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克宗古城大火(独克宗古城大火是哪一年)

天气预报 (2) 11小时前

独克宗古城,这座坐落在四川省理塘县古城的大火,至今让人心有余悸。那场火灾不仅烧毁了无数珍贵的历史遗迹,更让我们深刻反思了文物保护与城市发展的关系。本文将围绕独克宗古城大火展开,探讨历史教训,思考未来之路。

一、独克宗古城大火回顾

2014年3月3日,四川省理塘县独克宗古城发生了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火势迅速蔓延,古城内的许多古建筑、文物被烧毁。据初步统计,火灾共造成5座古建筑被烧毁,20余户民居受损。

火灾原因初步查明,是由于古城内一餐馆厨房用火不慎引发的。这场大火让独克宗古城的居民、游客和文物保护者痛心疾首,也引发了社会各界对文物保护和古城保护的广泛关注。

二、独克宗古城大火的历史教训

1. 文物保护意识淡薄。在独克宗古城大火之前,许多人对古城内的文物价值认识不足,导致大量珍贵文物被破坏或丢失。火灾暴露出我国在文物保护方面的不足,提醒我们要加强文物保护意识。

2. 城市规划不合理。独克宗古城位于理塘县,周边交通便利,旅游资源丰富。在古城改造过程中,城市规划不合理,导致古建筑密度过大,消防设施不完善,火灾隐患突出。

3. 火灾应急能力不足。火灾发生后,救援力量虽然迅速赶到现场,但由于古城内消防设施不完善,救援工作受到很大限制。这反映出我国在火灾应急能力方面还存在不足。

三、独克宗古城大火的未来思考

1. 加强文物保护意识。政府和社会各界要共同努力,提高全民文物保护意识,加强对古城内文物的保护和管理。

2. 合理规划古城发展。在城市规划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古城的历史文化价值,合理规划古城发展,确保古城在保护与发展之间找到平衡点。

3. 完善消防设施。古城内要加大消防设施投入,提高火灾应急能力,确保古城安全。

4. 深化旅游与文化融合发展。将古城内的文化资源与旅游业相结合,推动旅游与文化融合发展,为古城保护与发展注入新活力。

表格:独克宗古城大火相关数据

项目 数据
火灾发生时间 2014年3月3日
受损建筑数量 5座古建筑
受损民居数量 20余户
火灾原因 餐馆厨房用火不慎

独克宗古城大火是一起令人痛心的历史事件,但它也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教训。让我们以此次火灾为鉴,共同努力,保护好我们的文化遗产,让古城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独克宗古城的起火事件

2014年1月11日凌晨1时27分,位于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州府香格里拉县的独克宗古城发生大火,迪庆州消防支队119火险急救中心接报,香格里拉县独克宗古城发生火灾。随后香格里拉县第一时间启动火灾应急救援预案,消防、驻地武警和解放军、当地民兵及干部群众等2000多人及时投入群众疏散和抗灾救灾中。截至2014年1月11日17时46分,古城内明火已经被扑灭,消防官兵还在搜寻是否有人员被困,但起火原因不明。

