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南省的一个偏远角落,隐藏着一座被称为“大竹村”的古镇。这里远离城市的喧嚣,被群山环绕,仿佛与世隔绝。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大竹村,探寻这座古镇的神秘面纱。
一、大竹村的地理位置与历史背景
大竹村位于湖南省怀化市溆浦县,地处武陵山脉的腹地。据传,这里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宋时期,至今已有千年之久。古镇四周青山绿水,风景如画,是一处典型的江南水乡。
二、大竹村的建筑特色
大竹村的建筑风格独具特色,主要分为两大类:民居和庙宇。民居多为青砖灰瓦,飞檐翘角,具有浓郁的南方民居风格。庙宇则多为木结构,雕梁画栋,古朴典雅。
以下是大竹村建筑的一些具体特点:
类型 | 特点 |
---|---|
民居 | 青砖灰瓦,飞檐翘角,注重装饰,体现主人身份地位 |
庙宇 | 木结构,雕梁画栋,古朴典雅,具有浓厚的宗教氛围 |
三、大竹村的人文风情
大竹村的人文风情十分独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民俗文化:大竹村的传统民俗活动丰富多彩,如舞龙、舞狮、唱戏等,其中最具特色的是“打秋千”。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村民们都会举行盛大的打秋千比赛,欢声笑语,热闹非凡。
2. 民间传说:大竹村流传着许多美丽的民间传说,如“白蛇传”、“孟姜女哭长城”等,这些传说为古镇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
3. 特色美食:大竹村的特色美食独具风味,如“石磨豆腐”、“腊肉”等,都是游客们不可错过的美味佳肴。
四、大竹村的发展现状与挑战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兴起,大竹村逐渐被外界所熟知。古镇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1. 基础设施落后:大竹村的基础设施相对落后,交通不便,电力供应不足,制约了古镇的发展。
2. 旅游资源开发不足:虽然大竹村的旅游资源丰富,但开发程度较低,旅游产品单一,难以满足游客的需求。
3. 传统文化传承困难:随着现代文明的冲击,大竹村的传统文化逐渐流失,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降低。
五、大竹村的未来展望
面对挑战,大竹村需要积极应对,寻求新的发展机遇。以下是大竹村未来发展的几点建议:
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投入,改善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提升古镇的接待能力。
2. 丰富旅游产品:开发多元化的旅游产品,如民宿、农家乐、研学旅游等,满足游客的不同需求。
3. 传承传统文化: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举办各类文化活动,提高村民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4. 创新产业发展:结合当地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如乡村旅游、农产品加工等,促进古镇经济发展。
大竹村是一座充满魅力的古镇,拥有丰富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文化风情。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大竹村一定能够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成为人们向往的旅游胜地。
大竹村地理条件优越,交通便利,人口密集。全村辖7个村民组,275户,1156人。居住汉、苗,彝、布依等民族。该村境内无任何矿产资源,主要经济支柱以种植、养殖为主。
--人口总数:1156人农业人口:1156人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1.01533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356.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苗族,彝族,布依族发展口号:加快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
