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隆村,一个听起来就让人心生向往的名字。这里位于我国中部地区,是一个典型的乡村小镇。近年来,兴隆村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引领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过去的贫穷落后,到如今的美丽宜居,兴隆村成为了乡村发展的典范。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兴隆村,感受它的魅力吧。
一、兴隆村的变迁
1. 过去的兴隆村
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之前,兴隆村是一个典型的贫困村。村子里道路泥泞,房屋破旧,村民们生活困苦。为了谋生,很多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村子里的劳动力逐渐流失。
2. 现在的兴隆村
自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兴隆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子里道路硬化、房屋翻新,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民们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参与乡村旅游等方式,实现了增收致富。
二、兴隆村的特色产业发展
兴隆村依托当地的自然资源和人文历史,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发展。
1. 农业产业
兴隆村以种植蔬菜、水果为主,村民们通过科学种植、绿色生产,提高了农产品的品质和产量。兴隆村还发展了生态农业,如养殖绿色禽畜、种植有机蔬菜等。
产业类型 | 主要产品 | 发展情况 |
---|---|---|
蔬菜产业 | 西红柿、黄瓜、豆角等 | 发展迅速,品质优良 |
水果产业 | 桃子、梨、苹果等 | 满山遍野,硕果累累 |
生态农业 | 绿色禽畜、有机蔬菜 | 发展前景广阔 |
2. 乡村旅游
兴隆村利用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村民们通过开办农家乐、开发农家民宿等方式,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三、兴隆村的文化传承
兴隆村在发展产业的注重文化传承。
1. 传统手工艺
兴隆村传承了多种传统手工艺,如剪纸、编织、泥塑等。这些手工艺品在市场上备受好评,为村民们带来了额外的收入。
2. 文化活动
兴隆村定期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如春节庙会、端午节龙舟赛等。这些活动丰富了村民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增进了村民之间的感情。
四、兴隆村的未来展望
兴隆村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引领下,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未来,兴隆村将继续努力,实现以下目标:
1. 提升村民生活水平
兴隆村将继续发展特色产业,提高村民收入,让村民们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兴隆村将不断完善道路、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村子的整体形象。
3. 传承文化,发展旅游
兴隆村将继续传承传统文化,发展乡村旅游,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兴隆村。
兴隆村的发展历程,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乡村典范。相信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引领下,兴隆村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未来!
该村土地肥沃,交通便利,自然环境优美。近几年来,村两委在抓好农业发展的同时,狠抓了驻村企业及三产的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兴隆锰业公司入驻以来发展迅速,2010年总资产1.24亿元,年经营额达1.667亿元,2011年在一期生产线的基础上又投入800百万元,兴建二期生产线,二期生产线将于9月份投入生产,介时年经营额将达3亿元,企业的大力发为乡、村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解决了360余人的的就业问题。为了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从改善农民居住条件和生态环境入手,村支两委将地质灾害移民搬迁房统一搬迁到集镇,从而扩大了集镇规模,2011年又通过争取和村民建议,在集镇规划了80户农村危房改造集中新建搬迁工程。工程进展顺利。他的建成将极大的促进下溪小城镇化建设。该村的实际行动得到各级领导的认可,下一步将依托本地资源,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农业效益为目标,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富裕为核心,促进全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重庆市长寿区石堰镇兴隆村兴隆村是重庆市长寿区石堰镇下辖的行政村,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区划代码为500115129201,居民身份证号码前6位为500115。邮政编码为401220,长途电话区号为023,车牌号码为渝。兴隆村与石兴社区、大塘村、石堰村、海天村、金星村、燕耳村、麒麟村、石坝村、普子村、狮子村、石安村、雨台村、木耳村、义和村、干坝村、朝阳村、高庙村、兴庄村、新寨村、新滩村相邻。兴隆村附近有菩提古镇文化旅游区、重庆长寿湖、长寿紫耘花海景区、十里柚乡生态旅游区、西岩观等旅游景点。有长寿夏橙、长寿沙田柚、长寿血豆腐、活水豆腐、重庆泡菜等特产。
兴隆村坐落在石桥镇政府西南大约3公里的位置,靠近幸福河东岸。该村落的行政中心即兴隆村委会,下辖两个自然村,即兴隆和金黄庄。全村共有209户人家,780位居民,他们全部为汉族。这里的地形以平原为主,拥有耕地1010亩,农业是主要的经济活动。农作物以小麦、玉米和地瓜为主产。
据历史记载,早在民国十六年,即公元1927年的《济宁县志·法制略》中,曾提到过'襟泗乡·兴隆庄',这便是现在的兴隆村。此村起初的名字是'咧吧店',然而在清初的一次水灾过后,县官因觉得原名不雅,便下令将其更名为'兴隆庄'。新中国成立后,这个村落简称为'兴隆',以此命名延续至今。[1]
扩展资料
兴隆村为一地名,在我国陕西省、云南省、山东省以及内蒙古自治区等2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同名村庄,由于受自然条件影响,以及当地政策规划不同,在发展建设方面,各个村庄存在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