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海天气预报(北京天气预报)

安海,这座位于福建省泉州市的美丽小镇,四季分明,气候宜人。在这里,无论是炎炎夏日还是寒冷冬日,都能感受到大自然的独特魅力。为了让大家更好地了解安海的天气状况,本文将为大家带来一周的天气预报,让您出行无忧。

一、一周天气概述

日期 白天天气 夜间天气 温度(℃)
周一 晴到多云 多云 18-28
周二 阴转小雨 小雨 16-24
周三 小雨转多云 多云 15-23
周四 晴到多云 多云 17-27
周五 多云转阴 15-25
周六 阴转小雨 小雨 14-22
周日 小雨转多云 多云 16-26

二、每日天气详情

周一:晴到多云

白天,阳光明媚,气温逐渐升高,最高温度可达28℃。夜间,云量增多,气温逐渐下降,最低温度为18℃。出行时,建议穿着轻薄衣物,注意防晒。

周二:阴转小雨

白天,天空阴沉,有零星小雨。气温逐渐下降,最高温度为24℃。夜间,小雨持续,气温进一步下降,最低温度为16℃。出行时,建议携带雨具,穿着保暖衣物。

周三:小雨转多云

白天,小雨逐渐停止,天空转为多云。气温逐渐回升,最高温度为23℃。夜间,多云天气持续,气温继续下降,最低温度为15℃。出行时,建议穿着保暖衣物。

周四:晴到多云

白天,阳光明媚,气温逐渐升高,最高温度可达27℃。夜间,云量增多,气温逐渐下降,最低温度为17℃。出行时,建议穿着轻薄衣物,注意防晒。

周五:多云转阴

白天,多云天气持续,气温逐渐下降,最高温度为25℃。夜间,天空转为阴天,气温继续下降,最低温度为15℃。出行时,建议穿着保暖衣物。

周六:阴转小雨

白天,天空阴沉,有零星小雨。气温逐渐下降,最高温度为22℃。夜间,小雨持续,气温进一步下降,最低温度为14℃。出行时,建议携带雨具,穿着保暖衣物。

周日:小雨转多云

白天,小雨逐渐停止,天空转为多云。气温逐渐回升,最高温度为26℃。夜间,多云天气持续,气温继续下降,最低温度为16℃。出行时,建议穿着保暖衣物。

三、温馨提示

1. 关注天气变化:由于天气变化无常,请大家及时关注天气预报,做好出行准备。

2. 防晒措施:夏季阳光强烈,出行时请做好防晒措施,避免晒伤。

3. 保暖措施:冬季气温较低,出行时请做好保暖措施,避免感冒。

4. 雨具准备:雨天出行时,请携带雨具,确保出行安全。

安海的天气状况丰富多变,希望大家通过本文的天气预报,能够更好地安排自己的出行计划。祝愿大家出行愉快,生活愉快!

晋江市气象台发布台风黄色预警[Ⅲ级/较重]

晋江市气象台2022年10月17日01时32分继续发布台风黄色预警信号:今年第20号台风“纳沙”17日01时中心位于海南省西沙永兴岛东偏北方向约670公里的海面上,中心附近最大风力12级(35米/秒,台风级)。预计“纳沙”将以每小时15-20公里的速度向偏西方向移动,强度逐渐增强。受其影响,16日夜间至17日白天我市沿海风力8~9级阵风10~12级。请注意防范!信息来源:国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发布单位:晋江市气象台。

更多晋江市天气预报信息:

晋江市气未来5天天气预报

晋江市天气未来7天天气预报

晋江市天气未来10天天气预报

晋江市天气未来15天天气预报

晋江市天气未来20天天气预报

晋江市天气未来25天天气预报

晋江市天气未来30天天气预报

晋江市天气未来40天天气预报

更多晋江市下级天气预报信息:

青阳街道梅岭街道西园街道罗山街道新塘街道灵源街道安海镇磁灶镇陈埭镇东石镇深沪镇金井镇池店镇内坑镇龙湖镇永和镇英林镇紫帽镇西滨镇安平开发区晋江市经济开发区泉州出口加工区