据初步统计火灾烧毁房屋100多栋,初步测算已造成经济损失达1亿多元人民币。

香格里拉古城2014年1月11日的这场火灾的成因是什么

这里就根据现有的信息回答一下,希望抛砖引玉,大家一起来关注古城和历史街区的防灾问题。一、独克宗古城大火为什么烧得这么惨?研究过这个古城,就会发现她实在是太不利于防火了。主要发现了有如下三个不利:1)建筑形式不利防火香格里拉独克宗古城建筑的形式,决定了其在防火方面存在先天不足。迪庆地区“闪片房”是一种藏式民居建筑形式,用于雨雪较多的高寒坝区,与干热河谷的藏式“碉房”最明显的区别,就是有一个很大的双坡顶。这个坡顶以杉木板为瓦,称为“闪片”或“滑板”。这种易燃的木屋顶的结构对于古城消防来说几乎是致命的弱点。另外,传统闪片房民居一般底层养牲畜,二层以上住人,大量使用木材结构和木装修,在改造成商铺、饭店等功能时,底层的木材使用量更大了,发生火灾的风险也更大了。用火不当,电线老化等造成的火灾占绝大多数。古城建筑配属的厨房、储藏室等房屋多为搭建,建筑本身设计施工不规范,存在诸多火灾隐患。电气线路多为后设,沿着木质梁柱排线,附近可燃物多,用电超负荷导致线路温度升高,或在大功率照明灯具或采暖电器烘烤下,极易引起火灾。香格里拉属于高原寒冷地区,而民居大多层高较高,保温性能不好,没有集中供热热源,居民冬季多使用电炉、取暖器或烧柴近距离取暖,增加了超负荷用电和用火用电不慎导致火灾的可能性。2)古城格局不利防火古城必然是建筑密集,街巷狭小,独克宗古城也是这样(大路朝天那肯定不是古城,谁搞成这样保护专家跟谁急,街巷狭小说明格局保护还可以)。古城依大龟山而建,呈现出“八瓣莲花”的整体格局。道路以四方街广场为核心向周边放射,但这些路是不能走车的步行街,而且缺少环通的路网。从大龟山顶北望,层层叠叠的闪片房屋顶是古城景观的一大特点,也是形成延烧的重要原因。独克宗古城除了古城的一般特征外,还是个山城。依山修建的古城在防火方面更是不利,一是道路坡度较大,有台阶沟坎,不利于消防车进入,二是高差大不利于消防供水,高处水压不足,第三是山脚民居起火时,火势易于向高处蔓延。3)天时气候不利防火相对于往年,香格里拉县乃至迪庆州都出现降水偏少的情况,气候非常干燥(火灾后立马就下雪了,这老天爷想干神马啊)。晚上的大风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火势,使得火势烧起来后比较难以控制。此外,高原严寒气候对于消防供水相当不利,也是这场火灾难以控制的重要原因。大火发生后,有媒体提到三年半前由迪庆州公安消防支队防火处工程师康志红发表的《浅谈香格里拉独克宗古城消防安全现状及对策》一文,文章里提出了对古城防火方面的忧虑,特别是延烧的可能性,他不幸言中了。从各方面信息来看,三年来针对古城消防有关部门还是做了很多事的,但是(我们只能说但是),与这个古城防火的不利局面相比,做得还不够。二、消防应对存在重大问题和缺陷吗?火灾发生后,关于消防接警出警和消防供水设施,各方有很多质疑。这个问题要我主要从两个方面分析。1)关于消防力量投放。香格里拉县是迪庆州府所在地,所以消防力量是当地最强的,据报道当时州、县消防力量接警后第一时间全部出动了,后来还调集了丽江、大理甚至昆明的消防力量参与救火。从消防站的布局来看,香县县城目前建成区面积在10平方公里左右,深夜不存在交通拥堵问题,本地消防力量都能在5分钟内赶到古城,所以这点不存在太大问题。值得注意的是,根据报道,火灾发生是1点17分(监控发现卧室明火),报警则在1点37分左右,消防队到达开始灭火推断应在1点45分左右,近30多分钟的延迟已经使火灾难以控制。这个失误一方面可能是居民报警滞后,但如果能够加强火警观测,报警和能够更加及时一些,可能火灾的损失就会小一些。值得一提的是,历史上古城大龟山顶的朝阳宫本来就是全城制高点,作为防火了望台,秋冬两季昼夜有人监护,遇有火情,鸣锣呼救。现在城市的控高做得很好,在大龟山上仍可以俯瞰全城大部分区域,在技防越来越发达的时代,是不是可以加强“人防”,恢复这里的火警观测呢?2)关于质疑最多的消防供水。根据报道,独克宗古城除了与城市供水系统共用的消防栓外,还另建了一套专用消防给水系统,由古城附近山体上的消防水池(容量800立方米)和专用消防管道、若干消火栓组成。