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开元寺东西塔(泉州开元寺东西塔的来历简介)

天气预报 (1) 2小时前

泉州,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不仅有美丽的自然风光,更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其中,开元寺东西塔更是让人叹为观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开元寺,探寻这两座千年古塔的神秘魅力。

一、开元寺的历史渊源

开元寺,始建于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是泉州佛教文化的发源地。历经唐、宋、元、明、清五朝,寺庙规模不断扩大,成为闽南地区佛教中心。开元寺东西塔是寺庙的标志性建筑,见证了泉州佛教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二、东西塔的概况

开元寺东西塔,位于开元寺大雄宝殿两侧,东西对称,分别称为东塔和西塔。两座塔均为八角五层楼阁式砖塔,高约48米。东塔建于唐垂拱二年,西塔建于五代后唐同光元年(公元923年)。

项目 东塔 西塔
建造年代 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 五代后唐同光元年(公元923年)
结构 八角五层楼阁式砖塔 八角五层楼阁式砖塔
高度 约48米 约48米

三、东西塔的建筑特色

1. 造型独特:东西塔均为八角五层楼阁式砖塔,造型优美,线条流畅。塔身采用青砖砌成,塔顶覆盖绿色琉璃瓦,显得庄重典雅。

2. 雕刻精美:东西塔的雕刻工艺精湛,塔身、塔檐、塔刹等部位均雕刻有佛像、莲花、云纹等图案,栩栩如生。

3. 结构严谨:东西塔采用砖木结构,塔身、塔檐、塔基等部分紧密结合,稳固可靠。塔内设有螺旋楼梯,可登塔远眺,俯瞰泉州美景。

四、东西塔的文化价值

1. 佛教文化:东西塔是泉州佛教文化的象征,见证了泉州佛教的发展历程。塔内供奉着众多佛像,是信徒朝拜的重要场所。

2. 建筑艺术:东西塔的建筑风格独特,雕刻精美,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它是研究唐代、五代建筑艺术的重要实物资料。

3. 历史见证:东西塔见证了泉州的历史变迁,是研究泉州地方史的重要依据。

五、东西塔的游览体验

游览开元寺东西塔,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体验:

1. 外观观赏:站在大雄宝殿前,欣赏东西塔的雄伟壮观。

2. 登塔观光:沿着塔内的螺旋楼梯,登塔远眺,俯瞰泉州美景。

3. 了解历史:参观塔内的佛像、雕刻等,了解开元寺的历史文化。

4. 虔诚朝拜:作为佛教圣地,开元寺东西塔吸引了众多信徒前来朝拜。

泉州开元寺东西塔,这座千年古塔,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泉州乃至全国的一颗璀璨明珠。游览开元寺东西塔,不仅能感受到千年古刹的庄严与神秘,还能领略到泉州厚重的历史文化。让我们走进开元寺,感受这座千年古塔的魅力吧!

泉州东西塔的传说

泉州东西塔的传说:

这两座东西塔,当时是由师徒二人主事,师傅起东塔,徒弟起西塔,建到塔尾,两人都没办法下来。师父就句起身边的一支雨伞展开跳落来,徒弟看见师父这样做,也展开一支雨伞跳落来,结果徒弟却摔做肉饼。

原来师父用的是布雨伞,跳落去就像降落伞,慢慢着地,所以平安无事;徒弟用的是纸雨伞,一跳落去,纸伞就破,结果徒弟摔死了。所以人就说东塔神西塔鬼。这本是无稽之谈,没有根据,但是它说明了一个道理,真功夫要真学到手,盲目模仿有时会走入死路。泉州有一个古话叫做“跟师傅跳落去”,大概就是来源于这个传说,其实这只是一个寓言。

拓展资料:

东西塔是镇国塔、仁寿塔的合成,是中国现存最高的一对石塔,位于泉州市区西街泉州开元寺内。

开元寺始建于唐朝垂拱二年(公元686年),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悠久历史。寺庙规模宏伟,占地面积7.8万多平方米。气魄雄奇的大雄主殿、甘露戒坛、藏经阁和东西塔,以其古老精湛的建筑艺术和独具魅力的神韵著称于世。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开元寺中两侧的双塔,东为“镇国塔”,高48.27米;西为“仁寿塔”,高45.06米。东、西两塔是中国最高也是最大的一对石塔。

