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天宁寺塔,这座矗立在北京市西城区的千年古塔,不仅是北京城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更是中国佛教文化的瑰宝。它见证了历史的变迁,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着无数游客和学者前来参观研究。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天宁寺塔,探寻它的历史与文化传承。
一、天宁寺塔的历史渊源
天宁寺塔始建于唐代,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据史料记载,天宁寺塔最初为八角形砖塔,高约13米。北宋时期,因地震等原因,塔身受损严重。南宋时期,僧人妙因法师主持修复,将塔身改为八角七层,高约30米。明清时期,天宁寺塔多次修缮,逐渐形成了今天的规模。
二、天宁寺塔的建筑特点
天宁寺塔是一座八角七层的密檐式砖塔,高约35米。塔身呈八角形,每层塔檐均有砖雕装饰,形态各异。塔身共有七层,每层均有券门,门两侧有砖雕佛像。塔顶为铜制宝瓶,宝瓶上装饰有莲花、法轮等佛教元素。
三、天宁寺塔的文化内涵
1. 佛教文化:天宁寺塔是佛教文化的载体,塔内供奉着佛像、经卷等佛教文物。据传,塔内曾供奉过释迦牟尼佛、药师佛等佛像,是佛教信徒朝拜的重要场所。
2. 历史见证:天宁寺塔见证了北京城的变迁。从唐代至今,天宁寺塔经历了多次修缮,见证了历史的沧桑。
3. 艺术价值:天宁寺塔的建筑风格独特,砖雕技艺精湛,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塔身、塔檐、宝瓶等部位的砖雕,展现了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
四、天宁寺塔的参观指南
1. 开放时间:天宁寺塔的开放时间为每天上午9:00至下午5:00。
2. 门票价格:天宁寺塔的门票价格为30元/人。
3. 交通路线:乘坐地铁6号线至天宁寺站下车,步行约500米即可到达。
五、天宁寺塔的周边景点
1. 天宁寺:天宁寺是北京城内著名的古刹之一,与天宁寺塔相得益彰。
2. 西什库教堂:位于天宁寺附近,是一座具有俄罗斯风格的教堂。
3. 什刹海:位于天宁寺东南方向,是北京著名的旅游景点。
北京天宁寺塔是一座具有深厚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的千年古塔。它不仅是佛教文化的瑰宝,更是北京城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在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历史的沧桑,领略到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让我们走进天宁寺塔,感受它的魅力吧!
序号 | 内容 | 说明 |
---|---|---|
1 | 建筑特点 | 八角七层密檐式砖塔,高约35米,砖雕技艺精湛 |
2 | 文化内涵 | 佛教文化、历史见证、艺术价值 |
3 | 参观指南 | 开放时间、门票价格、交通路线 |
4 | 周边景点 | 天宁寺、西什库教堂、什刹海 |
5 | 感受历史的沧桑,领略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 |