这套系统可能是为了解决古城地势较高处水压不足地区的消防问题设置,在各古城里算是相当“豪华”的配置。但由于严寒,消防水池结冰,可用水量减少,导致消防栓出水20多分钟后,就出现水量减少,水压变小的情况。根据报道,古城位置较低的地区市政供水系统也配置了十余个消防栓,为了防冻,消防栓设置在窨井内,但由于缺少明显的标识,较难发现(电视上看到有个消防栓甚至被某住户圈到院墙内了),井盖厚重,常人难以打开。而在古城北侧1公里左右有龙潭湖,但冬季可能也会有水量不足和结冰等情况(这个各种报道里没有提及)。其实东北的一些城市在冬季严寒时期的消防用水也面临同样问题。哈尔滨市的消防栓在冬季也会失效,但当地形成了“消防水罐车+消防水鹤”的冬季消防给水模式,以大容量消防水罐车运水,结合“消防水鹤”(一种形似“鹤”的消防栓,出水口高3米以上,从上部给消防车补水,旁设阀门,连接冻土层下的供水管,用时开阀放水,不用时关阀,将水鹤内存水放空避免冰冻。每个水鹤可以服务1平方公里左右地区。水鹤还可以做成各种雕塑造型。),可以解决冬季消防补水问题。香格里拉这样冬季严寒的“南方城市”,其实可以参考这些经验,解决消防水池、管道、消防栓防冻的问题(特别是消防管必须埋设在冻土层以下!)。三、旅游开发和过度商业化害了独克宗古城?香县地处高原,生态脆弱,资源缺乏(县里有大铜矿,但位于三江并流保护区,开发受限制,金沙江水电资源开发对县里产业发展并无太大好处),工业的发展受到限制,县城可做的就是围绕旅游发展经济。旅游是香格里拉的命根子,两个古城(独克宗古城和尼旺宗古城,也就是松赞林寺)对香县旅游至关重要。不发展旅游,大家都只能养牦牛种青稞了。客观地讲,这十年来香县旅游发展确实比较快,但由于高原缺氧冬季严寒,香格里拉的旅游旺季只有半年,和丽江大理比,起点低,规模小。而和纳帕海、普达措、松赞林寺相比,独克宗古城并不是最热的旅游热点,商业化气息比前些年浓厚,但还能接受,古城里有很多本地居民,除了古城北部地区(就是这次火灾重灾区)商业化氛围比较浓外,其他地区还有大量民宅。在四方街广场和红军长征纪念馆前的广场跳舞的,也有很多当地居民。当地甚至还没有开始征收古城管理费,就是为了吸引游客。所以说过度商业化,对于独克宗古城来说,似乎有些“过度”。独克宗古城保护规划是2011年做的,当地规划部门和文保部门对古城保护还是很重视的,印象比较深的是当地对控高的认真,为了保证两个古城之间的视线通廊和城市风貌,城市绝大多数建筑高度都控制在四层(含)以下。对于古城内的建设控制来说,一方面要尊重住房所有权人的权益,另一方面要做到古城格局和风貌的有效管控,相当不易,好在居民和商户整修翻建大多还比较遵守高度和风格的控制要求。我的看法是,这场火灾的形成和发展,与旅游开发和过度商业化没有必然的联系。至于说引发火灾的客栈老板是外地商户,我只能说如果是本地商户引发有什么区别吗?从另一角度来看,发生火灾的时期是旅游淡季,游客稀少,深夜无人活动,反而可能是火灾感知和救援延迟的原因。四、“先人智慧”能解决香格里拉古城的防火问题吗?中国古建筑大部为木构,这种建筑形式注定要与火灾相伴。木构为主的古建筑、历史民居建筑火灾由于材质、建筑形式原因,火灾载荷远高于一般建筑,多次油漆、年久干燥的木构极易燃烧,起火后,火焰沿木构和各种悬挂物向上蔓延并水平扩展,在屋顶遮盖下迅速升温,易形成“轰燃”,室内温度达到千度以上,火焰高温烟气从门窗窜出,并沿着连廊、合院迅速延烧。由于可燃物多,火灾时间也可能较一般建筑更长。古人面对火患确实有很多颇有智慧的应对之策,从建筑木构的防火处理,到建筑形式里风火墙的运用,到建筑群布局中水系街巷的组织,再到民间消防救灾,都有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能够保护一些古城在一定时期内免遭全城性火患,但这些“智慧”也不应该神化,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古代的城市,空地较多,人口较少,面积不如现在那么大,建筑没有那么密集,没有用电用气问题,“先人智慧”要适应现代防火的要求,要使用现代消防技术,才能防得住现代火患。事实上,古城、古村、古建筑毁于火患的事例,历史上屡见不鲜,现代也经常发生,这也是大家对我国现存不多的古城古建愈发珍惜,对这场大火那么痛心的原因吧。显示全部

