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姆渡遗址博物馆(河姆渡遗址博物馆门票多少钱)

天气预报 (19) 3周前

在浙江省余姚市,有一个被誉为“中华文明曙光”的地方——河姆渡遗址。这里是我国最早发现的、具有代表性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之一。如今,河姆渡遗址博物馆成为了展示这一古文明的重要窗口。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河姆渡遗址博物馆,探寻古文明的奥秘。

一、河姆渡遗址的发现与保护

河姆渡遗址的发现始于1973年,是我国考古学家在余姚市河姆渡镇进行农田水利建设时偶然发现的。经过多年的考古发掘,河姆渡遗址揭示了距今约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人类的生产生活状况。为了保护和展示这一重要的文化遗产,河姆渡遗址博物馆于1996年正式对外开放。

二、河姆渡遗址博物馆的布局与展品

河姆渡遗址博物馆占地面积约3.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博物馆整体布局分为五个展区:序厅、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展区、河姆渡文化遗址展区、河姆渡文化研究成果展区、河姆渡文化体验区。

1. 序厅

序厅是博物馆的第一展区,主要展示了河姆渡遗址的发现历程、考古成果和博物馆的建设情况。在这里,游客可以了解到河姆渡遗址的地理位置、文化背景以及考古发掘的重要发现。

2. 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展区

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展区是博物馆的核心展区,主要展示了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这里包括了房屋、工具、生活用品、陶器、玉器、骨器等文物。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

* 干栏式房屋:河姆渡原始居民采用榫卯结构建造的干栏式房屋,体现了当时人类建筑技术的先进水平。

* 骨器:河姆渡原始居民善于利用动物骨骼制作各种工具,如骨耜、骨针等,展现了他们精湛的工艺技术。

* 陶器:河姆渡原始居民的陶器造型独特,纹饰丰富,其中最具特色的是黑色陶器和红陶。

3. 河姆渡文化遗址展区

河姆渡文化遗址展区展示了河姆渡遗址的考古发掘情况,包括遗址分布、地层结构、重要遗迹等。在这里,游客可以了解到河姆渡遗址的规模、文化内涵以及与其他古文明的关系。

4. 河姆渡文化研究成果展区

河姆渡文化研究成果展区展示了河姆渡文化的研究成果,包括考古学、历史学、人类学、民族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成果。这里陈列了大量的学术论文、研究报告、图片、模型等,为游客提供了深入了解河姆渡文化的途径。

5. 河姆渡文化体验区

河姆渡文化体验区是博物馆的特色展区,游客可以在这里亲身参与制作陶器、骨器等,感受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

三、河姆渡遗址博物馆的教育意义

河姆渡遗址博物馆不仅是一个展示古文明的窗口,更是一个重要的教育场所。以下列举了河姆渡遗址博物馆的教育意义:

1. 弘扬传统文化:河姆渡遗址博物馆通过展示河姆渡文化的丰富内涵,使游客了解我国古代文明的辉煌,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2. 提高民族自豪感:河姆渡遗址博物馆展示了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增强了游客的民族自豪感。

3. 促进学科发展:河姆渡遗址博物馆为考古学、历史学、人类学、民族学等学科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推动了学科的发展。

4. 培养青少年兴趣:河姆渡遗址博物馆通过举办各种教育活动,吸引了大量青少年前来参观,激发了他们对考古和历史的兴趣。

河姆渡遗址博物馆是一座展示古文明、弘扬传统文化的宝库。在这里,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还可以感受到我国古代文明的博大精深。让我们走进河姆渡遗址博物馆,共同探寻古文明的奥秘吧!

河姆渡遗址博物馆门票是多少

河姆渡遗址博物馆门票价格:成人25元,学生13元(参观内容:出土文物陈列馆、遗址现场馆、考古发掘录像、临时陈列)

河姆渡遗址博物馆由文物陈列馆和遗址公园两大部分组成。文物陈列馆紧邻遗址西侧,占地面积16000平方米,主体建筑面积3200平方米,由6幢建筑组成,单体之间用连廊相接。建筑造型根据河姆渡7000年前干栏式建筑风格,长脊、短檐、高床的特点而设计,依托456根桩基,构筑出高于地面的架空层。人字形坡屋面上耸起5-7组交错构件,象征着7000年前榫卯木作技术,再配以土红色波纹陶瓦、炒米黄毛面墙砖,显得古朴、野趣,并与河姆渡文化融为一体。序厅屋面形似展翅翱翔的鲲鹏,表现了河姆渡先民爱鸟、崇鸟的文化习俗。