天宁寺塔为八角十三层密檐式通体实心砖塔。全塔总高57.8米。是唐代建筑风格的典型作品。
当初隋文帝将供奉的佛舍利分别在中原三十州各建一塔秘藏,602年佛舍利入天宁寺塔。
有史书记载天宁寺石函下葬情况:隋仁寿二年,三月二十六日,石函始磨,两面以水洗之,明如水镜,内外相通,紫光焰起,其石斑驳,又类玛瑙,润泽炫耀光似琉璃。至四月二日起斋行道,至三日起庆时,舍利前佛香供养。灯光焰庭,众星夜朗,有素光舒卷在佛与之上,至八日舍利入函。
初建时的塔为木塔,有台阶可上,后寺院毁于兵燹,只余孤塔,辽代改建成八角十三层密檐式实心砖塔,塔身高57.8米,史载"其中无阶级可上,盖专以安佛舍利,非登览之地也"。
塔建于一个方形砖彻的大平台上,塔的平面是八角形,立面显著地分为塔座、塔身和十三层塔檐3部分。
塔的最下部是须弥座,有壶门浮雕一道,须弥座上面是具有斗拱勾栏的平座和三层仰莲瓣,承以塔身。莲瓣初建时是用铁制,可以注油燃灯,清代重修后才改成砖塔。由须弥座、平座、莲瓣三层组成的塔座承托着高高的塔身,厚实且稳重。
莲座之上的十三层密檐轮廓线呈现丰满有力的"券杀"。每层系缀风铃,每逢风起,铃声铿锵。据《京城古迹考》载:原塔檐上悬"有铃2928枚,合计重10492斤"。
塔身上部由斗栱挑出层层密檐,斗栱的转角斗栱及两角之间的斗栱均为斜栱的形式,保留着典型的辽金时代的建筑风格。
下部四面设半圆形券门,门两旁高浮雕金刚力士、菩萨、天部,砖柱上浮雕升降龙。所有雕饰,造型优美生动,又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天宁寺塔造型秀美端庄,挺拔稳重。特别是八角形的平面近似圆形,易于减小对风的阻力。虽然历经800多年的历史,且处于北京地区春秋两季风的影响之下,仍然完好无损,为辽代砖塔的代表。
辽代时,每月初八点燃360盏灯,映衬着浮雕金刚力士、菩萨、天部,全塔3400个风铃齐鸣。当时北京可没有什么高楼,北京故宫太和殿的高度也不过是30.5米,天宁寺塔绝对是当年北京的标志性建筑。
明清时期,天宁寺塔的一种神秘现象"梵宫塔影",被列入当时京城"宛平八景"之一。《天府广记》中称:每天中午,天宁寺大士殿中门即使关闭,大阳光也能从门缝照进去,而此时,天宁寺塔的全部塔影恰好映在其中,殿内会出现数十个塔的倒影。
据《帝京景物略》称:为舍利珠影也,珠光上聚,报入塔影,影入隙光,光则倒受。倒者,光中塔影,非此塔景也。佛光,日也,舍利珠光,月也,光色青白,每见,以夜及晦及雨也。佛光恒在,人目体阴,避光日中,见影门隙。
寺内僧人曾传说,天宁寺塔的饰物声音高了,塔身就会出现光色。这种情景有时一年一见,有时数年一见。
明朝嘉靖年间某年三月二十八日晚,诗人王世贞恰好借住寺中,入夜,微雨簌簌,塔上饰物响声高了,只见塔身发出青白色的光焰,上下闪烁,到了天亮才消失。
这座塔历经数百年的风霜雨雪的考验,依旧完整美丽,实为北京最珍贵的建筑艺术遗物之一。清王士祯《天宁寺观浮图》诗赞云:千载隋皇塔,嵯峨俯旧京。
相轮云外见,蛛网日边明。
历史上曾经记载,春节时皇帝率领百官到天宁寺燃灯供佛,祈求一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每月初八点燃360盏灯。百姓聚众观灯,祈祷吉祥。全塔共悬挂风铃3400个,风作时铃齐鸣,仿佛编钟的声音一样悠远。有古诗为证:灯明三百六十点,最好天宁云外塔。
风撼三千四百铃,恨无梯级上青冥。
舍利塔院宽阔,东、西亦有配殿,东为药师殿,西为弥陀殿。
塔院后面为清幽的四合院"兰若院"。"若兰"是一个非常女性的名字,据说天宁寺早年曾是一座庵,而且释迦牟尼、文殊菩萨等等庙内供奉佛像与其他寺庙有所不同,这里的佛像都有着女性一般的面孔。
