山西布政司。清朝时期,襄陵县属山西布政司。
二、襄陵的名胜古迹
1. 襄陵古城墙
襄陵古城墙是襄陵的标志性建筑,始建于明代,现存城墙长约2000米,高约8米,宽约6米。城墙上设有敌楼、角楼、箭楼等防御设施。城墙上还留有烽火台、炮台等军事设施。城墙四周有护城河,河内种满了杨柳,景色宜人。
2. 襄陵文庙
襄陵文庙始建于明代,是纪念孔子及其弟子的重要场所。文庙内有大成殿、东西庑、泮池等建筑。大成殿是文庙的主体建筑,殿内供奉着孔子像。文庙是襄陵的文化象征,也是古代学子求学的圣地。
3. 襄陵县衙
襄陵县衙是古代襄陵县的行政中心,始建于明代,现存建筑有大门、二门、大堂、二堂、花厅等。县衙是古代官吏办公和审理案件的地方,也是展现古代官场文化的重要场所。
4. 襄陵古城遗址
襄陵古城遗址位于襄陵古城东侧,是古代襄陵古城的遗址。遗址内有一座古城墙、一座烽火台和一片古城遗址。这里曾是古代襄陵城的军事防御设施,见证了襄陵古城的辉煌。
三、襄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1. 襄陵剪纸
襄陵剪纸是襄陵的传统民间艺术,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剪纸作品内容丰富,造型优美,寓意深刻。剪纸技艺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学,展现了襄陵人民的智慧。
2. 襄陵皮影戏
襄陵皮影戏是襄陵的传统戏曲艺术,已有数百年的历史。皮影戏以皮影人偶为表演工具,通过操纵人偶在幕后表演,配以音乐、唱腔,展现出一幅幅生动活泼的戏曲画面。皮影戏传承了中华民族的戏曲文化,是襄陵的文化瑰宝。
3. 襄陵面食制作技艺
襄陵面食制作技艺是襄陵的传统美食文化,已有数百年的历史。襄陵面食种类繁多,口味独特,如刀削面、油泼面、焖面等。面食制作技艺传承了中华民族的饮食文化,是襄陵人民的骄傲。
四、襄陵的旅游发展
近年来,襄陵加大了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力度,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参观游览。以下是一些建议的旅游线路:
1. 古城一日游
上午:参观襄陵古城墙、烽火台、古城遗址。
下午:参观襄陵文庙、县衙。
2. 历史文化游
上午:参观襄陵博物馆,了解襄陵的历史文化。
下午:参观剪纸馆、皮影戏馆,体验传统民间艺术。
3. 美食文化游
上午:品尝襄陵特色美食。
下午:参观襄陵面食制作技艺馆,学习制作襄陵面食。
襄陵是一座充满历史与文化韵味的古城。在这里,你可以领略到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感受到古城的魅力。让我们走进襄陵,共同探寻这座古城的历史与文化韵味吧!
襄陵含义:
1.水势浩大,漫过山陵。
2.晋襄公陵墓。襄陵是指春秋晋国国君---晋襄公陵墓,故叫襄陵。因现所在地为襄陵镇,"襄陵"也常代指襄陵镇。
①帮助共~义举。②姓。陵,汉语一级字,读作陵,从阜从夌。阜,大土山;夌,攀越。合起来是"攀越大土山"的意思,引申为"登上、升"义。陵,为"帝王的坟墓"专用,有其"专用的升天通道(之处)"的意思。
读音:[xiāng líng]
例句: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出自郦道元的《三峡》,这句话的意思是在夏天江水漫上小山丘的时候,顺流而下的流水把逆流上行的船阻挡了,不能通行。
襄陵(xiāng)(líng)。襄陵,指水漫上山陵。襄,淹上,漫上。陵,山陵。
《三峡》是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所作的。
原文节选: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译文:到了夏天江水漫上山陵,上行和下行的航路都被阻断。有时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这时只要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期间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上飞奔的快马,驾着疾风,也不如船快。
扩展资料此文是一篇明丽清新的山水散文,其记述了长江三峡的雄伟险峻,描绘出三峡各具特色的四季风光,展现出了长江万里图中一帧挺拔隽秀的水墨山水画。全文结构严谨,布局巧妙,浑然一体,其用语言简意赅,描写则情景交融,生动传神。
全文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夏天,江水漫上丘陵,来往的船只都被阻绝了。