镇国塔始建于唐咸通六年(公元865年),仁寿塔,始建于五代梁贞明二年(公元916年)。东西塔历经风雨侵袭,地震摇撼,仍屹然挺立,表现了宋代泉州石构建筑和石雕艺术的高度成就,是中国古代石构建筑瑰宝。东西两塔历经风雨侵袭,地震摇撼,仍屹然挺立,表现了宋代泉州[1]石构建筑和石雕艺术的高度成就,成了泉州古城的独特标志和象征。百度百科:东西塔

泉州开元寺东西塔介绍

东塔名“镇国塔”,咸通六年(公元865年)由倡建者文偁禅师建成五层木塔。前后经过几次毁坏与重修,易木为砖。至嘉熙二年(公元1238年)本洪法师才易砖为石,后由法权法师,天锡法师继造,前后经十年才完工。

东塔通高48.24米,塔平面分回廊、外壁、塔内回廊和塔心八角柱四部分。塔为框架式的结构。正中的塔心柱直贯于各层,是全塔的支撑。塔壁使用加工雕琢的花岗岩,以纵横交错的方法叠砌,计算精确,筑工缜密。稳固的基础,配置着符合力学原理的坚实塔心,使这座重达一万多吨的建筑物虽经历 700多年风霜雨露而巍然不动。公元1604年的八级地震也无法动摇动它的根基。

石塔不但坚固无比,而且造型精致。塔檐呈弯弧状向外伸展,檐角高翘,使塔身有凌空欲飞的态势,显得轻盈。每一层各设四个门和四个龛,逐层互换。这样既平均分散重力,又可使塔的外型更加生动和美观。每层塔檐角各系铜铎一枚,微风吹动之时,铎声叮咚,悦耳怡人。东塔已于 1997年人选全国四大名塔邮票,可称得上石塔之王。

西塔名仁寿塔。五代梁贞明三年(公元917年)王审知由福州泛海运木来泉州建此塔,初名“无量寿塔”。北来政和四年(公元1114年)奏请赐名“仁寿塔”,前后经毁坏与重修多次,易木为砖,至宋绍定元年至嘉熙元年(公元1228--1237年)由自证法师易砖为石,先于东塔十年建成。西塔通高44.06米,略低于东塔,其规模与东塔几乎完全相同。

泉州开元寺石塔是我国古代石构建筑瑰宝。从石塔的建筑规模、形制和技艺等方面来看,都可以说得上精妙绝伦。它既是中世纪泉州海外交通鼎盛时期社会空前繁荣的象征,也是泉州历史文化名城特有的标志。

泉州开元寺东西塔的历史有谁知道

泉州开元寺东西塔的历史:

东西塔是我国现在最高的一对石塔,位于开元寺中两侧,东为“镇国塔”,高48.27米,始建于咸通六年(公元865年),原为五层木塔,前后经过几次毁坏与重修,易木为砖。至嘉熙二年(公元1238年)才易砖为石,前后历经十年才完工。西为“仁寿塔”,高45.06米,五代梁贞明三年(公元 917年)王审知由福州泛海运木来泉州建此塔,初名“无量寿塔”。北来政和四年(公元1114年)奏请赐名“仁寿塔”,前后经毁坏与重修多次,易木为砖,至宋绍定元年至嘉熙元年(公元1228-- 1237年)易砖为石,先于东塔十年建成。

两塔都是仿木花岗石结构、楼阁式建筑,平面八角,五层五檐。塔基都是须弥座,东塔座基束腰部部分,浮雕39幅释迦牟尼故事;西塔座基束腰部分雕以各类花鸟虫鱼和装饰图案。塔心为八角实心体。塔身上每一门龛皆翼以浮雕佛像,共80尊。东西两塔历经风雨侵袭,地震摇撼,仍屹然挺立,表现了宋代泉州石构建筑和石雕艺术的高度成就,成了泉州古城的独特标志和象征。

开元寺位于泉州市区西街,是福建省唯一获得全国汉族佛教重点寺院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古寺。现有面积7.8万平方米,始建于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迄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山门天王殿、甘露戒坛均属海内外少有。大雄宝殿又称百柱殿,有86根两人合抱的大方柱,丈八金身的五方佛,装饰于梁槽间的24尊飞天乐伎。寺中古桑莲树历经千年沧桑,至今仍生机盎然,被列为世界之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