更多晋江市周边城市天气预报:

鲤城区丰泽区洛江区泉港区惠安县安溪县永春县德化县金门县石狮市晋江市南安市

龙海石码周边旅游景点

1.龙海石码古镇

晋江安海镇,莆田涵江镇,龙海石码镇,长乐金峰镇

涵江,是兴化千年古镇,已成为闽中货物集散中心,清代名列福建沿海四大名镇之首。

涵江自古商贾云集,商贸鼎盛,历史上与石狮、石码、金峰并称福建四大名镇,是闽中工商业中心和物资集散地,素有"小上海"之称。

金峰镇商贸鼎盛、人文荟萃,而饮誉八闽,历史上与函江、石狮、石码并称福建四大名镇,并被称为中国经编四大名镇,享有“小上海”之美誉。

闽安是中国东南沿海著名的千年古镇。公元893年,唐朝已在闽安设巡检司衙门,宋代时列福建四大名镇之首,元明清时沿袭为军事与海上贸易重镇,也是千年来兵家必争之地和古战场,保存有大量唐、宋、元、明、清文物古迹。

宋初,由于进出口贸易的发展,庆历(1041~1047年)间复在闽安镇设把港及钟门巡检,专管贸易、缉私、捕歼海盗及海上封舱、绥靖海疆事宜。北宋权威著作《元丰九域志》将其列为福建沿海四大名镇之一。

其实应是福建三大名镇,就是晋江安海镇,莆田涵江镇,龙海石码镇,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石狮经济的迅速发展,也有人将石狮镇列入四大名镇,所以另一个说法是晋江石狮镇,莆田涵江镇,龙海石码镇,长乐金峰镇

安海是福建四大名镇之一,位于福建省晋江市南部,与金门岛隔海相望。安海古称安平、石井,自古文风丕展播远誉,文物胜迹甲一方。

福建四大名镇之一的涵江因海运和商贸业十分发达而被誉为“小上海”,当时由贸易起家的富商兴建了不少的华宅美屋,继承了当地传统民居样式,又吸收了西方建筑风格,是历史文化艺术的载体福建四大名镇之一,闽南侨乡文化古镇,自古文风展播远誉,文物胜迹甲一方

涵江曾是兴化千年古镇,又是福建四大重镇之一。

龙海也是四大名镇之一,位于福建省厦门市与漳州市之间,地处福建省东南部九龙江下游

福建四大名镇之一的长乐金峰镇

闽北顺昌县洋口镇曾是福建“四大名镇”之一,有“小福州”之誉,文化积淀深厚,群众热心参与业余文艺活动。

南安洪赖---福建省四大名镇之一

福安:离赛岐10海里的下白石港,早在唐朝咸通年间,就同海外建立了贸易关系,为唐宋时期的福建四大名镇之一,现既可停泊万吨级轮船,又是天然避风良港。

有“福建四大名镇”之誉的洋口镇。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人称“小福州”的洋口镇为建瓯县第八区,距顺昌县城15公里(1936年始归顺昌),是个万余人口的大镇

2.龙海石码旅游景点有哪些

舒婷,1952年出生于福建龙海市石码镇,祖籍福建泉州,原名龚佩瑜,后改名龚舒婷,中国当代女诗人、作家,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历任福建省文联、作协副主席;厦门市文联主席;中国作协第四届理事、第五届全委会委员、第六、七、八届主席团委员;全国人大第十二届代表;全国政协第十一届委员;福建省政协第六、七、八届委员、第九届常委。

3.龙海石码古镇天气预报

;公交线路:101路→接驳线,全程约17.3公里;

1、从龙海市林前村步行约1.7公里,到达檺林站;

2、乘坐101路,经过12站,到达桥浦站(也可乘坐花博会人民广场专线、18路);

3、步行约440米,到达下庄路口站;

4、乘坐接驳线,经过2站,到达漳州火车站;

5、步行约240米,到达漳州火车站

4.龙海市石码镇

公交线路:漳州港1路→ k6路,全程约44.1公里1、从港尾镇步行约3.2公里,到达白沙社区站2、乘坐漳州港1路,经过18站,到达新港城客运中心站3、步行约30米,到达新港城客运中心站4、乘坐k6路,经过2站,到达东园电商城站5、步行约6.6公里,到达埭尾村