郦道元(472—527年),字善长,范阳涿州(今河北涿州)人。平东将军郦范之子,南北朝时期北魏官员、地理学家。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三峡
《统典卷第178卷》
1、
古冀州下今置郡府十九县一百三
河东蒲八县河东桑泉猗氏安邑解虞乡宝鼎永乐
绛郡绛十一县正平曲沃翼城绛闻喜垣夏龙门稷山万泉太平
平阳晋九县临汾襄陵霍邑冀氏汾西洪洞神山赵城岳阳
高平泽六县晋城陵川沁水端氏高平阳城
上党潞十县上党长子潞城壶关铜鞮武乡屯留黎城涉襄垣
乐平仪四县辽山榆社和顺平城
阳城沁三县沁源和川绵上
(太)[大]宁隰六县隰川(太)[大]宁石楼永和温泉蒲
文城慈五县吉昌仵城文城吕香昌宁
西河汾五县隰城介休灵石孝义平遥
太原并十三县太原晋阳文水阳曲乐平清源太谷祁
揄次孟寿阳广阳交城
昌化石五县离石定胡平夷临泉方山
楼烦岚四县宜芳合河静乐岚谷
雁门代五县雁门五台繁畤崞唐林
定襄忻二县秀容定襄
安边蔚三县灵丘飞狐安边
马邑朔二县善阳马邑
云中云一县云中
2、
襄陵汉旧县。有赵襄子墓。又有晋襄公之陵,因以为名。後魏擒赫连昌,又分此县置擒昌县。
《浮山县志》
浮山县自唐虞至闾属冀州,即平阳府。春秋属晋,战国属魏,秦属河东郡。汉属襄陵。三国、晋属平阳郡。北魏改平阳郡为唐州,后又改称晋州,县属之。北齐、后周属擒昌县。后周置郭城县县属之,仍归晋州。随初改平阳郡为平河郡,未久即废,大业初改置临汾郡,后复称平阳郡,属冀州,本县归属平阳郡。唐武德二年(619)析襄陵置浮山县;三年改名神山县,属晋州。五代、宋均称神山县,宋属平阳府。金大定七年(1167)复名浮山县。兴定四年(1220)改名忠孝县。元大德九年(1350)复称浮山县,属晋宁路。明洪武辛未(1391)改晋宁路为平阳府,县隶之,全县划为3乡7坊8里。清仍属平阳府,全县划为4路8里4所432村。民国初属河东道,16年(1927)废道,属省。
尧都区县底村的一位作者
汉襄陵城西汉初置襄陵县于此,属河东郡,经200多年,至王莽新朝,改名为干昌县。汉末农民起义,经过战乱,到东汉初将县治南徙于古城庄,这里废县留下干昌的名字,简称干城或乾城。
禽昌城后魏太武帝神颧年(428年),魏禽获夏主赫连昌于甘肃的安定(陉川),太武帝拓跋焘为了炫耀武功,威慑百姓,于是广筑禽昌城,又析平阳置禽昌郡于北屈(吉县)。后改郡为县,徙治于杨县(洪洞),经过约80年,析襄陵置禽昌县,徙治禽昌城(乔李),到北齐天保七年(556年)又废襄陵入禽昌。周平齐(577年)因县治偏北,从禽昌城徙治于废襄陵故城(县底)。隋大业二年(600年)废禽昌恢复襄陵县旧名,将县治南徙于古城庄。此城归禽昌约百余年,禽昌县治此城约三十年。卧虎山下一带地方直至金朝时仍属襄陵县。《金史·地理志》:襄陵县有浮山、汾水、嘱水。卧虎山为浮山西北一个山冈,上述襄陵县辖域有浮山,说明卧虎山周围一带仍属襄陵县辖域。可能到金元之际,金朝在将临汾河西区划为平水县时,将卧虎山一带地方划归临汾的。这一段真实的历史,按理应该写入有关县志之中。
《山西通志》卷十八
襄陵县有“巢溪”,在县东南三十里,一名洗耳河,一名頴水,相传巢父洗耳处。有“丹朱泉”,在县西南十里景村,相传丹朱插剑得泉。有“娥英泉”,在县西南十里薛村里,东入汾。相传娥皇、女英游此。有“平水”,在县西北十五里平山下,一名晋水。并且还有一条河亦名“晋水”,在县城屏霍门外,源出姑射山,东流入于汾河。有“九箕山”,在县东十三里,东北接霍山之麓,高二里,盘踞三十里有奇,南北袤十里,东西广二十五里,状类箕,南向者九,故名。相传许由居此,下有“洗耳泉”、“弃瓢池”遗址。有“英山”,在县西二十五里圏头村,西望娄山,南连天石,上有娥皇、女英祠,故山以英名。尧让许由,而许由洗耳,这是尧理天下的鼎盛时期,也不是封丹朱之时;重要的是这里也无世传的与“丹”有联系的地名。
《平阳府志》
《禹贡》冀州地,即尧舜之都,所谓平阳也《世纪》云:其地在平水(今龙子祠泉水)之阳而名。春秋属晋。战国属魏。秦为河东郡地。两汉因之。三国魏始置平阳郡。晋因之。永嘉三年,刘渊字元海僭号,建都于此。其后石赵慕容燕及苻、姚之徒,相继有其地。后魏亦为平阳郡,兼置东雍州。太和中罢。孝昌中,改置唐州。建义元年,又改晋州魏收《志》:真君四年,置东雍州。太和十八年罢。孝昌中置唐州,建义初改晋州,后又置总管府于此。东魏、北齐皆为重镇。后周亦曰晋州。隋初改平阳郡为平河郡以阳与杨同音也,三年废郡,而州如故。炀帝改州为临汾郡。义宁二年,复曰平阳郡。唐武德元年,复曰晋州。天宝初,亦曰平阳郡。乾元初复故。五代梁置定昌军节度开平三年,分护国节度置,兼领绛、沁二州,寻又改为建宁军。后唐同光元年,曰建雄军。宋仍为晋州亦曰平阳郡建雄军节度。政和六年,升为平阳府。金因之河东南路置于此。元曰平阳路。大德九年,改为晋宁路。明初复曰平阳府,领州六、县二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