--所辖村:马口,老王冲,大竹林,种麦寨,孙家寨,大坡上,三块田生产总值:600.0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杂交玉米名特产品:辣椒办公所在地:金龙乡大竹村
大竹村与复兴村、石兴村、新立村、关法村、建福村、包营村、齐心村、落作村、综合村、中坪村、石板村、中寨村、安山村、细木村相邻。
大竹村附近有织金古建筑群、织金洞、织金关水利风景区、恐龙湖水利风景区、织金财神庙等旅游景点,有织金竹荪、织金头花蓼、织金续断、织金竹荪、贵州织金农家土制烟熏腊肉等特产。
大竹行政村位于云南省彝良县两河乡,与乡政府相距8公里,交通条件相对较差,主要依赖土路连通。它东边与小草坝乡金竹村接壤,南边则是龙安乡龙安村,西边是同乡的铜厂村,北边则是两河村。这个村庄由五个自然村组成,分别是坝头、黑水河、庆林、蕨基坪和白岩坝,包括21个村民小组。
村里共有767户农户,乡村人口总数为3367人,其中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达到3341人。劳动力总计1817人,其中大部分(1381人)从事第一产业,如农业和畜牧业。
大竹村的总面积为36.34平方公里,海拔1480米,年平均气温保持在12.6℃,年降雨量约为270毫米,这样的气候条件适合种植玉米等农作物。村里拥有耕地3231.35亩,平均每户耕地面积为0.95亩,而林地面积则达到37392.31亩。
2008年,大竹村的经济总收入达到了211.60万元,反映出当时村民的经济状况。农民的人均纯收入为1726.00元,表明其主要依靠种植业和畜牧业作为经济支柱,但整体收入水平仍然属于相对较低的贫困村范畴。
以前,常听文友、摄友和同事谈起大竹,无一不赞叹其森林覆盖率高、文化底蕴深厚、生态和人文环境好,是天然氧吧,也是人们休生养性、陶冶情操、避暑纳凉的天堂。
资料显示:贵州省务川县大竹村海拔高1000多米,地域面积22.8平方公里,居住着700多户3600余人,全村森林面积3万余亩,森林覆盖率达86%,其中葵花松有近2万亩、茶叶3500余亩、刺竹4000余亩。
听人们说的这么好,资料看起来也很吸引人,心里不免有想去看一看的冲动。5月27日,终于成行。
早上9点,我们坐了40多分钟的车,终于来到了到黄都和丝棉岔路口,驾驶员指着通向丝棉的盘山公路说:“这条路上翻平就是大竹了,你看公路两边的山上,到处都是几十年份的葵花松。”
上到山顶,前面又出现了一个岔路口,左边的指示牌上写着丝棉,右路边的指示牌上写着大竹,大竹这个指示牌,指的是大竹自然村寨,也就是现在大竹村的核心区域。
到大竹自然村寨的大路两边的山都不算高,每座山都是整整齐齐的树木,这些树木主要有松、杉,山脚少量的民房、田地以及入户公路,在林中若隐若现。
沿着右边的公路,我们每逢岔路就向右行,沿着弯曲的水泥路,穿过一片又一片茂密的森林,终于来到了大竹自然村寨。寨门是一个高大的石围墙,上面挂着“大竹”两个古色古香的大字。
大竹自然村寨当地人称大竹园,在一座大山上,长宽有约2公里,四周高是间低,土地肥沃、森林茂密,清朝雍正时期,张氏祖上开始在这里安居乐业。
如今,大竹自然村寨共有60多户,分别住在千口湾和石井两个小地名,中间间隔人个小山棱,多数是张家人,只有几户聂、王、何等姓氏,每一幢房屋都在树木的怀抱中,除了乡村特有的家禽声,偶有风拂过树梢传出沙沙声外,极为幽静。
寨子四周古树参天、林木葱郁;最中间是一个山塘,大竹人称为:千口塘。以千口塘为界,东边是村寨,西边是张氏祠堂和少量的土地,千口塘的周边有一些柏香古树,不管远观还是近看,大竹自然村寨都是一个林中村寨。
虽然是夏天,但由于这里海拔较高,空气清新,微风轻佛,站在寨子的路边,那种沁入心脾的灵秀,让人感觉俗事烦恼随风去,心灵一片宁静。
大竹自然村寨张氏第17代传人张问和介绍,这些树大部份是自然生长,群众选择性地保留下来的树木,也有的是群众把其他杂树砍后补植的。
从张氏族普上看,张氏从清朝雍正时期到现在已有20代人800多户,大部份都因住不下而搬迁出去,大竹自然村寨居住的只有60余户。
大竹自然村寨的房子都是木房,最早的有160年份,最近的30年份,典型的黔北民居风格,大部份为四立三间房,许多房子堂屋的大门外都有一个60公分左右的纱耳门,也叫纱龙门。
有一处房屋建于清朝的长五间,前后及左边均有大朝门,门是用非常厚重的木质材料做成的,两边配备有厢房和跑马厅。堂屋里供奉的是祖先神龛,房屋的板壁上雕刻有镂空的形态各异的窗花,堂屋板壁上刻有“福禄寿禧”等字样。雕刻手法细腻,窗雕构图精美,想象奇特,很有历史厚重感。