博物馆基本陈列有3个展厅,第一展厅陈列出土文物400余件,辅以照片、图表、模型,介绍了遗址的基本情况。引人注目的是一个面积为100平方米的七千年前河姆渡生态环境大模型,在声、光、电的自动控制下,形象地再现了7000年前河姆渡先民过着定居生活,从事农业、狩猎等生产、生活场景,维妙维肖,栩栩如生。

遗址中出土的大量动物骨骼,经鉴定属于61个动物种属。从陈列的鸟类、鱼类、爬行类及哺乳类的骨骼残片,展示了昔日的河姆渡是古林参天,水草茂密,虎吟象吼,鱼跃雁飞,一派生机盎然的动物世界,堪称7000年前的古动物王国。

第二展厅稻作经济,反映稻作农业及渔猎采集活动,展出的实物有7000年前的人工栽培稻谷及照片,稻谷芒刺清晰,颗粒饱满,令人叹为观止。此外展出的还有骨耜、木杵和石磨盘、石球等稻作经济的全套耕作、加工工具。带炭化饭粒的陶片和以夹炭黑陶为主的釜、钵、盘、豆、盆、罐、_、鼎、盂等炊、饮、贮器,说明早在7000年前我们东方民族的饮食习惯已基本形成,种植水稻是河姆渡人的重要经济活动,他们的饮食文化已很丰富了。

河姆渡先民发明了农业以后,生活状况有了根本改变,但还是不能满足他们的生活需要,从陈列的骨哨、骨箭头、弹丸等渔猎工具、酸枣、橡子、芡实、菱角等丰富的果实来看,证明渔猎和采集仍是河姆渡人不可缺少的经济活动。

第三展厅反映河姆渡人定居生活和原始艺术两个内容。陈列着被称为是建筑史上奇迹的带有榫卯的干栏式建筑木构件和加工工具。此外,陈列的还有种类繁多的纺织工具,展示了当时成熟的纺织技术。

在生产和生活领域里创造了许许多多奇迹的河姆渡人,以其精湛的雕刻工艺,生动逼真的陶塑,优美的刻划装饰与绚丽的绘画,创造了辉煌的原始艺术,展现了河姆渡先民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他们以象牙、骨、玉、石、陶、木为载体,通过琢磨、刻划、捏塑、绘画等艺术手段,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构思奇巧、寓意深远的艺术作品,那种讲究对称、追求平衡的审美意识和整齐、稳重、沉静的艺术作品,令人赞叹不已。展出的众多艺术品中,尤以象牙雕刻件最为珍贵,其中就有作为遗址标志的双鸟朝阳蝶形器。

河姆渡先民以其勤劳的双手,非凡的智慧,创造出光辉灿烂的原始文明,证明了滚滚东流的长江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发祥地,长江和黄河一样,都是孕育我们民族的母亲河,都是哺育中华古文明的摇篮。河姆渡遗址的发现,被学术界公认是中国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同类型的文化被命名为河姆渡文化,1982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以遗址考古发掘场复原和四栋干栏式建筑再现为主体内容的遗址公园,在文物陈列馆东南100米处,占地面积23000平方米。内设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河姆渡遗址标志碑和花岗石镌刻的遗址说明碑。

2800平方米考古发掘现场布满7000年前河姆渡人留下的密密麻麻的木建筑构件和散布其间的文物。场面之宏大,文物之丰富,令人惊叹不已。四栋复原的"干栏式"建筑古朴、野趣,再现了河姆渡人高超的建筑技术,室内外布置着各类生活、生产场景,妇女们纺纱织布,男人们斫木盖房;有的磨制骨器,有的和泥制陶,有的凝神雕刻。水田、古井、埠头、祭祀广场等原始场景反映了7000年前的原始聚落的风貌。倘佯在遗址公园,面对着这些河姆渡人创造的原始文明,耳边仿佛传来河姆渡人用那骨哨吹奏的悠长的曲调,在向你倾诉着那段历史,不由使人思绪绵绵。脚下那4万平方米的遗址下面还有尚未告诉人们的河姆渡人的秘密。