5.龙海石码古镇天气

龙腾峡漂流没有关门,只不过是因为天气原因暂时不开放。

清远龙腾峡漂流位于广东省清远市石码镇,是一家集奇、新、优、妙等特色为一体的专业化的漂流景区。是惠州巽寮滨海龙腾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巨资打造的山海生态峡谷漂流,景区距离巽寮镇只需5分钟车程,距香港、深圳仅需60分钟自驾车程、35分钟动车车程,地理位置可谓得天独厚。

6.龙海石码古城

福建省漳州市龙海市石码镇古街的邮编是:363100。

7.龙海石码老街

凤山岳庙,旧称凤田岳,位于福建省漳州市龙海市榜山海澄二镇岳岭上,俗名岳岭。庙不知建于何时?历代重建碑未示,据传说考证乃宋初始建。原庙背阳面阴,后改坐西向东至今。主祀仁圣大帝,配供儒、释、道所宗拜之雕像近二百尊,其神像之多,堪称闽南庙宇之最。岳神正直不佑于奸,惩恶扬善,人咸敬畏,不敢妄泽,为民所崇,香烟鼎盛。岳岭古迹甚多,风光独好,今为市文物保护单位,系一游览胜地。

凤山岳庙距龙海市石码约3公里,原名“凤田庙”,主祀“五岳大帝”,海内外香客络绎不绝。岳庙占地面积约4000平方米,土木结构,三座建筑并列各为二进,176尊各路神鬼塑像分立,12根高大的浮雕石龙柱支撑整座大殿,两座高达4米的金炉屹立庙前。据现存碑记可知,岳庙建立至今已有800多年。

凤山岳庙每年有4次庙会,其中农历三月廿四是“过炉”日,为有组织有规模的民俗风情活动。当天,岳庙张灯结彩、庄严壮丽,附近各村落喜气洋洋,男女老幼都梳妆打扮环游,进庙举行过炉仪式。接着是弄龙舞狮、武术表演、歌仔阵演唱,庙外戏台同时演着芗剧,欢呼声、鞭炮声、锣鼓声响彻天空,共同盼求五谷丰登、国泰民安。

8.龙海石码古街

首先,请问孩子是石码户口的吗?石码中心小学,龙海实验小学,还有石码附属小学:石码第二中心学校(高坑小学)

9.龙海石码风景区

哥来回答你

班车坐法:

1、坐石码到平和的班车到南靖下车,(现在改路平和车没有经过南靖车站只是在环城路经过了,所以有点麻烦)再南靖车站买到土楼的车,班次很多的。

2、石码车站坐公交车到漳州西站,转南靖班车到南靖车站,在南靖车站再买到土楼车票。

3、石码直接打的到漳州,漳州打的到南靖车站,按人头收费的,南靖车站再买票到土楼

自驾游:石码-漳州-天宝-走319国道龙岩方向-南靖靖城-南靖度假村牛崎头岔路口-下319国道-往南靖方向-从这里开始一路明显土楼路线交通标识--南坑镇-船场镇-书洋镇

以下土楼旅游开始分为AB路线

A线为南靖县书洋镇的田螺坑(四菜一汤)、河坑土楼群、东倒西歪700年的裕昌楼、塔下民俗文化村的旗杆以及永定的高头承启楼、湖坑的振成楼和初溪土楼群(永定土楼是连续剧下南洋的拍摄地点)。

B线为南靖县的云水谣古镇,是CCTV8套播放的连续剧《野鸭子》拍摄地,也是电影拍摄云水谣的拍摄地,那边土楼有沼泽地上面的土楼和贵楼和怀远楼,再过去5公里就是我家梅林村了,是中国景观村,那边有土楼妈祖,梅林当年还是石码人上山下乡的地区呢,我们那边跟石码有数不清的关系,如果你能在25号(农历3月23日)那天在梅林做客的话,那你幸运得很,我强烈推荐你那天到梅林去,因为那天是妈祖生日,我们那里今年做很大的民俗活动。另外梅林那边有条公里可以直接到河坑土楼群,路程在6公里。