在清代,天宁寺中"设有花肆,尤以桂花、秋菊为有名",此外还有牡丹和芍药等花,每到春秋两季京城中人纷纷携酒前去赏花野眺,文人骚客前去访古探幽,留下不少诗篇。寺中还常有卖鼻烟的,游人多要买些回去赠送亲友,故有"天宁寺闻鼻烟"的俗语。
天宁寺塔里面没有关什么人。这座塔据清《日下旧闻考》引旧籍考证,始建于5世纪北魏孝文帝时,但据近代建筑学家梁思成考证,应为辽代所建,明、清两代曾进行过多次修葺。现在位于北京市外城西门广安门外,但是关于寺庙却有很多的传说。传说中就有说庙里关了一个老和尚。
一、天宁寺塔的历史
天宁寺塔,据清《日下旧闻考》引旧籍考证,寺始建于5世纪北魏孝文帝时,初名光林寺。隋仁寿二年(602)称宏业寺。唐开元改天王寺。金大定二十一年(1181)更名大万安禅寺。元代寺院毁于兵火,殿宇无存。但据近代建筑学家梁思成考证,应建于辽代。
明永乐时重修,宣德间改今名。天宁寺坐北朝南,现存古塔 1座,清代重建山门、弥陀殿及乾隆二十一年(1756)、四十七年(1782)两次重修天宁寺碑记等。
二、天宁寺塔的建造特点
基座呈八角形,分为上下两层。下层基座各面以短柱隔成6个壶门形龛,内雕狮头。上层略内收,每面为5个壶门形龛,内浮雕坐佛,上下层转角处均浮雕金刚力士像。仰莲座共3层,上承塔身,塔身四面设有半圆形券门,门两边雕有金刚力士、菩萨、云龙等,雕像造型生动、栩栩如生。
十三层塔檐逐层收减,呈现出丰富有力的卷刹。整座塔造型俊美挺拔,雄伟壮丽,体现了辽代建筑艺术的高超水平。塔为密檐式砖塔,平面呈八角形,通高 57.8米,塔基为方形平台。底部为须弥座,在须弥座束腰部位的壸门雕有狮兽头,间柱上浮雕缠枝莲纹,转角处雕金刚力士像。须弥座上又加一道束腰,其壸门内雕刻坐佛像,间柱及转角处均雕有金刚力士像。
基座上部是平座,勾栏、斗栱均仿木结构,再上施三层仰莲座承托塔身。塔身四正面辟拱门,门侧砖雕天王像。余之四面为直棂窗,窗侧砖雕菩萨像,形象生动,是辽代雕塑艺术的精品。塔檐为飞檐叠栱十三层,逐层收迭,使塔的外轮廓形成缓和弧线。每层塔檐下施仿木结构的双抄砖雕斗栱。塔顶用两层八角仰莲上托小须弥座承宝珠。
传说在寺庙里面每天下午日落的时候,都会有很多的太阳光照射进来,就算是寺庙的大门关住了都可以照进来,这也因此给这座神秘的寺庙蒙上了一层面纱,让人始终猜不透这座寺庙的本来面目。
有人说这些太阳光线之所以可以从门里面射进去,那完全是因为在寺庙之中有一种神奇的力量,这种力量就是佛光的舍利塔。当地人把这种现象称之为梵宫塔影,因为每当这些太阳光射进去了之后,都会倒映出很多的高塔。
总之:寺庙里面根本没有关押着什么人,他只是一个具有高度研究价值的古代建筑。
北京天宁寺舍利塔为八角十三层密檐式实心砖塔,通高57.8米。砖塔修建在一座巨大的四方平台上。大平台上是两层八角形平台塔基,塔基上为雕有莲花、狮头、佛佛、力士等雕刻的莲花座。
据清《日下旧闻考》引旧籍考证,寺始建于5世纪北魏孝文帝时,初名光林寺。隋仁寿二年(602)称宏业寺。唐开元改天王寺。金大定二十一年(1181)更名大万安禅寺。元代寺院毁于兵火,殿宇无存。明永乐时重修,宣德间改今名。天宁寺坐北朝南,现存古塔 1座,清代重建山门、弥陀殿及乾隆二十一年(1756)、四十七年(1782)两次重修天宁寺碑记等。
天宁寺塔始建无明确纪年。据梁思成考证应为辽代所建,明、清两代曾进行过多次修葺,是北京现存著名的古塔之一。1988年随着北京市西厢工程的竣工,天宁寺塔被修葺一新,并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京城的一道亮丽风景。天宁寺塔也是是北京城区现存最古老的地上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