河姆渡遗址博物馆参观指南

河姆渡遗址博物馆的开放时间分为两季,4月到10月时为早上8:30至下午5:00(4:30起停止入场),讲解服务时间为上午8:30至11:00和下午1:30至4:00;而11月到3月时开放时间调整为早上8:30至下午4:30(4:00起停止入场),讲解服务时间为上午8:30至11:00和下午1:00至3:50。

在免费参观的项目中,包括博物馆陈列厅(约需30分钟)和遗址现场区(同样约需30分钟)。

若需额外服务,则需付费。包括中文讲解服务每批次50元,外语讲解(英语或日语)每批次80元,服务范围仅限博物馆陈列厅,且不提供预约。贵宾室租用价格为500元/次,学术报告厅租用价格为800元/次,限半天。

辅助设备租赁则包括电子导览器,租金为10元/只,押金为200元/只,使用时间限制为1小时;无线团队讲解接收器为免费提供,押金为200元/批;轮椅为免费,押金为100元。

交通路线方面,可通过走沪杭甬高速公路或杭州湾大桥到达。具体路线信息请参考详细路线指引。

参观须知包括,请按照规定领(购)票并排队入场;衣冠不整或举止不当者不得入馆;行动不便或身体有潜在疾病的观众需有陪同方可入馆;宠物、大件行李或危险品不得携带入馆;请遵守馆内规定,接受工作人员管理;文明参观,禁止触摸裸露展品、追逐打闹、推搡拥挤或大声喧哗;请保持清洁卫生,禁止在展馆内吸烟、吐痰或乱扔垃圾;馆内地面光滑、亮度较低,请注意安全;展厅文物摄影(像)请勿使用三脚架或闪光灯;团体参观请提前预约;需要讲解服务,请至服务接待处办理。

扩展资料

河姆渡遗址博物馆位于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镇浪墅桥村,距余姚约25公里。馆名由国家主席江泽民亲笔题写,是为研究和保存河姆渡遗址文化而于1993年5月建成开放的遗址性博物馆。河姆渡遗址是我国东南沿海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发现于1973年,总面积约4万平方米,年代约为公元前 5000-前3000年,该遗址具有浓郁的江南水乡地域特色,

河姆渡文化遗址在哪里

河姆渡文化遗址在余姚县河姆渡。

河姆渡文化遗址发展历史:

河姆渡遗址是中国长江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镇。1973年发现,1973年、1977年两次发掘。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年代为距今7000至5300年。1982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3年,河姆渡遗址博物馆建成开放。

河姆渡文化遗址简介:

遗址面积约5万平方米,文化堆积被划分为依次叠压的四层,代表先后发展的四期。遗迹有房址、窖穴、圈栏等。房址主要为干栏式建筑,第一期发现有以桩木为基础的干栏式长屋,第二期出现挖坑、垫板、立柱的建筑,第四期出现坩埚状柱础的建筑。

河姆渡文化遗址地质地貌:

河姆渡南面的四明山,北面姚江平原中部的慈南山地和东面南北走向的乌石山、羊角尖山、云山等低山丘陵三组山系构成硕大的工字,这种地貌犹如今天围海造田工程上抛筑的丁坝和顺坝,具有很大的促淤成陆功能。

河姆渡文化遗址主要展览内容:

1、耜耕农业

河姆渡遗址两次考古发掘的大多数探坑中都发现20至50厘米厚的稻谷、谷壳、稻叶、茎杆和木屑、苇编交互混杂的堆积层,最厚处达80厘米。稻谷出土时色泽金黄、颖脉清晰、芒刺挺直,经专家鉴定属栽培水稻的原始粳、籼混合种,以籼稻为主(占60%以上)。

2、干栏式建筑

河姆渡遗址两次发掘范围内发现大量干栏式建筑遗迹,特别是在第四文化层底部,分布面积最大,数量最多,蔚为壮观。建筑专家根据桩木排列、走向推算,第四文化层时至少有6幢建筑,其中有幢建筑长23米以上,进深6.4米,檐下还有1.3米宽的走廊。

3、纺织工具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纺织工具数量多、种类丰富。数量最多的是纺轮,有300多件,质地以陶为主,还有石质和木质,形状以扁圆形最常见,另有少量剖面呈梯形状。织的方面有经轴、分经木、绕纱棒、齿状器、机刀、梭形器等,纺织专家认为这是原始纺织机的部件。