10.石码古镇在哪里

如果乐山有直达重庆铜梁或者合川的公共汽车的话,就直接给售票员说到大足县万古镇,这是最简单的、最快捷的选择,因为这两趟车都要经过万古。再就是乘坐乐山到大足的公共汽车,到大足后再转乘到万古的公共汽车。如果自驾:乐山--荣县--自贡--内江到达成渝高速--隆昌--到达重庆桑家坡收费站进入重庆境内--荣昌--大足(邮亭)下高速路,直接前行经双桥到龙水,到达龙水后不要再去大足县城了,就在龙水转道右行,出龙水经团结--石码--大堡--终点万古镇,全程预计270--300公里

安海梧埭面线:一丝一缕总是情

晋江市人民政府公布:安海梧埭村传统手工面线制作、下山后手工绑高粱扫帚、西畲生铁冶铸技艺、龙山寺千手千眼观音菩萨信俗等入选晋江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每一件非遗的背后,都积淀着久远的岁月痕迹,近期“爱安海”将推出系列报道带您一同去看看安海入选的那些非遗。

晋江安海镇梧埭村“传统手工面线制作技艺”入选晋江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让梧埭的手艺人倍感鼓舞。

在安海镇梧埭村,只要是晴天,总能看到这样一景,在寻常人家的前庭后院,细长洁白的手工面线挂在竹竿上晾晒,如丝如缕、随风飞舞,散发着面粉的清香,也弥漫着记忆的古早味。

如何让祖辈世世代代传下的手艺更好地传承发展?如今,梧埭人一边坚守面线制作,一边积极探索打响梧埭面线品牌。

(面线是福建省闽南等地区一种特有的传统面食小吃,已经是闽南民俗文化不可切割的一部分,是象征长寿、吉庆的文化符号,在闽南人的祭祖、敬神、婚庆、祝寿各种仪式中都离不开这种手工特制的面食。“面线黏糊糊,免惊娶无某。”“面线亲,无行无亲。”这些闽南俗语都是面线对闽南人文化生活的影响。面线是闽南文化中心的标志性文化,闽南食品的标志体现,推动闽南文化走向世界具有标本性的意义。许多旅居海外的侨胞会将梧埭面线作为伴手礼带往东南亚地区,这是侨胞们思乡之情的寄托。同时,面线含有丰富的淀粉、糖、蛋白质、钙、铁、磷、钾、镁等矿物质,有养心益肾、健脾厚肠的功效。)

今年77岁的梧埭村民吴声坂从开始记事起,村中就有散发着面粉清香的晒面线场景。

说起梧埭手工面线历史,吴声坂一下子打开了话匣。他回忆道,据过往村中长辈讲述的情况,梧埭村手工面线制作技艺目前已知最早可追溯到1902年,当时梧埭村村民吴庆汤开办了村中首家磨坊,名为协发磨坊,当时磨坊不仅产出了面粉这一原材料,而且还生产出了面线、面条、润饼等食品。

后来,40多年间,村里陆续有村民开办了三兴磨坊、纯兴磨坊等,规模相较于之前也有所扩大,同样也生产面制食品。

“当时梧埭的人口并不多,通过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到了1949年,村里会做手工面线的师傅已有不少。”吴声坂介绍道。

“20世纪80年代,几乎每家每户都有人会做面线,不会做面线的就做小贩拿着面线出去卖。”只要是出生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的梧埭人,脑海里都记着那“家家户户晒面线”的场景。也是在那时,许多梧埭人走出了家门,并将手工面线制作的技艺带往了深圳、同安、石井。