这里的人追求“和合”文化,爱护生态,崇尚自然,这一点可以不但可以从几栋有110年的木房上画的“和”“为”“贵”几个大字以及旁边的各种花草画可以看出,还可以从张氏宗祠里面立于清朝宣统二年的“同参化育”石碑上的内容可以看出。
来到张氏宗祠,我们终于看到了“同参化育”这块石碑,细细辩认,上面的内容还算清晰:
人们常说:做人要遵守道义,孝敬父母,兄弟姐妹和睦相处,大家共同期待乡里相亲仁义之风,以义邻居,以仁相让,大家同心同德是邻居的造化。如果不遵守家法而犯错误的人,犯小错误则受到惩罚,犯大错误则禀公追究。
1.参加商议事理不明而犯口角,族中不会追究,但是好斗、占强的人罚款伍仟文钱;
2.放火烧山林的人,要接受罚款十二千文;
3.卖柴的人,无论是自己的山林,还是别人的山林,都不许卖;
4.放牛放马害人家禾苗,秧子一窝,罚款三文钱;苞谷一窝,罚款四文钱。罚款应交入祠堂不许私归;
5.举报或抓住盗窃田间的稻谷,山上的粮食蔬菜的人,奖钱五百文,盗窃的人将被捆入祠堂追究、惩治;
6.剐树皮的人,将被罚款两千文钱;
7.砍伐自己的山林烧火焰,该山林将被充入祠堂作为集体的山林。
以上几条族人要严格遵守,大家要清除山林里面的杂草,森林才能长得茂盛,子孙世代要沿袭下去,做到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让我们的山更绿,成为礼仁之乡是我们众望所归。
团首:张明珍
族长:张光暄
见证人:张元珍张行珍张寿山张衡山张德山
清朝宣统二年六月二十四日立
碑文上写着多个有关家族管理的内容,其中有四条与保护山林相关:“对于放火烧山林者,罚钱十二千文;卖柴不论已林与人之山场,概不允卖,倘若故犯罚钱六千文;割树皮犯之此罚办二千文;砍伐荒山烧火焰,此即归此业充入祠堂以为观山。”
张问和告诉我们,立这块碑的是张氏十二代族人,如今过去了110年,张氏族人一直按照遵守祖上定下的公约,保护森林,才有现在的生态环境。
在村民心中,树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他们会在大年三十、元宵节等传统节日里,祭拜树神,祈祷平安。
张家祠堂旁边的枫香树胸径约1.5米,十分粗壮,是棵参天大树,树龄上千年,上面挂着红布。张问和说,这就是他们的树神,每次祭拜,他们都会带上刀头肉、三炷香、四杯酒、糖果等,而这个仪式是每家每户自发的。
在与张问和闲聊中得知,现在全村的树木主要是杉和松是有原因的。20世纪五十年代末,大竹乡政府为了完成上级要求大练钢铁,组织全乡劳动力砍柴炼钢,当地山上的杂树全被砍光了,只有杉、松、柏这几种重要的木材得以保护下来,看到到处都光凸凸的山头,村民们很是心疼,于是大家主动到山上采集松籽,种在那些被砍的山上。
“松树不好栽,都是用松子埋在土里,让他自已长。”70余岁的老党员张仁礼说,虽然当时他还小,但对种松树的事记得很清楚,那时候是大集体,秋冬活路少,家家户户都去采松籽、埋松籽,连续干了几年。
由于从民国时期起,张氏族人就一直有人在乡里或村里任职,并一直在乡里或村里不断宣传张氏族人的“同川化育”理念,并出台管理办法,保护森林环境,要求各组村民轮流照看,发现有人砍伐树木或牲口踩踏树苗,都要向乡政府举报,从而带动了全乡林业的发展。
改革开放后,山林土地下放到一家一户,大家都要干自己的活,没时间来管护自己的山林,乡里就出台规定,每年每户出资10元钱,由寨里请人专职管护森林。
110年来,在张氏族人的带领下,经过不断的“封山”育林和补植补造,如今全村已有3.1万亩,其中松树就有近2万亩,大竹村获得了“中国传统村落”、“贵州省森林村寨”、“贵州葵花松母种采摘基地”荣誉称号。
在张问和的带领下,我们还看到了话多挂牌松、柏、杉、楠木古树,胸径1米以上的有几千棵。张问和说,葵花松也叫海南五针松,是松科松属的植物,所产松子可食用,香脆可口,每年的国庆节前后,葵花松子采收季节,就有外地人来收购,30元1斤的松子增加了村民的收入。除了松子外,大竹的林业经济收入还有刺竹笋、茶叶等。
当天,我们还在一栋160多年的房子的堂屋中,看到了其香火上的“太阳”图案,据说这是张氏族人张大学修的,仅雕刻香火图案,他请雕刻师雕了三年,设计有“太阳”、“三羊开泰”、“双凤朝阳”等图案。
张大学的弟弟张大贤,住在张大学房子的对门几十米处,看到哥哥刻的这些图案很好,也请一名雕刻师到家中,在香火上雕刻了月亮为图案。但后来因房屋被烧毁,现已不存在。
在一栋民居中,我们还看到了一块“永障珂乡”匾牌,这是民国十二年,县知府何苇亲赠的。据说民国年间,大竹自然村寨曾是大竹乡公所所在地,十二氏祖张德山任保董,工作十分出色,深受人们的拥护,同时,也得到上级的器重,县知府何苇亲赠匾牌,至今仍在张显书家堂屋陈列着。
大竹一日游,感触颇深,这里植被茂密,空气清新,山水相依,景色优美,加上深厚的文化底蕴,让人流连忘返!(宣国祥王峰摄影报道)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