香格里拉古城被烧毁的文章

香格里拉独克宗之殇

消防官兵又换了其他消防栓,有人看到,只有在南卡名典店铺面前的消防栓出水,但喷了四五分钟,也没水了。这让在现场围观火势的众人不解。

撰稿|尹定文

独克宗古城,拥有13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在这场意外的火灾面前显得是那么脆弱不堪。

号称能启发游客灵感的神秘的香格里拉,一夜间有40000平方米的古城建筑被火烧连营,顷刻间化为灰烬。众人心痛,原居民和商户们崩溃,乃至绝望。

这场在当地老百姓看来“每个人提桶水都能浇灭”的火灾,却整整肆虐了10个小时。

13年积蓄一夜毁尽

银匠王锋伟崩溃了。

1月11日凌晨的大火烧掉了他120万元的金银首饰,也将他在独克宗古城13年积累起来的全部家当,一把火“烧回了解放前”。如今的他,只能眼巴巴等待着当地政府的救助。

火灾后第二天凌晨,香格里拉下起了大雪,雪花飘落在被大火摧毁的废墟上,越积越厚,老天爷仿佛也在抗争着大火对古城居民和外来商户带来的不公。

王锋伟走在冰雪交加的路上,“咯吱咯吱”作响。当他来到自己店铺门前时,王锋伟再也掩饰不住内心的伤痛,泪水充满这个30岁男人的眼睛。他不愿意在自己媳妇张丽娥面前表露出自己脆弱的一面。大火将他的店铺烧毁后,张丽娥在他面前哭的次数已经不下五次,每次他都安慰自己的媳妇,“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这名来自大理鹤庆的白族汉子,是他们民族传统手工传承人。13年前,他和弟弟王锋池来到香格里拉当学徒,学习金银加工。2005年,王锋伟和张丽娥结婚后的第三天,他们贷款8万元,在独克宗古城祠廊港租了一间铺面,专门做银饰加工。银饰加工的利润并不高,每克只有5毛钱,但夫妻俩凭着良好的信誉,慢慢地积累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王锋伟是入驻独克宗古城的第一批商户。他说,最开始店铺只有三四十家,后来慢慢发展到上百家。古城的商铺面积也逐渐变大,原本古城的居民逐渐搬出古城居住,将店铺租赁给他们这样的“生意人”。在整个古城商户中,来自大理鹤庆的,占据了大部分。

2008年,王锋伟开了第二家店,将自己原先的店铺转给了弟弟。王锋伟的生意也从单一的银器首饰类逐渐放宽,向皮草、古玩、琥珀和玉器、绿松石等工艺品进军,生意越做越大。他说,在大火烧发生前,自己店内的商品价值估计有120万元。

被阻挡的水盆

大火发生当晚,王锋伟和张丽娥已经在店铺二楼入睡。凌晨1点不到,他听到邻居喊:“有店铺起火了,快起来。”他穿好衣服,便向仓房街的如意客栈方向走去,他沿路敲门,将睡下的商户们全部叫醒,前去救火。他到达现场时,已经有一辆消防车正在灭火。

如意客栈,位于古城中下段,是此次火灾的起火点。

张永新的店铺,位于如意客栈的正对面,起火后他一直关注着火势的蔓延情况。“最开始如意客栈至少烧了1个小时,没有烧到其他人的店铺。”他说,消防官兵没有将火扑灭。第一辆前来参与扑火的消防车很快没水了,消防官兵将消防水枪接到距离如意客栈50米左右的消防栓上时,消防栓并不出水。消防官兵又换了其他消防栓,有人看到,只有在南卡名典店铺面前的消防栓出水,但喷了四五分钟,也没水了。这让在现场围观火势的众人不解。

半个小时左右,第二辆消防车抵达现场。如意客栈的大火,很快烧到隔壁的餐馆,大火开始蔓延。看到形势不对后,王锋伟也跑回家把张丽娥叫醒。王锋伟说,他们都知道,只要火势没有控制住,相连的店铺都会遭殃。很多时候,他们都有一种习惯,如果哪家房屋着火,邻居家就准备将二楼的楼板撬掉,防止火势的蔓延。

火势随着风势,向北疯狂肆虐。大火从仓房街逐渐烧向祠廊巷、北门街。火势的蔓延,让女人们的哭声、男人的喊声、火苗的“吱吱”声交织在一起。

其实,在只有如意客栈着火的时候,包括王锋伟和张永新在内的众多商户们,主动请缨,要求参与火灾的扑救,却遭到现场维持秩序的武警官兵拒绝。他们对商户们说,领导担心他们的人身安全,不能让他们参与扑火工作。

往常,古城若发生火灾,当地人有一种习惯。他们会沿街喊人,古城成年人全部出动,手端水盆,排成人墙,从古城水井取水,一一传递将大火浇灭。在北门街施大姐的印象里,古城共发生过3次火灾,火势也很大,但在全城老百姓的奋战下,通常2个小时之内就将火扑灭。最后的结果是,大火只能将着火的铺面烧掉,其他铺面不能“侵占”分毫。