吴庆转今年77岁了,他也是目前梧埭村中从事手工面线制作最年长的师傅,从15岁起就同面线打交道,他这一干就是62年。

一样是15岁,吴清准从父亲吴庆转手中接过了那根细细长长的面线,自此两代人共拉面的场景一直延续至今。

百余年来,梧埭手工面线的古法手艺就是这样通过梧埭人的口传身授延续着。

变的是时光,不变的是对这一缕面线的坚守。据悉,目前在这个不足千人的小村庄里,还有近五分之一的梧埭人在从事与面线制作相关的工作。

在梧埭村,记者发现,除了传统的手工面线制作外,还有不少梧埭人从事机械化面线制作,其中有多家制作手工面线的企业初具规模,产品远销海内外。

梧埭人吴龙德现正经营着一家专门做面线的公司,一直以来,他都积极专研以自动化生产更好的面线,探索面线产品的创新,同时探索现代化的推广和销售方式,积极参与到打响梧埭面线品牌的宣传大军中。

在他看来,与手工面线相比,机械生产确实不能尽善尽美,但可以破题手工面线的一些先天不足的问题。他强调,机械化生产绝对不是抢传统饭碗。梧埭面线品牌化之路可以双腿走路,做好传统手工面线的传承与保护,与此同时重视机械化生产技术的提升,让梧埭面线的品牌越做越响亮。

据悉,目前梧埭已有多家企业,通过自己研发的生产技术,实现了面线现代化规模生产,同时他们也在积极探索尽最大可能地还原传统手工面线的口感,积极走出一条梧埭面线品牌经营的新路。

凌晨3点多,梧埭村村民吴声越家里的灯就会亮起,而忙碌的一天也就此开始。今年51岁的吴声越从12岁学做面线起,就追着手工面线跑了40年。

从小学做面线,每天凌晨起床和面是梧埭村里每个从事手工面线制作师傅身上的共性。

做面线的原材料仅有面、水、盐,但看似简单的材料背后却是不简单的制作工序。

搅拌和面是制作面线的第一步,同时也是决定面线好坏的关键。吴声越介绍,为了保证面线的质量,制作一定要选用上好的面粉,而根据季节、天气、湿度的不同,加水和盐的比例也有所不同。

除了水和盐有讲究,搅拌和面的时间也需要拿捏妥当,时间太短则和面不匀,时间太长面会发硬。

和面发酵、压面割䊞(zhui)、搓䊞(zhui)缠面、横“8”绕杆、入柜醒面、甩弹拉面、室外晒面、入室摺面、整束再晒,这一道道工序是手工面线制作中缺一不可的。

搓䊞(zhui)

横“8”绕杆

“做面线这事急不得,过程一定要让面粉充分发酵,才可以保证面线的质量和口感。”吴声越介绍,从和面到可以室外晒面,往往5个小时就过去了。

由于传统手工面线最理想的晒面方式是风干,因此受天气的制约影响很大,遇上雨天就铁定做不了。

“面线就是靠天吃饭,以前没有天气预报,我们都只能凌晨一两点起来观天,预测天气后再决定是否生产。”吴声越说道,长期的经验让每个做面线的师傅练就了一身观天气的本领。

记者采访当天,正值南风天,空气湿气大,为了保证面线质量,同时梧埭手工面线制作师傅吴家埕有意晚起做面线,这也让我们有幸在上午10时还能一睹拉面线的场景。

拉面

只见,吴家埕从发酵柜中取出由两根面杆串好的面线,将其中一根面杆固定在了铁架上,然后两手紧握住另一根面杆,用一股巧劲为面线做拉甩运动,中途还不时地给面线补充了点面粉,就在反复的拉甩中,面线变得又细又长。

做好的面线需要到室外晒一场日光浴,因此在此后的一段时间里,吴家埕和妻子就这样来回拉面、晒面,不停奔跑于屋内屋外。

室外晒面

吴家埕告诉记者,当面线摸着有点干燥时,就能收进屋里进行摺面了。摺好的面还要晒足两至三天,确保面线干燥才可以包装贩售。

从凌晨4点到晚上8点,手工面线师傅的一天,就是不停追着面线跑。在梧埭,手工面线制作都为家庭作坊,夫妻档忙碌一天最多只能生产200多斤面线,且常常供不应求。

虽说供不应求,但制面师傅并没有因此获利太多。由于市场不规范,做手工面线的利润较微薄。一家人忙碌一天也就仅收入百余元。

“做面线是辛苦活,现在很多人都不愿意做了,可是传了百年的手艺不能丢,我们只要能做就会坚持做下去。”吴家埕眼中有着坚定的光。

目前,梧埭村中还有20多户村民从事手工面线制作,正是匠心成就了梧埭手工面线外观精细、久煮不糊、口感筋道、汤清面滑的好口碑。

记者了解到,梧埭的手工面线制作师傅大多只负责生产,面线的销路主要是由小摊贩或经销商来收购,收购价格不高且参差不齐。且由于消费者对手工面线和机做面线的区分不清,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手工面线的发展。

