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大河屯镇,你可能会感到陌生。但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却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独特的民俗风情和美丽的自然风光。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美丽的小镇,探寻她的魅力所在。
二、地理位置与历史沿革
大河屯镇位于我国东北部,地处长白山脉与松花江交汇处。这里历史悠久,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便是东北地区的重要城池。历经沧桑,小镇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
三、自然风光
1. 长白山天池:被誉为“东北第一奇观”的长白山天池,是大河屯镇的“镇山之宝”。湖水清澈,四周群山环抱,宛如一块碧玉镶嵌在崇山峻岭之中。
| 项目 | 内容 |
|---|---|
| 地理位置 | 位于吉林省长白朝鲜族自治县西坡 |
| 面积 | 约9.2平方公里 |
| 水深 | 373米 |
| 水量 | 约20.4亿立方米 |
| 特色 | 群山环抱,湖水清澈,被誉为“东北第一奇观” |
2. 松花湖:松花湖是大河屯镇的母亲河,湖水碧绿,风光旖旎。在这里,你可以欣赏到美丽的湖光山色,还可以乘坐游船,领略大自然的神奇魅力。
四、人文景观
1. 古长城遗址:大河屯镇的古长城遗址是东北地区保存较为完整的古代军事防御体系。站在城墙上,你可以遥想当年戍楼林立、烽火连天的壮观景象。
2. 民俗文化:大河屯镇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这里有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如朝鲜族的跳板舞、满族的八角鼓、蒙古族的摔跤等,都是这里独特的文化符号。
五、经济发展
近年来,大河屯镇大力发展旅游业,积极打造“旅游小镇”品牌。通过开发旅游资源,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居民的生活水平。
大河屯镇,一个充满魅力的地方。在这里,你可以领略到大自然的神奇魅力,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底蕴,体验到民俗文化的独特风情。让我们共同期待,这个美丽小镇的未来更加美好!
大河屯镇简介
大河屯镇源远流长,据屯西温庄墓碑记载,早在明代弘治六年,该地曾被称为大河保,隶属于唐县二十个保之一,那时已是一座繁华的小镇。它以"三柏六绿十石一眼井"的特色景观,以及长达三里的大长街和二里的大长桥著名,还有四座庙宇构成的四大景,见证了历史的变迁。清朝初期,名称有所调整,改为大河屯,这个名字沿用至今。
在近代历史上,大河屯镇经历了行政区划的多次变动。自中华民国初期,它归属毕店区;1938年至1945年,成为区级单位;1956年分为大河屯、龚岗和涧岭店三个中心乡,随后又恢复为区,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1961年至1968年,又经历了乡、人民公社的更迭,直至1983年改为乡级,1995年最终变为现在的镇级行政区。
大河屯镇的人们以其勤劳智慧闻名,他们创造了丰富的物质与精神文明。历史上,丁氏德阳君家族,因唐朝出使新罗押海而闻名,丁氏家族人数上千人,至今在中韩友谊的桥梁上发挥着重要作用。近代的能工巧匠姬明理,曾在1950年受南阳文化馆之邀,参与修复诸葛亮遗像,展现了当地人的艺术才华。
大河屯镇在战争时期也做出了贡献,包括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据不完全统计,有42位烈士牺牲在战场上。如今,镇上的居民广泛分布在世界各地,他们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他们在各自岗位上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着力量。
邮编:473416,区号:0377,拼音名:DaHeTun,这些是大河屯镇的重要联系方式。
扩展资料
大河屯镇位于唐河县城东23公里处,南阳盆地边沿,东毗驻马店,北靠社旗,南邻油田。1995年撤乡设镇,全镇辖25个行政村,369个村民小组,1.5万户,6.8万人,总面积137平方公里,耕地11.4万亩。地势呈马鞍型,南北为岗,约占2/3,中部为泌阳河冲积平原。境内水资源丰富,泌阳河、温凉河穿境而过。
大河屯镇,位于河南省唐河县城东部约23公里,地处南阳盆地边缘,东邻驻马店,北靠社旗,南与油田接壤。这个小镇始建于明朝弘治六年,原名大河保,是唐县20个保之一,历史上的繁荣可见一斑,拥有三柏、六绿、十石一眼井等名胜。清初,名称改为大河屯,沿用至今。清朝初期,它隶属于毕店区,历经多次行政变革,直至1995年撤销乡建制,设立为镇。
大河屯镇以其丰富的自然资源为傲,泌阳河和洪河流经境内,为这里提供了充足的水源。地势呈马鞍型,北部和南部为岗地,中部是泌阳河冲积平原,面积达13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1.4万亩。这里的人民勤劳智慧,创造了丰富的物质和精神文明,如唐朝的丁氏家族,丁氏德阳君曾出使新罗,对中韩友谊贡献卓著。
在近现代,大河屯镇涌现出许多能人巧匠,如姬明理,他受邀修复诸葛亮遗像,展示了当地人民的艺术才华。在历次战争中,大河屯居民积极参与,据统计,牺牲的烈士已达42人。现今,大河屯镇的居民广泛分布在世界各地,他们以各自的才华为祖国的繁荣做出了贡献,邮编为473416,区号0377。
大河屯镇位于唐河县城东23公里处,南阳盆地边沿,东毗驻马店,北靠社旗,南邻油田。1995年撤乡设镇,全镇辖25个行政村,369个村民小组,1.5万户,6.8万人,总面积约137平方公里,耕地11.4万亩。地势呈马鞍型,南北为岗,约占2/3,中部为泌阳河冲积平原。境内水资源丰富,泌阳河、温凉河穿境而过。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