被阻隔在外,不能进入救火一线,让当地老百姓很生气。施大姐说,有些老百姓都端着水盆在现场,进不去,没办法。当地老百姓对地形非常熟悉,他们知道从哪里隔断,能防止火势蔓延,而消防官兵不具备这些优势。“每个人提桶水都能将那火灭了,怎么可能向外烧出来。”很多人气愤地说,当然,他们不知道,当地有关部门的举措其出发点确实是在保护百姓的生命安全。

和很多商户及居民一样,王锋伟只顾着去喊人,想参与救火,他们根本没有去照顾自己家的财产,也没想到大火会烧到自家店铺。他的媳妇张丽娥也没有收拾家里的贵重物品,当火烧到他店铺时,已经是凌晨3点。当王锋伟看着大火吞噬自家店铺,他的心在滴血,13年的奋斗成果在顷刻化为灰烬,他甚至连家里保险柜里的38000元现金都没有抢救出来。他说,“很多人都将自己全部家当都投在店铺上,自己银行卡上的存款也只剩2万了。”

直到1月11日上午10时38分,火情才得到全面控制。335栋房屋,化为废墟,除烧毁大量古城民房外,对居民财产造成严重损失,古城基础设施严重破坏,烧毁大量文物古迹、唐卡等。经初步测算,大火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1亿多元。

1月11日上午,废墟里的商户和居民们,泣声成片。站在冰天雪地里的他们,心痛而迷茫,乃至绝望。

火灾为何蔓延

1月13日16时,香格里拉常务副县长、火灾指挥部办公室主任刘秋生在新闻发布会上公布此次火灾的初步调查结果:如意客栈老板唐某(女,上海人,41岁)因用电不慎,引起窗帘起火,引发火灾,目前唐某已经被警方控制。

但就在当晚,迪庆州公安局副局长齐晓东对刘秋生通报的起火原因予以否定,称火灾原因仍在调查。

当地商户目前的猜测是,消防栓没水是导致这场火灾肆意蔓延的罪魁祸首。迪庆州消防支队支队长陈天昌曾两次在新闻发布会上承认消防栓没水。他说,独克宗古城建于一千多年前,没有消防设施。近年来考虑到独克宗古城的消防安全,迪庆州、香格里拉县改造了独克宗古城的消防栓条件,新建大批消防基础设施,包括室外消防栓系统。室外消防栓系统是后来新建,不能破坏古城原貌。“整个消防管道裸露在室外。入冬以后,香格里拉气温到零下十多摄氏度。为了防止冻裂,消防管道里不能充水,发生情况以后再放水。由于水从高处下来,消防管道充满水要有一定时间。”陈天昌在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表示,“这次消防栓的阀门是关着的。否则,在寒冷气温下会被冻爆,里面的水也会被冻成冰坨,造成来水放不出来。”陈天昌说,此外不排除一些居民没有掌握使用消防栓的方法。

陈天昌表示,关于消防栓没有水的问题,相关部门还将做进一步的深入测试,对该问题进行全面客观的调查。

而独克宗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杨迎秋则将消防栓没水,怪罪为“运气不好”。她说,在发生火灾前,管委会和消防部门联手,对冬天消防管道结冰的技术问题进行攻克,首先他们采用给每个消防栓增加木质保温箱,同时希望采取在消防水里增加防冻液类似的化学物质,保证消防管道24小时能通水,但是最后消防部门对他们说,这种化学物质加进去后,只会助长火势。而消防栓平日里是有用的,只是发生火灾的那天晚上气温很低,零下14摄氏度,处于冬天最冷的时候。

但商户们和当地居民并不认同以上说法。居民反映,2012年以前,到周末古城日常饮用水会经常停,他们找到自来水公司询问,得到的答案是“不知道”。让施大姐很奇怪的是,古城3家洗车城却能全日供水。

迪庆州消防支队的康志红曾撰写专业论文《浅谈独克宗古城消防安全的现状和对策》,文中指出,古城建筑可燃构件多,空间大,火灾荷载大,耐火等级低,且由于建筑年代久远,木建筑构件极为干燥,表层涂有大量的油漆涂料,加上内部悬挂的唐卡、垂帐、柱锦以及常用的香火、酥油灯等极易燃烧,一旦发生火灾,容易在极短的时间内形成整幢建筑内大空间立体燃烧。独克宗古城继承了我国传统建筑和藏民居的特点,古城建筑依山就势,自由布局,建筑连串、连片布置,多数以单体建筑为基础,且每幢建筑的屋面相互毗连,既无防火墙,又无防火间距,如果一处起火得不到有效控制,就容易形成火烧连营的局面。独克宗古城交通道路狭窄,较宽的道路有4米,较窄的有2米左右,消防通道达不到要求。其次,古城的市政消防供水系统存在消火栓数量不足、布局不合理、压力不足等问题。