梧埭村委会副主任吴家财表示,下一步,村委会将会积极组织传统手工面线家庭作坊抱团发展,优化产品的质量,让梧埭手工面线发展之路走得更好更远。

凌晨3点多,梧埭村村民吴自由和妻子王秋萍换上了白色的工作服,戴着口罩和帽子进入工作区开始了新一天的忙碌。

在吴自由的家庭小作坊里,记者看到工作区空间经过了重新布局,分区明显,生产隔间里安装有纱窗、紫外线灯及相关配套设备。在生产场所的显著位置悬挂着各种证照,相关台账记录也十分清晰。

“再也不是‘黑户’了,终于可以理直气壮了!”吴自由激动地说,以前小作坊卫生条件差、没有证照、没有包装,手工面线进不了超市、大市场,只能靠散卖和熟客。没有“身份证”的手工面线虽然品质不错,却面临价格低的窘境。

这些问题过去也同样存在于梧埭其他制作面线的家庭作坊中。

但让吴自由没有想到的是,仅用了一年的时间,自己的小作坊经历了大整改,作坊有了加工核准证,产品也有了专属自己的包装。顾客更是从看了面线生产场所后“不敢买”到“放心买”。

吴自由笑着说,自家作坊的改变都得感谢安海镇市场管理监督所的工作人员和梧埭村干部不辞辛劳地做工作,帮忙引导规范化生产和经营,完善相关证照。

记者了解到,2016年,安海镇市场管理监督所的工作人员在走访中发现,梧埭村传统手工面线的生产作坊存在无证经营,且小作坊生产环境较差等问题,这立即引起了他们的重视。

为了保护传统手工技艺,让传统小作坊重获新生,安海镇市场管理监督所同梧埭村两委班子密切配合,希望通过引导小作坊办证,来推动小作坊的经营规范。

但事情的发展并没有想象中的顺利,当时在村中举办的首次小作坊从业者座谈会,30多家业主仅来了4家。

这也让安海镇市场管理监督所和村两委意识到,推动改变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对此他们通过走访,选取了设施完备、条件齐全、配合程度较好的4家手工面线小作坊作为首批整改对象,主动说服,指导进行标准化改造,办理相关证照。

2017年,首批整改对象获得了相关证照,这在梧埭村树立了较好的典型,许多小作坊开始意识到整改的好处与必要性,但是改造和办证是个不小的费用,这对于小本经营的家庭作坊来说是摆在面前的一大难题。

了解到小作坊业主们的顾虑后,安海市场管理监督所一边积极做业主工作,一边同上级部门沟通,对申报过程中的送检内容根据食品特点进行调整,申报资金从原来的3000多元减至800多元,并且指导组团办证。

据了解,在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指导下,目前,梧埭的33家面线作坊都完成了标准化改造,获得了相关经营证件小作坊的管理也更加规范了。

安海镇市场管理监督所副所长蔡自实介绍,目前所里除了常态化对梧埭手工面线小作坊进行管理定期抽检外,还积极引导小作坊抱团发展,树立以梧埭为荣的思想,共同做好梧埭手工面线品牌。

梧埭村委会主任吴庆省表示,如今,梧埭的所有面线家庭作坊都实现了证照齐全,这为梧埭面线发展提供了好的基础,村两委班子将密切协同市场管理监督部门进一步推动规范作坊的管理,并且积极提升村中人居环境,为梧埭面线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6月8日晚,在晋江市2019年文化旅游节闭幕式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现场,当主持人宣布,梧埭村“传统手工面线制作技艺”入选晋江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时,梧埭村青年协会会长吴培坤脸上难掩激动。他清楚自己上台接过的并不仅是一块简单的保护牌匾而是梧埭人百余年来用传承与坚守换来的荣誉。

申请市级非遗成功的消息传来,所有的梧埭人都十分振奋,而最激动的也当属那些依旧坚守在手工面线制作一线的师傅们。这一荣誉是对他们几十年坚守传统技艺的一种肯定。

“梧埭手工面线制作申请到晋江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政府对我们梧埭手工面线的认可,可以扩大我们品牌知名度,大伙都很开心。”手工面线制作师傅吴清准激动地说。

记者了解到,在此次梧埭村“传统手工面线制作技艺”申请晋江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今年3月刚完成理事会换届的安海梧埭青年协会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申请市级非遗期间,安海梧埭青年协会理事会成员积极同手工面线制作师傅座谈,走进手工面线制作作坊,了解工艺,拍摄图片及影像资料,填写相关的申报材料。

吴培坤介绍,虽然梧埭青年协会理事会成员大多不从事手工面线制作,但大伙从小看着祖辈父辈制作手工面线,吃着泛着淡淡盐香味的面线长大,所以都有一个共识,就是为这个村子与村子里仍在做面线的老师傅们做点事,让百年的手工面线制作技艺可以更好地传承与保留。

“此次申请市级非遗成功是多方合力推动的结果,特别是老师傅们都很支持,且乐于分享制作技艺,许多青年协会的理事也从中对梧埭传统手工面线有了重新的认识。”吴培坤表示,下一步,安海梧埭青年协会理事会成员还将积极在手工面线的保护、推广、营销、宣传等方面提供人力和财力的支持。

梧埭手工面线申请市级非遗还仅是第一步,如何加大非遗文化的宣传推广,让非遗项目能更好地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并且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原动力,是摆在梧埭村面前急需思考的问题。

日前,在梧埭村委会里,一场由针对梧埭面线发展的座谈会正在举行。现场,梧埭村两委班子成员、青年协会理事会成员、传统手工面线制作师傅、安海市场管理监督局工作人员齐聚一堂,大伙你一言我一语,说建议提想法。

“可以开展传统手工面线档案建立工作。”有梧埭青年提出,可以对传统手工生产器具进行收集,收集手工面线技艺相关资料,设置相关展示馆,并在此基础上积极开展手工面线制作技艺讲堂。

让传统手工面线与乡村旅游相结合,积极组织走出去学习活动,与高校、研究所合作建立研究基地……

这头话音刚落,那头声音又响起了,而抱团发展是当天现场被提及最多的一个词。

梧埭手工面线虽有悠久的历史,但“小散乱”、市场不规范,让梧埭手工面线举步维艰,如何将手艺人聚起来?会上有群众提出要成立安海梧埭手工面线传承人联盟,打造“梧埭面线”品牌,编制手工面线团体标准,保护产品的制作工序,优化产品的质量,同时申请梧埭手工面线商标、统一价格,提升品牌影响力等。

安海梧埭村党支部书记吴美亮表示,针对大伙的建议,此后村两委会、青年协会都将认真采纳和分析,积极探索适合梧埭面线发展道路,同时以梧埭手工面线入选晋江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契机,下一步,梧埭村还将进一步提升小作坊规范化水平,加强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宣传,将梧埭手工面线同人居环境建设和乡村旅游相结合,用百年手工面线技艺探索梧埭乡村振兴发展之路。

策划:记者_方锦枞钱健铭张志耐

执行:记者_林伊婷林雅芳秦越

通讯员_吴志源郑宗娟文图

本期“爱安海”题字人:吴培坤,安海镇梧埭村人,1984年出生,毕业于美国南加州大学,福建红桥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中关村时代创业投资发展研究院理事,福建省青年联合会委员,泉州市青年企业家协会、青年商会第五届理事会理事;晋江市安海镇梧棣村青年协会会长;海西并购俱乐部副理事长。

链接:【爱安海】安海梧埭面线:一丝一缕总是情_手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