迪庆州文物管理所所长李钢说,“这次古城的火灾让人非常痛心,但这也提了个醒,在古城开发利用方面,古城传统文化、生存空间的保护应该引起足够重视。”古城的恢复重建要传承古城传统的生存理念和智慧。李钢说,“在古城保护、恢复重建方面,除了现代消防设施的建设,关键还有传统居住理念的继承。”

古城“修旧如旧”的风险

除了当地的商户和居民心痛,这个号称能启发游客灵感的神秘的香格里拉,牵动全国人们的心。

独克宗古城拥有着13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保存得最好、最大的藏民居群,而且是茶马古道的枢纽。

独克宗古城按照佛经中的香巴拉理想国建成。在古城兴建时,建筑材料大都就地取材,工匠们发现当地出产的一种白色黏土可作为房屋外墙的涂料,于是古城民居外墙皆涂成白色,这一风格沿用至今。每到夜晚,银色的月光把白色的古城打扮得分外妖娆,于是当地人就把古城称做“独克宗”,“独克宗”藏语意为“月光之城”。

面积1.6平方公里的独克宗古城,如今由3个社区,9个村民小组组成,1682户,共有8297人,其中商户236家,核心区内有880栋房屋。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在2002年之前,独克宗古城的原居民大部分搬出古城,到县城居住。很多房屋以每年几百元一间的价格租赁给其他人,用来堆放杂物或者做仓储之用。2002年,香格里拉县委、政府组建独克宗古城管理委员会,着手开发、打造古城。

2003年,古城逐渐对主干道路进行开发和修建,古城的开发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并采取理性和浪漫相结合,分别划分出核心区、辐射区和风貌协调区。管委会工作人员开始对原居民做工作,由原居民出资,对自家房屋进行翻修和改造。政府部门对居民房屋的外观进行把关,统一外貌,全部设计为藏式的二层楼房。

在改造的过程中,当地政府还针对房屋的防震、防锈、防漏、防渗和防火的功能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最后他们通过政府部门带头的方式,引导居民修建用片石盖房顶的藏式T字型房屋,而由于缺乏保护资金和成本过高,这种建房方式在当地并没有得到推广。独克宗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杨迎秋说,片石都需要从云龙县购买,当地很少出产,无疑增加了建房的成本。这种建房的成本价格,与当地木结构房屋相比,成本高出一倍有余,很多当地老百姓并不愿意。“如果是片石构架的话,它的防火功能比木质结构就要好很多。”

在古城开发建设过程中,当地政府采取民间资本和政府投资相结合的方式,投入资金1.4亿元,对独克宗古城的基础设施建设进行改善,而消防设施占据着其中的大部分。杨迎秋说,古城共有6000米的道路,消防管道共铺设7000多米,并安装了128个消防栓,保证每条道路每个点都有消防栓。

在2013年8月以前,针对手工业店铺,当地政府采取免税的方式吸引商户入驻古城,沿街的几乎所有店铺都被外来商户租用,用作工艺品店、客栈、酒吧和咖啡馆等。商户中除少数来自上海、北京、广州和浙江的商户外,大部分商户来自大理鹤庆。像王锋伟一样,他们几乎倾其所有,将全身家当全部投入古城商铺的经营。

在古城土生土长37年的施大姐回忆,古城开发之后,当地老百姓听从政府领导的号召,按照政府部门的统一规划,修建房屋。几乎每家都向银行贷款四五十万,至今很多人家仍然没有还清贷款。面对巨额的贷款,如今他们只能期待政府部门的帮助,施大姐估计,如果没有很高的补助款,要在负债的情况下重建,会很困难。她说,按照如今修房屋的价格,修一个藏式的楼房得花七八十万元。

发生火灾过后,受灾群众被当地政府部门妥善安置在全县城的13家酒店,但到目前为止,除了对余火的清理工作外,关于重建工作的规划,当地政府仍然没有对外透露。同样,对当地居民和商户的损失怎样补偿,仍然是个未知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